处方 : 大黄(蒸)、细辛(去苗)、茯苓、防己、羌活、黄芩、前胡、枳壳(麸炒,去瓤)、厚朴(去皮,锉,姜制,炒)、甘草(炙)、杏仁(麸炒,去皮尖,别研)。
制法 : 上锉散。
功能主治 : 风寒暑湿流注足阳明经,使腰脚痹痛,行步艰难,涎潮昏塞,大小便秘涩,腹痛呕吐,或复下利,恶闻食气,喘满肩息,或自汗谵妄。
用法用量 : 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空腹热服。腹痛,加芍药;秘结,加阿胶;喘,加桑白皮、紫苏;小便秘,加泽泻;四肢疮痒浸淫,加升麻。所加并等分。
摘录 : 《三因》卷三
目录1拼音2《杨氏家藏方》卷三方之七宝散3《杨氏家藏方》卷四之七宝散 3.1组成3.2功效3.3主治3.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5制备方法 4《银海精微》卷四之七宝散 4.1组成4.2主治4.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4.4制备方法 5《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七宝散6《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七宝散7《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之七宝散8《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六方之七宝散9《普济方》卷二十七之七宝散 9.1组成9.2主治9.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9.4制备方法 10《幼幼新书》卷十引《庄氏家传》之七宝散 10.1组成10.2功效10.3主治10.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0.5制备方法 11《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二十七引《家宝》之七宝散 11.1组成11.2主治11.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1.4制备方法11.5附注 12《幼幼新书·拾遗方》之七宝散 12.1组成12.2主治12.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2.4制备方法 13《活幼心书》卷下之七宝散 13.1七宝散的别名13.2组成13.3主治13.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3.5加减13.6附注 14《袖珍》卷三之七宝散 14.1组成14.2主治14.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4.4制备方法 15《理瀹》之七宝散 15.1组成15.2主治15.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5.4制备方法 16《卫生总微》卷十之七宝散 16.1组成16.2主治16.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6.4制备方法 17《纲目拾遗》卷三引仇氏方之七宝散 17.1组成17.2功效17.3主治17.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7.5制备方法 18《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之七宝散 18.1组成18.2功效18.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8.4制备方法 19《圣济总录》卷一一八之七宝散 19.1组成19.2主治19.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19.4制备方法 20《产乳备要》之七宝散 20.1组成20.2功效20.3主治20.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0.5加减20.6附注 21《圣济总录》卷一○九之七宝散 21.1组成21.2主治21.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1.4制备方法 22《鸡峰普济方》卷十之七宝散 22.1组成22.2主治22.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2.4制备方法 23《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之七宝散 23.1组成23.2主治23.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3.4制备方法 24《百一选方》卷五之七宝散 24.1组成24.2主治24.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4.4制备方法24.5用药禁忌 25《仁斋直指方论》卷八之七宝散 25.1组成25.2主治25.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5.4制备方法 26《御药院方》卷八之七宝散 26.1组成26.2主治26.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6.4制备方法 27《御药院方》卷十之七宝散 27.1组成27.2主治27.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7.4制备方法 28《医方类聚》卷七十二引《居家必用》之七宝散 28.1组成28.2功效28.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8.4制备方法28.5附注 29《奇效良方》卷六十一之七宝散 29.1七宝散的别名29.2组成29.3主治29.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29.5制备方法29.6附注 30《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七宝散 30.1组成30.2功效30.3主治30.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0.5制备方法 31《外科方外奇方》卷三之七宝散 31.1组成31.2主治31.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1.4制备方法 32《名家方选》之七宝散 32.1组成32.2主治32.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 33《良朋汇集》卷四之七宝散 33.1组成33.2主治33.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3.4制备方法 34《眼科全书》卷六之七宝散 34.1组成34.2主治34.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 35《普济方》卷七十五之七宝散 35.1组成35.2功效35.3主治35.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5.5制备方法 36《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九之七宝散 36.1组成36.2功效36.3主治36.4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6.5制备方法 37《理伤续断方》之七宝散 37.1组成37.2主治37.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7.4制备方法 38《千金翼方》卷十一之七宝散 38.1组成38.2主治38.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8.4制备方法 39《医方类聚》卷六十五引《龙树菩萨眼论》之七宝散 39.1组成39.2主治39.3七宝散的用法用量39.4制备方法 40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七宝散*七宝散药品说明书 1拼音 qī bǎo sǎn
2《杨氏家藏方》卷三方之七宝散 《杨氏家藏方》卷三方之七宝散又名截疟七宝饮,七宝饮。组成为常山、姜厚朴、陈皮、青皮、甘草、槟榔、草果仁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酒煎,疟发前二小时服。功能燥湿劫痰截疟。治疟数发不止,体壮痰湿盛,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者。方中常山、草果、槟榔祛痰截疟;厚朴、青皮、陈皮、甘草健脾燥湿,理气和中[1]。
3《杨氏家藏方》卷四之七宝散
4《银海精微》卷四之七宝散 《银海精微》卷下方之七宝散。组成为琥珀、珍珠各三钱,珊瑚一钱五分,朱砂、硼砂各五分,玉屑一钱,葳蕤仁三十粒,冰片、麝香各一分。为细末,每次一米大许,点于有翳膜处。治翳膜遮睛[1]。
5《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七宝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七宝散组成为当归、芍药、黄连、铜绿各二钱,杏仁(去皮)七粒,白矾、甘草各一钱。为细末,水煎去滓,临卧洗患处。可除瘀热。治风火眼痛[1]。
6《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七宝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方之七宝散组成为僵蚕、全蝎各十个,硼砂、雄黄、明矾、皂角各一钱,胆矾五分。为细末,吹喉。治喉痹及缠喉风[1]。
7《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之七宝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之七宝散组成为紫苏(去老梗)、香附各三两,甘草、陈皮(去白)、炒桔梗各二两半,川芎、白芷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二片,水煎,不拘时服。治时气伤风、伤寒,头昏体热,咳嗽;及脾胃肺腑不和,口中腥气异常,或牙缝微有鲜血。若痰嗽加制半夏;口腥气入盐煎[1]。
8《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六方之七宝散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六方之七宝散又名七圣散组成为延胡索、没药、白矾、白芷、姜黄、当归、桂心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临产阵痛时烧铁淬酒调下。治临产腰痛[2]。
9《普济方》卷二十七之七宝散
10《幼幼新书》卷十引《庄氏家传》之七宝散
11《幼幼新书》(古籍本)卷二十七引《家宝》之七宝散
12《幼幼新书·拾遗方》之七宝散
13《活幼心书》卷下之七宝散
14《袖珍》卷三之七宝散
15《理瀹》之七宝散
16《卫生总微》卷十之七宝散
17《纲目拾遗》卷三引仇氏方之七宝散
18《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之七宝散
19《圣济总录》卷一一八之七宝散
20《产乳备要》之七宝散
21《圣济总录》卷一○九之七宝散
22《鸡峰普济方》卷十之七宝散
23《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之七宝散
24《百一选方》卷五之七宝散
25《仁斋直指方论》卷八之七宝散
26《御药院方》卷八之七宝散
27《御药院方》卷十之七宝散
28《医方类聚》卷七十二引《居家必用》之七宝散
29《奇效良方》卷六十一之七宝散
30《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七宝散
31《外科方外奇方》卷三之七宝散
32《名家方选》之七宝散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3《良朋汇集》卷四之七宝散
34《眼科全书》卷六之七宝散
35《普济方》卷七十五之七宝散
36《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九之七宝散
37《理伤续断方》之七宝散
38《千金翼方》卷十一之七宝散
39《医方类聚》卷六十五引《龙树菩萨眼论》之七宝散
经期及行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称为。学称“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无盆腔器质性变,多为功能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是盆腔器质性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所致的痛经。以下仅讨论原发性痛经。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痛,拒按,经血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伴 *** 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方药] 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加减。
2.寒凝血瘀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月经推后,量少,色黯有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手足欠温;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方药]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结
[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量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大便不爽,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方药]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减。
4.
[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 *** 空坠不适;,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方药] 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八珍益母汤加减。
5.肝肾不足
[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淡黯,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方药] 滋肾养肝止痛。调肝汤加减。
经验方
1.温经散寒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 12克,白术12克,紫石英20克,胡芦巴6克,五灵脂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制香附12克,小茴香6克,艾叶6克。
[适应证] 寒凝血瘀之痛经。经前或经时小腹拧痛或抽痛。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服(下同)。
2.热性痛经方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生地黄12克,红籐30克,败酱草20克,川楝子10克,炒五灵脂12克,炙乳香、没药各5克。
[适应证] 气滞热郁之痛经。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甚剧,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3.化膜汤
[药物组成] 血竭末(另吞)3克,生蒲黄(包煎)15克,五灵脂10克,生山楂9克,12克,青皮6克,赤芍9克,大黄炭、炮姜炭各4.5克,参三七末(分吞)3克。
[适应证] 膜样痛经。
4.痛经汤
[药物组成] 钩籐15克,牡丹皮、丹参、赤芍、五灵脂各10克,肉桂(后下)5克,广木香6~9克,延胡索12~15克,川断、杜仲各10克,益母草15克,茯苓10克。
5.调经止痛汤
[药物组成] 当归10克,川芎9克,香附12克,白芍24克,甘草6克,枸杞子15克。
[适应证] 少女痛经。
适宜技术
1.体针
(1)以合谷;三阴交为主穴,留针15~2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夹血块者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者加、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经期每日一次,非经期每周2~3次,连用3个周期。
(2)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重 *** 用泻法,寒证加灸,留针15分钟。
(3)取穴:中极、地机、次髎。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肝肾虚损者加肾俞、肝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
(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针法:直刺 1.5寸左右,留针15~20分钟。
2.电针
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等穴。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电量以中度 *** 为宜,每次通电约15~,每日1~2次。于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
3.耳针
(1)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内分泌、肾。手法:刺后留针20~,留针期间可间隔做慢而有力的顺向捻转几次。
(2)取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神门、艇角。配穴:交感、肝、肾、皮质下。针法:于经前一周开始治疗,每日一次,每次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治疗至月经干净。
4.灸法
取关元、气海、曲骨、上髎、三阴交,每次取3穴,于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日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型痛经。
5.针灸合用
(1)选穴:中极、三阴交(双)、地机(双);配穴:夹血块者加血海(双);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双);肝郁者加太冲(双);气血虚者加足三里(双);肝肾虚损者加关元。先予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其间,除太冲外,余穴均用温针灸两壮。
(2)以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关元、中极为主穴,以地机、合谷、血海、行间、次髎穴、照海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两个,在经前2~3天开始针灸,然后再针灸2~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加灸关元、中极穴。
6.推拿
以气海、关元、中极、气冲、公孙、三阴交、次醪、命门为基本穴位,辨证取穴为八髎、肝俞、膈俞、地机、曲泉、脾俞、胃俞、肾俞至命门一线,手法用一指禅、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疗20~30分钟。
药物穴位注射
1.取三阴交(双),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穴位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血,每穴注入药液一毫升。气滞血瘀可配太冲;寒湿凝滞配内关;气血虚弱配足三里;肝肾不足配内关。
2.取双侧三阴交、内关穴,隔日注射一次,每次每穴位注射5%当归注射液一毫升,共4毫升。于月经前后10天内使用。适用于血虚、血瘀型痛经。
取耳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子宫、卵巢,于月经来前3~5天,用籽或小磁珠压穴,每天按揉数次,以止痛;疼痛较重者可用埋针法。气滞血瘀可加肝、神门;痰湿凝滞加三焦、腹;气血虚弱加心、脾;肝肾亏损加肝、肾。
敷脐疗法
1.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可选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和凡士林调为糊状,于经前3天敷脐部,经至敷关元穴,可,祛寒止痛。
2.山楂、乳香、没药、葛根、穿山甲、川厚朴各100克,白芍150克,甘草、桂枝各30克,细辛挥发油、鸡矢籐挥发油、冰片各适量。制法:先将山楂、葛根、白芍、甘草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95%乙醇溶液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与穿山甲、川厚朴、桂枝共研细末,再加入适量的细辛挥发油、鸡矢籐挥发油、冰片,充分混合,过100目筛,贮藏备用。经前3~5天用温水洗擦脐部后,取上药0.2~0.25克,气滞血瘀者用食醋调糊,寒湿凝滞者用姜汁或酒调糊。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待经来痛止或经期第3天去药,适用各种痛经。
热熨法
1.食盐、葱白各250克,生姜125克。上药共炒热,装布袋熨下腹部,药凉后可再炒热再熨,每日数次,每次30分钟。适用于虚寒为主的痛经。
2.香附12克,延胡10克,桂枝8克,官桂8克,木香6克,鸡血籐20克。气滞血瘀型加桃仁12克,赤芍10克;寒湿凝滞型加茴香12克,蒲黄6克。制法:将药物捣烂、炒热后外敷贴丹田穴(气滞血瘀加关元、命门穴;寒湿凝滞加八髎、肚脐),以不烫皮肤为度,药凉后可炒热再敷。
3.艾叶60克,食盐30克。熨热后敷贴关元穴。
发疱法
月经前10天,以底径一厘米之艾炷一枚置附片中心,点燃后置中极穴上,艾炷燃尽更换。如过热人,将附片提起数秒后再放下,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厘米以上、中央微泛白透明时停用,敷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疱,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2厘米,水疱待自行吸收。适用于虚寒性痛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98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黄寒水散
下一篇: 大黄干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