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大黄25克 葶苈子17克(熬)芒消17克 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
功能主治 : 泻热开结,化饮通便。主结胸证,颈项强直,朐脘痞满,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者。
用法用量 : 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效。
摘录 : 《伤寒论》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
2013
)
太阳病辩证纲要
【太阳病提纲】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中风】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太阳病分类
-
太阳伤寒】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桂枝汤证】
4.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葛根汤证】
7.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加附子汤证】
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去芍药汤证】
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
之。
【太阳病经证
-
中风表虚证
-
兼证
-
桂枝新加汤证】
1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麻黄汤证】
13.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汤证】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葛根加半夏汤证】
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大青龙汤证】
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太阳病经证
-
伤寒表实证
-
兼证
-
小青龙汤证】
19.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五苓散证】
21.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腑证
-
蓄水证
-
茯苓甘草汤证】
24.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腑证
-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25.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
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太阳病变证
【治则及辩证要点
-
变证治则】
2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寒热真假】
27.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也。
【治则及辩证要点
-
辨标本缓急】
28.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
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栀子豉汤类证】
29.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
子生姜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热证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0.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1.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证候分类
-
热证
-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32.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甘草汤证】
33.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桂枝加桂汤证】
34.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证候分类
-
虚证
-
心阳虚证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36.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
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7.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小建中汤证】
38.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脾虚证
-
桂枝人参汤证】
39.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干姜附子汤证】
40.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
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肾阳虚证
-
真武汤证】
4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
之。
【证候分类
-
虚证
-
阴阳两虚证
-
炙甘草汤证】
4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结胸辨证】
43.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汤证】
44.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大陷胸丸证】
45.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证候分类
-
结胸证
-
热实结胸证
-
小陷胸汤证】
46.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证候分类
-
痞证
-
成因及证候特点】
47.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证候分类
-
痞证
-
热痞证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48.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作者本意:以公天下之心,把自己的心得、经验、方法技术留给后人,利益广大民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进能爱人知人,退能爱身知己。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后分为两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伤寒论》重点讨论了外感热病的部分,全书共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金匮要略方论》则以杂病为主.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25篇,除重复之外共有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伤寒论》目录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金匮要略方论》目录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杂疗方第二十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学习重点:《伤寒论》
脉之阴阳: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脉有阴阳不足: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脉有浮沉迟数: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脉迟,此为在藏也。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五脏正脉之形: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人之胖瘦与脉之浮沉: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何为伤寒: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太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阳明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9、少阳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太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少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厥阴病的脉症之相: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汗与下的原则: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
重点典型方剂: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 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 茯苓十八铢(味甘平) 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白术十八铢(味甘平)。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4)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
(5)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
(7)小柴胡汤: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枚(掰,味甘温)
(8)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9)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10)小青龙汤: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11)白虎汤: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12)猪苓汤: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猪苓〕
(13)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14)真武汤: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15)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16)乌梅丸: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17)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通草二两(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18)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19)理中丸: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金匮要略方论
五脏有病补泻之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风的作用: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病微即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重点典型方剂: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酸枣汤方: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穷二两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茵陈汤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学习方法:恭诵全文五十遍以上,背诵重点部分。结合《黄帝内经》《难经》《三张处方草稿》等,体悟作者的心意。所谓理有一定,而事无一定者,在于理要通达,才可随缘应事而不逾矩。此书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分开来说则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而其中有很多都反映了对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视。此正与《三张处方草稿》之阴阳方的思想相同。此书作于东汉末年,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现在大有不同,所以我们现在运用时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可执着于一定的方子。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结合《三张处方草稿》。结合药食不分五观斋。
学习目标:与《三张处方草稿》相结合,深思、贯通全文。在仁术救助中结合《药食不分》《外法外用》灵活运用。
马正学
2013年9月写于北京五明堂基地
所谓“小结胸病”就是不太严重的结胸证。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会痛,不按不痛。
“脉浮滑”,这个在临证上是不一定的,里面有结实,脉未必就沉,当然更未必会浮;脉滑是解释得过去的。滑脉是血管里面的血来去如走珠,像珠子一样滑利。滑利说明有热,迟缓弦说明有虚寒。像珠子一样里面鼓鼓的说明津液不虚,如果津液虚,就算要亢奋起来也只能是脉管亢奋起来,形成弦脉和大脉,里面的血是鼓荡不起来的。
现在来说说组方。因为结实并不严重,所以只用黄连苦降,不用大黄芒硝甘遂来破下;栝蒌实是散结的;半夏有散结的作用,且能降水。还是辛开苦破之法。我们可以就柴胡汤、陷胸汤(丸)、承气汤做一个类比。小柴胡汤的满痛是在胸肋位置。胸虽属太阴,位置却偏上,上为阳为表,是里往半表半里过渡的区域;肋偏三焦,是半表半里的投射区域,于是辛开药用的是疏通半表半里的柴胡,以及能去胸满的枳实。苦降药是黄芩,黄芩没有黄连苦,质枯空,性味比黄连轻。黄连和黄芩都是清半表半里之热的,黄连比黄芩更偏向于走里一点。如果有里热可佐少量大黄而成大柴胡汤。
小陷胸汤的结实是正在心下,这个位置比里更偏上偏半表半里;比半表半里又要偏里一点,于是不用纯粹攻里的大黄芒硝,也不用偏走半表半里的黄芩,而是用偏走里的黄连苦降。小陷胸汤和柴胡汤里都有半夏,半夏散痰水之结和降水,性质偏温和,是适用的。栝蒌实味苦淡寒,主要是寒降的,兼有散结的作用。大陷胸汤(丸)结实的区域从心下一直到少腹,位置更下,于是用大黄芒硝来攻。因其结实更硬更痛,于是再加擅长破坚结的甘遂和葶苈子。承气汤是有宿食宿便结在肠道,其痛在腹部,所以用攻里的大黄芒硝。
再加去腹满的厚朴。枳实和杏仁类似,既宽胸也下气,所以承气汤里佐有枳实,大陷胸丸里佐有杏仁。栝蒌实这个药,历来都说宽胸理气——就此可以理气药做一个盘点,对比一下各自的作用。先说厚朴,其气香温,其味厚而苦,苦厚走下,所以是除腹满,理下焦之气的。枳实是橘类生涩的幼果,既香烈通窜又苦而破下,所以破气最速,既除胸满也通下焦。
枳实常和厚朴同用,一刚一柔。杏仁既香而散,又润而苦,性质柔和,也是既宣肺气也通下焦。柴胡兼具辛凉温苦,性质平和,所以宣通三焦,寒热不禁。瓜蒌实味苦而淡,偏寒。苦淡寒这三种味道都是降的。瓜蒌实还略具微香,能疏散宽胸,但绝不辛窜。所以是以降为主,以散为辅。其整体作用是偏里而趋下的,但又没那么下,没到肠道,基本上是作用于中上焦的里。小陷胸汤的心下就是这个区域。《金匮要略》里有个治心痛彻背的栝楼薤白半夏汤里也用到瓜蒌实。由此可见,结胸证的用药还是以苦降破下为主的。
下面分享我刚治过的一则陷胸汤的医案。曹某、男、29,正值降温,患者吹了风,又运动出了点汗,于是胃的区域隐痛,但又感觉不是胃。用手按能摸到里面有清晰的痞块。患者除了有轻微大便不爽,人感觉无力不舒服,没有其它明显的证。脉象不虚,却也不实,寸略浮大。辨证:“按之痛,寸脉浮”,这是结胸证。按才痛是小陷胸汤的范畴。不按就痛是大陷胸汤的范畴。大陷胸汤用药峻猛,而病人的脉没那么实,不按的时候也只是轻微隐痛。经方用药贵在客观有据,兼而有之便兼而用之,但主次要分明,这种情况以小陷胸汤为主,加一点大黄,兼用大陷胸汤之泻下之法。
处方:瓜蒌 30黄芩 20熟大黄 20
当时是晚上,药店已经关门,我手边只有以上三味药,缺半夏和黄连,黄连以黄芩代之。病人只服了一剂半,痛感和里面的痞块便消失了,其它症状也痊愈了。
小陷胸汤总共只有三味药,这里缺一味,代一味,病人还是很快就痊愈了,可见中医的灵魂是辩证思维,而非药物。在今天下课之前,我要向大家通报一件事情。我们的微信群已经上线了。这个微信群得以上线,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个qq授课平台得到了大家这么多的关注,让我看到我是有这么多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传统经方中医,关注《伤寒论》的医学思想。
我在刚学医的时候,有中医界的专家曾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医可能不足三百人,而且年龄很大,每天都在流失。现在光我们这里就有上千位传统中医的研究者。对我而言,传播传统中医既是快乐,亦是善举。人生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有人跟你一起做大家喜欢的事就更快乐了。我感谢在座的和我一起在这个公益平台里研究中医的人,我也感谢现在和我一起做现在这个微信平台的人。他们都是来自于这个课堂。感谢他们不计时间,也没有金钱报酬,来做一件公益的事情。我们的 微信平台主要是在生活和实践层面来阐释和传播真正传统中医的思想。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真正的医疗养生观念,接受真正的中医。请大家多多转发。我们在这里研究中医是善举,传播中医亦是善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97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降气汤
下一篇: 大陷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