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泻。
用法用量 : 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功能主治 : 温化湿热。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或湿遏热伏。
各家论述 : 湿温初起,如湿重热轻,或湿遏热伏,必先用辛淡温化,始能湿开热透,故以橘术温中燥湿为君;臣以二苓、滑、泽,化气利溺;佐以槟榔导下;官桂为诸药通使。合而为温运中气、导湿下行之良方。
摘录 : 《重订通俗伤寒论》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水1盏,加生钱5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 : 《宣明论》卷八
功能主治 : 感湿面肿上喘。
用法用量 : 上分2帖。水煎服。
摘录 : 《赤水玄珠》卷七
功能主治 :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心中大烦,骨节苦痛,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入;亦主手足冷,呕哕。吐利后,胃中虚,膈上热,咳逆。
用法用量 : 橘皮汤(《济生》卷二)、橘皮竹茹汤(《得效》卷四)。
摘录 : 《伤寒总病论》卷二
处方 : 橘皮1两,甘草1两(炙),生姜4两,人参2两。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伤寒呕哕,胸满虚烦不安。伤寒汗下后胃虚者。
用法用量 : 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注意 : 忌海藻、菘菜。
摘录 : 《外台》卷二引《深师方》
功能主治 : 湿热内甚,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及水肿。
用法用量 : 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摘录 : 《准绳·类方》卷二
功能主治 : 湿热内攻,心腹胀痛,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水肿。
摘录 : 《麻症集成》卷四
湿热、湿寒是我们常听到的词,那么什么情况属于湿热,什么又是湿寒呢?其实湿热和湿寒都是由体内的湿气引发的。那么我们先来看体内湿气是如何形成的。
湿气的形成 1.吃的油腻食物太多,胃肠消化跟不上,累积成湿气;
2.本身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就不好,吃的食物少也消化差,容易成湿气;、
3.外在因素,比如季节、环境等,夏季、梅雨季节都会使人体湿气变重。
湿气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脾脏功能不佳,体内脂肪堆积以及湿气累积,都与脾虚有关。
湿气遇寒,成为寒湿,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如果外界湿气又重,比如南方的冬天,就会感觉寒湿袭人。同样的道理,湿气遇热,成为湿热,遇风成为风湿。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属于湿寒还是湿热? 湿寒体质的人:
湿热体质的人:
怎么祛湿热 饮食清淡、多吃甘平、甘寒的食物(苋菜、薏米、西瓜、空心菜、芹菜等),少吃油腻甜食,戒烟戒酒,避免辛辣食物。
怎么祛湿寒 注意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冬天多吃牛羊肉等温热的食物,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多运动。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湿寒的人不能食用红豆薏米粥来祛除湿气,因为薏米是寒性的,本身湿寒的人体内有寒气,这样不仅不能祛湿,反而容易适得其反。
关于寒湿和湿热的区分,从理论上分享比较晦涩,今天给大家用实例来解释吧。
第一个实例:湿热实例(舌诊图片见图一)
该男士,36岁,山东人。属于严重的湿热体质。其主要的代表性症状:皮肤暗黄色,皮肤油腻,毛孔粗大,后背前胸起痘痘,胸胀腹胀,消化不良,没有食欲,口气口臭,大便溏稀(有的人是便秘),小便浑浊发黄,阴囊潮湿,早泄,有脚气。
舌诊结果:湿热体质,下焦湿热很重,中焦湿热很重,有气滞血淤症。脉诊:脉滑,脉濡,脉缓。
友情提示:该患者已经出现小便泡沫多的现象,要积极预防慢性肾炎、痛风等重大疾病。
第二个实例:寒湿实例(见图二)
该女士来自河南,33岁。属于寒湿体质。其主要的代表性症状有:四肢凉,怕冷,头部、身体困重,关节冷痛,不爱出汗,有呕吐感,大便溏稀,小便频,尿少,尿不干净,皮肤灰,没有光泽。
舌诊结果:脾胃虚寒的寒湿体质,天生阳虚或者寒湿导致的阳虚体质。三焦寒湿内蕴,且已有气滞血淤症状。
脉诊:脉沉,脉迟,脉滑。
友情提示:这类人抵抗力很差,给人感觉没有生机,不爱动弹,发蔫。
“湿”为阴邪,“寒”为凉性;
偏热性体质+湿=湿热;
偏寒性体质+湿=寒湿。
湿寒 中医亦叫做痰湿、寒湿。“痰”是指人体内水液凝聚不化,形成粘滞状态而形成的一种体质类型。 痰湿体质人容易发胖 就是因为 因痰湿粘滞的特点 ,在体内形成淤堵,影响了代谢;机体内寒湿重,还易伤肾,引起 肾阳不足、肾气虚,血液亏虚 , 经络 不通淤堵,出现长痘、长斑,甚至身体疼痛等 。
湿寒最怕冷!首先,祛除湿寒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女性朋友,一定不要为美牺牲了 健康 。而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可不要因为天气炎热就贪凉哦~!除此之外,平时喝水借助艾灸调理去湿效果也很不错哦。
湿热 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到阻碍,会引发机体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湿热伤阴,湿热人群患有慢性胃炎、或者是长溃疡或者是肝硬化以及胆囊息肉等疾病 ,所以一定不要轻视。反过来,各种疾病因素同样很易引发脾胃虚弱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湿热体质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应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助热食物(烟酒有温热作用)。湿热体质的人艾灸也要更注重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寒湿体质多脾胃虚弱,临床上表现为寒湿内阻的症状,面色暗,脘腹痞满作胀,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或头重如裹,身重或肿,腹痛,肠鸣泄泻,长年四肢不温,皮肤上容易出现湿疹、痘痘、斑、癣。平时容易出现四肢关节的疼痛,胫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是由于体内的寒湿较重,疼痛部位较多,天气寒冷,受凉时症状加剧,舌苔白。饮食上注意少食寒凉生冷之品,因为寒凉生冷之品容易伤及脾阳,使体内寒湿之邪加重。应适当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比如生姜、韭菜。
湿热体质体形稍有肥胖或者偏胖,身体感觉沉重,重着感,走路经常乏力,经常会觉得活动后要出汗,并且汗出比较黏腻,汗出不爽。湿热根据不同的位置,它所引起的症状不一样,比如湿热犯于皮肤,会出现皮肤的湿疹、疮疡或者面部的痤疮,比如后背的痤疮都有可能会出现。如果湿热犯脾,会出现胃肠道的不适症状,比如食欲不佳、大便的黏腻、食后腹胀。如果湿热出现在肝胆,会出现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会出现月经的紊乱,女子带下增多。如果湿热侵袭于关节,会出现关节的肿痛,比如痛风。
湿热湿热是湿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湿和热组成。湿热主要和天气有关,春夏交替,气温升高的比较快,雨水又很足,炎热潮湿的环境影响着身体的 健康 。尤其是南方5月份前后的梅雨季节,气温爬升迅速,但是空气却一直是潮湿的,这就特别容易导致湿热。
湿热的表现
①痰多
因为热气上升,所以湿热的人会伴有痰多恶心的症状,尤其是刷牙的时候,特别容易干呕。
②身体表面潮湿
因为人体代谢不了那么多的湿气,聚集在器官和皮肤上。轻轻一动就会引起皮肤出汗,潮气在表皮聚集。
③疲惫
湿气影响着 健康 ,湿气重的人,血液循环慢,睡觉睡不醒还特别容易犯困。
④排便困难
湿气重的人,经常性的坏肚子,排便不成型,不是稀就是粘。
怎么预防湿热湿热的人,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一定不要暴饮暴食,同时尽量少喝酒,酒属于辛辣物,喝多了导致热气上升,加重病情。
平时要加重锻炼,出汗为宜,因为出汗可以帮助人排除湿气,但是不能长时间大汗淋漓,因为汗液出多了对身体不好,伤气。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不能马上大口饮水,过量的水会增加心脏负担。
湿热的人,平时应该尽量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不然会家中病情。辣椒,大蒜,白酒等尽量少吃。容易上火的如羊肉,狗肉,或者火锅,尽量也少吃。
湿寒
大多数湿寒都是由于寒风侵袭,脾代谢不了多余的湿气,导致湿气留存体内的病症。
现代人主要身患湿寒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而造成的。如不分季节饮用生冷饮料,啤酒等。不分季节穿着清凉,受冻等。
湿寒的表现
①体力衰弱
经常会感觉到疲惫,无力。站立两个小时小腿就酸疼,无法从事家务或者体力劳动。
②容易起痘
湿寒的人,皮肤敏感容易在面部起痘。
③身上容易痛
湿寒的人,因为寒气阻止了血液循环,寒则於,於则堵,堵则痛!
④容易胖
寒气导致身体循环不好,多余的能量代谢不出去,便聚集在人体内。湿寒的人特别容易发胖,而且还易反复。
怎么预防湿寒
湿寒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脾不好,导致湿气粗容易排除体外。所以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保护好脾胃。同时应该少饮生冷的水。
湿寒体质的人,平时应该注意多喝粥,粥有暖胃的功能,对脾胃有好处。并且在粥中加一些薏米,那对于祛除湿气有非常好的效果。
平时要注意少吃凉性的水果,夏季西瓜少吃,尤其是冰镇过后的西瓜,最伤身体。
治疗湿气是长久作战,所以需要每个人在平时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才能将湿气祛除!
曾经家里也是有人湿气重,并且一到冬天的时候就手脚冰凉,夏天时候头晕、腹胀。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下湿寒是怎么判断的。
湿寒是百病之源 中医里有句老话叫做“百病寒为先”,这里说到的“寒”就是“湿寒”,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体内的寒湿所引起的。尤其是春季则是湿寒问题爆发的高峰期!
湿寒是湿气的一种,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邪最直接的危害是会使机体处于凝滞状态。也许你还不清楚湿寒的概念,但是说出湿寒的相关症状你一定清楚,比如老年人的关节炎、中年人的腰酸背疼、青年人的手脚冰凉!
湿寒生百病,怎么判断湿热湿寒? 恶病1、身体虚弱,经常感觉无力、疲劳、尤其是女性表现为手脚冰凉,怕冷;
恶病2、头晕头重、天冷容易感冒、身体素质差;体内代谢慢、长痘;舌苔发白有齿印;
恶病3、中老年人或者体质差的女性常表现为四肢冰冷、疼痛、颈肩酸、腰酸背痛;
恶病4、 最怕天气突变、身上各种大毛病、小毛病都会出来;
恶病5、湿气在于脾胃,湿气趋下影响女性的月经情况、经痛、经量少、经血发黑、有血块;
当身体出现上面这些的问题,就要注意是不是湿寒太重了。一般来说,沁贡堂建议很多的湿寒者用些沁元.茶,平时的时候在饭后半小时喝些就可以了。
祛湿寒,中医这个妙招真神了!祛湿妙招1、花椒配白酒
材料:花椒、白酒
做法:取花椒50克,放入250毫升白酒中浸泡。整粒的花椒要浸泡一周后再用,如果把花椒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泡1—2天就可以用了。花椒性温,能除六腑寒气。
用法:把花椒酒擦在疼痛部位,上下来回搓就可祛寒。
祛湿妙招2、热疗巧祛湿
这个可以用冬天常用的热水袋,或者是加热之后的沙子、石头等热敷在肚脐处。当然也可以用艾条熏疼痛的部位,比如关节或者是肩背酸疼处;或是刮痧、火罐等祛寒湿。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记得转发给你的家人们~
怎么判断湿热和寒湿?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湿气,湿气重有哪些表现?
什么是湿气及表现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湿气重的表现,面部容易出油,毛孔粗大,不管怎么都洗不干净的感觉。尽管换了很多好的护肤品还是不满意。还有一些人容易感觉到疲劳乏力没有精神,也不喜欢运动总是懒洋洋的。
中医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湿气很难去除,我们需要了解湿气的产生原因。湿气分外湿和内湿,我们也叫湿邪和湿淫。湿邪是指感受外界湿邪或体内水液运化失常而形成的湿浊,阻遏了气机与清阳,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身体比较困重,肌肉比较酸痛,而且平时容易腹胀腹泻,拉肚子的。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平时容易头昏,觉得头被东西裹住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嗜睡,胸闷纳呆,恶心这些症状。日常门诊也遇到一些慢性的痤疮,慢性的湿疹,还有一些妇科月经方面的疾病,病症都跟湿邪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都是湿邪的一个表现。
湿邪的生成,比如说像外界经常下雨,季节交换的时候,雨水较多的时候,或者长期居住在一些潮湿的水边河边海边,这些都会造成外湿,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体内的脾虚造成的脾失健运,人体的水液不能正常地输布而化为湿浊,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经常喜欢吃一些油腻的或者饮料类酒水类,那些肥甘厚味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内湿的生成。这些是内湿。
湿热的症状 湿邪和热邪蕴结在一起就形成湿热
头面部容易出油,牙龈容易红肿痛,晨起容易口中黏腻口苦,还有一些人大便臭秽黏腻不成形或者偏干。可能平时还特别爱出汗,有体味,还有一些人容易发湿疹,皮肤比较痒,有些还能抓破出水等。舌头也是偏红舌苔黄腻,舌苔清不干净,边有齿痕等都是湿热的表现。
平时要注意健脾、清热、利湿为主的思路
少吃肥甘厚味甜腻的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白扁豆,红豆,芹菜,空心菜,莲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运动也可以去湿。
寒湿的症状 湿邪与寒邪互结在一起,就变成了寒湿。
平时很多寒湿的人会觉得怕冷,四肢凉,冬季明显。还有一些人觉得咽喉处有粘痰不易喀干净。四肢酸痛乏力。平身容易,下肢和眼睑水肿明显。平时食欲也不太好,嘴巴里总是觉得甜腻腻的不舒服。舌苔偏白腻,脸色也不太好。有很多寒湿的人偏胖,腹部比较明显不好减脂等。
需要健脾、散寒、去湿为主的思路
寒湿的人平时可以用温胆汤泡脚,不要熬夜晚睡不要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饮料,海鲜等。多吃温热的食物,牛羊肉等。所有的去湿都需要健脾,不能一味地就去湿,也要分清寒湿和湿热,有针对性才最重要。
我是苏妮,谢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 健康 问题,欢迎在下方评论或留言!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希望您能为我点个赞,特别感谢您的支持!
怎样才能去湿热?
湿、热、寒,本为中医六气中的三个,后来才有独立发展为湿热证和湿寒证。
既然邀请了,那我就从湿热、湿寒的中医 历史 发展,分别回答湿热和湿寒之形成和辨别。
湿、热与湿热证之溯源 湿和热
《黄帝内经》认为,正常情况下,湿和热是中医六气中的二气。
湿为长夏之气,主水,性属阴。
热为夏季主气,主火,性属阳。
湿热阴阳水火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关系密切。
异常的情况下,六气皆可转为邪,六气就表现为六淫。
这个时候,湿和热,可以单独为邪。
湿邪,为阴邪属水。
热邪,为阳邪属火。
湿邪和热邪,也可以相兼为病,成为湿热邪,还可以相互转化,湿和转为热,热也可化为湿。已认识到湿邪和热邪都是可以单独致病的,也认识到湿和热也可以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在《素问》里,对湿和热都有专门的单独论述。
比如有“湿盛则濡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湿伤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湿热:
在《素问·通天生气论》里才第一次将湿和热合为一起出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并揭示了湿热病邪导致筋肉拘痿、黄疸的道理,还初步提出可以用芳香化湿法来治疗。
到了唐宋元时期,对于因湿热导致的疾病,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都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产生了二妙散、天水散、木香散、大橘皮汤等清热利湿、清暑益气汤健脾祛湿。并且首次提出湿热二邪相合致病。
明清时期,名医辈出,成就裴然,对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动。
比如中医温病学派创始人之一叶天士就提出了内外湿,认为湿热病是由内外湿邪共同作用而致,在湿热致病的治疗上有其独到见解,主张分解湿热,以祛湿为先,重视宣畅气机。
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学大家薛雪对于湿热病的贡献就是他创造性地将湿热病从温病学中独立出来而自成体系。并且概括性地归纳了湿热病证的辨证提纲。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强调了内外合邪的致病特点。在治疗方面,以卫气营血为辨证总纲,创立了清泄宣透、辛苦化湿泄浊、苦温燥湿、清热利湿等的治疗大法。
再晚一些时期的另一位温病学大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贡献,是对湿热致病的各种具体病证也确立了相应的病机、治法、方药,使湿热病病的治疗逐步呈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局面。创制了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等名方,明确了湿热病的治疗禁忌,大大丰富了治疗湿热病的内容和治法。
现代中医认识到,湿热病的发生是由外因、内因交互产生的。外因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有关,脾胃功能失调是湿热病发病的内在原因。脾胃运化失司,水湿滞留,外界湿热之邪入侵,内外相合,则生湿热病。内外双重因素联合作用人体,而内因是内在主导因素。
湿热病的病理特点复杂、多变,表现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各病理因素之间既相互影响,还可互为因果,这都让湿热病成为棘手的疾病,常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接下来再谈谈湿寒。
湿寒 湿热之证,因为中医发展,以及后来的中医温病学学派的系统性研究,让湿热病成为一门细分学科。
而与湿热相对的寒湿,却未能自成一派,中医古籍也未能专病来研究和论述,只散见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历代医家的医案论文中。
湿寒病多由阳气不足、湿寒过盛的人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由于当代人多喜凉食冷饮,湿寒之气直中胃肠,伤及中焦阳气,造成脾胃阳虚,不能化阴,湿寒困脾,致使升降失调,导致三焦气机不畅,水布失常,经络不通,水液代谢失常。
湿寒证还可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美尼尔氏病、慢性咽炎、颈椎综合病、肺炎、胸间积液病、冠心病、湿寒造成的多种胃病、肝病、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病、坐骨神经疼等,可参考融合中西医理念结合治疗。
湿寒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湿寒邪,阳气被遏,不能升清降浊,化阴布水,症见身冷体倦,水谷不化,腹满肿满,呕逆泄泻等导致的。
此外,湿寒之邪与风邪相伍成湿痹,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湿寒之邪与暑湿阴邪相兼为病,成呕逆泄泻胃肠炎病。
愿上述回答对你认知湿热湿寒有帮助。
湿热与寒湿的区别是什么?
湿热与寒湿都有湿邪的表现,其最主要的区别是湿热伴有热证表现,而寒湿伴有寒证表现。此外,二者在面色、舌象、二便、关节疼痛的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1.寒热不同:患者的感觉很重要,如果伴随着烦热、小便黄赤的表现则是湿热;如果有四肢发凉、畏寒怕冷的表现一般为寒湿。
2.面色不同:湿热患者内火比较大,脸上容易长青春痘、粉刺,容易出油;寒湿患者脸色发黄,没有光泽。
3.舌象不同:湿热患者舌红,苔黄腻;湿寒患者舌淡,苔白腻,舌体肥大,舌边缘有齿痕。
4.二便不同:湿热患者大便非常黏腻不爽,小便颜色非常黄,大便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很难冲干净;寒湿患者非常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大便清冷。
5.疼痛的性质不同:湿邪侵犯关节,可导致关节痹痛,湿热导致的关节疼痛则多为红肿热痛,遇热加重,得凉痛减;寒湿导致的关节疼痛是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痛减。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陈陆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西医治疗
少年儿童患者大多数有自限倾向。起病数月后自然缓解。但成年患者预后较差,自然痊愈者仅50%。发现明确的致病因素,应尽力避免。可应用一般的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口服。预防性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关节症状可用氨基比林,一般用阿司匹林。如有水肿、高血压等其他肾脏疾病的表现,处理同慢性肾炎。
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皮肤损害无明显效果,但对关节肿痛、腹痛及胃肠症状有益,对防止肾受损或促进肾损害恢复方面一般均认为无益。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等均有人应用,但效果均不肯定。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病临床常分为以下几型治疗。
(1)风热搏结:
证候:初起可有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心烦舌红、苔见薄黄等症,继则风热伤络而有下肢紫癜,甚则尿血。
证候分析:由于感受外邪,侵袭肌表,阻遏卫气,故见发热、微恶风寒;风热之邪上冲咽喉,故咽干而痛;热伤津液,故口渴、舌红、苔薄黄。热的脉络,血溢脉外,故出现皮下紫癜,热邪下注,扰伤肾络则见尿血。
治法:法风清热,凉血散瘀。
方药:银翘汤加味。药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生地、麦冬、藕节、白茅根、生甘草桔梗等。如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生地榆;如见尿血者,加大小蓟、马鞭草、生侧柏、茜草等。
(2)热盛迫血:
证候:热毒炽盛,病情较重,出血倾向亦重,下肢可见大片紫癜,肉眼血尿明显,烦躁不安,口干喜凉饮,舌质红降。
证候分析:由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故出血倾向严重,可见大片紫癜,甚者伴有肉眼血尿;热毒内蕴,灼伤津液,故见烦躁不安、口干喜饮、舌质红绛等。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药用犀角(或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银花、连翘、玄参、茜草、白茅根等。若尿血甚者,可合用小蓟饮子加减;血压偏高者,可加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如皮肤瘙痒者,可加地肤子、白藓皮、蝉蜕等;便血者,加生地榆、槐花等。
(3)肝肾阴虚:
证候:虚火灼络亦可出现下肢紫癜及尿血,兼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
证候分析:由于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伤血络,血随火动则发为紫癜,尿血;阴虚内热,故见手足心热;虚火上炎,则口干喜饮,舌红少津。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散瘀。
方药:小蓟饮子、知柏地黄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生地、丹皮、山药、山萸肉、当归、赤芍、大小蓟、生侧柏、马鞭草、益母草、白茅根等。
(4)湿热内阻:
证候:湿热阻滞络脉,迫血妄行,则见紫癜及尿血,兼见口苦口粘、口干不欲饮水、胸闷痞满、舌苔黄腻。
证候分析:由于虫咬,虫毒浸淫,湿毒化热,阻于络脉,气血循行不畅,迫血妄行,故见紫癜或尿血;湿热内蕴,则口苦口粘;湿热中阻,则口干不欲水,胸闷痞满,舌苔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三仁汤或四妙散加减,药用苡仁、苍术、黄柏、黄连、白寇仁、川朴、法夏、滑石、通草、丹参、泽兰、马鞭草、赤芍、三七等。如有水肿,宣清热利水,佐以活血,方用大橘皮汤加丹参、泽兰、牛膝、车前子等。
(5)寒凝血滞:
证候: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内滞血络可以引起皮肤紫癜或见尿血,兼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怯、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而润。
证候分析:多由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内滞血络,血溢脉外,皮肤紫癜,尿血等;阳气不能外达,故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怯等均为阳气不足所致。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药用当归、白芍、桂枝、茯苓、川芎、细辛、黄芪等。如水肿明显者,可温阳利水,佐以活血,方用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当归芍药散加制附片、肉桂、川牛膝、车前子等。
(6)脾气虚损:
证候:脾虚失统,气不摄血亦能血溢成斑,或有尿血。同时可见气短乏力、食少懒言、心悸头晕、面色萎黄、舌淡齿痕等。
证候分析:久病不愈,脾气不足,或素体脾虚,气不摄血,故见紫癜、尿血;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少懒言;血不养心,则心悸,头晕;舌淡齿痕,均系脾气虚损的表现。 治法:益气健脾,活血摄血。
方药:归脾汤合桂枝茯苓丸,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远志、茯苓、桂枝、赤芍、丹参等。如兼阳虚,亦可加制附片、炮姜:水肿明显者,可用健脾利水,佐以活血,方用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再加桂枝茯苓丸。
专方验方
(1)地骨皮50g、徐长卿25g,水煎服,一日二次,适用于过敏性紫癜肾病早中期,以抗过敏。
(2)大枣4份、藕节1份,将藕节水煮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
(3)赤豆、苡仁、牡蛎各30g、甘草9g、玄参12g、大枣1枚,治疗各种原因尿血,亦治衄血及紫癜。
(4)鲜地龙汤:生地龙50条、阿胶15g、乌贼骨10g、白糖100g。将活蚯蚓50条洗去泥上,置清水内,加入3~5滴食用油,以蚯蚓吐出腹中泥土至透明状为止,然后将其置干净钵内,撒上白糖,不久化为糖浆,另取阿胶15g,烊化后与地龙糖浆混合,冲服乌贼骨粉,以上为成人一日量,小儿酌减,分三次温服。
(5)鲜车前草、鲜藕、鲜大蓟草各60g,共捣汁空服,治各种尿血。
/chms_view.asp?id=138
肾病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什么?
肾病患者禁忌高盐、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具体情况应根据肾功能来定,如急性肾炎患者有水肿及高血压者,应进无盐或低盐(2~3克/天)饮食,有氮质血症者,应给予优质蛋白(鸡肉、鸡蛋、牛奶等)饮食0.5克/千克体重·天;慢性肾炎患者应限制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磷的摄入量,有水肿及高血压者应限制盐的摄入量不超过3克/天,同时应限制食物中的胆固醇(各种食物的胆固醇含量见附表2)和饱和脂肪酸(动物油和肥肉)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可增加肾脏负担,加速肾功能的损失。
什么是急性肾炎?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由于致病微生物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急性疾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肾病之一。本病的特点是起病较急,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少尿、高血压及一过性氮质血症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发病年龄以5~14岁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成年人及老年人相对较少;潮湿、天气易变的季节易发本病,一般在人群中为散在发生,也有呈流行性发病的可能;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1年;经过适宜的休息并应用肾宁散治疗后预后较好,否则有可能转化为慢性肾炎。
什么是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总称,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肾病。它的特征为:起病隐袭,病程长,可历时数年或数十年,可有一个漫长的无症状尿异常期,然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至慢性肾衰竭。临床表现多样,轻重悬殊,初期只有少量蛋白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和管型尿,以后常以水肿、高血压为主要症状,后期易出现贫血,严重高血压,伴有肾功能逐渐减退终至肾衰。发病以10~40岁的青壮年为主,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比例为2:1。临床上又根据病人的表现不同将慢性肾炎具体分为普通型、肾病型、高血压型和急性发作型。因其病因和病理类型的多样性而使治疗效果和预后各不相同,总体预后较差。肾宁散对其疗效较好,但一般应连续服用两个疗程以上。
什么是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等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实质炎症,临床上分为急、慢性两个阶段,有些病人无急性期,长期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乏力、腰酸、低热等症状,多为隐匿型慢性肾炎,但劳累、受寒、感冒时发作,症状加重。人体抵抗力减低和泌尿道内环境的变异与发病有关,常见的发病诱因有抵抗力降低、不洁性生活、尿路梗塞、妊娠(怀孕)、分娩等。急性期以畏寒、寒颤、高热为主,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显著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道口烧灼感等;慢性期有些只有低热、腰酸等症状,有些伴有乏力、虚弱、贫血、食欲不振、高血压等症状。急性期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配以肾宁散口服,慢性期应以肾宁散连续服用治疗为主,如不能积极治疗,则可逐渐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即尿毒症,后果不堪设想。
肾炎病人腰痛的特点是什么?
病人腰痛一般较轻,常常是自觉腰部不适和隐隐的钝痛、酸痛和胀痛,疼痛可为单侧或双侧;疼痛部位多在肾区,体表在脊肋角(第十二肋和脊柱间夹角)和肋腰角 (第十二肋和腰肌间的夹角)可有叩痛点存在;体检时肾区叩诊为阳性结果,叩诊方法为:左手手掌放在病人腰部,右手握拳在左手指背上轻捶,力量由轻到重,此时病人会因捶击而感觉肾区疼痛。
腰痛虽不是肾炎的突出症状,但若病人在腰痛的同时伴有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高血压等肾炎表现,或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晕等全身不适时,应考虑是否患了肾炎,此时则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服用肾宁散胶囊治疗。
服用肾宁散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吗?
肾宁散胶囊及其药引白茅根均为纯中药制剂,不添加任何化学药物成分、色素、防腐剂等。公司专有的药材种植基地距公路5公里以上,避免了汽车尾气及工业废气的污染,并严格按照国家绿色标准组织栽培,完全杜绝农药、化肥对原料药材的污染,从而保证了原料药材的品质。
天津中医研究院对该药进行了毒理学实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为:小白鼠能耐受大于人体正常剂量(0.2g/kg.d)的30倍(6.0g/kg.d),没有出现中毒现象;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为:小白鼠应用人体正常剂量的50倍,三周后无引起任何组织器官损伤和异常生化指标,并且体内游离氨、尿素氮和非蛋白氮的指数明显下降。故肾宁散是一个安全范围很大,几乎无毒的治疗肾病良药,长期大剂量服用肾宁散不会造成任何身体损害。
为何用西瓜和大蒜食疗的方法不能代替肾宁散?
西瓜的瓤、皮、籽均可入药,性寒味甘,入心、胃、膀胱经,能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治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不利、喉痹、口疮等,具有治疗肾炎的功效。但因西瓜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分,多吃反而由于体内水分增加导致肾脏负担增大,引起浮肿加重,故严重浮肿者应限制饮水和西瓜的摄入量,以减少水分的摄入。大蒜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糖类、钙、锗、铁、锌、硒、铜、锶、维生素C、B1、B2和大蒜素等。大蒜素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可治疗咽喉肿痛、伤风感冒、痢疾、肠炎,以及水肿等病,其中的锗和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及清除体内重金属毒素的功效。但大蒜有辛辣味,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故不可多食。而且,由于西瓜和大蒜品种的不断改良,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生长周期越来越短,产量越来越大,有效成分得不到充分积累,故现有的品种西瓜和品种大蒜对肾病的治疗作用十分有限。
肾宁散采用开封地区传统的西瓜和大蒜品种,即俗称的“笨瓜”和“笨蒜”,并采取绿色栽培技术,完全拒绝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经提取浓缩后得到了西瓜和大蒜的精华-有效成分,其中富含肾脏细胞修复与激活因子FPS,并对胃肠道无任何刺激作用,故为治疗肾病的理想药物。
参考资料:/content/showcontent.asp?id=18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91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橘皮丸
下一篇: 大正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