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大效疟丹

中医世家 2023-05-06 05:28:36

大效疟丹

处方 : 飞罗面半两,淡豉(炒)半两,雄黄半两,乳香1分,黄丹1两(炒变色),桃仁100个(汤泡,去皮尖),朱砂1钱(为衣)。

制法 : 上为细末,以独头蒜研如泥,新布中擦过为丸,如鸡头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 : 疟疾。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当发日服,温酒或井花水送下。

注意 : 孕妇勿服。

摘录 : 《百一》卷十一

小儿疟疾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病因4治疗 4.1风疟4.2寒疟4.3暑疟4.4湿疟4.5痰疟4.6食疟4.7瘴疟4.8疟母1拼音 xiǎo ér nuè jí

2概述 疟疾是一种寒热往来,发作有一定时间的病证。其临床特征,为定期寒颤,发热,汗出。发作时先有毛孔粟起,呵欠频作,体怠乏力,继而寒战鼓颔,肢体酸楚,虽覆以重被,亦不能温,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呕恶,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如此反复发作,舌苔薄白或黄腻,脉象在寒颤时多见弦紧,发热时多见弦数。诚如《幼幼集成》所云:“始而呵欠,继则足冷,面色青黄,身体拘急战栗,头项腰脊俱痛,寒去未已,内外皆热,头痛而渴,但欲饮水,呕吐烦满,而不嗜食。”多流行于夏秋季节,具有传染性,岭南烟瘴之地,山岚疫区,由于蚊子传播,造成疫气的蔓延,往往发则一方,长幼相似,成为“疫疟”。尤其小儿作疟,常因寒热不退,痰食交阻,动辄变生抽搐痉厥,危及生命。

3病因 疟疾的病因,有伤于暑热,感受秽浊不正之气,致阴气独微,阳气独发而成。有感受风邪未及时发泄,或暑月贪凉沐浴,感受寒邪伏于少阳,不能外出,因而成疟。如《婴童百问》云:“小儿未能触冒于暑,而亦病疟者,乃乳母持抱解脱,不避风寒者也。”因夏日气候炎热,人在暑湿交争之中,邪气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阴阳相搏,造成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一般来说,多由外邪伏于少阳,经气不舒,转输失职所致。故喻嘉言云:“半表半里,少阳也,所以寒热往来,亦少阳所主,谓少阳而兼他证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及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此外,《幼科要略》认为:“小儿以食疟居多”。前人尚有“无痰不成疟”之说。由于小儿饮食无节,积滞内停,感受风暑之气,表里邪争,因而作疟。或素有痰饮,兼感外邪,凝结脾胃所致。因为饮食所伤,脾胃受损,健运功能失常,则停湿成痰,化生精微不足,以致气血虚弱,或元气消耗,营卫空虚,则疟邪可以乘虚而入。如张景岳云:“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尤易感邪”。由于感邪的不同,素质的差异,以致阴阳有所偏胜,其寒热发作,有一日一发者为一日疟,有间日一发者为间日疟,也有三日一发者为三日疟。邪浅者病在三阳,随卫气而出入,病一日一发;邪深者病在三阴,与卫气并出,故间日或三日一发。发病提早者,邪达于阳,为病转轻;发病推迟者,则邪陷于阴,为病增剧,若久疟不愈,耗伤气血,体虚邪恋,遇劳即发者,则为“劳疟”。

4治疗 疟疾治疗,无论一日疟,间日疟,或三日疟,初起时均宜和解为主,用小柴胡汤或清脾饮加减。三五发后,可用截疟之法,用青蒿素,止疟丹,常山饮,或截疟七宝饮之类。如疟久不愈,脾胃已虚,可用六君子汤加柴胡补之,或用沈氏截疟饮加减,以补截兼施。若病久中气下陷,邪不能达,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升举达邪。亦可配合针灸疗法。①取大椎、陶道、间使、后溪、足三里为主穴,一般在发作前2~3小时进针,留针30分钟,可在留针时捻转3次,每次半分钟,停止发作后,继续针3~5次以巩固疗效。②取疟门穴,在两手第三、四指间白肉际处,于发作前2小时针刺一寸深,用强 *** ,留针15~25分钟。

4.1风疟

多因感风而得,发于春夏。证多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有汗怕风,头痛,骨节烦疼,鼻塞耳鸣,舌苔薄白,脉象浮弦而大。治宜疏风解表,可用柴胡桂枝汤。若热甚烦躁,自汗不解,可用桂枝黄芩汤加减。若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不畅泄,骨节烦疼,少气烦冤,口渴引饮,而无恶风之状者,则为温疟,又宜清热疏表,可用白虎加桂枝汤治之。

4.2寒疟

多因感寒而成,发于秋冬。证多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发时面唇青白,四肢厥冷,寒战而栗,头痛身疼,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治宜辛温散寒,可用柴胡桂姜汤加减。如但寒不热,倦怠时作,胸闷面白,自汗肢冷,舌淡苔白,脉象弦迟者,则为牝疟,又宜温阳散寒,可用蜀漆散加减,以扶阳止疟。

4.3暑疟

多因感受暑邪而为寒热,但热势甚高,面色红赤,自汗出,渴喜冷饮,心烦不宁,睡眠不安,小便短赤,唇燥舌绛,苔白脉虚。治宜清暑解热,可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或柴胡白虎汤加藿香、佩兰、赤茯苓、黄芩、青蒿治之。如暑热化燥,可加生地、麦冬、竹叶、牡丹皮、天花粉、生梨汁、甘蔗浆等药以甘寒生津。

4.4湿疟

多因感受湿邪而成。证多面浮身痛,胸闷不饥,恶心作呕,喜热饮,大便或秘或溏,舌苔白腻,脉象濡缓。为湿气结痹,治宜化湿散疟,可用柴平煎加白寇、草果、苡仁、滑石、通草等。若湿热偏重,腹胀溲黄者,可加黄连、黄芩以清热化湿。如脾虚而湿从内生,汗出精神困倦者,可用四兽饮加减,以健脾截疟。

4.5痰疟

多因痰饮内蕴,兼感疟邪所致。证多形寒发热,面色淡白,目胞浮肿,胸闷气逆,呕吐泛稠涎粘痰,脉象弦滑、苔色白腻。治宜化痰止疟,可用清脾饮或平安散加瓜蒌、枳实、竹茹、陈皮等,化痰理气。

4.6食疟

多因小儿恣啖肥甘生冷食物,兼感疟邪所致。证多形寒发热,面色淡黄,胸闷痞塞,腹膨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通,或频转矢气,夜卧不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治宜消导化滞,可用槟陈汤加减;食滞较重,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者,可用小承气汤下之。

4.7瘴疟

多为岭南气候炎热,感受山岚瘴毒而成;或因染受时疫,寒热成疟,夏秋之间,沿门合境皆是。证多乍寒乍热,迷闷发狂。治宜祛瘴涤痰。若寒甚热微,多汗不渴,苔白厚腻,甚则神昏不语者,为冷瘴。治宜芳香化浊,辟秽理气。可用达原饮,或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心窍被蒙者,加服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若壮热不寒,面目尽赤,烦渴喜饮,胸闷呕吐,舌质红绛,苔垢而黑,脉象弦数,甚则神昏谵语者,则为热瘴。治宜辟秽解毒、清热保津,可用清瘴汤(柴胡、常山、生石膏、枳实、黄芩、青蒿、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知母、六一散,黄连)或甘露消毒丹加减。呕吐剧烈者,可急服玉枢丹,以辟秽解毒。若高热谵语者,可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伴见抽搐者,可用紫雪丹,以清热镇惊。

4.8疟母

立秋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度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人们有了胃口,所以立秋的民俗多与吃有关。

1.饺子、渣,茄饼在山东半岛的许多地区,立秋当天的中午往往吃水饺或面条,招远、龙口称“入伏的饺子立秋的面”,长岛、莱阳、海阳等地则相反,说是“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在山东诸城和莱西地区,吃一种豆末和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称“渣”。当地民谚云: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说是有预防肠胃病的功效。在江苏苏州,立秋日用茄子调和面粉做茄饼。

2.啃秋城里人在立秋当天买个西瓜回家,一家围着啃,就叫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爽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一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大吃特吃,抱着绿瓤香瓜大吃特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嚼,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嚼。啃秋表达的是农民丰收的喜悦。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能免腹泻,称“咬秋”,预示炎炎盛夏难耐,忽逢立秋,把其咬住。江苏各地人们也在立秋时刻吃西瓜以“咬秋”,认为可不长秋痱子。在江苏无锡、浙江乌青,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一起吃,认为可预防疟痢。北京人有“春吃萝卜秋吃瓜”的习俗,家长必须在立秋之日给孩子买个瓜吃,并对孩子说:“吃个瓜吧,秋后好肥得滚瓜溜圆的。”当地有“早甜瓜,晚西瓜”的谚语,因为立秋之瓜要早吃,因此多吃甜瓜(也称香瓜,始于初夏,终于晚秋,味道清香甘甜,食之能够解腻)。在浙江杭州,在立秋日有的妇女吃一个秋桃;浙江双林人爱吃菱藕、瓜果等。

3.戴楸叶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历史悠久,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都有立秋到处叫卖楸叶,妇女小儿将之剪成各种花样插戴的记录。直到现在,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叶的民俗。在山东地区,据说立秋这天必有一两片楸叶落下,表示秋天来临。胶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在这日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在鬓角,或佩在胸前,来应节序。在河南郑州附近农村,立秋日男女皆戴楸叶,或用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角。

与楸叶有关的节日活动,在山东有人于立秋日刚刚天明时采集楸叶熬膏,称“楸叶膏”,据说用来敷痔疮有特殊的疗效。

4.祓秋在浙江定海,立秋那天,儿童食蓼曲(俗名“白药”)、莱菔子,称为“祓秋”,认为可去积滞。在浙江舟山,则是给小孩吃萝卜子、炒米粉等调和的食物,以防积食。在浙江镇海、奉化,给儿童喝绿豆粥,服酒曲,叫做“祓秋”,认为孩子吃了长得又快又壮。

5.贴秋膘许多地方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比较。因为在酷热的夏天,人本就没有什么食欲,饭食清淡为主,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轻一点。秋风一起,有了食欲,想吃点好的,补充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耗。补的方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做法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6.饮水清署在江浙一带,有立秋时喝“新水”的习俗。所谓“新水”,就是刚从井中打来的“新鲜水”。据说这样不但可免生痱子,又可防痢疾。在四川雅安,则是将井水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家人一起喝,以免得疟痢。

在四川三合,“俗谓立秋正刻饮水一杯,则积暑消除,秋无肠泄之病。”

岐黄家又云:“服清暑方一剂更妙。”

7.赤小豆“补秋脱股”

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在立秋日用水服下七粒红豆,认为可避免疟疾。河南郑州称为“避疟丹”。浙江地区多用井水来吞食。在云南镇雄,“先以布袋盛红豆入井底,及时取出,男女老幼各吞数粒,饮生水一盏,以为可以不患痢疾。后来,用五色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方块,错角重叠,粘连缝就,载于小儿衣后,叫做‘补秋屁股’。”

8.秋社秋社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来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结束,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拜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习俗。唐韩俚《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某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老疟丹简介

目录1拼音2《脉因证治》卷上:老疟丹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老疟丹的用法用量2.4摘录 3《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3.1组成3.2主治3.3老疟丹的用法用量3.4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老疟丹 1拼音 lǎo nuè dān

2《脉因证治》卷上:老疟丹

2.1处方

川芎、桃仁、红花、当归、苍术、白术、白芷、黄柏、甘草。

2.2功能主治

老疟风暑,入阴在脏,碍血气。

2.3老疟丹的用法用量

上水煎,露1宿,次早服之。

2.4摘录

《脉因证治》卷上

3《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澹寮》

3.1组成

桃仁(去皮尖,略炒)、鳖甲(醋炙)、常山(酒煮)、豆豉(和梅蒸,或发而研)各等分。

3.2主治

老疟。

3.3老疟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30,白熟汤送下,不拘时候,日10数服。

3.4制备方法

上蒸烂乌梅肉研膏为丸。

古籍中的老疟丹 《丹溪手镜》:[卷之中]疟(七) 合者带虚。小柴胡二陈汤苍术葛根常山虚加人参白术老疟丹治风水入阴在脏用气血间日发。川芎台芎白芷苍术桃...

《脉因证治》:[卷一]十一、疟 者,甘露饮调之,人参柴胡饮子补之,常山饮吐之。老疟丹治老疟,风暑入阴在脏,凝血气。川芎桃仁红花当归...

《症因脉治》:[卷四疟疾总论]内伤疟疾 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石苇浓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虫阿胶蜂窠赤硝蜣螂桃仁加味二陈...

《幼科证治准绳》:[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疟]疟癖 上为咀。水一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经效》疟丹治疟母结癖,寒热无已。真阿魏雄黄(各二钱半)朱砂...

《证治准绳·幼科》:[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疟]疟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90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