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熟地(砂仁、酒煮)3两,白术(麸炒)3两,苍术(米泔浸1夜)5钱,山药1两,独活5钱,黄柏(酒炒)5钱,当归(酒炒)2两,白芍(酒炒)2两,远志肉2两,益智仁1两,香附(醋炒黑色)1两,川断2两,大茴香5钱,杜仲(盐水炒)2两,黄芩3两,虎胫骨(酥炙)1对。
制法 :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养血滋荣,壮筋健骨。主妊娠足痿。自膝至踝胫,艰于履地,状如痿躄。
用法用量 : 每服70丸,空心酒送下,或盐汤送下,1日3次。男子去香附,加龟板、秦艽。
注意 : 不可妄行针灸。
各家论述 : 是方苍术、黄柏泻下焦湿热,名二妙散,治痿必用之药。加虎胫骨、独活引入两足;而归、芍、地、苓、术、远凉血清心以安胎,杜、续、山、益壮筋健骨以固肾,附、茴行气温经,则两足之力可下,而痿痹之患不生矣。
摘录 :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下肢静脉曲张----桂枝茯苓丸合四味健步丸(转)
黄煌教授:
毛某,男,51岁。2004年11月底因左腿肿痛确诊为左下肢静脉血栓,血栓长度20cm,曾在当地住院治疗。医生欲手术去栓,患者畏惧手术,但用静脉抗栓治疗无效。希望服用中药试试。2005年5月21日开始服用如下汤方:桂枝10克、肉桂5克、茯苓15克、桃仁12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怀牛膝30克、丹参12克、石斛20克、红花10克。服用两月,复查B超下肢静脉血栓已消失。
静脉血栓绝大多部分发生在下肢,而且多为左下肢,患肢肿胀、增粗、疼痛,发病迅速。其并发症肺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据说,美国每年约有50000至200000人死于肺梗塞。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长期卧床、外科手术后、肾病、静脉插管、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吸烟、口服避孕药、粗暴按摩、肥胖、高龄等均可成为诱发因素。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抬高患肢,自患肢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及小剂量溶栓剂,上述治疗持续3天后症状仍不缓解并加重者,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中药治疗一般也使用活血化瘀药。
从中医的角度看,患者的瘀血不仅是指下肢血管的血栓,而有其特有的诊断着眼点。首先,患者很一位体格壮实的中年男子,面色暗红,腹部肌肉比较紧张;第二,左下肢肿胀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第三,既往有痔疮,近日频发。痔疮也是瘀血在下的指征。以上三条,符合瘀血在下的判断。
本案使用的配方由经方桂枝茯苓丸和经验方四味健步汤组成。桂枝茯苓丸是经典的活血化瘀方,有关论述可参见前案。 我重点说说本人的经验方四味健步汤。该方由芍药、怀牛膝、丹参、石斛组成。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疼痛为特征的瘀血性疾病,其作用部位以血管为主。许多糖尿病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经常有应用的机会。本方中的这些药物,大多是古代用于治疗腰腿痛或步履乏力的药物。芍药是经方芍药甘草汤的主要药物,《伤寒论》用芍药甘草汤来治疗“脚挛急”,说药后“其脚即伸”。有趣的是,《朱氏集验方》将此方治疗不能走路,改方名“去杖汤”。《神农本草经》也说芍药“除血痹”,血痹,都是有疼痛。怀牛膝,《神农本草经》说得更清楚,说“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唐宋方中多用来治疗腰膝酸软。还有石斛,古代多用来治疗脚弱腰痛的病症。比如《外台秘要》记载的生石斛酒,用生石斛三斤,牛膝一斤,杜仲八两,丹参八两,生地黄三升,泡酒,用于治疗风痹脚弱,腰胯疼冷。《辨证录》有一方,名石斛玄参汤,用石斛一两,玄参二钱,水煎服,治疗胃火上冲,心中烦闷,怔忡惊悸,久则成痿,两足无力,不能步履。现在看来,这些脚弱腰痛的病症,大多是糖尿病引起的,也有的是静脉血栓之类的疾病。经过一段时间临床验证,发现此方效果很好,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麻木抽筋浮肿等症状的缓解,有些患者居高不下的血压也能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多年困扰的便秘也能解决。方中的芍药,有赤白芍药两种,习惯认为,白芍以养血柔肝为主,用于肌肉痉挛性疾病为主。赤芍以活血化淤为主,用于舌质暗紫,或血液粘稠者较多。我临床往往赤芍白芍一起用,用量根据病情调整。如果疼痛剧烈者,大便干结者,芍药的总量可以达到120。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两种饮片,根据习惯,怀牛膝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所以,对于腰痛脚弱者,用怀牛膝比较好,量可以用至100克。
这个患者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后来随访,在服用中药三月后,血栓已消,局部遗留血栓囊壳,有肿胀感,痔疮未发。余无不适。目前已经停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速记-盗汗
盗汗的轻重分型: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
1.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2.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3.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盗汗的性质划分:
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综上所述,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作为家长,应仔细观察小儿,综合分析后再作出判断,不可盲目服药,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速记-痿证
痿证的中医诊断:
(1)重视热邪为患,把“热致津伤,筋脉失养”作为本证的重要病机。以热邪为患来概括痿斑点发生的主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它明确了一个基本的概念,那就是热邪可以导致津伤,只有去除热邪,才可以保证津液不致枯竭,生化有源,痿证可起。其次,它给了施治者一个基本大法,不管面前的患者目前有没有“热”的表现,但热的影响是时刻存在的,治疗时不可不顾及。再次,“热”作为一个全身性的表现,必然累及各个脏腑,治痿必须调理脏气,恢复正气,方能起陈疴,扶积弱。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之特色。
(2)重视环境因素,把“湿热浸*,脉络不利”作为一类常见病因。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外界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平衡。如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致感湿邪,积渐不去,郁而生热,浸*经脉,以致脉弛缓不用,发为痿证。重视环境致痿。其临床意义主要有二:一是既然湿邪自外而来,注意改善环境则对本证预防及防止继续发展有所裨益;二是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缠绵难愈,治疗中当利湿健脾,脾胃健旺,运化如常,则湿邪自去,热难附合,痿证可愈,这类病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等病。
(3)强调素体亏弱,把肝肾脾胃的虚损当做痿证特别是中后期痿证的主要致病机理。中医认为,人之精气禀受于先天,先天不足则素体亏弱,容易罹病。痿证发生初期,实质是本虚,也有表现为标实的,到了中后期,则主要表现为虚损,愈虚愈痿,愈痿愈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医学的这一认识,是一种唯物主义辨证观的具体反映,它强调了筋脉对脏腑的依赖,也说明了脏腑对筋脉的重要性。它提供了分析病理化的基本规律,也为临床治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这一辩症特点表现在:①脏腑与四肢经筋皮肉可以表述的一种母子关系,子虚则补母,脏腑健则四肢实;②把四肢的痿弱归之于脏腑亏虚,为治疗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用药依据;③从脏腑的亏虚程度来分析本证的严重程度,有利于明确疾病的根本变化、病程及其预后,从而树立医患的自信心,增加康复的途径。
(4)注意情志失调,认为精神因素致痿和加重痿证的因素之一。一是一部分患者的发生与情志有关,应把情志的调节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二是多数痿证病程日久,患者往往易失去治疗信心,思想负担加重,从而使痿证更难速痊。这就给医患同时提出院一个重要的问题,鼓舞信心,解除精神负担不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而且对药物发挥的作用有重要的辅助意义,情志调畅,往往可以收到药半功倍的效果。
痿证治疗的辨证论治:
一、肺热伤津型
【证见】病起发热,或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心烦口渴,咳呛咽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养肺生津。
【方药】
1.主方清燥救肺汤(喻嘉言《医门法律》)加减
处方:太子参30克,麦冬、枇杷叶、桑白皮、北杏仁各12克,石膏20克,玉竹15克,火麻仁2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桑白牛膝汤(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桑白皮、石斛、淮牛膝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二、湿热浸*型
【证见】肢体困重,痿软无力,或麻木,微肿,尤以下肢多见,或足胫热气上腾,或有发热,胸痞脘闷,小便短赤涩痛。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筋脉。
【方药】
1.主方四妙丸(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味
处方:苍术12克,黄柏10克,牛膝15克,薏苡仁30克,萆薢15克,防己、木瓜、秦艽各12克,忍冬藤30克,桑枝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二妙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桑枝苡仁合剂(刘国普验方)
处方:老桑枝60克,忍冬藤50克,薏苡仁30克。水煎,分2次服。
(2)清热祛湿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黄连5克,陈皮5克,炙甘草3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柴胡lO克,黄芪10克,五味子6克,泽泻6克,升麻6克,生地黄12克,党参12克,六曲12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三、脾胃虚弱型
【证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面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益气,健运升清。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加减
处方: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12克,升麻、柴胡各6克,当归12克,陈皮6克,山药20克,杜仲18克,续断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黄芪羊藿山药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
处方:黄芪、*羊藿各60克,山药、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各9克,柴胡、升麻各5克。水煎服
四、肝肾亏损型
【证见】起病缓慢,下肢瘫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眩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
1.主方虎潜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熟地黄、杜仲、枸杞子、黄精各15克,龟板20克,锁阳、当归、白芍、牛膝各12克,黄柏、知母各6克。水煎服。
若气血虚者,可加党参、黄芪、何首乌各15克,鸡血藤30克。久病阴损及阳者,可酌加巴戟天15克、补骨脂12克、肉桂6克、熟附子10克、鹿角胶12克。
2.中成药
(1)虎潜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健步丸,每次l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治痿汤(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鹿角片300克(酒浸一夜),熟地黄120克,附子片45克,与大麦煮至熟,焙干为末,用大麦粥和为丸。每日3次,每次7克,米饭汤送服。
(2)加味金刚丸(《赵铴武医疗经验》)
处方:革薜、杜仲、肉苁蓉、巴戟天、天麻、僵蚕、全蝎、木瓜、牛膝、海螵蛸各30克,菟丝子15克,蜈蚣50条,精制马钱子60克(严格炮制,以解其毒)。制成蜜丸,每丸3克,每服1~2粒,每日服1-2次,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3)补肾健步汤(漆浩《良方大全》)
处方:党参12克,炙黄芪12克,熟地黄12克,金狗脊12克,菟丝子12克,龟板12克(先煎),当归9克,赤芍9克,鹿角片9克(先煎),牛膝9‘克,*羊藿18克,健步虎潜丸5克(吞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速记-郁证
郁证的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疲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噎膈多见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狂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狂则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郁证的证治分类:
1.肝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
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失养证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
证候: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心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
证候: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老人家身高变矮「老倒缩」、不小心摔倒就造成骨折,当心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的征兆,中医师表示,西医所称的骨质疏松,在中医上称为「骨萎」,意指骨头密度大不如前,骨头变得容易断、受损,而因肾主骨,健脾可帮助吸收,在中医上无论预防或治疗都是以补脾肾为先。
老人家身高变矮「老倒缩」、不小心摔倒就造成骨折,当心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的征兆。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中医师陈朝宗表示,骨萎在临床上并没有症状,多数求诊病患都是因为突然变的容易受伤、骨折,才到医院咨询,中医多以补肾气的内服中药如健步丸、龟鹿二仙胶治疗,但有些人肠胃不好,不利于吸收,药方中便会加入健脾养胃的药材,以下介绍健脾常见药方「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
材料:人参15克、甘草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
做法:
1.将药材放至锅中,加水至淹过药材。
2.用大火将药汤煮沸,再转小火煮25分钟。
3.将药材滤掉便可饮用。
【医师小叮咛】:
四君子汤是最常见的健脾药方,平日饮用也可搭配排骨、鸡肉炖煮,让小孩子或老人家好入口,但医师强调,四君子汤是帮助吸收,如有服用其他中药,必须先咨询医师意见。
现在因为许多电视广告宣导,很多人开始注意骨头保健,中医也是一个咨询管道,但是除了补肾,医师指出仍要搭配补脾,让服下的药能被肠胃吸收,也能加强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摄取,重要的还要多运动、多晒太阳,才能提升骨质密度,达到保健功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87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保生丸
下一篇: 大健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