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锉和匀,分为6服。
功能主治 : 产后赤白痢,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 : 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九
功能主治 : 小便尿血,凝涩。
用法用量 : 各煎汤,先服附子汤3-5呷,次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
摘录 :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四引《全生指迷方》,名见《鸡峰》卷十
【概述】腹痛是指以腹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腹部有大腹痛、脐腹痛、小腹痛和少腹痛。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的腹部疼痛;脐腹部痛指脐周的腹部疼痛;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的两侧或一侧疼痛。
外感内伤影响脏腑、经脉的正常功能,都可以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郁滞不通;或气血不足,失于温阳,发生腹痛。
辩证要领大抵以腹痛的部位而言,若大腹痛者,多属脾胃、大小肠之病;肝胆疾患,多在右上腹;小腹与少腹痛者,其病多在大肠,或厥阴肝经病变。以腹痛的性质而言,痛而有形者,常为食积、虫积、瘀血痛;痛而无形者,常为寒、热、虚痛。
腹痛所涉及的脏腑以六腑居多,治疗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即以通法为主。具体根据腹痛的不同性质,分别采用温散、邪热、攻下、消导、行气、活血、运脾、补虚缓急等方法,使脏腑气机宣通,经脉气血流畅,达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治疗】1.寒积腹痛证【症状】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漉漉,或吐泻。痛甚者,额冷汗出,面色苍白,唇色紫暗,手足发凉,舌淡红,苔多白腻,脉沉弦紧,指纹青红。寒凝气滞腹痛者,用正气天香散;少腹拘急冷痛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一】正气天香散【来源】《医学纲目》【组成】乌药6克,香附12克,干姜3克,苏叶3克,陈皮3克。
【功效】行气温中,调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乌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陈皮、紫苏理气健脾,行气宽中;干姜温中散寒。
【按语】兼血瘀者,加蒲黄、五灵脂;兼寒者,加吴茱萸、小茴香。【方二】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来源】《伤寒论》【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3克,吴茱萸10克,生姜15克,大枣8枚、通草6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温经散寒,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吴茱萸温胃止呕;重用升降温胃散寒,桂枝、细辛、通草温经通脉,温散寒邪;当归、白芍补血和血,养血和营;人参补脾益气;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并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主治血虚寒凝,内有久寒之证。湿热痹痛者禁用本方。
2.食积腹痛证【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苔多厚腻,脉沉滑,指纹紫滞。宿食停滞,无化热者,用香砂平胃散;宿食积聚化热,大便秘结,腑实不通之症,用枳实导滞丸;【方一】香砂平胃散【来源】《疫疹一得》【组成】苍术15克,木香9克,砂仁9克,厚朴9克,陈皮9克,炒甘草4克,生姜、大枣(后二药煎加)
【功效】健脾燥湿,行气止呕。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6~9克,用生姜9克,大枣2枚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苍术苦温性燥,最善燥湿运脾;厚朴芳香化湿,行气消胀;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炒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按语】舌苔黄腻,口苦咽干但不甚渴引,证属湿热俱盛,加黄连、黄芩;湿盛泄泻,加茯苓、泽泻;兼食滞之腹胀便结者,加莱菔子、大腹皮、枳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方二】枳实导滞丸【来源】《内外伤辨惑论》【组成】大黄30克,枳实15克,神曲15克,茯苓9克,黄连9克,白术9克,黄芩9克,泽泻6克。
【功效】清热通腑,导下积滞。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枳实破气导滞,消积除胀;大黄功积导滞,清热泻火;神曲消食健脾;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茯苓、泽泻渗湿止泻;白术健脾燥湿,既能祛除湿邪,又使全方功而不伤正。
【按语】本方以脘腹胀痛,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腹胀满较重,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热毒较重者,加银花、白头翁;兼呕吐者,加竹茹。
3.虫积腹痛证【症状】脐周腹痛,时作时止,痛喜揉按,按之痛减,疼痛时泛吐清涎,饮食不思,精神疲倦,不痛时饮食嬉戏如常;或为突然上腹部绞痛,弯腰曲背,辗转不安,恶心吐蛔,肢冷汗出,脉沉伏。【方一】乌梅丸【来源】《伤寒论》【组成】乌梅、黄连各480克,干姜300克,细辛180克,炮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黄柏180克,人参180克,当归120克,蜀椒120克。
【功效】安神镇痛,驱蛔。
【用法】乌梅用醋浸泡一宿,去核打烂,与余药和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1~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方中重用乌梅味酸安蛔止痛;细辛、川椒辛以伏蛔、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以下蛔,且清胃热;干姜、附子、桂枝既可助其温脏祛寒,又可辛以制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扶助正气,且合桂枝养血通脉,调和阴阳以解四肢厥逆;蜜甘缓和中,诸药合用,寒热同治,邪正兼顾,共奏温脏清热,安蛔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以蛔虫病,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热重者,去附子、干姜、桂枝;寒重者,减黄连、黄柏;腹痛甚者,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正气未虚者,可去人参、当归。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之力较弱,可酌加使君子、槟榔等以增强驱虫作用。【方二】下虫丸加减【来源】《证治准绳》【组成】苦楝根皮150克,白芜夷150克,使君子150克,鹤虱150克,槟榔150克,当归120克,大黄90克。
【功效】驱虫安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苦楝根皮、白芜夷、使君子、鹤虱、槟榔具有杀虫之效;当归补益气血,扶助正气;大黄泄下功积;蜜甘缓和中。
【按语】腹痛剧烈伴呕吐,应先安蛔镇痛,蛔虫静伏,呕吐停止,腹痛缓解后,再驱虫。蛔虫得酸则安,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所以安蛔止痛的方法宜辛苦酸并用。驱虫之方,除用大剂杀虫药物外,宜轻下,以利排便驱虫。4.实热腹痛证【症状】腹痛胀痛,疼痛拒按,潮热、大便秘结,烦躁口渴,手足心热,唇红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沉实,指纹紫滞。【方一】大承气汤【来源】《伤寒论》【组成】大黄12克,芒硝9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
【功效】通腑泻热,行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助大黄泄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按语】本方以痞、满、燥、实及苔黄、脉实为依据;兼气虚者,加人参;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用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加黄芩、山栀、地榆、槐花、白头翁;治急性胰腺炎,去厚朴,加生山楂、红藤、败酱草。【方二】增液承气汤【来源】《温病条辨》【组成】大黄9克,玄参30克,麦冬24克,生地黄24克,芒硝5克。
【功效】生津养液,通腑泻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玄参、麦冬、生地能滋阴增液,润燥滑肠;芒硝、大黄软坚软燥,泻热通便;两组药合用,能使阴液得复,热结得下,正邪合治,收滋阴攻下之功。
【按语】因肝胆失于疏泄而出现实热腹痛,用大柴胡汤。
5.气滞腹痛证【症状】脘腹胀满,走窜攻冲,痛引两胁,或痛引小腹,嗳气或矢气则痛缓,舌淡,苔薄,脉弦,指纹淡。肝气不疏者,宜导气散;小肠气滞者,宜五磨饮子。【方一】五磨饮子【来源】《医方集解》【组成】槟榔10克,乌药10克,枳壳6克,木香6克,沉香6克。
【功效】宽肠下气,理气止痛。
【用法】以上五味,用少量白酒浓磨,再兑开水适量调服。
【方解】方中槟榔行气破滞,化湿消积;乌药疏肝行气解郁;木香、沉香和中止痛,降逆下气平喘;枳壳行气宽中除胀。
【按语】大便秘结,嗳气,腹满或胀痛者,加枳实、大黄;支气管哮喘而见本方见症者,加紫苏、前胡、肉桂、当归。【方二】导气汤【来源】《沈氏尊生书》【组成】吴茱萸3克,川楝子12克,木香9克,小茴香6克。
【功效】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木香、小茴香辛温芳香之品,能行气疏肝;川楝子行气散结止痛之力。
【按语】寒甚者,加肉桂;兼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6.血瘀腹痛证【症状】腹痛持续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或腹部积块拒按,肚腹胀硬,青筋显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多涩。【方一】少腹逐瘀汤【来源】《医林改错》【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川芎、官桂、没药各3克,当归、蒲黄(包煎)各9克,炒五灵脂(包煎)、赤芍各6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方中用当归、赤芍、川芎活血祛瘀止痛;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理祛寒止痛;蒲黄、五灵脂、没药活血散瘀止痛;延胡索行气活血。
【按语】兼气虚者,加白术、党参、黄芪;血热者;加丹皮、侧柏叶、生地;肾虚者,加熟地、川断、菟丝子;气滞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
7.虚寒腹痛证【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面色白光白,精神倦怠,手足清冷,饮食较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细,指纹淡红。
【方一】①小建中汤合②理中汤【来源】①《伤寒论》②《伤寒论》【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甘草6克,饴糖30克,生姜9克,大枣4枚、人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干姜、桂枝温中祛寒;人参、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气;饴糖甘温质润,温中缓急;芍药养阴缓急;炙甘草补脾益气,并调和诸药;生姜、大枣温胃补脾。
【按语】气血不足明显者,加附子、肉桂;痛而呕吐清涎者,加丁香、吴茱萸;脾虚兼气滞之腹痛者,用香砂六君汤加厚朴、谷芽、山楂、鸡内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84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地榆饮
下一篇: 地榆黄连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