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单行大黄汤

中医世家 2023-05-05 18:25:26

单行大黄汤

别名 : 大和汤

处方 : 大黄3分。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妇人嫁痛。

用法用量 : 大和汤(《普济方》卷三二六)。

摘录 : 方出《千金翼》卷四,名见《外台》卷三十五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金匮》卷中
【别名】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2两。
【功能主治】咳逆倚息不得卧。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
【用法用量】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普济方》卷一四○)、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医门法律》)。
【临床应用】支饮《橘窗书影》:京桥叠街,和泉屋清兵卫之母,年五十余,曾下血过多,以后面色青惨,唇色淡白,四肢浮肿,胸中动悸,短气不能步行,时下血,余与六君子汤加香附子,厚朴,木香,兼用铁沙丸。(铁沙、干漆、莎草、苍术,厚朴,橘皮,甘草)下血止,水气亦减,然血泽不能复常。秋、冬之交,咳嗽胸满甚,遍身洪肿,倚息不得卧,一医以为水肿,与利水之剂,无效。余诊之曰:恐有支饮,先制其饮,则咳嗽浮肿,自得其道;因与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加葶苈,服之二三日,咳嗽胸满减,洪肿忽消散,余持此案治水肿数人,故记以示后学。
【摘录】《金匮》卷中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芜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赢人服半钱匙,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咳而气逆,喉中作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三两 麻黄三两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大枣七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咳逆上气,时唾浊痰,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主之。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

右一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服,夜一服。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 泽漆三升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六味,以东流水五斗,先煮泽漆,取一斗五升,纳诸药,煮取五升,温服五合,日夜服尽。

咳而上气,咽喉不利,脉数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足)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即前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

咳而气逆,喘鸣,迫塞胸满而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出清涕,不闻香臭,此为肺胀,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先煮大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似咳非咳,唾多涎沫,其人不渴,此为肺冷,甘草干姜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脉浮细而数者,此为肺痿,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问曰】饮病奈何?

【师曰】饮病有四:日痰饮,日悬饮,日溢饮,日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为悬饮;水归四肢,当汗不汗,身体疼重,为溢饮;水停膈下,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为支饮。

水在心,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必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则少气身重;水在肝,则胁下支满,嚏则胁痛;水在肾,则心下悸。

心下有留饮,其人必背寒冷如掌大,咳则肋下痛引缺盆。

胸中有留饮,其人必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夫平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久久成病,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脉偏弦者饮也。

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脉沉弦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利则愈。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方见前)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方见前)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汗再服。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前)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主之。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已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钵(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铼 桂枝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方寸匙,日三眼,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其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其证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其证为喘。石水其脉自沉,其证腹满不喘,当利其小便。黄汗其脉沉迟,其证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其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亦曰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今反不痛,体重而酸,其人不渴,此为风水,汗出即愈,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正水,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但当利其小便。

心水为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躁,阴肿。

肝水为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为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为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为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名曰水分。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利;名曰血分。

妇人经水,前断后病水者,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日水分,此病易治,水去则经自下也。

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为阳实,入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皆肿,四肢亦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感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沉紧不去,其病不除,复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咳喘逆,当先攻其冲气令止,乃治其咳,咳止,喘自差,先治新病,水当在后。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个 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已一两 甘草五钱(炙)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

右四味,锉如麻豆大,每抄五钱匙,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五钱,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有微汗差。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

防已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甘草麻黄汤主之;越婢加术汤亦主之。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令汗出,不汗再服。

越婢加术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白术四两。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若重汗出而发热口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汤。

黄芪芍药桂枝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以美酒醢易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暮常盗汗,此荣气热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若发热不止者,久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辙,轻者,久久身必(目闰),(目闰)即胸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以下无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五枚 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日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日枯,枯泄相搏,名日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御,四属断绝,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两胫热,便为历节。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肥盛之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也。

诸肢节疼痛,身体赢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眼。

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方

乌头五枚(切) 麻黄三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右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蜜再煮一二沸,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病历节,疼痛,两足肿,大小便不利,脉沉紧者,甘草麻黄汤主之;脉沉而细数者,越婶加白术汤主之。(二方俱见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胃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寒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二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 二枚细辛三两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汗出即愈。

水饮,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枳实白术汤主之。

枳实白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若渴者,括萎瞿麦薯蓣丸主之。

括蒌瞿麦薯蓣丸方

括萎根二两 瞿麦一两 薯蓣二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三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可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小便不利,其人有水气在血分者,滑石乱发白鱼散主之;茯苓白术戎盐汤亦主之。

滑石乱发白鱼散方

滑石一斤 乱发一斤(烧) 白鱼一斤。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匙,日三服。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二枚(弹丸大)。

右三味,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戎盐,更上微火一二沸化之,分温三服。

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经方

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经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疾病,抑郁症患者每年都在增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所以大家要时刻关注他们,除了西医,在中医方面有治疗抑郁症的偏方吗?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治疗抑郁症,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经方。

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经方 篇1很多人都很相信中医,那么中医对抑郁症究竟有怎样的研究呢?中医有什么方法能够治疗抑郁症呢?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思维迟缓,悲观无望,缺乏主动,自责自罪,饮食不香,睡眠障碍,多疑多虑,常伴有全身多系统的与客观检查不相符的多种多样的躯体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或易怒易哭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郁的提出源自两千多年前的古典医学著作——《皇帝内经》,其中对由于情志失调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的阻塞结滞等一系列变化都归于“郁,情志因素被看作是导致人体气机失调的重要原因,所谓“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抑郁症发病病机是气机郁滞,而气机郁滞中又以肝气郁结为核心,故有“治郁先治气,调气要先治肝之说。中医学五行中,肝属木,因此《皇帝内经》中有“木郁达之的著名治法,对临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后世医家论治郁证多遵用此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特色是什么

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它们将症与因统一起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病变的相互关系以及症状的特点,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去治疗抑郁症。

如,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主疏泄,且“女子以肝为天,女性多忧愁善感、情志不遂,加上女性独有的生产、流产、月经失调等,容易引起气血、精神的匮乏,而导致脑府失养,出现情志低落、思维迟缓等抑郁症的症状。中医药依据肝脏的生理功能,结合女性的特点,总结出疏肝养血调经的治法,对治疗女性抑郁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青春期与老年期是抑郁症的高发年龄,其中青年期是从儿童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机体发生整体调整,心理素质不稳定,加上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易忧思过度而气机阻滞、郁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肝肾渐亏,出现多方面生理机理衰退,“精气夺则虚,精血不足、脑神失养,加上心理上的失落感,易形成抑郁症。

总之,通过综合分析,辨证论治,不但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而且兼顾调理患者的体质。这种治疗方法较之西医学具有突出的特色和明显的长处。

中药治疗抑郁症

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经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百合地黄汤

百合、地黄。

2、四逆散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

3、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

4、越鞠丸

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

5、逍遥散

柴胡、芍药、当归、茯苓、白术、甘草、薄荷。

6、柴胡疏肝散

香附、川芎、柴胡、枳壳、陈皮、芍药、甘草。

7、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8、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9、丹栀逍遥散

芍药、当归、柴胡、茯苓、白术、甘草、山栀、牡丹皮。

10、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大枣。

其他常用的抗抑郁方还有温胆汤、解郁汤、金铃子散、六郁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平肝饮子、推气散、降气汤、乌沉汤、七气丸、血府逐瘀汤、一贯煎、归脾汤、平心忘忧汤等。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抑郁症的辨证中需辨病位、辨病性、辨虚实互相融合,做到全面准确。郁证的发生与五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有着紧密的联系,且五行相因,任何一脏有郁都可影响其他脏腑而致郁,一脏有郁,五脏互累,相互兼夹。最常见的如肝郁脾虚、心脾两虚、心肺阴虚、肝肾阴虚等。而气郁实证多见,在脏以肝、脾、肺多见;痰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在脏以脾、肺多见;血瘀,多虚实夹杂,在脏以肝、肾多见;气血两虚,在脏以心、肝、脾多见;阴血亏虚,在脏以肝、肾多见。

中医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

如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肝虚气滞治宜温胆养肝等。

1、脾肾阳虚

治宜温补脾肾,以养肝解郁为主。表现为在情感抑郁等的症状的基础上,兼见嗜卧少动,惊恐多疑,自责自罪,甚或有轻生厌世的意念或行为,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滑,脉象沉细,或兼弦滑。

2、心脾两虚

治宜健脾养心,以理气解郁为主。表现为在情感抑郁等症状的基础上,兼见心悸易惊,失眠健忘,自觉思维迟钝,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有自责自罪及疑病倾向,消极缄黑,倦怠乏力,腹胀便溏,或口干便结,舌淡苔白,或边有齿痕,脉象细弦或细缓。

3、肝虚气滞

治宜温胆养肝,以理气解郁为主。表现为情感抑郁,悲观失望,忧心忡忡,兴致索然,面容愁苦,沉默寡言,其情感变化有昼夜轻的特点(如白昼抑郁,入夜稍缓或兴奋,甚或判若两人),可伴有两胁不适或胀满,失眠多梦,容易疲倦,纳呆少食,舌苔薄白,脉象弦细,或虚弦。

治疗抑郁症是持久战。需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家人朋友多积极配合,此外药物调理不可少,中医调养效果显著,并对身体伤害不大,也是如此,中医治疗抑郁症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中医提醒

日常生活中,大家每天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跳绳、散步、跑步等。其中,跳绳可以增加人体的协调性,也可以有效加强前庭功能,这些都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提高自信心;散步的话,可以尽量选择在优美、安静的环境中散步,因为这样的环境不仅能改善心肺功能及提高摄氧,同时可使人感到愉快;跑步,因为有研究证明,人在跑步时,大脑会大量分泌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产生欢乐、愉快、满足的感觉,可以帮助人们排遣压力和忧郁。

结语: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一些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偏方,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中药治疗抑郁症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家可以参考文章中的`方法去治疗抑郁症,让大家知道抑郁症中医疗法的厉害。

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抑郁症的经方 篇21.本方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小柴胡汤主治: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107条“胸满烦”,正好是小柴胡的主证,故以本方为基础。

2.本方除小柴胡汤(去炙甘草)外,尚有用大黄,另一角度可视为大柴胡汤证。第103条:“太阳病……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可知大柴胡汤为有柴胡证又复有上证,为少阳两解之法。

大柴胡汤“心下急”故加白芍。“热结在里”故加枳实、大黄。而现看又非全是大柴胡汤证,属实证之不甚者,故不用枳实,而白芍总非“胸满”所宜(前已述及),也去之,仅剩大黄。大黄的主治证很多,其中一点“除烦热”是本方证所侧重的,抑郁证患者,常有面部烘热,胸中烦热,烦的发展引申尚可为如狂、谵语等,也是大黄之适应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苓甘五味加姜辛夏仁大黄汤:“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可作佐证。

《伤寒论》热结膀胱、热入血室、蓄血证等均有“发狂”“如狂”之证,阳明腑实之发狂谵语也用大黄,所以狂躁型的精神病,可考虑以活血下瘀之法。上海姜春华、徐声汉等20世纪70年代曾把活血化瘀药逐步筛选,精简药味,制订一方“达营汤”(莪术60g、三棱60g、赤芍30g、生大黄30g),治疗周期性精神病44例,有效40例(90.9%),无效4例,我用之于临床,也颇理想,也不局限于周期性精神病。

3.茯苓、桂枝:如上所述,仲景以“悸”“惊”“气上冲”每用苓桂剂,本证“惊”正是此意。

4.龙、牡、铅丹的用法很明显就是重镇安神。仲景方中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牡汤、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风引汤等都是用作镇惊。铅丹有毒可改用磁石。本方也可视作乃小柴胡汤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或桂甘龙牡汤的合方。

5.本方分量仅小柴胡汤的一半,可视为病情稳定后减量以调之。

6.柴胡加龙牡汤证尚有“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小便不利”可视作小便频急,紧张型的人往往多见。“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可视为精神疲惫,反应迟钝,甚至木僵型精神症状。

7.四逆散也是柴胡剂。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本证前面已述及,其实所有症状均是精神症状。

名老中医经方临证经验实录——本方芍药、甘草为芍药甘草汤,芍药、枳实则为枳实芍药散,经方中芍药是治“急痛”的要药,凡“脚挛急”“腹中急痛”“虚劳里急”“腹满时痛”都用芍药。如芍药甘草汤(四两)、小建中汤(六两)、桂枝加芍药汤(三两)均重用芍药。小柴胡汤有胸满,但腹痛者尚加芍药。“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所以曰“缓急止痛”。后世痛泻要方可治肠应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深得仲景要旨(芍药、陈皮、白术、防风)。原名“白术芍药散”,张景岳引用刘草窗方时称之为“治痛泻之要方”,故有今名。芍药尚有通便的作用,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之后一条,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可证芍药可通便,但要大量用。

枳实芍药散是仲景用芍药的另一首基础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本方如加桔梗便是“排脓散”,故本方后曰:“并主排脓”),有理气行滞的作用。三者与柴胡结合,即是四逆散,既有柴胡剂的作用,又有理气行滞、缓急的作用,不失为一首好方,近人有合半夏厚朴汤称为“八味解郁汤”,治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见胸闷不舒、郁郁不乐、食欲不振,服后普遍感到心情舒畅,饮食睡眠均有改善。

黄仕沛老先生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为广州市名老中医,精于温病。黄仕沛老先生在临床上独尊经方,以大剂称著。这本《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方证相对医案与经方问对》收录的就是黄仕沛老先生的方证相对医案、经方问对及其临床感悟——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83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