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丁香理中汤

中医世家 2023-05-05 11:48:08

丁香理中汤

处方 : 人参、白术(炒)、黑姜、炙草、丁香。

功能主治 : 中脘停寒,喜食辛物,入口即吐哕。

用法用量 : 水煎,温服。

摘录 : 《医钞类编》卷十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

……

本品辛香,性温。辛能行散,温胜寒湿,芳香开窍,化湿辟秽。《本草再新》谓其:“开九窍,舒郁气。”故有醒神开窍之功。可用于湿浊之邪,阻蔽清窍,扰乱神明引起神志错乱,痰声漉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滑等症。

(十)其他。

(1)抑制平滑肌:丁香油、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和丁香酚水溶液均能抑制血管平滑肌、肠平滑肌、豚鼠气管平滑肌、离体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2)其氨水提物能增强胰岛素活性。

(3)其中的鞣花单宁能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浓度。

(4)丁香酚为一种睾酮一5α-还原酶抑制剂,可用于防治脱发。

丁香的功效

【性味】 辛,温。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纲目》:"辛,热。"

【归经】 入胃、脾、肾经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丁香配伍应用

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经气火。二药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机在开在肾,皆所相宜。

配柿蒂、干姜 :柿蒂下逆气。干姜补中阳,三药合用,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配五味子,再伍以莪术(别名广茂),温肾散寒,平降冲逆,散结消瘀,举三治一,非此莫效。”

配黄连、乳汁 《本草纲目》:“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黄连清火泻火,乳汁补肝明目,三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亦补亦泻,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药合用,皆主治之。

配柿蒂: 和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虚寒呃逆最效,两药相合无主辅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补助肾阳方中,亦多用之。是为佳对。


丁香方剂制剂

顺气汤(《卫生家宝》) 。

本品49粒,柿蒂27个水煎,每日l剂,分2次服。治呃逆神验。

红豆丸(《医宗必读》) 。

本品、胡椒、砂仁、红豆各21粒。上为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l丸,以大枣l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每日3服。治呕逆膈气,反胃吐食。

丁香茯苓汤(《杨氏家藏方》) 。

本品、茯苓、木香、附子、半夏、陈皮、肉桂各6克,干姜l0克,缩砂仁3克,姜枣。水煎,分2次服,治久积陈寒,流滞肠胃.呕吐痰沫,或有酸水。

丁香散(《太平圣惠方》) 。

本品、枇杷叶各6克,青皮、茯苓、人参、桂心、半夏各12克,姜、枣,水煎,每日l剂,分2次食前服,治膈气呕逆,不能下食,脾胃气弱,四肢乏力。

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 。

本品、柿蒂各6克,党参3克,生姜5片,水煎每日l剂,分2次温服,治久病体虚,胃中虚寒所致之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丁香附方

治突然心气痛:丁香末,以酒送服3克,即效。

治妇女崩中:丁香62克,加酒二升,煎成一升,分次服下。

治鼻息肉:用棉把研好的丁香末裹好,塞在鼻子内。

唇舌生疮:丁香研为细末,用棉裹好含在嘴里。

治乳房胀痛:丁香末以水送服一匙。


肠梗阻:丁香30-60克,研成细末,以酒精调和后敷在肚脐上。

治足癣:丁香15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

治魂疰方(《本草汇言》) :本品3克,胆星、半夏、茯苓各6克,上为末,每早晚服3克,灯心汤下,泊鬼疰,身似痛非痛,似痒非痒,似寒非寒,似热非热,似醒非醒,形神默默,语言懒出,病名鬼疰,此心胃有伏痰所致。

治伤寒咳噫不昌,及哕逆不定(《简要济众方》) :本品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

治小儿吐逆(《百一选方》):本品、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

治朝食暮吐(《摘元方》) :本品二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

治霍乱、止吐(《干金翼方》):本品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

治久心痛不止(《圣惠方》) :本品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

治痈疽恶肉(怪证奇方》) :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

治食蟹致伤(《证治要诀》) :丁香末,姜汤服五分。

治鼻中瘛肉(《圣惠方》) :本品绵裹纳之。

感应丸(《大同方剂学》) :本品45克,木香75 克,豆蔻20枚,巴豆(去心膜,研除油净如面j 70枚,干姜(炮)30克,杏仁(别研极烂)140枚,百草霜60 克。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外,余4味捣为细末,与前 3味同拌研细。用好蜡180克,焙化棉滤。更以好酒1升,于银器内煮蜡数沸,顷出候冷,去酒去蜡,用清油30克于铫内,熬令末散香熟,次下前已酒煮蜡,就锅内乘热拌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

治体癣、手癣(《经验方》) :5%本品煎液擦患处。

丁香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毒理试验

LD50:

腹腔注射其煎剂的LD50为l.8g/kg。丁香油小鼠灌服的LD50为1.6g/kg。丁香酚小鼠口服的LD50为3g/kg,大鼠的为2.68g/kg。

毒性反应:

小鼠灌服其水提物l20g(生药)/kg,不引起死亡。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后肢无力,翻正反射消失。给犬口服丁香油2g/kg可发生呕吐,口服5g/kg可发生呕吐而死亡。丁香酚有醌甲基化合物和苯氧自由基,是其在肝细胞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此二物与细胞蛋白共价键结合而产生细胞毒作用。

病理检查:

口服丁香油死亡犬,镜检肝肾有瘀血、浊肿,部分肝细胞坏死,心肌浊肿。说明煎剂的毒性很小。丁香油有一定的毒性反应。

(三)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曾有报道丁香油、丁香酚局部使用,偶然有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

丁香油是什么

丁香油,为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枝蒸馏的丁香油用制杀菌药、香料、漱口剂、牙痛的局部麻醉药、合成香草醛,还可作增香剂和增强剂。还可用于烹调、香烟添加剂、焚香的添加剂、制茶等。可作为药用,中药饮片“丁香”、“鸡舌香”、“公丁香”即为桃金娘科丁香的花蕾,性温,味辛。香气馥郁,味辛辣,常用于食品调味。

丁香油可以防腐,抗菌和止痛,很适合用来预防疾病和发炎,丁香本身是一种香料,,因此在烹饪时经常被添加到菜里,虽然最为人知的是它能快速治疗牙痛,但是在消化问题,及肌肉疼痛上,也同样具有疗效。他能治疗气喘,反胃,鼻窦炎,并且可作为镇定剂。丁香是一种很强烈的精油,一向被拿来消毒手术用具。未经稀释前,请勿涂抹到皮肤上。

丁香油分类


丁香油按作用可以分为

食用丁香油:用于烹调调香,可直接食用。

药用丁香油:可内服外擦,用法请遵医嘱。

香料用丁香精油:用于香熏疗法,浓度很高,食用可致命,请勿尝试!严格来说丁香油又可分为丁香叶油、丁香茎油、丁香花蕾油。在香料工业中,一般说丁香油大都为丁香叶油。

丁香油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 味辛;甘;性热。

【归经】 归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暖胃;降逆;湿肾。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饮。外用:涂擦。

【附方】

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院。

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暖丹田,除水泻:丁香油涂暖脐膏贴。

散膨痞:丁香油涂脐。

治痹痛:丁香油擦痛处。

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

治虫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许,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内。

上一页全文完(共 20008 字) 展开全部内容

和中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家庭治病新书》:和中汤 2.1处方2.2功能主治2.3和中汤的用法用量2.4摘录 3《准绳·幼科》卷五:和中汤 3.1和中汤的别名3.2处方3.3功能主治3.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治痘全书》卷十三:和中汤 4.1处方4.2功能主治4.3摘录 5《杏苑》卷六:和中汤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和中汤的用法用量5.4摘录 6《回春》卷四:和中汤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胎产心法》卷下:和中汤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和中汤的用法用量7.4摘录 8《圣济总录》卷一七五:和中汤 8.1处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8.5摘录 9《揣摩有得集》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10《准绳·幼科》卷五 10.1方名10.2和中汤的别名10.3组成10.4主治10.5和中汤的用法用量10.6附注 11《幼科证治大全》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12《活幼心法》卷七 12.1方名12.2组成12.3功效12.4主治12.5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13《片玉痘疹》卷十二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14《嵩崖尊生》卷九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 15《鸡峰》卷二十五 15.1方名15.2组成15.3功效15.4主治15.5和中汤的用法用量15.6制备方法 16《医统》卷二十四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和中汤 1拼音 hé zhōng tāng

2《家庭治病新书》:和中汤

2.1处方

白芍1钱5分,厚朴1钱5分,枳壳1钱5分,藿香1钱5分,青皮1钱,砂仁8分,广木香8分,生甘草6分,干姜6分,黄连6分。

2.2功能主治

痢疾,不甚实甚虚,不偏寒偏热,不问赤白。

2.3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摘录

《家庭治病新书》

3《准绳·幼科》卷五:和中汤

3.1和中汤的别名

和中散

3.2处方

人参5分,茯苓5分,甘草5分,白术8分,半夏8分,陈皮1钱,藿香1钱,砂仁1钱。

3.3功能主治

小儿痘疹,虚吐不止。

3.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和中散(《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3.5摘录

《准绳·幼科》卷五

4《治痘全书》卷十三:和中汤

4.1处方

理中汤加茯苓、陈皮、半夏、蔻香、砂仁。

4.2功能主治

痘疮,饮水而腹痛,虚呕不止。

4.3摘录

《治痘全书》卷十三

5《杏苑》卷六:和中汤

5.1处方

橘红1钱5分,半夏1钱,茯苓1钱,神曲1钱,香附1钱,甘草5分,青皮5分,缩砂仁7枚,草豆蔻5分。

5.2功能主治

因气感饮食,时作胃腹疼痛;或胃脘当心痛,按之不得,属实者。

5.3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生姜3片,水煎熟,食前温服。

5.4摘录

《杏苑》卷六

6《回春》卷四:和中汤

6.1处方

当归身(酒洗)、白芍(酒炒)、白术(去芦)、茯苓(去皮)、陈皮、黄连(有红多者加)、黄芩(炒)、甘草、木香少许。

6.2制法

上锉1剂。

6.3功能主治

虚劳,赤白痢疾,或腹痛,里急后重。

6.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温服。如久不止,更兼服实肠散。

红痢,加阿胶(炒);白痢,加干姜(炒黑)。

6.5摘录

《回春》卷四

7《胎产心法》卷下:和中汤

7.1处方

人参1钱,当归1钱,茯苓1钱,白术1钱5分(土炒),扁豆2钱,丁香3分,藿香3分,陈皮3分,炙甘草4分。

7.2功能主治

产后7日内,曾服生化汤34帖,血块不痛,呕不纳谷。

7.3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呕吐止,去丁香;受寒,加吴萸1分。

7.4摘录

《胎产心法》卷下

8《圣济总录》卷一七五:和中汤

8.1处方

人参1两半,白术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

8.2制法

上为粗末。

8.3功能主治

小儿脾胃虚冷,吐利,不思饮食。

8.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3、4岁儿每服1钱匕,水半盏,同煎至3分,去滓,带热服,至夜可3服。

8.5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9《揣摩有得集》

9.1方名

和中汤

9.2组成

扁豆1钱半(炒),云苓1钱,白芍1钱(炒),青皮5分(炒),蔻米5分(炒),谷芽1钱(炒),神曲1钱(炒),滑石3分,白术1钱(炒),生草5分。

9.3主治

小儿脾胃受伤,内有积滞,小便不利,身体发烧,肚腹按硬而兼泻者。

9.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准绳·幼科》卷五

10.1方名

和中汤

10.2和中汤的别名

和中散

10.3组成

人参5分,茯苓5分,甘草5分,白术8分,半夏8分,陈皮1钱,藿香1钱,砂仁1钱。

10.4主治

小儿痘疹,虚吐不止。

10.5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用生姜,水煎服。

10.6附注

和中散(《疡医大全》卷三十三)。

11《幼科证治大全》

11.1方名

和中汤

11.2组成

青皮、厚朴、枳壳、芍药、藿香、白术、苍术、砂仁。

11.3主治

小儿伤于饮食湿面之物,患泄痢,稍后重,赤白相交,一身无热者。

11.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活幼心法》卷七

12.1方名

和中汤

12.2组成

白术(米泔水浸,炒)8分,白芍(酒炒)6分,当归身7分,陈皮5分,甘草6分,熟半夏6分,柴胡6分,防风6分,白茯苓7分,干葛8分,牡丹皮5分,桔梗7分。

12.3功效

微表,和中安胃。

12.4主治

痧痘,大吐大泻而后见者。

12.5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红枣2个,水2钟,煎服。

13《片玉痘疹》卷十二

13.1方名

和中汤

13.2组成

人参、当归、枳壳、甘草、木通。

13.3主治

痘后患痢,用黄连解毒汤后,脓血尽者。

13.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4《嵩崖尊生》卷九

14.1方名

和中汤

14.2组成

白术2钱,厚朴2钱,陈皮1钱半,半夏1钱半,枳壳5分,炙草4分,砂仁4分,木香2分。

14.3主治

恶食,胸实痞,有积者。

15《鸡峰》卷二十五

15.1方名

和中汤

15.2组成

白术4两,橘皮(黄者),厚朴2两半,人参、茯苓,甘草1两半。

15.3功效

调适阴阳,通流荣卫,养脾胃,进饮食。

15.4主治

胁肋胀满,呕逆恶心。

15.5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入生姜煎至7分,空心温服。

15.6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6《医统》卷二十四

16.1方名

和中汤

16.2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甘草5分,黄连1钱半(姜炒),大枣2枚。

16.3主治

虚火嘈杂。

16.4和中汤的用法用量

上加粳米1撮,以水1盏半,煎至8分,温服。

古籍中的和中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九节·夹胀伤寒 。气色枯白。语言低怯。脉细微无力者。虚胀也。每用和中汤。取其补而不滞。随症佐丸散以缓消之。气喘、冲下...

《医宗金鉴》:[卷五疳证门]疳泻 泽泻引用灯心水煎服。(方歌)疳久泄泻名疳泻,清热和中功甚捷,白术陈厚赤苓连,柛榖史君草泽泻。(参苓白...

《幼科心法要诀》:[卷三疳证门]疳泻 泻引用灯心,水煎服。【方歌】疳久泄泻名疳泻,清热和中功甚捷,白术陈浓赤苓连,神谷使君草泽泻。参苓白术...

《痧疹辑要》:[卷二]论治(上) 与作恶心干呕者不同,用药微表和平安胃为主,宜服和中汤。和中汤归身(七分)陈皮(五分)甘草(五分)白...

《麻科活人全书》:[卷之三]泄泻第六十三

怎麽消除打嗝

口中含一大口温水,然后分别以七小口咽下,气息通畅就好了。
或者让家人朋友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从后面拍打背部,这是应急的方法。如果是长期打嗝,可能和精神过度紧张有关,需要去医院看看啊。
呃逆[打嗝]企业认领
呃逆俗称打嗝,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打嗝是因为横隔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其实横隔膜不是分隔胸腔和腹腔的一块膜,而是一大块肌肉。它每次平稳地收缩,我们的肺部便吸入一口气;由于它是由脑部呼吸中枢控制,横隔膜的肌肉会有规律地活动,我们的呼吸是可以完全自主运作的,我们也不需要时常记着怎样呼吸。打嗝时,横隔肌不由自主的收缩,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我们并不清楚横膈肌为甚么会失控地自行收缩。虽然大部分打嗝现象都是短暂性的,但也有些人持续地打嗝。
简介/呃逆[打嗝] 编辑
呃逆即打嗝,指气从胃中上逆,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是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由横膈膜痉挛收缩引起的。健康人也可发生一过性呃逆,多与饮食有关,特别是饮食过快、过饱,摄入很热或冷的食物饮料、饮酒等,外界温度变化和过度吸烟亦可引起。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多发生于某些疾病。
由来/呃逆[打嗝] 编辑
膈间气逆上冲胸喉,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病证。古称为哕,俗称打嗝。可单独出现,也可为其他疾病的兼证。有呈持续性发作,也有偶然性发作。呃逆主要由于寒邪蕴结、胃火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引起胃气上逆而致。 宋代以前多称呃逆为哕,直至金元时期才称为呃逆,“古谓之哕,近为之呃”(《丹溪心法》)。明代《症因脉治》将本证分为外感呃逆与内伤呃逆两类。《景岳全书》则将呃逆分为三类,“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
病因/呃逆[打嗝] 编辑
呃逆
呃逆图册
呃逆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之物或寒凉药物,致使寒气蕴结于胃,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或情志不和,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横逆犯胃,以致胃失和降;或因气郁化火,灼津成痰,胃气挟痰上逆而成;或因重病久病之后,或因病而误用吐下之剂损伤胃津,胃失于濡养,以致胃气上逆;或年老体弱、久病重病之后,脾胃阳虚,以致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胃气上逆而成。 呃逆皆由胃气上逆而致,但有虚实寒热的不同。此外,肺气失于宣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因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同主于降,相互影响,膈居肺胃之间,当各种病因乘袭肺胃,可致膈间气机不畅,胃气一旦上逆,冲击喉间,引起呃逆的发生。
顽固性打嗝/呃逆[打嗝] 编辑
呃逆的原因有多种,一般病情不重,可自行消退。但也有些病例可持续较长时间,成为顽固性呃逆。这类打嗝目前西医临床上无法准确判断具体病因,亦无好的治疗方法,因此临床上建议采用中医治疗方法。西医认为是由于膈肌痉挛所致,而中医辨证时可分为胃中寒冷、胃气上逆、气逆痰阻、脾胃阳虚、胃阴不足等。顽固性打嗝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可以采用中医方剂嗝愈散进行调治。该方为中医经典方剂,对顽固性打嗝有很好的疗效,没有副作用,可以避免滥用西药对人体造成的二次伤害。
辨证/呃逆[打嗝] 编辑
呃逆的辨证,临床上主要辨别虚实寒热。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脉多弦滑,多为实证;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气虚无力,多属虚证;呃声沉缓,伴有畏寒、便溏等症,多属寒证;呃声响亮而短,面红,肢体发热,烦渴便秘,多属热证。治疗当以和胃降气止呃为主。
呃逆
呃逆图册
实证:主要为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常见证型有:①胃中寒冷。呃声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舌苔白,脉迟缓。治宜祛寒止呃,常以丁香散加减。②胃火上逆。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降逆止呃,常以竹叶石膏汤加减。③气机郁滞。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有胸闷胁胀,肠鸣矢气(肛门排气),舌苔薄白,脉弦。治宜顺气降逆,常以五磨饮子加减。如同时伴有头昏目眩,时有恶心、胸闷,食欲减退,舌苔腻,为气逆痰阻。治宜顺气降逆、化痰和胃,常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虚证: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①脾胃阳虚。呃声低弱无力,气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和胃降逆,常以理中汤合丁香柿蒂散加减。②胃阴不足。呃声断续出现,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脉细数。治宜生津养胃止呃,常用益胃汤加柿蒂、枇杷叶等降逆止呃之品。
治疗方法/呃逆[打嗝] 编辑
呃逆
柿钱散(《洁古家珍》)治呃逆图册
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嗝逆的原发疾病,其次才是对症治疗。下面介绍的是一些简便而且实用的方法,能够阻断神经反射而使呃逆中止。1、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2、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3、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4、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5、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6、嚼服生姜片。
7、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8、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顽固性打嗝的药物治疗
所谓顽固性打嗝,是指打嗝持续数周乃至数月不止,用一般方法治疗无效者。根据国内各地的经验,现综述如下,可选用其中之一,常能取得良效。
呃逆
呃逆图册
(1)东茛菪碱。用东茛菪碱0.3~0.4毫克肌注,每6~12小时1次,直至打嗝停止。
(2)氟哌酸醇。氟哌酸醇5毫克,每日3次口服,一般2~3日见效。打嗝停止后,再服药2~3日以巩固疗效。
(3)麻黄素。用麻黄素5毫克静注,注射后通常15秒见效。
(4)华蟾素。用华蟾素2~4毫升肌注,每日2~3次。一般用药1~2次后打嗝减轻,3~4日后症状完全消失。
(5)利他林。肌注利他林20毫克,无效者2小时后再重复射。
(6)抗癫痫药。用抗癫灵100毫克、安定5毫克,每日3次口服,2周后能控制发作。
(7)吞咽烟雾法。方法:取一长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用火点燃纸屑,放进纸盒内,然后使之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端紧压在患者口唇周围,留出鼻孔,嘱张口作吃食物动作,吞咽烟雾,但忌吸入烟雾。吞咽1~3分钟,打嗝即可停止。然后,用中药旋覆代赭汤合丁香散加减,每日一剂,服用2~3剂,可巩固疗效。
中医治疗/呃逆[打嗝] 编辑
呃逆
白芸豆图册
针灸主要用于治疗顽固的病理性呃逆症。现代首篇报道见于1957年[1]。呃逆症是传统的针灸适应证之一,故四十年来,针灸治疗本症的临床资料十分丰富。但针灸对这一病症治疗的日趋成熟则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据。在组方取穴方法上,通过对包括辨证组方,辨病选穴及应用经验穴等的大量观察,筛选总结出多种有效穴方;穴位刺激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常用的有体针、针灸、指针、耳针、眼针等等,均有使用,且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另外,还报道了不少严重顽固的呃逆用针灸治愈的个别案例,亦值得重视。
针灸
(一)取穴
主穴:中魁。
(二)治法
取中魁一穴,可用针刺,亦可用灸法。刺法:患者平卧,放松衣裤,局部消毒后,用28号0.5~1寸之毫针,分别于左右中魁穴同时垂直进针,针深约0.2毫米,用捻转手法,施强刺激。在进针时,嘱患者自鼻深吸气一口,再作最大限度的憋气动作。运针期间令其连续憋气3~5次即可。一旦呃逆停止,即令患者作腹式深呼吸,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或用电针仪通电30分钟,选断续波,采用患者能耐受的刺激量。灸法:适宜重症呃逆。可在中魁穴上涂少许凡士林,然后置麦粒大小艾炷点燃,连续5~7壮,每日1~2次,若灸瘢有渗液,可涂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纱布覆盖。
(三)疗效评价
以上共治55例。50例用针刺治疗,结果49例获愈,1例无效(系原发性肝癌所致),有效率为98%[5]。5例用灸法,均为晚期肝癌患者,结果仅1例灸愈后复发,但再灸仍有效,余均有效[6]。
呃逆
呃逆
电针
(一)取穴
主穴:鸠尾、天鼎、膻中。
配穴:天突、列缺、足三里、内关。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任选1穴,配穴可取1~2穴,配合应用。鸠尾穴,以5~6寸长之毫针,按25度角将针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卧针,平透至建里或下脘穴,留针半小时。如无效,加刺天突;以2寸毫针直刺入穴,约0.2~0.3寸深,然后将针转向下方,沿胸后壁刺1~15寸深(刺天突穴应特别注意安全,针尖忌偏向左或右),不捻转提插。嗣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鸠尾,正极接天突,用连续波,先予高频率(3000~5000次/分)、强电流(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通电1分钟。然后将电流强度与频率调节到患者感到舒适为度,继续通电半小时。天鼎穴,可令患者仰卧,取28号2寸针,先直刺入穴位0.2寸左右,然后向天突方向透刺。当毫针刺入一定深度,触及膈神经时(此时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膈肌收缩现象),于是接通电针仪(双侧天鼎)。先以连续波,高颇率及较强的电流(病人可耐受为度)刺激1分钟,随即调至病人感到舒适的低频率及较弱强度的电流。膻中穴,令患者张口作深长呼吸,针尖向上沿皮刺入穴0.3~2寸。向肘部斜刺双侧列缺穴0.2~0.5寸深,先作强刺激手法,继而按上法通电针。内关、足三里,于呃逆停止发作后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上述方法均留针15分钟,每日1次,3~5次与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9例,总有效率为88.3~97.4%[2~4]。
呃逆
呃逆图册
指针
(一)取穴
主穴:翳风、天鼎。
配穴:内关、足三里。
(二)治法
每次仅取一主穴,疗效不显时加配穴。翳风穴,以拇指指腹在耳垂根后方陷中重按至疼痛,或向下颌骨方向按压,持续约1分钟,一次不愈,可再按数次。天鼎穴,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对准此穴(单或双侧)点按1~3分钟。攒竹穴,以两手拇指重按,其余四指紧贴率谷穴,由轻到重持续按压5~10分钟,以酸胀为度。足三里,先穴位注射0.5毫升阿托品,再在内关穴,以拇指腹按压,由轻而重,直至感到穴区酸胀发麻,每次按压5~10分钟。顽固者可按压数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82例,结果79例获得痊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3%[7~10]。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耳中、胃。
配穴:肝、脾、交感、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二)治法
主穴必取,每次据症酌加配穴2~3个。耳中,取0.5寸毫针浅刺泻法,持续捻转或括针柄半分钟,然后透刺至胃穴,提插运针至得气后,用胶布固定埋针。根据症情,埋针1~2天。配穴可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一般双侧穴均取。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9例,结果107例痊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2%[11,12]。
呃逆
呃逆图册
眼针
(一)取穴
主穴:上焦、中焦、胆胃。
(二)治法
局部消毒后,令患者闭目,术者左手压住眼球,使眼眶内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针,在距眼眶边缘2分许穴区内,轻轻沿皮横刺入针,如有触电感,蚁走样上下窜动,或酸、麻、热、凉等感觉时,表明针刺得气,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重者2次。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3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病程3~10天),全部治愈。其中3次内治愈的达26例。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二组。1、天突、内关;2、中脘、足三里。
(二)治法
药液:阿托品,1%普鲁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B6注射液。任选1种(维生素B1、B6同用)。
每次取1组穴,交替选用;亦可仅取内关或足三里。1%普鲁卡因每穴注入0.5毫升;维生素B1、B6注射液各取2毫升,予以混合,每穴2毫升;阿托品每次仅取一侧穴,每穴0.5毫克。如3小时后无效再注入另一侧穴。其余药物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38例,有效率95.8~100%[14~16]。
体针加耳针
(一)取穴
主穴:膈俞,耳中(耳穴)。
(二)治法
患者取侧卧位,膈俞穴双侧均取,医者以4根1寸毫针在该穴之上下左右约1.5cm处斜向刺入,针尖均指向穴中,施小幅度捻转手法。同时用0·5寸毫针刺一侧的耳中穴至有胀痛感。均留20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本治法共治疗8例,经1~2次治疗后,均获痊愈,并随访半年均未复发[17]。
呃逆
呃逆图册
体针
(一)取穴
主穴:陷谷
(二)治法
令患者仰卧或取坐位,双侧均取,用2寸长毫针向足心方向进针1·5寸,行大幅度捻转5分钟,同时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后屏住,屏气时间越长越好,然后慢慢呼出,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重复此屏气动作,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20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196例痊愈,4例显效。总有效率为100%[18]。
【主要参考文献】
呃逆
资料图片 一位患者呃逆图册
[1]林英乔。腹腔手术后膈肌痉挛的针灸治疗。福建中医药1957;2(5):21。
[2]龙安民。针刺治疗呃逆6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1987;(3):30。
[3]朱复林,等。针刺治疗顽固呃逆30例。江苏中医杂志1983;4(1):46。
[4]陈高材。通气于天针刺呃逆39例。江西中医药1986;(2):36。
[5]费文荣,等。针刺中魁穴治疗顽固性呃逆证50例。新中医1988;20(1):38。
[6]华延龄,等。灸中魁穴治疗呃逆五例的体会。上海针灸杂志1984;3(1):18。
[7]顾耀平。按压翳风治疗呃逆3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4;19(4):165。
[8]夏金陵,等。指压内关穴注足三里治呃逆。新中医1986;18(9):31。
[9]赵萌生。点天鼎穴治疗顽固性呃逆20例。吉林中医药1986,(4):16。
[10]龚瑞章。指压攒竹穴治疗膈肌痉挛证。浙江中医杂志1980;15(5):201。
呃逆
,呃逆吐酸,肋下积聚. 图2-15图册
[11]刘淑兰。耳针治疗重症呃逆(膈肌痉挛)47例。中国针灸1987;7(2):46。
[12]聂汉云,等。耳针透刺埋针法治疗膈肌痉挛62例观察。河南中医1986;(1):34。
[13]庞文清。眼针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广西中医药1989;12(2):30。
[14]桂方虎,等。阿托品穴位封闭治疗顽固性呃逆50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1):49。
[15]杨淑坤。维生素B1、B6内关穴位注射治疗呃逆48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2):11。
[16]叶关端。普鲁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上海针灸杂志1988;7(1):21。
[17]白秀玲。四针围穴法治疗呃逆。中国针灸1997;17(1):24。
[18]徐顺增。陷谷穴治疗顽固性呃逆200例。中国针灸1997;17(8):7。
预防/呃逆[打嗝] 编辑
1.深呼吸法:比如在进食进可以暂停进食作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间内能止住呃逆
2.呃逆频繁时可自己或请旁人用手指压迫两侧的“少商”穴少商穴位于大拇指指甲根部桡侧面距指甲缘约0.6cm在黑白肉际交界处压迫时要用一定的力量使患者有明显酸痛感患者自行压迫可两手交替进行
3.将竹筷的细端包上棉花放入患者的口中按压硬腭和软腭交界处稍后面正中线处一般按摩一分钟左右就能有效地控制呃逆
4.如果持续不停地连续打嗝儿就可能是胃横膈心脏肝脏疾病或肿瘤的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细致的诊治
4妙法制服宝贝打嗝/呃逆[打嗝] 编辑
呃逆
呃逆的急救 _洛阳健康网图册
刚刚出生的小宝贝,有时突然会不停地打嗝,真让妈咪着急,可又一筹莫展。这种现象民间称为“打嗝豆”,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当小宝贝不停地打嗝豆时妈咪先不要着慌,除了去除引发原因外,不妨再试试以下4个妙法——
第1妙法
如果宝贝是受凉引起的打嗝,妈咪先抱起宝贝,然后轻轻地拍拍他的小后背,再给喂上一点温热水,给胸脯或小肚子盖上保暖衣被等。
第2妙法
如果宝贝是因吃奶过急、过多或奶水凉而引起的打嗝,将小宝贝抱起后刺激其小脚底,促使小宝贝啼哭。这样,可以使小宝贝的膈肌收缩突然停止,从而止住打嗝。
第3妙法
妈咪也可将不停打嗝的小宝贝抱起来,用食指尖在宝贝的嘴边或耳边轻轻地挠痒。待小宝贝发出哭声后,打嗝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因为,嘴边的神经比较敏感,挠痒即可放松宝贝嘴边的神经,打嗝也就会消失了。
第4妙法
妈咪也可试试给小宝贝听音乐的方法,或在小宝贝打嗝时不住地用玩具逗引,以转移注意力而止住打嗝。
预防宝贝发生“打嗝豆”的TIPS
1.不要在小宝贝过度饥饿或哭得很凶时喂奶。
2.天气寒冷时注意给小宝贝保暖,避免身体着凉。
3.无论喂母乳还是配方奶,不要让小宝贝吃得过快或过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7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