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丁附汤

中医世家 2023-05-05 10:19:51

丁附汤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

处方 : 人参 白术 甘草 干姜(炮)青皮 陈皮 丁香 附子

功能主治 : 主中脘停寒,食物人口即吐,饮食暮热者。

用法用量 : 上药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 :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得效》卷十一:丁附汤

处方 : 大附子(生或炮,去皮脐)。

制法 : 上锉散。

功能主治 : 小儿吐泻虚脱,成慢惊风。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丁香5粒,煎5分,量大小予之。

摘录 : 《得效》卷十一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丁附汤

处方 : 治中汤加丁香、附子。

功能主治 : 寒呕,中脘停寒,饮食喜辛热,物入口即吐出。

注意 : 须冷服。盖遇冷则相入,庶不吐出。

摘录 :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呕吐病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呕吐的病因病机5呕吐的分类 5.1实呕5.2虚呕5.3外感呕吐5.4内伤呕吐5.5寒呕5.6热呕5.7痰呕5.8气呕5.9食呕5.10血呕5.11脾虚呕吐5.12阴虚呕吐 6呕吐的辨证分型7呕吐的针灸治疗 7.1体针7.2穴位注射法7.3耳针法 8参考资料附:1治疗呕吐病的穴位2治疗呕吐病的方剂3治疗呕吐病的中成药4呕吐病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呕吐病 1拼音 ǒu tǔ [bìng ]

2英文参考 vomit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呕吐病(vomiting[1])为病证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中医药学名词》(2004):呕吐是指胃内容物,甚至胆汁、肠液通过食道反流到口腔,并吐出的反射性动作[3]。

《中医药学名词》(2010):呕吐是指以胃中之物从口吐出为主,常伴胃脘痞闷不适,恶心等表现的疾病[4]。

古代文献有将呕吐区分者,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呕而有声无物者称干呕[2]。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者,总称呕吐[2]。

4呕吐的病因病机 呕吐多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5]。兼见嗳气食臭、脘腹胀满疼痛者,多属饮食停滞;兼见纳少神疲、便溏者,多属脾胃虚寒;而呕吐常由情志诱发、肋痛呕酸、脉弦者,多属肝气犯胃[5]。

呕吐可分虚实两类[2]。《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2]。

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2]。和胃降逆,为呕吐通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2]。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若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

或因风、寒、暑、湿之邪和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

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

或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致胃失和降而呕吐;

或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寒浊阻滞,聚而生痰,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5呕吐的分类 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2]。

5.1实呕

实呕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6]。《景岳全书·实呕证治》:“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因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而紧。”治宜祛邪和胃[6]。

5.2虚呕

虚呕指因胃虚或命门火衰所致的呕吐[7]。《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呕吐者,胃虚也;呕吐无常而时作时止者,胃虚也;食无所停而闻食则呕者,胃虚也;气无所逆而闻气则呕者,胃虚也;或身背、或食饮微寒即呕者,胃虚也;或吞酸,或嗳腐,时苦恶心,兀兀然、泛泛然冷咽靡宁者,胃虚也;或因病误治,妄用克伐寒凉,本无呕而致呕者,胃虚也;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人中焦而不化者,胃虚也;食入下焦而不化者,土母无阳,命门虚也。”治宜温补[7]。可用六君子汤、人参理中汤、六味回阳饮等方[7]。

5.3外感呕吐

外感呕吐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呕吐[8]。常并见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痛、泄泻等症[8]。外感呕吐有风气呕吐、寒气呕吐、暑气呕吐、湿气呕吐、湿热呕吐、燥热呕吐等[8]。

5.4内伤呕吐

内伤呕吐指脾胃虚弱,或邪滞脾胃所致的呕吐[9]。如胃寒呕吐、胃热呕吐、痰饮呕吐、食积呕吐等[9]。

5.5寒呕

寒呕指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寒,心下淡淡,四肢厥冷,食既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选用四逆汤、生硫黄丸、灵液丹、丁附汤等方[10]。

5.6热呕

热呕指病者胃中央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胃中央热,烦躁,聚结涎沫,食入即吐,名曰热呕。或因胃热伏暑,及伤寒伏热不解,湿疸之类,皆热之所为也。”《世医得效方·热呕》:“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可伴见口干面赤,二便不畅,脉洪数等[11]。方用小柴胡汤、竹茹汤、大黄甘草汤等[11]。本证可见于肝胆疾患、胰腺炎、胃炎等疾病[11]。

5.7痰呕

痰呕又名痰饮呕吐[12]。指呕吐因寒饮、热痰留滞所致者[1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素盛今瘦,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呕,食与饮并出,名曰痰呕。”《症因脉治》卷二:“痰饮呕吐之症,呕而肠鸣,漉漉有声,眼黑眩晕,时时恶心。”多因脾虚不运,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遇寒则凝塞而致[13]。寒饮所致者,舌苔薄腻,脉沉迟,宜用桂苓半夏汤、茯苓半夏汤、二陈汤、来复丹;热痰所致者,舌苔黄腻,脉滑数,宜用栀连二陈汤等方[13]。

5.8气呕

气呕指呕吐因七情伤感、盛怒气逆所致者[1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膈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却快,名曰气呕。”《证治要诀》卷六:“气呕,胸满膈胀,关格不通,不食常饱,食则常气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饮食而然。”治宜降气和中[14]。选用茱萸人参汤、藿香汤、丁香透膈散、五膈宽中汤等方[14]。

5.9食呕

食呕指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胸腹胀闷,四肢厥冷,恶闻食臭,食入即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食呕。此由饮食伤脾,宿谷不化之所为也。”《证治要决》卷六:“食呕,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气,并饮食不节而生。”食呕有寒、热之不同[15]。偏热者,常食入则痛而呕,脉实数,可用栀连平胃散[15]。下症者,可用煮黄丸。偏寒者,常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迟弦,治宜消食化滞,一般宜用保和丸、家秘消滞汤等方,可用治中汤、大养胃汤、草蔻大顺饮[15]。

5.10血呕

血呕指呕吐食物混杂血液[1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心下满,食入即呕,血随食出,名曰血呕。此由瘀蓄冷血,聚积胃口之所为也。”

5.11脾虚呕吐

脾虚呕吐指脾虚湿盛而致的呕吐[17]。明·张三锡《医学六要》:“久病或服克伐药,吐涎不止,脉大无力,属脾虚不能摄涎而涎泛上。”治宜理脾和胃[17]。用六君子汤加减[17]。

5.12阴虚呕吐

阴虚呕吐因阴虚阳气上逆所致[18]。《证治汇补·胸膈门》:“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治宜滋阴降气。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沉香等[18]。大便不通者,宜兼通秘结[18]。

6呕吐的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时吐清水或痰涎,食久乃吐,喜暖畏寒,大便塘薄,苔白,脉迟。

热邪内蕴:食入即吐,呕吐酸苦热臭,口干而渴,喜寒恶热,大便燥结,苔黄,脉数。

痰饮停蓄:头目眩晕,胸满痞胀,呕吐痰涎,或见心悸,苔白腻,脉滑。

宿食不消: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暖气厌食,便秘矢气,苔厚腻,脉滑实。

肝气横逆:胁痛呕酸,多烦善怒,苔薄腻,脉弦。

胃气虚弱: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作,倦怠乏力,纳差便塘,苔薄,脉弱无力。

7呕吐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呕吐效果良好,因妊娠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呕吐,可参照治疗;因其他疾病而致呕吐,须明确诊断后治疗。

7.1体针

1.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5]。饮食停滞者加下脘;肝气犯胃者加太冲;脾胃虚弱者加灸神阙[5]。如呕吐不止,可加金津、玉液点刺出血[5]。

2.治则:和胃降逆,行气止呕。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

方义: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

随证配穴:寒吐—胃俞,热吐—金津、玉液放血,痰饮—丰隆,食滞—梁门、天枢,肝气郁结—太冲,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操作:毫针刺,补虚泻实,或先泻其邪以止呕,再补其正;虚寒者可加艾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2穴位注射法

选穴 参照刺灸法穴位。

方法 维生素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日1~2次,各穴交替应用。

7.3耳针法

1.取胃、肝、下脚端、神门、脑等穴为主,强 *** 。[5]

2.选穴:胃、贲门、食道、交感。方法: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8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77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