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丁桂散

中医世家 2023-05-05 09:40:43

丁桂散

《外科传薪集》:丁桂散

处方 : 丁香9克 肉桂30克

制法 : 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 : 主头痛。

用法用量 : 每用少许人伤膏内贴之。

摘录 : 《外科传薪集》

清·《外科传薪集》:丁桂散

组成 : 丁香三钱(9克)、肉桂两(30克)。

用法 : 共研细末,加在膏药上,烘热后贴患处。

功效 :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主治 : 主治头痛,无形寒湿,附骨流注;或跌打伤痛,胃脘冷痛,腹痛泄泻。

临床应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及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术后肠梗阻、肠胀气、关节炎、前列腺炎等病症。1.小儿泄泻:敷脐法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44例。方法:王氏清凉丸5克研粉,加入丁桂散1支、藿香正气水适量。将药粉调成糊状外敷肚脐上,取一小块塑料纸覆盖在药粉上,然后用绷带绕脐包裹2~3圈,胶布固定,隔24小时取下绷带和药粉,若无效再敷1次,如有顽固的腹泻者,可加用2次基本治愈。随访1~2周患儿腹泻止,一切均正常。(《医学信息》2001年第9期)2.婴幼儿消化不良:丁桂散加味敷脐治疗婴幼儿消化不良80例。方法:使用时取药5克左右加入食醋适量调敷脐上,外用大小适中的麝香追风膏固封脐部,24小时换药1次,一般敷3~5次。以食欲、食量、体重变化、大便次数、各项实验室指标变化评定疗效。结果:痊愈52例,好转17例,未愈11例,总有效率86.25%。(《中医外治杂志》2009年第5期)3.老年功能性肠胀气:本方治疗老年功能性肠胀气30例,方法:将本方散剂1份,用温水少许混合做成饼状,贴敷于神阙穴,加数层纱布覆盖,再用热水袋加温,约1小时后取下热水袋,包扎。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30例均获愈,其中13例经敷贴1次后胀气即消失而治愈,10例经2次,7例经3次贴敷后治愈。(《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第7期)4.痛风性关节炎:加味丁桂散及海浮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86例。方法:先在患处中心点敷以海浮散0.5克,再在其上敷以加味丁桂散适量。再将加热后的布质黑膏药盖上(贴以双层医用胶布也可),勿令药粉滑散或泄气,应使四周皮肤与膏药紧密粘连。以用药后7日内,关节红肿热痛症状变化评价疗效。结果:显效159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92%。其中用药1次者92例,用药2次者63例,用药3次者27例。(《中医外治杂志》2002年第5期)5.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本方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78例,方法:取丁桂散10克用清水适量搅拌均匀,分为三份分别置于三片关节止痛膏的中央,将关节止痛膏分别外敷于患侧面部的额部、脸颊和腮部,2小时后取下。7日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以《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周围性面瘫诊疗标准评价疗效。结果:痊愈51例,显效14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3.6%。(《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第14期)6.前列腺炎:丁桂散敷脐联合前列安栓组治疗Ⅲ型前列腺炎(气滞血瘀型)80例(A组),B组单用前列安栓。方法:前列安栓每晚睡前1粒,纳肛,塞入肛门3~4厘米处。丁桂散敷脐治疗:取丁香、肉桂各1袋,倒入药杯,2毫升注射器抽取1毫升食用醋,注入药杯,将药粉用牙签调和成团,用40℃温水清洗脐窝(神阙穴),用棉球擦干,把药团敷于神阙穴,外盖一次性医用敷料固定,每天晚上9点换药1次。以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标准量表(NIH - CPS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评价疗效。结果:合用组NIH - CPSI总有效率83.8%,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8.4%,均优于单用前列安栓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年第2期]

方解 : 丁桂散用丁香、肉桂辛香散寒,穿透力强,合而用之,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更宏,主要用于治疗阴寒内阻,脘腹冷痛,腹泻,寒湿痹痛等证。

现代研究 : 单氏丁桂散(丁香、肉桂各15克,山柰7.5克)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炎性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缩短豚鼠伤口愈合时间;明显提高溶菌酶的活性;促进动物创面的白细胞、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胶原纤维增生。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小儿泄泻,胃、十二指肠溃疡,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方歌 : 丁香肉桂治头痛,两药共名丁桂散。

摘录 : 清·《外科传薪集》

针灸推拿之刺灸指导:针灸法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操作方法:

①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②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经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③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① 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② 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③ 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④ 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艾灸的故事

艾灸的起源——在远古时代,那时候的人们以部落群居,靠打猎为生。那时候有一种人叫巫师,巫师自称是连接天神和人类的唯一的人,是很神的,是可以帮人治病的。因为巫师也是人,他也会生病。那他生病了会怎么办呢?会到处说吗?NO,不会,因为他自称很神化,他怎么会暴露他也会生病的事实。那他生病了怎么办呢?大家可以想一下你们生病了会怎么样?是不是不想说话也不想动,巫师亦是如此的。那么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每天晚上都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生了病的巫师肯定不想动了,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而且巫师的地位很高,可以坐在最靠近篝火的地方。最靠近篝火的地方会会有火星弹出来,也会有火星弹在巫师的身上,巫师起初感觉到痛,但,他慢慢地发现,他好像没有那么疲惫了,感觉病好了的样子。就是这样,巫师发现被火星弹到的地方可以缓解人体的一些不舒服。于是乎,就慢慢有了灸疗。经过后人的研究,发现把艾叶作为灸疗的原材料效果更好,慢慢就有了艾灸。
艾灸的神奇疗效自古多有记述,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南宋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的记载:“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健步如飞……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这个故事被广泛传颂,里面可能夸张成分比较大,但是艾灸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让我们再看几个更接近生活实际的艾灸医案记载吧。

相传日本德川幕府时代江户有一老寿星名万兵卫虚度174岁,其妻173,其子153岁,其孙105岁,个个精神矍铄,健步如飞。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在气候寒冷的日本北部,人人都喜欢灸足三里作为补身长寿之术,有“勿以不灸足三里者为伍”和“不灸足三里勿作旅人”的说法。其实此灸法乃由我国所传,早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其本人经常灸足三里,活至102岁,这正是古代养生家所推崇的疤痕灸,使灸疤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

再讲一个近代的医案。近代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出身中医世家,但他年轻时并不信中医,而是赴上海学西医。一次,自己害了一场腰痛和失眠大病,治了好几个月,中西药都吃遍,一点不生效,结果还是父亲用针灸治好了。于是他转而绝对信服,才开始学起针灸来,终成一代针灸巨擎。他曾经应用化脓灸,治疗沙洲纯阳堂一个农民。此人得了寒霍乱,生命垂危,请承先生医治。承先生就用疡科常用的丁桂散加麝香分许,填满患者脐中,上用艾炷频频灸至肢温脉复而止,共用去艾绒4 两余,脐周之肉受灼溃腐,敷玉红膏而愈。如此危重的病人,经过承先生用这么简单的方法给医好了,不得不佩服医者医术的高超,也不得不惊讶于艾灸的神奇功效。

可见,只要使用得当,艾灸真的是“审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

艾灸养生适宜的两类人群:

一、想把健康长寿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二、想摆脱各种慢性病折磨的人。

艾灸养生不适宜的两类人群:

一、把健康长寿寄托在医院和医生身上的人;二、渴望在很短时间内把各种慢性病治好的人。

化脓灸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施灸方法 4.1灸前准备4.2施灸方法4.3敷贴药膏 5适应症6注意事项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化脓灸 1拼音 huà nóng jiǔ

2英文参考 festering moxibus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瘢痕灸(scarring moxibustion)为灸法之一。又称化脓灸[1]。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2]。这种灸法由于热力较强,灼伤皮肤后,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变化,加强了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作用,所以疗效较其他灸法优异[3]。

4施灸方法

4.1灸前准备

*** :要求 *** 平正,舒适,宜于艾炷摆放。

点穴:用圆棒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记。

艾炷:按要求制作艾炷,可在艾绒中加入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渗透。

4.2施灸方法

瘢痕灸施灸时先用以甘油或葱、蒜汁涂于灸处[4],以增强粘附和 *** 作用。然后放置艾炷用线香点燃施灸,每炷必须燃尽,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除去灰烬后,易炷再灸[4][3]。需灸满规定壮数[3]。一般每穴灸5~7壮。当燃烧近皮肤有灼痛感时,用手指轻轻拍打施灸周围,以减轻痛感。

《针灸资生经》:“凡著艾得疱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

4.3敷贴药膏

灸治完毕,局部擦拭干净,用灸疮膏药(可用玉红膏)封贴,每日更换膏药一次[4],经4~7天[4],灸处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脓液多时膏药亦应勤换。经4~6周结痂愈合,脱痂后留下永久性瘢痕[3]。

5适应症 瘢痕灸多用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4][3]。

6注意事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7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