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赤茯苓散

中医世家 2023-05-04 23:01:52

赤茯苓散

《圣惠》卷四十八:赤茯苓散

别名 : 七气汤

处方 : 赤茯苓2两半,大腹皮半两(锉),槟榔半两,桂心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两(锉),诃黎勒皮1两,牵牛子1两(微炒)。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奔豚气,从小腹起,上至心下,妨胀壅闷,胸中短气,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 七气汤(《普济方》卷一七一)。

摘录 : 《圣惠》卷四十八

《圣惠》卷六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蔓荆子半两,细辛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白术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枇杷叶2分(拭去毛,炙微黄),芎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防风半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妇人风痰,心胸不利,头目昏重,时欲呕吐,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

别名 : 赤茯苓汤

处方 : 赤茯苓1两,紫苏子1两,白术1两,前胡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木香3分,槟榔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消渴后,头面脚膝浮肿,胃虚不能下食,心胸不利,或时吐逆。

用法用量 : 赤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三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汉防己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两(锉),木通1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水气遍身浮肿,按之没指,心腹气胀,大小便涩。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大小便通利为效。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

《圣惠》卷五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2两,桂心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甘草1两(炙微赤,锉),大腹皮1两半(锉),枳壳1两半(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1两(锉),细辛1两,前胡1两(去芦头)。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大腹水肿,大便涩,气满闷。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四

《普济方》卷二八五引《圣惠》: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甜瓜子2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川芒消半两,桃仁1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牡丹1两半。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肠痈,小腹牢强,按之痛,小便不利,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 : 《普济方》卷二八五引《圣惠》

《圣惠》卷七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紫苏叶半两,黄耆2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柴胡1两(去苗),大腹皮半两(锉),前胡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妊娠心膈气壅滞,烦躁,口干食少。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四

《圣惠》卷八十八: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半两,桑根白皮半两(锉),川升麻1分,甜葶苈1分(隔纸炒令紫色),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桔梗1分(去芦头),贝母半两(煨令微黄)。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水气肿满,喘咳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 : 《圣惠》卷八十八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去皮)1两,半夏(汤洗7遍)1两,陈橘皮(去白)1两,桔梗(去芦头)1两,熟干地黄(洗,焙)1两,白术3分,川芎3分,人参(去芦头)3分,赤芍药3分,旋覆花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 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 : 妊娠恶阻,心胸烦闷,头晕恶心,四肢昏倦,呕吐痰水,恶闻食气。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圣惠》卷五十: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桂心3两,大腹皮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半两,木通3分(锉),旋覆花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槟榔1两,诃黎勒皮2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膈气,痰结气滞,不思饮食,肩背壅闷,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四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3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白术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上气呕吐,胸胁满闷,不思饮食,心神虚烦。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四十二

《圣惠》卷十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2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泽泻1两,桂心1两,葛根(锉)1两,石膏2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时气头痛,虽自时时有汗,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六

《圣惠》卷十: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半,牡蛎1两(烧为粉),龙骨1两半,黄芩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心脏虚热,谵语恍惚不定。

用法用量 : 先以水2大盏,加羊心1枚,煮令熟,去羊心,次入药5钱,生姜半分,同煎至7分,去滓,分2次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

《圣惠》卷十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麦门冬3分(去心),百合1两,知母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百合证,头不痛,但觉头眩,渐渐恶寒。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七: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子芩3分,桑螵蛸3分(微炒),汉防己1分,羚羊角屑3分,射干半两,川升麻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瞿麦1两,大青2分,木通3分(锉)。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膀胱实热,腹胀,小便不通,口舌干燥,咽肿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

《卫生宝鉴》卷十八: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去皮)、葵子各等分。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妊娠小便不利,及水肿,洒洒恶寒,动转筋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卫生宝鉴》卷十八

《圣惠》卷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川大黄1两半,犀角屑3分,枳实3分(麸炒微黄),麦门冬1两(去心),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石膏1两,丹参半两,槟榔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大肠实热,头痛目眩,惊狂,喉痹,胸胁满闷,手足烦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六

《圣惠》卷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犀角屑3分,羌活3分,麦门冬3分(去心),蔓荆子3分,石膏3两,甘菊花3分,人参3分(去芦头),黄耆3分(锉),防风3分(去芦头),羚羊角屑2分,远志2分(去心),前胡3分(去芦头),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脾脏中风语涩,四肢难举,智意不安,心膈烦热,头目昏闷。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

《圣惠》卷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大腹子3分,桑根白皮1两半(锉),紫苏茎叶3分,百合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微炒),羚羊角屑3分,汉防己3分。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后脚气上攻,烦满,及脚膝疼肿。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四

《圣惠》卷十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栝楼根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知母半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时气胃热口干,烦躁,渴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小麦50粒,淡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五

《圣惠》卷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赤芍药半两,白术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病3日,腹痛,小便不利而呕者,属少阴病证。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九

《圣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

别名 : 赤茯苓汤

处方 : 赤茯苓1两,白术半两,黄芩3分,旋覆花半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木通3分(锉)。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妊娠身体浮肿,心腹急满,小便涩滞。

用法用量 : 赤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摘录 : 《圣惠》卷七十五

《圣惠》卷七十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桑寄生1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蔓荆子1两,防风3分(去芦头),刺蓟3分。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妊娠4-5月,头重耳鸣,时时腹痛。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七十六

《圣惠》卷八十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半两,龙齿半两,黄芩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钩藤半两,玄参半两,石膏半两,川升麻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心热多惊,睡中狂语,烦闷。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加竹叶7片,煎至5分,去滓服。

摘录 : 《圣惠》卷八十三

《圣惠》卷八十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分,木通(锉)1分,人参(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枳实(麸炒微黄)1分,当归(锉,微炒)1分,川大黄半两(锉,微炒)。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心胸气壅,胀满虚热,不能乳食,大小肠气滞。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水一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八十三

《圣惠》卷十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大腹皮半两(锉),百合1两,紫苏茎叶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时气,气壅上冲,心腹痞满,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五

《圣惠》卷五十一: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白术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当归1两(锉,微炒),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痰癖,胸中脐下强满呕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一

《圣惠》卷二十八: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紫菀3两(洗去苗土),白术半两,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尖,微炒),当归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鳖甲3分(涂醋炙微黄,去裙襕),桂心半两,槟榔半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虚劳积聚,心胸壅闷,喘急气促,不能饮食,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注意 : 忌苋菜、湿面、生冷。

摘录 : 《圣惠》卷二十八

《圣惠》卷二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防风3分(去芦头),甘菊花3分,天雄半两(炮裂,去皮脐),麻黄半两(去根节),细辛半两,芎半两,杜若3分,前胡3分(去芦头),白术3分,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头风,目眩晕闷,起即欲倒,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二十二

《圣惠》卷十八: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葵子1两,瞿麦1两,木通1两(锉),川芒消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热病,小便不通,心神烦躁,小腹满闷。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2茎,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石膏1两,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旋覆花半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桑根白皮1两(锉),紫菀1两(洗去苗土),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肺脏壅热,喘逆胸满,仰息不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六

《圣惠》卷四十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桑根白皮3分(锉),紫苏茎叶3分,汉防己半两,羚羊角屑半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槟榔1两,木香半两,红雪2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脚气,肿满入小腹,相引两胁,妨闷,膀胱里急,停积宿水,不得宣通,时复心昏如醉。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茯苓散”。

摘录 : 《圣惠》卷四十五

《圣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诃黎勒皮3分,龙脑1钱(细研),人参3分(去芦头)。

制法 : 上为细散,加龙脑,研令匀。

功能主治 : 胸膈气壅滞,暴渴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二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芎半两,桔梗半两(去芦头),五味子半两,木香半两,当归3分,柴胡1两(去苗),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桂心3分,枳壳半两(锉炒微黄,去瓤),白术1两,赤芍药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虚劳,身体背膊疼痛,心膈妨闷,不欲饮食,食则腹胀,坐卧不安,口苦头痛,手足无力。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 : 忌苋菜。

摘录 :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七十: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鳖甲2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柴胡1两(去苗),麦门冬1两(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木香3分,白术3分,桂心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瞿麦3分,赤芍药3分,当归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妇人骨蒸及劳血等疾,面色黄瘦,四肢无力,烦疼,痰壅涕唾稠粘,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

《圣惠》卷五十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当归半两(锉,微炒),赤芍药半两,鬼箭羽3分,桂心3分,生干地黄半两,川升麻3分,木香半两,芎半两,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尸疰。发作无时,心胸痛,喘息急。尸疰,喘急,气上冲,傍攻两胁。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六

《圣惠》卷六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木通1两(锉),紫苏茎叶1两,牛膝1两(去苗),木香半两,防葵半两,槟榔1两,桂心半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赤芍药半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妇人脚气肿满,腹内妨闷,月水不通,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 方中防葵,《普济方》作“防己”。

摘录 :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二十八: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3分(去芦头),丁香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黄耆3分(锉),白术3分,五味子半两,枳实半两(麸炒微黄),甘草1分(炙微赤,锉)诃黎勒皮3分,桂心半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虚劳胸膈气满,呕逆,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二十八

《圣惠》卷三十八: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泽泻1两,柴胡1两(去苗),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汉防己1两,猪苓1两(去黑皮),麦门冬1两(去心),桑根白皮1两(锉),犀角屑1两,紫苏茎叶1两,槟榔1两半,子芩1两,木通1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乳石发动,心神烦躁闷乱,身体面目浮肿,喘促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差半分,葱白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三十八

《圣惠》卷二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猪苓1两(去黑皮),当归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羚羊角屑1两,大麻仁1两,木香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虚劳小便不利,气攻腹内,妨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三十: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2两,诃黎勒皮2两,木香半两,当归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虚劳上气,胸中逆满,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三十

《圣惠》卷三十一: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2两,甘草2两(炙微赤,锉),紫菀1两(去苗土),白前3分,前胡1两(去芦头),旋覆花半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骨蒸肺痿,心胸满闷,咳嗽涎唾,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三十一

《圣惠》卷三十一: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柴胡1两半(去苗),地骨皮3分,鳖甲1两半(涂醋炙微黄,去裙襕),桑根白皮1两(锉),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芎半两,川朴消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骨蒸烦热,四肢疼痛,背膊壅闷。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三十一

《圣惠》卷七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白术1两,麦门冬(去心)1两,人参(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妊娠10月,伤寒烦热,吐逆,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四

《圣惠》卷六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赤芍药3分,桂心半两,槟榔1两,桑根白皮3分(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郁李仁1两半(汤浸去皮,微炒),牵牛子3分(微炒)。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妇人血分,腹胁鼓胀,四肢浮肿,肩背壅闷。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五十八:赤茯苓散

别名 : 茯苓汤

处方 : 赤茯苓1两,滑石2两,石韦1两(去毛),瞿麦1两,蒲黄1两,葵子1两,榆白皮1两(锉)。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便卒淋,水道中涩痛。

用法用量 : 茯苓汤(《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八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牵牛子(炒)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3分,陈橘皮(去白,炒)3分,甘草(炙)3分。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服石人水气内积,面肿。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匕,如茶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鸡峰》卷十八: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细辛3分,半夏3分,藁本3分,蔓荆子1两,旋覆花1两,防风1两,芎1两,枳壳1两,甘草1两,人参1两半,前胡1两半,羌活1两半,天麻2两,菊花半两。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风虚痰饮,头痛恶心。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鸡峰》卷十八

《传信适用方》卷一: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去黑皮)3分,当归(去苗,洗,切,焙干)3分,木香半两,桂心(去粗皮,不见火)3分,白术1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洗)半两,黄耆半两(炙),鳖甲(醋炙,去裙)3分,五味子(拣净)半两,桔梗(锉,炒)半两,芎半两,橘红半两,甘草半两(炒)。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阴阳俱虚,经络凝涩,气血不和,身体疼痛,背膊劳倦,手足无力。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

摘录 : 《传信适用方》卷一

《圣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川朴消半两,旋覆花1分。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痰实壅闷,时复呕吐,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以水一小盏,加生姜如莲子大,煎至5分,去滓服。

摘录 : 《圣惠》卷八十四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医方大成》:赤茯苓散

处方 : 人参、白术、赤茯苓、香薷、泽泻、猪苓、莲肉、麦门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心经伏暑,小便赤浊。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水1盏煎服。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十三引《医方大成》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经验良方》: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钱,桑白皮1钱,贝母1钱,升麻半钱,甘草半钱,桔梗(微炒)半钱,杏仁半钱,甜葶苈(炒)半钱。

制法 : 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 : 大人、小儿水气肿满,喘咳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水1盏,煎6分服,小儿作3服。

摘录 :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经验良方》

《治痘全书》卷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苦竹叶、淡豆豉、赤茯苓、大青、升麻、桔梗、栀子仁、甘草。

功能主治 : 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 为散服。

摘录 : 《治痘全书》卷十四

《圣惠》卷五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牵牛子2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头面身体卒浮肿。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四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川升麻1两,甘草3分(炙微赤,锉),知母1两,犀角屑3分,木香3分,前胡3分(去芦头),石膏1两半,旋覆花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紫苏茎叶1两,槟榔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瘴毒脚气,胸膈气不通,乍寒乍热,头痛心烦,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姜汁半分,煎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六

《圣惠》卷四:赤茯苓散

别名 : 赤茯苓汤

处方 : 赤茯苓3分,麦门冬(去心)3分,赤芍药3分,槟榔3分,生干地黄3分,木通(锉)3分,黄芩3分,甘草2分(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小肠实热,头面赤,汗多出,小腹不利。

用法用量 : 赤茯苓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摘录 : 《圣惠》卷四

《圣惠》卷四十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贝母1两(煨微黄),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1两,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人参1两(去芦头)。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咳嗽忽不顺,呕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四十六

《圣惠》卷五十: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半,桑根白皮1两半(锉),枳实1两(麸炒微黄),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1两(去芦头),木香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射干3分,大腹皮1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膈气,咽喉噎塞,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五十: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桂心1两,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1两,蓬莪术1两,大黄1两(锉碎,微炒),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膈气壅滞攻心,胸中连肩背痛,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5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五十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栝楼根1两,黄芩1两,麦门冬1两(去心),生干地黄1两,知母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脾胃中热,引饮水浆,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小麦半合,淡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三

《圣惠》卷五十一: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柴胡1两(去苗),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1两,人参半两(去芦头),旋覆花半两,半夏3分(汤浸7遍去滑),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槟榔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痰饮干呕,食不消化,及脾胃气膈。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一

《圣惠》卷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汉防己1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槟榔3分,柴胡1两(去苗),紫苏茎叶1分,甜葶苈3分(隔纸炒令黄色),桑根白皮1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肺气攻注,遍身虚肿,按之没指,心气滞,大小便涩,状如水气。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六

《圣惠》卷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麦门冬1两(去心),木通3分(锉),川升麻3分,葳蕤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紫菀3分(去苗土),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子芩1两。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心气实热,烦闷不安。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四

《圣惠》卷十六: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白鲜皮1两,瞿麦1两,子芩半两,栀子仁半两,滑石2两,川升麻3分,木通1两半(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时气,有时寒热,四肢沉重,口不知味,胸中哕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六

《圣惠》卷四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紫苏茎叶3分,桂心半两,白术3分,槟榔1两,枇杷叶1两(拭去毛,炙微黄)。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上气腹胀满,不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四十二

《圣惠》卷十一: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1两,人参(去芦头)1两,白术1两,五味子1两,木香1两,桔梗(去芦头)1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两。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伤寒食毒,腹胀虚鸣,不能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生姜,和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一

《圣惠》卷六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芎1两,当归1两(锉,微炒),桂心1两,细辛1两,栀子仁1两,独活1两,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石膏2两,羚羊角屑1两,麻黄1两(去根节)。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妇人中风,身如角弓反张,心胸壅闷,言语謇涩。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七十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半,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大腹皮1两(锉),槟榔1两,紫苏茎叶1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妊娠腹胁胀满,心胸痰逆,见食即吐,渐加羸瘦。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五

《圣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

别名 : 赤茯苓汤

处方 : 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栀子仁1分,大青半两,川升麻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疹痘疮出后,咳嗽胁痛,吃食不下。

用法用量 : 赤茯苓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各家论述 : 《奇效良方》:胁痛者,由病后毒气混乱,阻于升降,左右为阴阳之道路,气之所行处,今气滞为胁痛。以枳壳宽肠下气,令气顺胁不痛也;大青、栀子去蕴热;升麻解毒;赤茯苓导心火,利小肠,使火不伤于肺,则不咳耳。

摘录 : 《圣惠》卷八十四

《圣惠》卷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旋覆花3分,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细辛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蔓荆子3分,桔梗3分(去芦头),羚羊角屑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脾脏风壅,胸膈痰滞,多吐稠涎,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

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桂心半两,桑根白皮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气噎,心膈壅塞,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粟米一茶匙,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见《普济方》卷二○五

《圣惠》卷七十: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防风(去芦头)1两,人参(去芦头)1两,当归(锉碎,微炒)1两,白芷1两,白术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木香1两,赤芍药1两,细辛1两,羌活1两,芎1两,生干地黄1两,羚羊角屑半两,桂心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菊花半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妇人血风劳气,心胸壅滞,积痰不散,时攻头目旋眩,呕吐烦热,四肢拘急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七十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为《圣惠》卷三十八“葵子散”之异名:赤茯苓散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为《圣惠》卷三十八“葵子散”之异名

《圣惠》卷六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汉防己1两,桑根白皮半两(锉),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槟榔1两,木通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紫苏茎叶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妇人水气,身体浮肿,喘息微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六十九: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汉防己1两,桑根白皮半两(锉),猪苓1两(去黑皮),泽漆1两,木通1两(锉),槟榔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妇人水气,身体浮肿,喘息微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以利为效。

摘录 :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七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葵根1两,桂心1两,石韦(去毛)1两,赤芍药1两,琥珀1两,木通(锉)1两,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妇人气淋、冷淋,小便涩。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2茎,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 《圣惠》卷七十二

《圣惠》卷七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桑寄生1两,知母1两,百合1两,麦门冬(去心)1两,川升麻1两,人参(去芦头)1两,柴胡(去苗)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妊娠心烦,头项疼痛,不思饮食,手足多热。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甜竹茹1分,生姜半分,薤白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四

《圣惠》卷七十四: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白术1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紫苏叶1两,大腹皮半两(锉),人参10两(去芦头)。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妊娠心胸支满,痰逆,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四

《圣惠》卷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黄耆1两(锉),子芩3分,酸枣仁半两(微炒),防风半两(去芦头),羚羊角屑1两,葳蕤3分,麻黄1两(去根节),芎3分,独活半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肝脏中风,气壅语涩,四肢拘急。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淡竹叶3-7片,同煎至5分,去滓,入荆沥半合,更煎1-2沸,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 : 忌鸡、猪、炙煿。

摘录 : 《圣惠》卷三

《圣惠》卷十一: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麻黄1两半(去根节),赤芍药1两,半夏1两(汤浸洗7遍去滑),细辛3分,桂心3分,五味子1两,诃黎勒子1两,桑根白皮1两半(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胸胁虚胀,上气咽燥,脉浮者,心下有水气。

用法用量 : 方中诃黎勒子,《普济方》作“诃黎勒皮”。

摘录 : 《圣惠》卷十一

《圣惠》卷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紫苏茎叶3分,桔梗3分(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槟榔3分,麦门冬3分(去心),前胡3分(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桑根白皮半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咳嗽,心膈壅闷,肩背烦疼,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二

《圣惠》卷十三: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赤芍药1两,木通(锉)1两,黄芩1两,川芒消1两,瞿麦1两。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小便不通,脐腹妨闷,心神烦躁。

用法用量 : 每服4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 : 《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去芦头),桔梗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高良姜1两(锉),槟榔3分。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卒心腹痛,胀满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二

《圣惠》卷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1两,泽泻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桔梗1分(去芦头),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人参3分(去芦头)。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伤寒,心腹痞满,两胁下急,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二

《圣惠》卷五: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3分,白术3分,桔梗3分(去芦头),槟榔半两,吴茱萸1分(汤浸7遍,熔于,微炒),木香半两,沉香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枳实1分(麸炒微黄)。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脾脏冷气,胸膈不利,腹内虚鸣,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 : 《圣惠》卷五

《圣惠》卷四十二:赤茯苓散

处方 : 赤茯苓1两,桂心半两,紫苏茎叶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诃黎勒皮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细辛半两,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郁李仁3分(汤浸,去皮,微炒),人参3分(去芦头),紫菀3分(洗去苗土),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久上气,心膈不利,吃食全微,咳嗽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四十二

加减五苓散简介,有什么功效?

目录1拼音2概述3《经验医库》方之加减五苓散 3.1组成3.2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3.3功能主治 4《济阴纲目》卷九方之加减五苓散 4.1组成4.2制备方法4.3功能主治4.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5《济阳纲目》卷五十七方之加减五苓散 5.1处方5.2功能主治5.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5.4摘录 6《冯氏锦囊·杂症》卷五方之加减五苓散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五苓散 7.1处方7.2功能主治7.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7.4摘录 8《朱氏集验方》卷四方之加减五苓散 8.1处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8.5运用8.6摘录 9《普济方》卷二七五引《百一选方》之加减五苓散 9.1处方9.2功能主治9.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9.4摘录 10《辨证录》卷七方之加减五苓散 10.1处方10.2功能主治10.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10.4摘录 11《医方大成》卷六引《济生》方之加减五苓散 11.1加减五苓散的别名11.2组成11.3功能主治11.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11.5附注 12《痘疹金镜录》卷一方之加减五苓散 12.1组成12.2功效主治12.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12.4运用 13《万氏女科》卷二方之加减五苓散 13.1组成13.2功能主治13.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14《医学探骊集》卷五方之加减五苓散 14.1组成14.2功能主治14.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14.4各家论述 15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加减五苓散 1拼音 jiā jiǎn wǔ líng sǎn

2概述 加减五苓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

3《经验医库》方之加减五苓散

3.1组成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干姜、陈皮、紫苏、附子、木香、白芍药、甘草[1]。

3.2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3功能主治

《经验医库》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膀胱经呕吐证,症见小腹胀痛,呕吐,手足微寒,脉沉紧[1]。

4《济阴纲目》卷九方之加减五苓散

4.1组成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阿胶(炒)。

4.2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4.3功能主治

《济阴纲目》卷九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妊娠尿血。

4.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用车前子、白茅根浓煎,温服。

5《济阳纲目》卷五十七方之加减五苓散

5.1处方

人参、白术、赤茯苓、香薷、泽泻、猪苓、莲肉、麦冬(去心)各等分。

5.2功能主治

《济阳纲目》卷五十七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心经伏暑,小便赤浊。

5.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煎服。

5.4摘录

《济阳纲目》卷五十七

6《冯氏锦囊·杂症》卷五方之加减五苓散

6.1处方

留白广皮3两(炒),苍术4两(炒黄),白术5两(炒黄),白茯苓6两(焙),甘草2两(炙),白扁豆6两(炒黄),泽泻2两(炒),

6.2制法

上药为细末。

6.3功能主治

《冯氏锦囊·杂症》卷五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脾虚湿热作泻。

6.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黑沙糖调,煨姜汤下。

6.5摘录

《冯氏锦囊·杂症》卷五

7《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五苓散

7.1处方

桂木2钱,白术2钱,茅术2钱,砂壳1钱半,云苓皮4钱,泽泻2钱,扁豆壳8钱,猪苓2钱。

7.2功能主治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之加减五苓散功在温运脾阳,渗湿利水。主治妊娠子肿,湿滞而兼脾虚,肢体面目浮肿,胸闷不食,腰酸腿软,小便时少,苔白而腻,脉寸滑关濡。

7.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7.4摘录

《中医妇科治疗学》

8《朱氏集验方》卷四方之加减五苓散

8.1处方

木猪苓7钱,白茯苓7钱,白术7钱,板桂7钱,泽泻1两,南木香3钱,丁香3钱,沉香3钱,槟榔3钱,白豆蔻3钱半。

8.2制法

上药为细末。

8.3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四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肿疾。

8.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煎白樟柳汤,空心温点服。

8.5运用

如要取水,加甘遂半钱在药内,利35次,又当以匀气药止之。

8.6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四

9《普济方》卷二七五引《百一选方》之加减五苓散

9.1处方

沉香、檀香、生熟、地黄、升麻、干葛、芍药、黄耆、黄芩、羚羊角、犀角、连翘、甘草、防风各等分。

9.2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七五引《百一选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恶疮项上有瘿,及漏疮。一切脓疱、热疮及发背。

9.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白水煎服;仍煎服何首乌散。

9.4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五引《百一选方》

10《辨证录》卷七方之加减五苓散

10.1处方

白术2两、茯苓1两、泽泻3钱、薏仁3钱、豨莶草3钱、肉桂3钱。

10.2功能主治

《辨证录》卷七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肾疸,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不得卧。阴疸,手足皆冷,颜色晦暗者。

10.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4摘录

《辨证录》卷七

11《医方大成》卷六引《济生》方之加减五苓散

11.1加减五苓散的别名

五苓散

11.2组成

赤茯苓(去皮)、猪苓(去皮)、泽泻、白术、茵陈各等分。

11.3功能主治

《医方大成》卷六引《济生》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饮酒、伏暑,郁发为疸,烦渴引饮,小便不利。

11.4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5附注

五苓散(《丹溪心法》卷三)。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加减五苓汤”。

12《痘疹金镜录》卷一方之加减五苓散

12.1组成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肉桂少许。

12.2功效主治

《痘疹金镜录》卷一方之加减五苓散功在分理阴阳。主治小儿吐泻。

12.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同煎服。

12.4运用

吐泻并作,加藿香、木香、苍术;寒吐寒泻,则乳片不消,下利清白,腹痛,加煨干姜;腹痛,加煨芍药;热吐热泻,则吐利黄水,泻下如筒,加炒黄连、黄芩;久泻,加诃子、肉果;久吐,加丁香;宿食不消,吐泻馊酸猩臭,加山查、神曲、麦芽、枳壳;伤食甚者,加槟榔、草果;小便不利,加滑石;吐泻久而成虚渴,加人参、麦门冬、天花粉;脾胃受湿,倍加白术、半夏;饮食不进,加益智、大腹皮;虚胀,加卜子、大腹皮;胃口作痛,加草豆蔻、沉香、山查;胸膈饱闷,加枳壳;饮食不易消,加枳实;小便自利,去猪苓;生痰,去桂,加橘红;夏月暑泻甚者,加黄连、白扁豆;小腹痛,加盐炒茱萸;胃气不足,加人参、炒黄米、煨芍药。

13《万氏女科》卷二方之加减五苓散

13.1组成

猪苓1钱,泽泻1钱,白术1钱,茯苓1钱,肉桂1钱,车前子1钱,木通1钱,枳壳1钱,槟榔1钱,甘草1钱,滑石1钱,灯心19茎。

13.2功能主治

《万氏女科》卷二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初产,生2日艰难者。

13.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长流水顺取煎服,连进。以生为度。

14《医学探骊集》卷五方之加减五苓散

14.1组成

茯苓3钱,黄柏3钱,盐泽泻3钱,车前子4钱(炒),瞿麦3钱,人中白5钱,甘草梢2钱,扁蓄3钱,木通3钱,猪苓4钱,桂心2钱。

14.2功能主治

《医学探骊集》卷五方之加减五苓散主治淋证轻者。

14.3加减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14.4各家论述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这种食物富含营养,这种药材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改善身体状况,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身体寒凉的人要尽量少吃,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养生必备。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1 功效: 利水药;渗湿利尿。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肿。

2、赤茯苓: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

3、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亦称茯苓,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湿。

6、云苓皮:是去湿大于健脾。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功效与作用

1、 《药征》记载: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2、 茯苓治子宫肌瘤:茯苓、桂枝、当归、牡丹皮各180克,桃仁、赤芍、海藻、牡蛎、鳖甲各120克,红花75克,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60克 共研细末,炼蜜和为桂枝茯苓丸,丸重9克,每服1丸,日3次,温开水送,持续服药1年,能使月经正常,肌瘤消失。

3、 茯苓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枣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 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4、 《儒门事亲》记载:茯苓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

5、 茯苓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6、 茯苓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7、 《抗癌植物及其验方》记载:茯苓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

8、 《仁斋直指方》记载: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白茯苓末二钱。米汤调下,日二服。

9、 《补缺肘后方》记载:茯苓治皯:白蜜和茯苓涂上,满七日。

10、 《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记载:茯苓治水肿:白水(净)二钱,茯苓三钱,郁李仁(杵)一钱五分。加生姜汁煎。

11、 茯苓治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味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12、 茯苓治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

13、 茯苓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14、 茯苓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15、 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16、 《证治要诀》记载:茯苓治心汗,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服之。

17、 茯苓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 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18、 茯苓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19、 《别录》记载:茯苓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20、 茯苓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 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21、 茯苓治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常用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22、 《纲目》茯苓酒 记载:茯苓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23、 茯苓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24、 茯苓治宫颈癌:茯苓、半枝莲、蜀羊泉各30克,山药、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泽泻各9克,牡丹皮6克,红枣10枚 水煎服。能使白带减少,尿频,腰竣等症状好转,局中病灶消失。

25、 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26、 茯苓治淋巴肉瘤:茯苓、丹参、生牡蛎各30克,鳖甲15克,郁金、枳壳、白术、柴胡、红花、五灵脂、鸡内金、白芍各9克,木香、砂仁各6克,甘草4。5克水煎服。可使症状缓解,3个月后有片显示淋巴结缩小。

用药禁忌

1、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茯苓。

2、 《本草经集注》记载:马蔺为之使,茯苓恶白敛,茯苓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3、 《药性论》记载:茯苓忌米醋。

4、 《本草经疏》记载: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

5、 《得配本草》记载: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茯苓。

6、 张元素记载: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2 处方用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

功效与主治: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主治水肿,痰饮,脾虚诸证,心悸不寐等。

临证运用禁忌:

1、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2、阴虚而无湿热,肾虚而小便自利者忌用。

3、青光眼患者慎用。

4、孕妇慎用。

茯苓按其药用部分不同而分成以下几部分:外皮黑褐色者为“茯苓皮”,擅长利水消肿;皮内呈淡红色者为“赤茯苓”,擅渗利湿热;内呈白色者为“云茯苓”(白茯苓),长于渗湿健脾;苓块中穿有松根者称“茯神”,擅长于宁心安神。

茯苓用于宁心安神时,剂量宜大,可用30~100。克;用于利水渗湿时,剂量宜中,一般为15~30克;用作健脾补中时,剂量宜小,以6~12克为好。曾取大剂量茯苓治失眠,连续服药达数月之久,未见有不良反应。茯苓有安神、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之功,故无论虚实,皆可投之,这是茯苓安神的一大特点,也是其他安神药物所不可替代的。其力虽薄,只要药量恰当到位,亦不失为一味功效独特的安神良药。笔者用于治疗失眠,也常在辨证方中重用茯苓50~100克,每有效验可期。

茯苓甘淡而平,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补脾益心,又能利水渗湿。凡脾虚湿困引起的痰饮,泄泻,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诸证,茯苓均为必用之品。本品能人心脾,补脾气,助运化,以宁心安神,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正虚(脾虚)邪盛(湿盛)必不可缺”。因其性质平和,临床可与多种药物配伍。如用于治疗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食少腹胀,大便泄泻,多与党参、白术、山药等同用;用于治疗痰饮呕逆、胸膈痞满,多与半夏、桂枝、生姜等配伍;用于治疗气虚心悸,多与炙甘草、桂枝、党参等同用,或少加朱砂;若惊悸失眠属心脾不足者,又常与党参、桂圆肉、酸枣仁等合用,属心肾不交者,又多与石菖蒲、远志、龙齿等配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69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