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草豆蔻丸

中医世家 2023-05-04 13:57:29

草豆蔻丸

《内外伤辨》卷下: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枳实(麸炒黄色)白术各30克 大麦蘖(面炒黄色)半夏(汤洗七次,日干)黄芩(刮去皮,生)神曲(炒黄色)各15克 干生姜 橘皮 青皮各6克 炒盐1.5克

制法 : 上药研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 主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白汤下。

摘录 : 《内外伤辨》卷下

《脾胃论》卷下:草豆蔻丸

处方 : 泽泻0.3克(小便数减半)柴胡0.6~1.2克(消息胁痛多少用)神曲 姜黄各1.2克 当归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各1.8克 桃仁(汤洗,去皮、尖)2.1克 白僵蚕 吴茱萸(汤洗去苦烈味,焙干)益智仁 黄耆 陈皮 人参各2.4克 半夏3克(汤洗七次)草豆蔻仁4.2克(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麦蘖面(炒黄)4.5克

制法 : 上药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均,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主脾胃气虚,恶风怕寒,耳鸣,腰背疼痛,鼻息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眩,食入反出,心胃疼痛,咽膈不通,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项转动不利。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白开水送下。

摘录 : 《脾胃论》卷下

《圣惠》卷二十八: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半两(去皮),桂心半两,丁香3分,高良姜半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3分,诃黎勒3分(煨,用皮),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豆蔻半两(去皮),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虚劳,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前以姜、枣汤送下。

摘录 : 《圣惠》卷二十八

《片玉心书》卷五: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面包煨去油)1钱,陈皮6钱,泽泻1钱,半夏1钱,桃仁(去皮尖)7粒,麦芽(炒)2钱半,神曲(炒)4钱,柴胡4钱,姜黄4钱。

制法 :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 : 小儿外感风寒,内伤冷物,胃气当心而痛,啼哭闷绝,手足冷,或吐或不吐,以热手按摩则止者。

用法用量 : 白汤送下。

摘录 : 《片玉心书》卷五

《丹溪治法心要》卷三:草豆蔻丸

处方 : 白豆蔻3钱,白术1两,三棱1两,草豆蔻1两,半夏1两,砂仁5钱,片姜黄5钱,枳实5钱,青皮5钱,良姜(一作干姜)5钱,陈皮5钱,桂皮5钱,丁香5钱,蓬术5钱,木香5钱,藿香5钱,小草5钱。

制法 : 生姜汁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 : 肥人胃脘当心痛,或痞气在中脘不散。

用法用量 : 每服60-70丸,白汤送下。

摘录 : 《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圣惠》卷十八: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1两(去皮),白术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黄耆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两(锉),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 上为细末,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热病后,脾胃气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 : 《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二十九: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1两(去皮),木瓜半两,当归3分,前胡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1两,槟榔1两,诃黎勒1两(煨,用皮)。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虚劳心腹痞满,胁下妨闷,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 : 《圣惠》卷二十九

《圣惠》卷四十八: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1两(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茴香子1两(微炒),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1两,桂心1两,干姜1两(炮裂,锉),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芎藭1两,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木香1两,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七疝,四肢寒冷,脐下妨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前以热酒送下。

摘录 : 《圣惠》卷四十八

《圣惠》卷五十: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去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远志(去心)1两,桂心1两,细辛1两,干姜(炮裂,锉)1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1两。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 五膈气,饮食难下,胸膈噎闷,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 : 不拘时候,含1丸咽津。

摘录 : 《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五十: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1两(去皮),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缩砂1两(去皮),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干姜半两(炮裂,锉),枳实半两(麸炒微黄),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桂心半分,鸡舌香半两,槟榔半两,木香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

制法 : 上为末,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五膈气,脾胃久冷,呕吐酸水,脾腹(疒丂)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以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五十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四十四: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去皮)1两,干姜(炮)1两,桂(去粗皮)1两,诃黎勒皮(焙)半两,甘草(炙)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脾久虚,不下食,痰逆恶心;脾胃久冷,气攻心腹,肠鸣胀满。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豆蔻丸”。

摘录 :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四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八:草豆蔻丸

处方 : 草豆蔻仁1两,丁香1两,麝香1分,藿香叶半两,桂(去粗皮)半两,零陵香半两,莎草根(去毛)半两,木香半两,白芷半两,当归(切,焙)半两,槟榔(锉)半两。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 : 心脾蕴热,随气上熏,发为口臭。

用法用量 : 每含化1丸,咽津液,日3丸。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八

胃心痛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胃心痛的病因病机5胃心痛的症状6胃心痛的治疗7关于厥心痛 7.1病因病机7.2分类 7.2.1肾心痛7.2.2胃心痛7.2.3脾心痛7.2.4肝心痛7.2.5肺心痛8参考资料附:1治疗胃心痛的穴位2治疗胃心痛的方剂3治疗胃心痛的中成药4胃心痛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胃心痛 1拼音 wèi xīn tòng

2英文参考 true heart pain with cold limbs caused by stomach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胃心痛(true heart pain with cold limbs caused by stomach disease[1])为病证名[2]。是指因胃病而邪及于心所致的厥心痛[1]。厥心痛之一[2]。

4胃心痛的病因病机 因胃病而邪上乘心所致[2]。

《张氏医通·诸痛门》:“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滞则通之。”

5胃心痛的症状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胃心痛者,腹胀满,不下食,食则不消。”

6胃心痛的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胃心痛也。宜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

7关于厥心痛 厥心痛为病证名[3]。即肾、胃、脾、肝、肺有病,病气上逆乘心所致的心痛[3]。包括肾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5种[3]。

7.1病因病机

《难经·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乘心则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7.2分类

7.2.1肾心痛 肾心痛为厥心痛之一[4]。因肾病而邪上乘心所致[4]。《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歧骨陷处痛,若心痛……连腰,名肾心痛。”《张氏医通·诸痛门》:“肾心痛者,多由阴火上冲之故。”可用神保丸、神圣复气汤等方[4]。

7.2.2胃心痛 胃心痛为厥心痛之一[2]。因胃病而邪上乘心所致[2]。《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胃心痛者,腹胀满,不下食,食则不消。”《张氏医通·诸痛门》:“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滞则通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腹胀胸满,胃脘当心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胃心痛也。宜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

7.2.3脾心痛 脾心痛为厥心痛之一[5]。因脾病而邪上乘心所致[5]。《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脾心痛者,如针锥刺其心腹,蕴蕴然气满。”《张氏医通·诸痛门》:“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杂病源流犀烛》治脾心痛用诃子散、复元通气散等方[5]。

7.2.4肝心痛 肝心痛为厥心痛之一[6]。因肝病而邪上乘心所致[6]。《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歧骨陷处痛,名心痛。……连胁,名肝心痛。”《张氏医通·诸痛门》:“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可用金铃子散等方[6]。

7.2.5肺心痛 肺心痛为厥心痛之一[7]。因肺病而邪乘心所致[7]。《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医宗金鉴》卷四十三:“歧骨陷处痛,名心痛。横满连胸,名肺心痛。”《张氏医通·诸痛门》:“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气分,若知其在气则顺之。”

8

枳术丸和枳术汤区别

引用《高建忠:明了王道法,学用枳术丸》

在实习中经常看到高建忠老师会用鸡内金与白术。后来才明白是取了枳术丸之意。只不过是鸡内金替代了枳实,由于枳实破气力太强,恐伤脾胃。

那么枳术汤和枳术丸有什么区别呢?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枳术汤:“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枳术汤方: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病位在心下,病症为痞积如盘,病机为饮停气滞。治疗以枳实苦泻消痞,降气破积为主,合以白术健脾化饮。

枳术丸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易水张先生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右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清代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指出:“东垣枳术丸,本仲景枳术汤,至晚年道讲,用荷叶烧饭为丸,取留滓于胃也。太无曰: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故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可以肯定,枳术丸源于枳术汤。但二方的主治己全然不同。 仲景的枳术汤治饮、治气、治积,而易老的枳术丸治虚、治食、治痞。

补中益气汤侧重于治疗劳倦内伤,枳术丸侧重于治疗饮食内伤。枳术丸与补中益气汤共同构建起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的方药体系。

枳术丸有很多加减变方如:

枳术丸加橘皮为橘皮枳术丸,“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并指出:“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人不复致伤也”。

枳术丸加神曲、大麦蘖为曲蘖枳术丸,“治为人所勉劝强食之,致心腹满闷不快”。

枳术丸加木香为木香枳术丸,“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枳术丸加半夏为半夏枳术丸,“治因冷食内伤”。

枳术丸加黄芩、黄连、大黄、神曲、橘皮为三黄枳术丸,“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厚味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枳术丸加神曲、黄芩、萝卜子、红花、白术减半,为除湿益气丸,“治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

枳术丸加大黄、神曲、茯苓、黄芩、黄连、泽泻,白术减量,为枳实导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满,闷乱不安”。

枳术丸加半夏、神曲、橘皮、黄芩、白矾,白术减量,为白术丸,“治伤豆粉湿面油腻之物”,尚有只用枳实而不用白术之木香化滞汤、草豆蔻丸、枳实栀子大黄汤等方。

笔者读《内外伤辨惑论》,在读到这一部分内容时,每每叹服金元“易水学派”立方之讲究、用药之细腻。内伤饮食,也许在许多医生笔下仅仅是简单的消食与导滞,而在李东垣笔下竟能变出如此多的方药与证治。枳术丸可加消食药,加理气药,加温中化痰药,加清热燥湿药,加苦寒泻下药,甚至加活血药等等。枳术丸或用原方,或白术减量,或不用白术,当然也有不用枳术丸者。

在陈修园著作中,我们读到了传承,读到了规矩;在李东垣著作中,我们读到了革新,读到了方圆。

外感吐酸水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外感吐酸水的症状5外感吐酸水的治疗6参考资料附:1治疗外感吐酸水的方剂2治疗外感吐酸水的穴位3治疗外感吐酸水的中成药4外感吐酸水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外感吐酸水 1拼音 wài gǎn tǔ suān shuǐ

2英文参考 exogenous acid regurgita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外感吐酸水为病证名[1]。指素有湿热郁结、复冒外寒所致的吐酸症[1]。

4外感吐酸水的症状 症见发热,呕吐酸水,甚则酸水浸渍胃脘,不胜苦楚,吐出酸水令牙关酸涩不能合,脉多带弦[1]。

5外感吐酸水的治疗 属本热标寒之证,不宜骤进苦寒,而当辛散[1]。脉弦数者,宜防葛平胃散、家秘神术汤,甚者加栀连;脉弦迟者,宜草豆蔻丸、姜桂大顺饮、连理汤[1]。

6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65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