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苍乌参苓散

中医世家 2023-05-04 08:33:33

苍乌参苓散

处方 : 人参1钱,草乌1钱,茯苓3钱,苍术3钱,巴戟天1两。

功能主治 : 气虚而微感寒湿之邪,邪冲心包,一时心痛,倏痛倏已,一日而十数遍者,饮食无碍,昼夜不安。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辨证录》卷二

千古名方——参苓白术散


I导读: 参苓白术散为千古名方,本方为脾虚之证而设,可广泛应用于证属脾虚不运、脾虚内湿、脾虚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名称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丸。


方剂组成


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甘草(炒)、山药各2斤,莲子肉、桔梗(炒至深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1斤,白扁豆1.5斤(姜汁浸去皮微炒),为细末,或制成小丸。


源流发展


本方出于《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实为益气汤的加味方。两方都是该书的著名方剂。原方属调理脾胃、益气安胎之剂,后人有所发展,加减衍化成多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如《医方集解》以本方加陈皮治脾胃虚弱兼气滞或痰多之证。 现代作为调理胃虚弱而兼湿的常用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性能效用


本方为补气剂,具有补气健脾、和胃渗湿的功用。重在健脾,其次益气,不仅调理,且治大病。药性中和,甘温而不燥不热,淡润而不腻不寒。对治疗脾虚腹胀、饮食不消、呕吐泄泻、胸脘满闷,功效尤为显著。


方义分析


本方由益气汤加山药、扁豆、莲肉、苡仁、砂仁、桔梗等药组成,用以增强四君中的苓、术的健脾胜湿作用。方内各药多属甘温甘淡之品。味甘入脾;温能散寒祛湿,健脾燥湿;淡能淡渗利水;甘温益气,甘淡育阴。白术、山药、扁豆、莲子、砂仁健脾化湿,和胃理气;茯苓、苡米健脾渗湿;人参(党参代)、甘草益气补脾;此外,山药、莲子、苡仁尚有益肾之功,故 本方实为健脾扶正之良方。


药理作用


补气益气、和胃渗湿。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大致相当于健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利尿、止泻。方内的一些主要药物,如白术、山药、扁豆、茯苓、苡仁等是分别具有以上作用的。


临床应用


本方为脾虚之证而设,可用于证属脾虚不运、脾虚内湿、脾虚正衰的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疾患。 临床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胃纳减少,食后腹胀,或吐或泻,胸闷不舒,口淡或口甜口粘,咳嗽痰多,小便不利,舌苔薄白或白腻薄黄,脉虚缓,或细濡细滑。


一、治慢性腹泻。


属于脾虚型的慢性腹泻都可试用本方加减治疗。


笔者曾用于治脾虚型的慢性细菌性痢疾,证见下痢时发时止,迁延日久。发作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赤白粘液呈脓血便,时或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淡红苔腻,脉濡细或虚大。治宜健脾化湿,可用本方加木香、黄连为基本方。苔黄而有热者,酌加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鱼腥草;舌淡肢凉有寒者,加附子、干姜、肉桂、肉豆蔻;气虚下陷者,加生黄芪、升麻;腹痛者加炒白芍、制香附、乌药;腹胀纳差者,加炒枳壳、神曲、内金。


病例介绍:


周 ,女,35岁,工人。患慢性菌痢数年(大便曾培养出B组痢疾杆菌),反复发作,此次复发已10天,解脓血便,每天4 6次,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精神疲乏,食欲减少。曾用抗菌素及磺胺治疗未愈而来中医科就诊。望其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按其脉,细沉濡弱。大便镜检:白细胞(+++),红细胞( )。辨证属脾虚下痢,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处方:党参5钱,白术4钱,陈皮2钱,山药5钱,薏米5钱,莲子肉3钱,木香2钱(后下),黄连2钱,桔梗2钱,扁豆3钱,砂仁1.5钱(打,后下),鱼腥草5钱,甘草2钱。服药4剂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嘱续服上方,共服10剂,疗效巩固。


二、治糖尿病。


适用于脾虚型糖尿病患者。


本病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由中焦发病而累及于脾,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征。属脾虚型者治宜健脾化湿、健脾益气,用本方加生黄芪、五味子、生内金为基本方以治之,有热者酌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黄连等,兼肾虚者,酌加萸肉、杞子、黄精、菟丝子、附子、肉桂等。


病例介绍:


刘 ,女,43岁,工人。发现多食、多饮已半年,食不解饥、饮不解渴,且多尿,饭量虽剧增,而体重反减少15斤,同时头晕乏力,动则出汗。检查尿糖(++),血糖188毫克%。西医诊断为糖尿病,介绍至中医门诊,察舌淡红,苔腻薄黄,舌根剥脱,按脉则细微弦数。中医辨证:脾虚消渴,并有热。


遂拟下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5钱,云苓3钱,白术5钱,山药1两,薏米1两,莲子肉3钱,生黄芪5钱,生石膏1两(先煎),知母3钱,葛根2钱,天花粉3钱,扁豆3钱,五味子3钱,生内金2钱。


服5剂后,饮水大减,尿亦减少,头昏好转,动不出汗,继续工作,但仍觉饥饿,继服上方5剂,且患者控制饮食,每天6 8两粮食。


三诊:口不思饮,但觉口粘,饥饿感好转,黄苔已退,现舌苔薄白微腻,根剥,脉细。尿糖:弱阳性,血糖降为153毫克%。遂将上方去生石膏、知母、天花粉、葛根,加山萸肉3钱,枸杞子4钱,五倍子2钱,砂仁1.5钱(打,后下),10剂。四诊:尿糖:阴性,血糖:132毫克%,不觉饥饿,体力增强又服10剂后,尿糖阴性,血糖97毫克%,共服中药30剂,疗程一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检查正常。患者整个疗程中,未休息,一直坚持工作。嘱患者继服10剂,以资巩固。


三、治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适用于脾虚型慢性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


此二种疾病属祖国医学“咳嗽、痰饮、哮喘”等证范畴。其病变部位虽然表现在呼吸系统,但 病变实质却在肺、脾、肾三脏。痰、湿和脾虚为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脾虚不运水湿,可聚湿成痰浊壅肺,阻塞气道,发为咳喘,故前人的经验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健脾培土,以绝痰源,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参苓白术散适宜于有咳嗽咯痰、痰多清稀、泡沫或白粘、胸闷不舒、肢体倦怠、大便时稀、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濡滑或濡弱的患者,可收健脾胜湿、宣肺祛痰之效。 可用本方加陈皮、半夏、杏仁作为基本方。



苔白腻,湿浊胜者,加苍术、厚朴、藿香等;痰涎壅盛者,加苏子、莱菔子、葶苈子、白附子、皂角等;舌淡肢冷,虚寒较甚者,加附子、干姜;苔黄化热者,加桑白皮、白毛夏枯草、黄芩、山栀子;咳嗽较甚者酌加麻黄、射干、白果、贝母等。



病例介绍:


方 ,男,34岁,工人。患支气管哮喘30年。自幼发病,中小学时曾缓解7、8年。此后每于冬末春初时常发,感冒及煤气、花粉等刺激亦可诱发,此次发作在中医科住院治疗。最初用温肾纳气平喘法,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加减治疗,一个月来服药30剂,因用附桂、细辛、巴戟、补骨脂等温药,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腹胀食少等副作用,而原有的胸闷气急及两肺哮鸣音未见减轻,仍需同时服用氨茶碱及地塞米松。


此时,对病情进行重新分析,虽有口干口苦,但不欲饮,平时大便常稀,食后腹胀,痰如泡沫,舌质淡红,舌尖略红,舌苔白厚微黄,左脉较弦滑,右脉寸关细弱,重按无力。


此乃脾虚哮喘,遂拟参苓白术散合射干麻黄汤化裁为治:党参5钱,云苓3钱,白术5钱,扁豆3钱,山药1两,莲子肉3钱,桔梗2钱,薏米1两,砂仁1.5钱(打,后下),射干3钱,炙麻黄2钱,法半夏3钱,杏仁3钱,五味子3钱,白果仁7枚,橘皮白络各1.5钱,水煎服,另白毛夏枯草1两,另煎同服。


服完4剂,觉胸膈舒适,哮喘发作次数减少,6剂后,西药逐步减量。共服20剂,西药全部停用,未发哮喘已1周,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哮鸣音而出院。嘱出院后用上方制成丸剂常服,随访2年,未出现大发作。


四、治慢性肝炎。


适用于脾虚型慢性肝炎患者。


本病大致可归入中医学“胁痛”证范畴。因感受湿浊邪毒,蕴结中焦,久则湿郁热熏,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为病。证见面色萎黄或少华,倦怠无力,胸脘痞闷,胁痛,恶心,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黄或如常,舌质淡红,苔薄或腻,脉象缓弦。治以健脾化湿,疏肝理气。用本方加柴胡、枳壳、当归、芍药为基本方以治。


胁痛者加青皮、荔枝核、川楝子、佛手片、玄胡索、五灵脂、郁金等;苔腻浊重者,加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等;腹胀纳呆者,可酌加木香、腹皮、山楂、神曲、内金;脾虚寒湿者,可酌加附子、干姜、桂枝、草蔻仁、吴茱萸等;湿郁化热者,可酌加板蓝根、山栀、丹皮、蒲公英、龙胆草等;麝香草酚浊度增高者,重用本方之健脾、益气药,可加黄芪、黄精等;转氨酶增高者,可酌加五味子、酸枣仁、山萸肉、柏子仁、柴胡等;白蛋白低者,可酌加枸杞子、丹参、何首乌、山萸肉、当归、乌药等。


病例介绍:


王 ,女,38岁,干部。患慢性肝炎3年,一年来病情时轻时重,肝功能时好时坏。近2 3月来,肝区经常疼痛,头昏乏力,恶心,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肝在右肋下1.5厘米处可触及,并有触痛和叩击痛。肝功能检查:麝浊16单位,锌浊14单位,转氨酶96单位。诊断为慢性肝炎复发,转中医科治疗。观其面色萎黄,精神萎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左脉微弦。辨证此乃脾虚胁痛,兼肝郁。


遂拟参苓白术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为治。处方:党参5钱,云苓3钱,炒白术3钱,山药1两,青陈皮各2钱,薏米5钱,炒扁豆3钱,柴胡1.5钱,炒枳壳1.5钱,炒白芍3钱,制香附1钱,酸枣仁3钱,炒当归4钱,炙甘草2钱。服5剂后,痛减纳增,精神转佳,大便成形,再加减服至30余剂,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麝浊7单位,锌浊12单位,转氨酶43单位,嘱继续服药,改方为丸剂,服3个月,体力增强,随访2年,未复发。


五、治慢性肾炎。


适用于脾虚型慢性肾炎患者。


本病属中医学“水肿”范畴。肺、脾、肾功能的障碍对水肿的形成有重大关系。三者之中,脾为关键。脾失健运,土不制水,使水湿不得下行,横溢肌肤,遂成水肿。证见头面及肢体浮肿,按之指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小便不利,脘闷腹胀,纳减便溏,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舌苔薄腻或滑,脉沉缓或沉细。治宜健脾制水,可用本方治疗。


水湿过重,尿少肿甚者,加桂枝、猪苓、泽泻、车前子、防己、川椒目等;气虚者加黄芪;脾虚湿重兼寒者,可酌加制附子、干姜、肉桂;脾虚湿热,加益母草、鱼腥草、生大黄、茵陈等;蛋白尿不消者,加黑豆、赤小豆、黄芪、菟丝子、益母草、芡实等。


病例介绍:


郭 ,女,39岁,教师。患肾炎1年,近2月来又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且有少尿便溏,头昏腰酸,腹胀纳呆,面色㿠白少华。尿常规检查:黄,微混,蛋白(+++);镜检:颗粒管型( ),白细胞( ),红细胞少许;血胆固醇250毫克%,血压100/70毫米汞柱。西医诊断:慢性肾炎(肾病型)。介绍到中医门诊治疗,按脉细弱,舌质淡红,舌苔中腻微黄。中医诊断:脾虚水肿。遂拟本方加减为治。


处方:党参5钱,连皮茯苓1两,炒白术5钱,陈皮2钱,山药1两,薏米1两,莲子肉4钱,砂蔻仁各1钱(打,后下),赤小豆5钱,黑豆5钱,桔梗2钱,商陆2钱,川椒目2钱,益母草5钱。服药后小便利,15剂后浮肿基本消失,遂去商陆、川椒目,酌加菟丝子、黄芪、蝉衣、昆布、海藻、补骨脂、扁豆等,又服30剂,病情完全缓解。多次尿常规检查,仅蛋白微量 ( ),2月后恢复工作。


剂型用法


原来用法:研为细末,每服2钱,枣汤调下,日服2次或3次;小儿剂量按年龄酌减。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日服1剂,两次煎服。


亦可作丸剂或散剂服用,日服2 3次,每服3钱。


注意事项


一、副作用:本方一般无副作用。


二、禁忌症:本方稍偏湿燥,阴虚火甚者宜慎用;气阴两虚,或阴虚兼有脾虚者,临床需要时仍可酌情应用。


三、替代:方中人参均用党参或太子参代替。


加减化裁


一、集解参苓白术散(《医方集解》):由本方加陈皮一味组成。用于脾胃虚弱兼气滞不调或咳嗽痰多者,尚能补肺之虚,理气化痰,对肺损虚劳,在“培土生金”法中,又为常用的一条主要方剂。


二、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名资生丸,由本方加藿香、橘红、黄连、泽泻、芡实、山楂、麦芽、白豆蔻组成,治妊娠3月,阳明脉衰,胎坠。

脾胃不好,湿气重,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二陈汤......选哪个

它是在《伤寒论》理中丸上加入了一味附子。附子这味药适用于虚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里寒的情况。它可以温里,用于太阴里寒,和干姜一块温里。也可以祛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汤。


理中丸本身的四味药,用人参,是因为出现了「食不消」的问题,出现了胃虚,用人参调中补津液。用生白术,温里燥湿,去寒饮,处理霍乱吐下不止,寒饮引起的下利、呕吐、胸上有寒等。白术还可以帮助消化,主要是针对这个水饮影响的食欲不佳、吃东西不消化,白术去掉水饮后,消化就会变好。


用的干姜是温里偏里,搭配甘草组成了甘草干姜汤,温里补津液,也是「温里宜四逆辈」的道理。


那么理中丸加附子是为了加强驱除里位寒湿邪气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是个温里剂,适合太阴里寒的情况,也就是「其脏有寒」。可以表现出: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点生冷的、凉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胀腹满,呕吐,肚子发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频等。一般来说不渴,不怎么想喝水,饮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热水。有的还会有手脚凉、小肚子摸起来凉、怕冷等症。


那么这些症状的共同点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消化不好的问题。


反之,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虚的情况,是阳明里热,表现出不怕冷反怕热,口渴喜凉、口臭、腹胀、大便难、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热夹杂,上火,口臭口苦,长痘痘,心烦,也可以出现呕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这些情况就不适合用了。


五苓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五苓散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子,被誉为「利水第一方」。

第71条条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是一个太阳病表寒不解,里位有水热的情况,可以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呕吐,腹胀,咳嗽,还可能影响睡眠,失眠,者是吐泻身痛,或者是吐涎沫而颠眩,有头晕的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就用五苓散。猪苓、泽泻、茯苓都是淡渗利水的药物,泽泻相对特别一点,是补泻兼具的,还可以清热。白术苦温燥湿去里位的寒饮,桂枝辛温解表。

五苓散是表里同病,偏于祛里位的水饮,是实证为主的,这提示要有绝对的水饮实邪在,如果是体质明显虚弱,或者机体功能虚弱引起的水饮上逆、气上冲,那么就不适合用五苓散了。


二陈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治痰方子。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金匮要略》里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一个变化。用半夏、生姜、茯苓是有明显的支饮痰湿的邪气在,是偏寒湿的。加了橘皮,有一个养胃消谷去水饮、利二便的作用。这里还有个橘皮汤,橘皮和生姜能解表去水饮。


那么这个方子可以用于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症。不过如果体虚明显的,或者没有绝对的水饮邪气有余的,就要慎重了。


藿香正气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藿香正气水,由广藿香、紫苏叶、苍术、陈皮、姜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组成,也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芳香化湿,温里化饮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主要用于里位有湿气、寒气的情况。现在多用在暑湿所致的感冒,肠胃型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藿香辛,发散,有发汗祛湿的作用,如湿气重引起的乏力、身体沉重、头重如裹,皮肤上的问题如痤疮、湿疹、皮肤瘙痒、香港脚等。还能化解人体肠胃里的浊气,如湿困脾胃引起的呕吐、腹泻等。


紫苏叶性辛温,能发汗、行气、和胃、宽中、化痰除水饮。搭配组成的橘皮、半夏、大腹皮、苍术、厚朴等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除三焦壅滞不利,废水冲逆而引起的胸闷气短、咳嗽、打嗝呕吐、痞满、腹胀不舒服等症状。甘草在这里不是为了补津液,是搭配这些苦辛温的药物,辛甘发散祛邪。


藿香正气水比较特别的一个地方是,可以用于中暑兼素体寒湿体质的情况。但如果是单纯的中暑,就不可以用了。


而且现在市面上很多藿香正气水都含有酒精,酒精过敏的人要避开。也不要同时和头孢类的药物一起服用。


参苓白术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同样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还有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和炙甘草组成。后经《古今医鉴》调整,多了一味橘皮。

那么这个方子主治脾胃气虚挟湿证。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黄,苔白腻,脉虚缓者。也常用于止泻、止咳、虚弱体质的调养。

其中茯苓、白术、白扁豆、橘皮利水,山药、莲子、人参、炙甘草组合能补中养胃养津血的。薏苡仁味甘,微寒,《名医别录》提到它可以消水肿,利肠胃,帮助消化,令人能食。还有个桔梗常用于腹满肠鸣、腹中胁下痛。薏苡仁和桔梗都是微寒能排脓散结的药,这不同于前面常提到的生姜、半夏,是有一些清热的作用。


*注: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忆忘老师《硬核伤寒论之伤寒论核心方药25讲》系列课程。本文提到的中成药,如需服用,请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进行,切勿擅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42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