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畅肝清痢汤

中医世家 2023-05-04 04:56:18

畅肝清痢汤

处方 : 白芍5钱,当归5钱,枳壳2钱(炒),槟榔2钱,甘草5分,莱菔子3钱(炒,研),车前子3钱,煨老姜2钱。

功能主治 : 春三月人患痢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服。2-3服即痊愈。如初病恶寒发烧,此有表邪,加紫苏1钱5分、淡豆豉3钱;如恶心,加广藿香3钱;如腹痛,加广木香1钱5分;如痢多红,加酒炒地榆3钱、炒黑荆芥穗2钱;如遍数多,加制大黄3-5钱。

摘录 : 《慈航集》卷下

如何预防春季传染病(如痢疾,水痘,麻疹,流感)?

春季疾病预防
·春暖花开防过敏
·初春季节谨防鼻出血
·春季谨防过敏性鼻炎
·老人春季提防肺结核
·春季需防“小儿肺炎”
·春游要防莱姆病
·春季麻疹防治
·春季瘙痒莫忽视
·春季提防带状疱疹——“串腰龙”
·冬春季节防感冒
·哮喘的春季预防
·春天当防皮炎复发
·春天与呼吸道疾病
·踏青旅游当心皮炎
一、春日出游引发“红眼睛”
阳光明媚,外出游玩的孩子越来越多。可是一不小心,就出现红眼睛、流眼泪,经过检查,原来是过敏性结膜炎。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过敏儿童增加也和室外过敏物质(比如各种花粉等)有关,这类孩子外出旅游要减少和花粉的接触。过敏性眼结膜炎往往随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伴发,经常出现在花粉较多的春秋花季,导致眼红、眼痒、流泪和异物感。这种疾病容易出现季节性反复发作,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现已证明,患儿对某种物质形成过敏,除遗传因素外,还和胎儿时期和出生后1—2年内反复接触某种低浓度过敏源有关。专家建议,如果能在儿童出生后1—2年里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各种过敏源浓度,就能防止、减少儿童过敏的形成;如果已经形成过敏,就尽量不要再接触过敏源,这样可减少、终止过敏性疾病的发作。同时,通过特定的方法,比如脱敏疗法、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对预防过敏性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四种疾病随春到
二、甲型肝炎:春季是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是由甲肝病毒所致的传染性肝炎。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接触甲型肝炎病人半个月至一个月后的时间里,凡出现发热,没有其它原因,如吃得过饱、吃了油腻食品、夜间睡眠不足等可以解释的吃不下饭,甚至饭后恶心、呕吐、乏力,连上一步楼梯都感费力、面黄、小便像浓茶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预防措施是加强粪便管理,及时隔离病人,搞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
三、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冬春季急性传染病。目前对这种病尚无令人满意的特效药物,病后不及时诊治,病死率相当高。在这个季节,一旦出现突然畏寒、继之高热、面红、颈红、胸肩部红、貌似醉酒、伴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及时求治。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俗称脑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男女老幼都可得病,其中儿童为多。在流脑好发的季节里,要注意积极预防。一旦发现突然高热、头痛、喷射状呕吐、惊厥和皮肤粘膜有出血点的病人,应加以注意尽早就医。
早期发热,随后头疼,继而呕吐,这三大症状被医学界称为“流脑信号”。如不及时治疗,危险性很大。因此,要注意保护易感儿童,早期发现,及时隔离治疗。 “流脑”是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春季由于天气冷暖不定,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高发人群。
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24个小时甚至6个小时内就可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我国已对儿童预防接种多年,保护率可达90%以上。专家提醒人们特别是家长们,不要忘记给自己和孩子接种“流脑”疫苗。同时,人口密集的单位如发现多例“流脑”,应对密切接触者考虑短期用磺胺嘧啶预防。该病患者居室应开窗通风,病人使用的被褥应在太阳光下曝晒消毒。
五、 风疹以幼儿发病为多。怀孕妇女特别是妊娠早期得了风疹容易引起胎儿畸形。此病多有发热,体温不太高,1~2天后面部、颈部皮肤出现淡红色疹子,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子。在风疹好发季节里,孕妇尽可能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尽可能戴口罩。
|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白喉、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膜炎等多种小儿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要防小儿呼吸道感染。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儿科专家说,由于个人的免疫力状况不同,一部分患儿可能什么药也不用就会痊愈,但如果连续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就要立即去医院,因为这些表现与春季常见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初期症状极其相似,极易混淆,因此春季小儿感冒绝不能小看,不要乱用感冒药,应由医生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即可,但如果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则需要用抗生素药物或住院治疗。
在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日子,家长应掌握一些操作简便、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 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接种各种疫苗;
2.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毒剂喷洒房间
3. 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4. 孩子的被褥、衣物、手帕经常拿到阳光下暴晒,食具、玩具和便器要定期消毒,消除病原菌的传播;
5. 由于孩子新陈代谢率高,运动量大,平时不要让孩子穿得太多,要让孩子习惯冷一些的环境,同时要注意让孩子多做户外活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6. 如果家中已有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饮食起居用具应该专用,家属接触病人时应戴上口罩;
7. 当幼托机构、学校发生呼吸道积聚病例时,应配合幼托机构、学校,及时告诉保健老师,必要时上医院就诊;
8. 饮食上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酸甜的食物,如糖醋排骨、鱼等,另外还可以选用豆制品、肉、鱼类、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猩红热 是春季高发的传染病,多见与幼儿。主要特征是发热、咽痛、遍体细红色丘疹、面颊红晕、口周苍白、舌苔鲜红似草莓状。患儿的护理很重要。居室保持干净,阳光充足。患儿最好不要卧床休息,近食流食,多喝水。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加强皮肤护理。
流行性腮腺咽 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腮腺发炎肿起,以春季为发病高峰,3-15岁的儿童易发此病。预防重点应保护有接触史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因该病对男性性生殖气管会产生损害。在流行季节可进行药物预防,如板兰根煎水口服。
春季防治儿童发疹性传染病
冬春之交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尤其是一些好发于儿童的以皮肤发疹为主要表现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变经过大致相同,应根据各自的发病特点,以及特征性皮肤症状予以鉴别。
风疹 多见于儿童。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到颈部、躯干、四肢,1~2天内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软腭、颊部出现暗红斑,为诊断要点之一。
风疹也可在青年或成年人群中流行,在发疹前1~2天有发热、头痛、咽痛。妊娠3月内孕妇患风疹可引起流产、死产、早产和胎儿畸形。故当孕妇接触风疹患者后,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紧急预防。
麻疹 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表现为高热、眼结膜充血、怕光、分泌物增多、流涕�粘液脓性 、咳嗽。2~3天后在第二臼齿对面的颊粘膜上出现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可蔓延到整个颊粘膜及唇内侧。在出现皮疹的第二天开始消退,是具有鉴别意义的麻疹早期特征。
起病后第3~4天,耳后、发际、颜面部开始发疹,迅速蔓延至颈部、上肢、躯干、下肢,为玫瑰色斑丘疹,约2~5天内出全。继之体温开始下降,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遗留色素沉着斑。病变经过约需2周。
幼儿急疹 多发生于2岁内婴儿。突然发生高热,伴食欲不振,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咳嗽,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3~5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约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时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先于颈部、躯干,渐蔓延至臂及下肢,而颈、肘、膝等部位及掌跖部多无皮疹。皮疹1-2天后消退,不留痕迹。起病初在患儿悬雍垂两侧见有小结节状隆起,周围充血,成晕状粘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
猩红热 突发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婴儿可有惊厥,病初舌乳头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红色杨梅舌”,是诊断要点之一。
起病后1天发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皮疹更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
这些以皮肤发疹为主要症状的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虽会在儿童人群中引起流行,但大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只要适当注意卧床休息,多饮水,对症处理和预防并发症。

惊蛰到来 ,该怎么养生?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在这个时候,气温开始逐渐升高,天气变得潮湿,很容易引起感冒、咳嗽等疾病。因此,应该采取一些养生措施来保护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惊蛰养生的方法:
1. 注意保暖和调节饮食。惊蛰时节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较大,要注意保暖。此外,应该多吃一些温补食品,如鸡肉、猪肉、羊肉、鱼肉等,避免生冷食物,如生菜、西瓜等。
2.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惊蛰时节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应该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3. 注意室内通风和清洁。惊蛰时节空气湿度大,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应该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清洁。
4.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惊蛰时节气候宜人,适合户外活动和运动,适当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 注意休息,调节心态。惊蛰时节阳气渐长,人体也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状态,但是也应该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调节好心态,保持愉悦的心情也非常重要。
总之,在惊蛰这个节气,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是注意保暖、饮食调节、多喝水、室内通风和清洁、适当锻炼身体和调节心态。

清朝御医的百病皆重调肝系列一:从肝论治的理论

一、肝为脏腑病之贼

肝为脏腑病之贼,主要是因为肝主疏泄,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着关键的

作用。中医认为,肝脏,为风木之脏,风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木其母为

水,其子为火,水为阴,火为阳,水火为阴阳之征兆,木介于水火之间,有汲

水纵火之能,所以有阴尽阳生之象。肝藏血调气机,体阴而用阳,也就是说,

肝气冲和则气机流畅,其气升发而诸脏生化,可保证津、血、精液等生命物质

的流通,阴阳才可得到平衡,才能保证生命力之旺盛。基于以上原因,肝被

为“阴阳统一体”。中医强调人体阴平阳秘,可见肝在协调人体阴阳平衡中

重要地位和作用。


《张氏医通》指出:“肝藏升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

留著。”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津液流通顺畅,经脉通畅,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就能保持协调,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若气机受阻失于调畅,则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如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不但表现为肝脏本身的病变——肝气郁结和肝

气上逆,而且影响气的运动,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出现血瘀或者出血;还可影响肺、脾、肾和三焦的气化功能,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凝聚成痰或者发为水肿,而见梅核气、瘰疬、瘿瘤、臌胀等。清代名医林琴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飨泄,为颓疝,皆肝气横逆也。”


另外,肝为五脏病之贼,还指的是肝对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涉及乘土、刑金、冲心、耗肾之变。如肝气横逆

克脾土太过,肝火过盛而侮于肺金,成木火刑金之势,或乘浮游相火之上冲,

会致心肾不交,肝亢日久,耗伤肾阴等。而且肝主藏血,脾主统血,故肝若有

病,可妨碍扰乱月经,出现经期不准、闭经、崩漏等变化。


在临证中观察发现:肝脏为病,不但表现为本脏出现病变,并能累及他脏,导

致其他脏腑也出现病变。如肝病后除出现克脾、乘胃、冲心、侮肺、耗肾诸变外,甚至,有时肝病本身的症状表现不明显时,其他脏腑已经出现一些征候表现。《知医必辨》日:“人之五脏,唯肝易动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唯肝一病可延及他脏”,正所谓“肝为内科万病之贼,肝和则其气生发为诸脏生化”。


总之,不论是肝病影响到其他脏腑,还是其他脏腑病变影响肝脏;不论是内伤,还是外感,有将近60%~70%的病都与肝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中,佟老非常推崇“肝为万病之贼”的观点,强调治肝的重要性,通过治肝而和五脏。


二、佟御医从肝论治

佟老与其父亲长期在宫内担任御医,面对的病人是帝后嫔妃,深知他们虽地位高贵,受人尊仰,整日衣食无忧,贪于膏粱厚味,但因身陷朝廷、后宫禁戒森严之地,几乎天天都要经历种种钩心斗角,看似奢华的生活背后,是残酷的清

戒律和枯燥紧张的氛围,人人自危,难以有片刻的宁静。官员之间派系冲突,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只求自保而不能,为一些虚无缈的东西闹得天翻地覆,走错一步,则满盘皆输,必须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后宫嫔妃们则因为深宫怨梦,惆怅满怀,却无从倾诉,往往身不由己陷人复杂阴暗的后宫争宠旋涡,甚至沦为权势党派的棋子。而在等级森严的那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样并不舒心,整日为生活操劳奔波,心情也时常处于抑状态。

佟老在其父亲的引领下,经过多年在宫廷的御医生活,结合其祖父在民间行医积累的经验,抓住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与人的精神情志以及各个脏腑器官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的特点,深刻地认识到心情过度紧张和长期压抑,势必导致肝郁气滞,并最终酿成各种疾病。正如《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所言:“(肝)然于其五脏为独使又为将军之官,则于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和则为诸脏之赡养,衰与亢则为诸脏之残贼。”佟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治疗百病皆重调肝的思维模式。


(一)肝的正常生理功能表现

1.肝主藏血调节血量

肝主藏血而调血运,在全身血液贮藏、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内

经·五脏生成篇》中云:“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的就是卧则养肝,肝能藏血以支持全身多器官、多组织的功能。古人认为肝为藏血之脏,藏血这一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唐容川说:“‘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治一切血症,总不外乎理肝也。’”

肝为血脏之一,调节全身之血,以气为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赖于肝

藏血以濡养。肝脏调节血液在人体内保持一定的分布,以供机体不同器官组织的各种需要,当人体进行剧烈活动或白天从事其他活动时,机体需血量就相对增多,肝脏就排出储存的多余血液,分布到各个器官组织,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而当夜间睡眠或休息时,机体需血量相应减少,多余血量又回归于肝脏。“肝藏血,心行之,人动血流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藏,肝主血“。

所以王冰日:

海故也。”李挺在《医学人门》中也提到“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

·川脏”。这些都说明肝脏对于人体血量的调节作用。如若肝脏不能居中协调,各之功能必然受到损害。


2.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

肝主疏泄的理论最先在《内经》中论及,其后汉、晋、唐、宋诸代名医均有

论述,至明清时此理论有了较全面的发展,受到诸多名医重视,并在临床中不断应用与完善,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

我们都知道,华夏民族智慧的祖先早就从对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的 探索 中发

现,在一年四季中,春天万木复苏,一派欣欣向荣之象,是花草树木生根发芽,木气主令的季节。根据心、肝、脾、肺、肾五脏中,只有肝具有像树木一样喜疏展条达升发,而恶抑郁压制的特点。在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配当中,将春季与肝脏五行相配,肝和于春气,归属于木,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提出了“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理论。所以中医认为,肝具有喜疏通、条达、升发、畅泄,而厌恶被压抑、郁滞的生理功能特点。

古人通过不断实践观察研究认识到:肝居左侧,其气在人体从左侧向上升散,肺为华盖,居于膈上,其气从人体右侧向下肃降——肝脏与肺脏相配合,如

此一升一降,循环往复,全身气机方可调畅。而肝脏依靠其升发,喜条达的特

性,在调节人体气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持肝气升发正常,使气机条畅无碍。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的含义也非常广泛,非是专指气机的调畅,它还涉

及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如推动津、血、液等物质的流通,调节精神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消化吸收,调节和控制月经周期等,都需要肝的疏泄功能。肝藏血主疏泄,藏血是疏泄的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用,故曰“体阴而用阳”。体阴指能藏血,用阳指主疏泄。


(二)肝与其他脏腑及器官组织的关系

1.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中医强调整体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气血津液靠相互协调和制约

维持其生理功能正常进行。五脏六腑、经络系统相互连贯,相互协作、维持气血津液在人体内的正常化生、运行、代谢,并保证脏腑功能的协调正常。从整体上讲,若失其一,兼或气血代谢、运行失调,皆可变生疾病。


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与心、肺、脾、肾,气、血等关系密切。从五行关系上

讲,木(肝)之生发,有赖于水(肾)之滋养和土(脾)之培植,肝赖肾阴以涵

养,依脾土以培养;受金(肺)之控制,以制其太过,得为柔和之体,而为无病之肝。通俗地讲,肝与心的关系为:人身之血,肝藏之,心行之;肝主疏泄,心主神明,共同调节人的情志活动。肝与肺的关系为:肝居隔下,其气升发上行,肺居上焦,其气清肃下行,肝升肺降以调全身气机运行,肝影响着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及肺所主司的气血津液输布运行。肝与脾的关系为:肝主疏泄,为藏血之脏,脾主运化而生气血,任统血之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可使气机的升降得以帮助脾胃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津液,两者共司人身气血之生化收藏。肝与肾的关系为:肝为乙木,肾为癸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故称“乙癸同源”;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共主男子生精排精和女子月经妊娠的生理功能。肝与胆的关系为:肝藏血主疏泄,胆贮精汁主升发排泄,肝的疏泄功能还有助于胆汁的排泄,以助人体消化功能;“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两者共同影响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肝在君主之官心的英明统治之下,受为相辅之官肺之有效治节,赖于作强之

官肾之水的充分滋养,靠仓廪之官脾胃化生之营血濡润培育,并在能贮精汁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官胆的果决之下,行使藏血、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当好司谋略的将军之职。


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肌腱。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

是联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食气人胃,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痿论篇》说:“肝主身之筋膜。99《灵枢·九

针篇》说:“肝主筋。”筋膜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如肝血充盛,筋膜濡养充

分,肢体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屈伸灵活。而且因为肝以爪甲为其外华,故肝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从人的指甲好坏加以推断。


3.肝主目窍在液为泪

《素问·经脉别论篇》说:“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论》也说:“肝

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开窍于目,目即眼睛,又称为“精明”

有视物之功能。《素问·经脉别论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肝的经味上,肝的经脉上联下、

2正所谓肝受到血的滋养而能视物。此外,五脏人之相气、血脉运达皆、

注于目。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长。”眼睛的视力正常与否,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荣养。

旺开密干目,泪为两目正常分泌的液体,具有润浑和保护眼睛的功能。泪

肝的关系密切,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肝为泪。”在正常情况下,泪液是濡润目窍而不外溢的,但在异物侵人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配睛和排除异物的作用。

肝主藏血调配血量,又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以调畅气机。肝虽为刚

脏,却喜柔而恶刚。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和血,皆属于肝的生理功能控制范畴,影响了神经、内分泌、循环及消化系统等一些器官的生理功能,同时肝的功能对其他脏腑功能影响很大,下面将在肝的异常功能表现中予以说明。


未完,待续。下一节内容为肝的异常功能表现

湿热痢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湿热痢的病因病机5湿热痢的症状6证候分析7湿热痢的治疗 7.1治法7.2湿热痢的方药治疗7.3湿热痢的针灸治疗 7.3.1方一7.3.2方二7.3.3方三8关于痢疾9参考资料附:1治疗湿热痢的方剂2治疗湿热痢的穴位3治疗湿热痢的中成药4古籍中的湿热痢 1拼音 shī rè lì

2英文参考 damphea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ygropyretic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湿热痢(dampheat dysentery[1])为病名[2]。见《症因脉治》卷四。是指湿热积滞,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灼热,胸脘痞闷,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痢疾[1]。即痢疾之属湿热者[2]。

4湿热痢的病因病机 湿热痢因感受暑湿、疫毒之邪,食入不洁、生冷之物,外邪、食滞交阻肠腑,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阻滞,脏腑脉络受损,而致下痢脓血。

5湿热痢的症状 湿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稠黏臭秽, *** 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兼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3][4]

6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下注,则 *** 灼热,小便短赤。苔腻为湿,黄为热,脉滑为实,数是热的征象。本证以 *** 灼热,尿短赤为辨证要点。[4]

7湿热痢的治疗 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3]。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3]。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败毒汤解表;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3]。湿火伤于气分,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河间黄连汤[3]。气滞食滞偏重,腹痛,里急后重明显,用枳实导滞丸等方[3]。地锦草、马齿苋、白槿花、一见喜、大蒜等药亦均可服用[3]。

7.1治法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4]。

7.2湿热痢的方药治疗

芍药汤[备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加银花。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方中芍药、甘草、当归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行气以除后重。芩、连、大黄能清热解毒。肉桂辛温以通郁结;银花甘寒解毒,故加之。[4]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指出:“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备注]《活人》败毒散(《南阳活人书》):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炙草、生姜主之。”方中以人参坐镇中州。为督帅之师,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下焦之湿,桔梗开上焦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倘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连汤[备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以解表清里。如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备注]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木香以调气清热。本病多挟食滞,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备注]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木香、香附、青皮、陈皮、枳壳、黑丑、槟榔、黄连、黄柏、三棱、莪术、大黄、芒硝;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备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4]

如属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备注]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以清热解毒;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以凉血行瘀。[4]

7.3湿热痢的针灸治疗

7.3.1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5]。湿热痢加曲池、内庭[5]。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5]。

7.3.2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3.3方三 [6]

治法:清热化湿,疏调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曲池、内庭穴。

随证配穴:发热、烦躁不安,甚至昏迷者,加大椎、水沟、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手阳明之原穴合谷和募穴天枢合用可疏调大肠,理气行滞。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能清肠胃而化郁滞。上述三穴相配,可使气调湿化滞行,为治痢的基本方,适用于各型痢疾。曲池、内庭可泻阳明之热,和肠化滞。

8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1][7])为病名[8]。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8]。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4]。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5]。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8]。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8]。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8]。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8]。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8]。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8]。

详见痢疾条。

9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239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