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撮风散

中医世家 2023-05-03 14:40:59

撮风散

《直指小儿方》卷一:撮风散

处方 : 赤脚螟蚣半条(炙)钓藤7.5克 朱砂 直僵蚕(焙)血蝎梢各3克 麝香0.25克

制法 :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 熄风,除痰,止痉。主初生儿心脾有热,兼痞风邪,致患撮口,症见口撮如囊,不能吮乳,舌强唇膏,面青目黄,手足抽搐,甚或神昏者。现用于新生儿破伤风,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者。

用法用量 : 每服0.25克,用竹沥调下。

摘录 : 《直指小儿方》卷一

《普济方》卷三六○:撮风散

处方 : 赤脚蜈蚣半条(炙),白僵蚕7个,朱砂1钱,麝香1字(上4味别研),川乌(炮)1钱,半夏(姜制)1钱,南星(姜制)1钱,钩藤1钱,天麻(炮)1钱,荆芥穗1钱(同研和前药)。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小儿脐风,撮口风。

用法用量 : 用猪乳,或竹沥,或用东引槐枝10根,各5寸,入火煨出津液,拭去灰,于乌驴乳或猪乳内浸,以槐枝点药滴入口中。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六○

《直指小儿》卷一:撮风散

处方 : 赤脚蜈蚣半条(炙),钩藤1分,朱砂1钱,直僵蚕(焙)1钱,蝎梢1钱,麝1字。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小儿撮口。

用法用量 : 每服1字,用竹沥调下。

摘录 : 《直指小儿》卷一

宋·《仁斋直指方》:撮风散

组成 : 炙蜈蚣半条、钩藤(7.5克)、朱砂(3克)、僵蚕(3克)、蝎尾(3克)、麝香(0.3克)。

用法 :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3克,每日3次,竹沥汁调下。

功效 : 熄风镇痉。

主治 : 主治小儿口撮口如囊,吮乳不得,舌强唇青,手足抽搐,舌淡红,脉弦者。

临床应用 :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破伤风、小儿脐风、高热抽搐、惊厥、三叉神经痛等病症。1.小儿破伤风:加味撮风散治疗7例新生儿破伤风,主要症状:啼哭、低热、口噤、抽搐、口吐白沫、面唇青或赤、鼻阻、口眦生眵、额皱、眼睑深锁等特有的苦笑面容。结果:5例痊愈,1例好转,1例死亡。(《江苏中医》1965年第2期)2.三又神经痛:菊花茶调散合撮风散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39例。结果:显效12例,良好16例,改善11例。(《山东中医杂志》1992年第2期)

方解 :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四肢抽搐、惊厥等症。临床应用以口撮如囊、舌强唇青、脉弦紧为辨证要点。方中,竹沥清热化痰、镇痉利窍,有治破伤风之效。《广利方》:“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二”虫类药较多,可能对胃肠功能薄弱者易产生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

方歌 : 撮风散自直指方,蜈蚣钩藤与朱砂,僵蚕蝎尾并麝香,小儿脐风用之强。

摘录 : 宋·《仁斋直指方》

撮口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1治疗撮口的方剂2治疗撮口的穴位3治疗撮口的中成药4古籍中的撮口 1拼音 cuō kǒu

2英文参考 locked jaw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注解

撮口为病证名[1],脐风三证之一[1],又名撮风[1]、唇紧。见《仁斋小儿方论》。指小儿口唇肌肉痉挛,口唇收缩成状如鱼口之圆形的表现[2] 。以口唇收缩,撮如鱼口为主症[1]。并有舌强唇青,痰涎满口,气促,啼声不出,身热面黄等症。系母体脏腑有热,令胎儿心脾受灼,生后又为风邪所袭而然[1]。一般妨碍吮乳,舌强唇青,面色赤黄,口涎痰满,气息喘促,啼声不出,甚至腹现青筋,二便秘结,身热多惊,手足抽搐[1]。《幼科发挥》:“撮口证儿多啼,口频撮者,此脐腹痛也,可用雄黄解毒丸。”气喘痰盛的,宜豁痰通窍,用辰砂僵蚕散;腹痛便秘的,宜通便开结,用紫霜丸;身热多惊的,宜清热镇惊,用龙胆汤;手足抽搐的[1]。宜息风镇痉,用撮风散,以竹沥汤调服,外治以僵蚕末,蜜调敷唇口中。

4

风搐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以手足抽动为主症的疾患·风搐 4.1病因病机4.2症状4.3治疗 5脐风·风搐 5.1病因病机5.2症状5.3治疗 6参考资料附:1治疗风搐的方剂2治疗风搐的穴位3治疗风搐的中成药4风搐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风搐 1拼音 fēng chù

2英文参考 wind tetan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tetan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风搐:1.以手足抽动为主症的疾患;2.脐风。

4以手足抽动为主症的疾患·风搐 风搐(wind tetany[1])为病名[2]。是指以手足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1]。见《儒门事亲·风形》。

4.1病因病机

多因火盛肝旺,风动痰壅所致[2]。

4.2症状

症见双目上视,角弓反张,或手足震颤抽动不已,不能持物和步履,夜卧发热,遍身燥痒等[2]。

4.3治疗

治宜平肝息风或涌吐风痰[2]。

《罗氏会约医镜·杂证》:“风搐证者,……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或平肝,或吐下,因证治理。”

5脐风·风搐 风搐为病名[2]。即脐风[2]。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3]。即新生儿破伤风[3]。

5.1病因病机

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3]。

5.2症状

一般在4~7天内发病,发病后以全身各部发生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面呈苦笑状为其特征[3]。属于危重疾病,病死率高[3]。建国后,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已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3]。

5.3治疗

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3]。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3]。

6

分心木有什么功效

临床运用
1.将硬壳、分心木(壳肉分隔胡桃肉的部分)和胡桃肉加水750毫升,文火煎60分钟,至药汤约剩300毫升。去除硬壳及分心木,将药液及果肉分成3份,一日3次,于饭前半小时各服一份,30天为一个疗程。
用药后一周,查尿糖一次,一个月之后查一次血糖、血脂。如果血糖、血脂降到正常,可改用维持量,即取4枚胡桃敲碎煎汤,于午饭前半小时服用,可融合降糖药长期服用,不必间断。
分心木
分心木
2.痰瘀交阻证: 主证:头痛昏胀,眩晕目胀,视觉障碍,步态不稳,呕吐痰涎,肢体麻木,或见瘫痪,言语蹇塞,或见失语,神识欠清,舌苔薄腻,舌质紫暗,舌下青筋暴露,脉弦细或弦滑。
方药:通络散结方[<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3):31],全蝎、蜈蚣、丹参、川芎、僵蚕、地龙、半夏、钩藤、白术、天麻、天葵子、夏枯草、贝母、女贞子、枸杞子、云雾草、分心木等。
头痛甚者加藁本、蔓荆子、白芷、菊花;呕吐者加姜竹茹、姜半夏;视力障碍者加蕤仁、青葙子、密礞花、石决明、石斛夜光丸等;颅内压增高,选加石楠叶、葶苈子、通草、葛根、桑白皮、车前草、川牛膝;便秘者加大黄蟅虫丸或番泻叶;多饮多尿选加生地、花粉、石斛、桑螵蛸、龟板、远志等;多汗者加襦稻根、浮小麦、碧桃干、橹豆衣等;气血津液亏损者酌加太子参、炙黄芪、生熟地、黄精、玉竹、枸杞子、虎杖根、薏苡仁、赤豆等。
分析:本方是在<医学心悟>半夏天麻白术汤的基础上加活血祛瘀、熄风止痉诸药组成。<脾胃论>曰:“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治。”“目昏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再加白术可绝生痰之源;丹参、川芎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丹参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称,川芎又可上达巅顶,活血兼以行气;全蝎、蜈蚣、僵蚕、钩藤等为<证治准绳>撮风散之主药,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合而化痰祛瘀,熄风解痉消瘤。再佐贝母、天葵子、夏枯草化痰软坚散结,女贞、枸杞滋养肝肾,生精填髓,又添民间治疗肿瘤的云雾草、分心木,兼顾证候及病理。

【虫类药物的经典临床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基础与临床

关键词:搜风 祛瘀攻毒 虫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78-01虫类药是动物药的一部分。《内经》12个方25种药物中用了乌贼、鲍鱼、雀卵、马膏、猪脂等动物药,还未用虫类药;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共用动物药38种,其中虫类药计有水蛭、虻虫、蟅虫、鼠妇、蜣螂、蜂窠、蛴螬、蜘蛛8种;《神农本草经》除载张仲景用到的8种外,还有蝉蜕、僵蚕、蛞蝓、守宫、蝙蝠、蟾蜍、蚯蚓、斑蝥、蝼蛄等;之后《本草纲目》、《纲目拾遗》还补充了诸蛇;近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虫类药,如僵蛹代替僵蚕,蟑螂用治胃痛和胃癌等。
清末名医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指出虫类药的特性是行走攻窜,用以通经达络,疏逐搜剔,胜于草本植物药。张仲景善用虫类药以治疗外感“瘀热”、内伤“干血”,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丸),后人奉为圭臬。清初名医叶天士对虫类药有了新的体会,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说,谓“久则邪正混处期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因为“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是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所以“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着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这是叶天士对张仲景用虫类的新见解。叶天士善治脉络瘀痹之病,善用辛润通络之方,除归尾、桃仁、红花、茜草、旋复花、韭白汁外,主要用虫类药,取其味多辛咸,辛能入络散结,咸能入血软坚,其灵动迅速,非植物药所能比拟。
古人上千年的用药历史为虫类药物的运用奠定了雄厚基础,现代临床实践的不断创新又为虫类药的应用开拓出广阔空间。虫类药物的经典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搜风作用
凡眩晕、震颤、动摇、抽搐、僵硬、强直、痉挛、拘急、口眼歪斜、角弓反张、瘫痪、麻痹、瘘废、痒与痛,由神经损害引起的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都称为“风”。虫类药定风、熄风的作用较强,尤善于“搜风”,即叶氏所谓“风邪流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之义。
蝉蜕治疗破伤风,乌鞘蛇治疗大麻风,牵正散治疗歪嘴风,撮风散治疗脐风,定痛丸治疗风痫。近年报道的木萸散、五虎追风散治疗破伤风,龙蛇散、五虎汤治疗类风湿,龙马自来丹治疗外伤性截瘫等,都以虫类搜风药为主的方剂。以全蝎、蜈蚣二药组成的止痉散是镇痉熄风方。
虫类搜风药在治疗实践中正在开拓它的新领域。用凉血解毒药合蕲蛇、地龙、蜈蚣、全蝎等,治红斑性狼疮;用硝、黄穹、芷配蕲蛇、地龙、蜈蚣、全蝎治疗神经性头痛;用滋养清润药配全蝎、蜈蚣、蝉衣、蜂窠、治疗牛皮癣、红皮症。配全蝎、地龙、僵蚕、蕲蛇等治疗病毒性脑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还有用全蝎、僵蚕、蝉衣等治愈一例复杂严重的脑外伤后遗症的报道。
虫类搜风药不但对头面肢体感觉异常与运动障碍的风症、痹症、痛症有较好的疗效,还对内脏器官由神经引起的痉挛、疼痛也有解痉止痛的卓效。
2 祛瘀作用
叶天士所说的“初病胀痛无形,久则形坚似梗”,乃由“脉络瘀痹”发展为癖积症瘕。此非一般药物所能攻逐,只有虫类祛瘀药才能搜刎追拔、缓攻渐消。尤以水蛭、蟅虫的作用较强。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门》王某右协症瘕案与《幼科要略?胀病门》徐姓小儿单腹胀案中,均用蟅虫,同时也用蜣螂的窜走推荡。《金匮》的鳖甲煎丸与《温病条辨》的化症回生丹,都用虫类化瘀药。水蛭已证实有抗凝血作用,近代医家张锡纯盛赞水蛭“在破血药中功列第一”“只破瘀血而不破新血”。现代名老中医石冠卿曾用张锡纯“理冲汤”加水蛭蜜丸治疗子宫肌瘤取得显效,另一名老中医江锡权则有“有些肝硬化病人,肝大质硬,方中加蟅虫,数十剂后,腹水消除。若用蟅虫尚觉力量不足时则用水蛭”的评价。可见水蛭、蟅虫之类的虫类祛瘀药,有软化回缩肝脾肿硬,治疗症瘕积聚、肿胀包块的良好作用。
已故现代医家廖家兴的实践也提供了例证。他曾用虫类祛瘀药治一例急性栓塞性动脉管炎,患者突发左臂腋窝内缘剧烈疼痛,扪到半寸许条索状物,辨证为热瘀,用四妙勇安汤加水蛭、蟅虫,12剂后血栓消失而痛止。再治一例慢性栓塞性静脉管炎,患者左下腿胫骨内缘相继发生3个如枣子大包块,皮色青紫,辨证为寒瘀,用当归四逆汤加地龙、蟅虫,8剂后包快全部消失。又治一例小孩外伤阵发性血瘀头痛,用通窍活血汤加水蛭、地龙,3剂即痛止。还治一例外伤性癫痫,用桃红四物汤加地龙、蟅虫,17剂即控制不发。
3 攻毒作用
利用虫类药的毒性治疗恶病恶疮往往收到显著的疗效。“风痨鼓膈”世称四大难症,前人认识到非用“毒药以攻邪”,不能“克敌以制胜”。于是早认识到虫类毒药治顽固难疗的恶病恶疮。
癌是一种恶病恶疮,石疽、失荣是一种体表癌症,清代医著《外科大成》描述其证形之后提出“内服和荣散坚丸,外贴飞龙阿魏散坚膏”,其中就用到蟾蜍、蜈蚣。乳岩,清代《验方新编》描述其证形之后提出外贴活蟾蜍以拔其毒,内服洞天救苦丹,其中用到露蜂房。
前人早用虫类药抗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治疗“传尸鬼痊”的雄朱丸(散),就用全蝎、蜈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治瘰疬方,用全蝎、壁虎;清?亟斋居士《达生要旨》治干血痨用全蝎研末内服;有人公开祖传治骨痨秘方的龙虎十将丹,用壁虎、蕲蛇、蜈蚣、全蝎、斑蝥、蜂房等虫类药;有用蜈蚣、全蝎、蟅虫研末,每次16克,混入蛋内煮食,治骨结核和淋巴结核;当代医家杜玉堂用壁虎尾尖,量管大小,剪取一段,插入管中,治疗瘘管收到脓液减少,壁虎尾吸收,瘘管愈合的疗效;本院老中医对肺结核、淋巴结核每单用壁虎研末,每次3克,蒸蛋内服,或配合蜈蚣、全蝎、蟅虫、山甲研末为散剂或制丸,在西药无效或产生抗药性时,每每收到意外疗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7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