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川连戊己汤

中医世家 2023-05-03 11:36:44

川连戊己汤

处方 : 白芍药 甘草 川黄连

功能主治 : 主脾实腹胀,肚腹时热。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症因脉治》卷三

我儿子今年四周岁了,两天前患了痢疾,请问有什么办法能止痛止泻?

痢疾
时间:2006年3月23日 来源:d3721.com
常识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便次频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痢疾的传染途径是粪便、手、口,即痢疾病人排出的大便中存在着大量的痢疾杆菌,可以通过污染水源引起大流行,也可以通过苍蝇、蟑螂等污染食物,还可以通过病人用过的餐具、玩具、工具等传染给健康人。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只要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就有可能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数小时-7天左右的潜伏期引起痢疾。
病因病理
痢疾因进入人体的痢疾杆菌菌型不同,数量多少及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所以,症状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将痢疾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一、 急性痢疾:急性痢疾根据症状又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中毒型4种。在中毒型中,根据病情又分为休克型和脑型。虽然家长不必对孩子的病况进行严格的分型,但应了解痢疾的基本症状和病情变化的结局。
( 1). 轻型痢疾这是痢疾中最轻的一种,一般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4次,呈水样或糊状,无脓血,有时混和黏液,解便后腹痛缓解,多数不发热或只有低热。由于症状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一般的肠炎。(2). 普通型此型具有较典的痢疾症状,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个别孩子可高达40℃以上。开始可无腹痛、腹泻,只有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因此,开始时常被误诊为重感冒,数小时之后开始出现阵发性腹痛、腹泻。开始为稀便,继而出现脓血便,因为此时肠黏膜已出现溃疡和坏死,故有明显的下坠感。(3). 重型,重型痢疾起病急,有高热,每日大便次数可达20-30次,大便呈脓血样,量少,腹痛剧烈,下坠较重,甚至不想离开便器,四肢发凉,很快出现脱水现象,有的可发生意识障碍。( 4). 中毒型,中毒型痢疾多见于2-7岁的儿童,常突然发病,开始时只有高热,体温可达40℃,精神萎靡,面色青灰,口唇指甲青紫,皮肤常出现花纹,呼吸浅而弱,可反复出现惊厥。多数孩子没有腹痛、腹泻和呕吐,少数孩子只有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无脓血。除上述症状外,若出现休克症状的叫休克型,表现为脉膊细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少尿或无尿,有呼吸困难、咯血现象,可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若出现脑部症状者叫脑型。脑型的主要表现是烦燥、嗜睡、血压正常或增高,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呼吸增快,有时出现呼吸暂停、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很快进入昏迷状态,而侧瞳孔大小不等或忽大忽小,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二、 慢性痢疾凡病程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痢疾、多数是因轻型痢疾治疗不彻底或孩子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寄生虫等病体质较弱所致。这种类型的病儿多无高热,有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低热,大便每日3-5次,可有正常便与黏液便和脓血便交替出现。患慢性痢疾的病儿,因长期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易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如肺炎、结核等。
痢疾的临床症状: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度),腹痛、腹泻、初为模糊壮或稀水样便逐渐转为粘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中毒性痢疾症状是,起病急,发展快,突然高热,体温常达40度以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休克等表现。
治疗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于高热、腹痛、失水者给予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服补液盐(ORS),呕吐者需静脉补液,每日1500ml~3000m。小儿按150~200lml/kg/日,以5%葡萄糖盐水为主。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氢可琥珀酸钠100mg加入液体中静滴,或口服强的松10~20mg,以减轻中毒症状。
( 2).病原治疗 由于耐药菌株增加,最好应用≥2种抗菌药物,可酌情选用下列各种药物:
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加甲氧苄胺嘧啶(TMP),即复方新诺明(SMZco),1.02次/日,首次加倍,儿童50mg/kg/日,连用5~7日。喹诺酮类: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阻止DNA合成,有杀菌效果。此外组织渗透性强,少有耐药产生。①吡哌酸(PPA)0.53次/日或1.02次/日,连用5~7日。②氟哌酸(NFLX)0.4,2~3次/日。③氟啶酸(ENX)0.1,3次/日,小儿酌减。抗生素:可适当选用庆大霉素(8万u2次/日,小儿3000~5000u/kg/日,或卡那霉素0.52次/日)肌注或静滴,疗程均为5~7日。还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利福平:对痢疾杆菌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 3) .中医中药治疗:①辨证论治:表未解里热已盛者应表里双解,用葛根黄连汤加减;湿重于热者应利湿清热,用胃苓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应清热利湿,用白头翁汤加减;湿热互滞者用芍药汤加减。②黄连素0.4g,每日3次,儿童30 mg/kg/日,连用5~7日。生大蒜口服。③亦可选用马齿苋、地榆、苦参、地锦草等单方草药煎汤口服,早晚各一次。
(4).针刺:取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或止痢穴(左下腹相当于麦氏压痛点部位)。配止泻、曲地、阳陵泉等强刺激,不留针。
(二)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 1).抗感染 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待病属于情好转后改口服。具体抗菌药物同上。
( 2).控制高热与惊厥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1%温盐水1000ml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
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次,共2~3次。必要时加苯巴比妥钠盐,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肠,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缓慢静推。
( 3).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主要有:①扩充有效血容量;②纠正酸中毒;③强心治疗;④解除血管痉挛;⑤维持酸碱平衡;⑥应用糖皮质激素。
(4).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的应用,既改善微循环,又有镇静作用。脱水剂: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0/kg/次,4~6小时一次,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
地塞米松:0.5~1.0mg/kg/次,加入莫菲滴管中静滴,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
吸氧,1~2立升/分,慎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内插管与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器。
( 5).中药:生脉散或枳实注射液,静脉或肌肉使用,以升高血压,改善微循环,抗休克。
(三)慢性菌痢的治疗
( 1).寻找诱因,对症处置。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加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等,或者口服左旋咪唑,或肌注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以加强疗效。
(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可用1~5000呋喃西林液150ml,或加氢化可地松100mg,或5~10%大蒜溶液150ml加强地松20mg及0.25%普鲁卡因1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14日为一疗程。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做到饥饱有度,不酗酒,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2)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开。如无条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3)注意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4)夏秋季节不能贪凉过度。(5)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抑郁、忧思、恼怒过度。(6)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7)患者应注意隔离与卧床休息。(8)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忌辛辣、生冷与油腻的食品。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症状,系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含有脓血。正常人一般排便一次,个别人每2~3天排便一次,或每天2~3次,而粪便成形正常,不应称为腹泻。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24小时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甚至数十次的急性腹泻,常见于急性感染引起,如霍乱、细菌性痢疾等。每天排便几次的慢性腹泻见于许多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痢疾、血吸虫病、结肠癌、直肠癌等,需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诊。本病在中医归属“泄泻”范畴,《内经》有“濡泄”、“洞泄”,汉唐时代称为“下利”等。中医药有效验方摘录如下:
方1加减天台乌药散
乌药15克、木香10克、小茴香10克、干姜8克、青陈皮10克、槟榔8克、川楝子8克、甘草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
功效:疏肝健脾止泻,理气止痛。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河北中医》1994,(3)
方2 止泻调中汤
黄芪、党参各30克,附子15克,白术、当归、白芍、川芎、高梁姜、肉桂各10克,红花、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温中健脾补肾,益气养血活血。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四川中医》1995,(1)
方3 健脾止泻汤
党参15克、焦诃子15克、白扁豆15克、焦三仙15克、薏苡仁15克、茯苓15克、土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炒罂粟壳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小儿酌量。
功效:健脾消食,固涩止泻。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光明中医》1995,(5)。
方4 加味戊己汤
黄连9~14克、吴茱萸6~10克、白芍15克、木香12克、陈皮15克、枳壳15克、大腹皮30克、薏苡仁15克、鸡内金30克、茯苓30克、罂粟壳10克、蒲公英20克、二花炭40克(冲)。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气,和脾止泻。
处方来源:摘自杂志《实用中医药》1995,(2)。
方5 腹泻验方
验方组成:红薯藤(阴干)50—100克。
功能主治:腹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伴呕吐者加枯矾少许。
*附注:腹泻称“屙肚”,“拉肚子”。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是由于内伤生冷,外受寒邪、饮食不节或湿热积聚引起脾胃功能障碍所致。
验方组成:取60克鲜车前草,全株洗净锱细,加水3碗煮沸15分钟,每日一剂,分2—3次服。一般轻者服药1天,重者服药2天可治愈。如泻出物极臭且腹痛者,可加马齿苋30克一起煮服,效果更好。
功能主治:夏季腹泻
方6 特效急性肠炎验方
狗脚迹根冼净口含服。
方7 特效急性肠炎验方
鲜马齿苋100克以酸醋煮沸即可食用。
参考资料:/newtcm1/newsinfo.aspx?id=4601

五更泻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肾虚五更泄泻·五更泄5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6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7食积五更泄泻·五更泄8肝火五更泄泻·五更泄9参考资料附:1治疗五更泻的穴位2治疗五更泻的方剂3治疗五更泻的中成药4五更泻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五更泻 1拼音 wǔ gèng xiè

2英文参考 morning diarrh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 五更泻为病证名[1]。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即五更泄[1]。即肾泄[1]。《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五更泻、五更溏泄、晨泄、瀼泄[1]。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1]。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1]。《症因脉治·泄泻论》论五更泄泻有肾虚五更泄泻、酒积五更泄泻、寒积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肝火五更泄泻之不同[1]。

4肾虚五更泄泻·五更泄 肾虚五更泄泻为病证名[2]。又称脾肾泄、肾泄[2]。指真阳不足,肾经虚寒不能闭藏所致的晨泄[2]。《症因脉治·肾虚五更泄泻》:“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脉多细小虚软,或浮大[2]。治宜补肾益元,可用八味肾气丸、填坎汤、胃关煎、五味子丸、四神丸等方[2]。

5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酒积五更泄泻为病证名[3]。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饮酒过多,损伤脾胃,酿成湿热所致的晨泄[3]。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泄下黄沫,小便赤色或如米泔,脉洪数或弦数[3]。治宜清化湿热,用平胃四苓散加葛根、黄柏,或家秘川连枳壳汤[3]。

6寒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寒积五更泄泻为病证名[4]。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受寒饮冷,寒积中焦所致的晨泄[4]。其症每至五更则腹部绵绵作痛,继而作泄,粪色淡白,脉多迟[4]。治宜温中散寒,用理中汤、通白四逆汤[4]。寒实有积滞者,用煮黄丸下之[4]。

7食积五更泄泻·五更泄 食积五更泄泻为病证名[5]。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饮食过多损伤脾胃而致的晨泄[5]。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泄,泄后稍减[5]。脉多沉滑[5]。若为热积,脉沉数;寒积,脉沉紧[5]。治宜消导,用加减保和丸[5]。热积用承气汤,寒积用煮黄丸[5]。

8肝火五更泄泻·五更泄 肝火五更泄泻为病证名[6]。五更泄的一种[6]。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逆化火所致[6]。《症因脉治·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每至五更,小腹左角一汛,急欲登厕,火性急速,一泻即止。”脉多弦数或洪大[6]。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栀连汤、左金丸、栀连戊己汤等方[6]。

9

中药川连的作用

正川连就是四川出产的黄连。别名有: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应用: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76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