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川芎止痛汤

中医世家 2023-05-03 10:46:27

川芎止痛汤

处方 : 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功能主治 : 祛风止痛,活血化瘀。主风邪内侵,瘀阻血脉。(三叉神经痛)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剂。

摘录 : 蒋森方

鳙鱼川芎汤: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材料

鳙鱼1尾,川芎、白芷各60克,调料适量。

做法

将鳙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2味药装纱布袋中,扎口,入锅同炖至鱼肉熟时调味,捞弃药袋即成。

服法

食鱼,饮汤。

性味归经

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

食性配伍

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者宜食。高血压性头痛、脑肿瘤头痛、肝火头痛以及阴虚火旺者均忌食。

养生堂提示

此汤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安抚神经,正头风头痛,症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打肿痛,头痛,风湿痹痛。《本经》说:“川等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川芎茶调散,冬季受寒头痛的特效方,用清茶调服,能快速散寒止痛

头痛这个病,估计几乎没有人没体验过,根据 历史 记载,曹操就有头风病,也就是发作性的剧烈头痛病,因为华佗想给他手术治疗,开颅取涎,结果曹操认为是要谋害他,就把华佗杀了。而最终,曹操的头痛病也没能治好,困扰了他一辈子。其实头痛有时候真的是非常难治的一种病,因为头痛的病因非常多,既有遭受风寒、风热等外来邪气所致者;也有痰湿、瘀血阻滞,肝阳上亢等所致者。

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冬天常见的,因为感受风寒而导致的头痛。


川芎茶调散,由川芎,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组成。将这些药物粉碎为末,然后服用的时候取适量,用清茶茶汤调匀后服下。

该方子,以川芎、白芷、羌活、细辛、防风和薄荷,疏散风寒,散寒解表,通窍止痛;以甘草和茶汤调和诸药。

由于服用的时候需要使用茶汤调和,所以该方才被称之为川芎茶调散。

这个方子治疗的,是风寒邪气入侵,侵犯脑窍,导致经脉气血凝固,流通不畅,不通则痛。而川芎,具有理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白芷可散寒止痛,祛湿通窍;羌活可祛湿、通络而止痛;细辛可散寒祛湿,开窍止痛;防风可散寒祛风;薄荷可清热解表,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各种药物配合在一起,共同达到疏散风寒而通络止痛的效果。

有这些药物都是辛温的药物,比较燥烈,所以使用甘草、清茶来缓和药性,达到既能够散寒解表之痛,又能够不至于让身体受损的目的。

这首方子源自于宋代官方的制药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是宋代官方制药机构熟药所,为了规范分布在各地的熟药所制作的成药质量而制定的国家级制药规范,类似于现代的药典。



虽然说川芎茶调散是治疗风寒所致头疼的经典名方,但是中医历来讲究预防要大于治疗,所以冬季如何预防风寒入侵,是比治疗头疼更重要的。

1.出门要佩戴好围脖

使用围脖、头巾等把头颈部保护好,防止风寒邪气从颈部入侵身体。颈部分布有多个穴位,比如风池、风府、翳风、风门等穴位,这些穴位,都是既能够治疗风邪入侵导致的疾病,同时又是比较怕风的部位。

用围巾保护好脖子,就可以防止风邪从这些部位入侵。尤其是后头颈部,中医认为人体的背部,是风寒邪气容易偷袭的部位,所以把这种从后而入侵的风寒邪气,称之为贼风。

2.喝一碗葱姜汤

用一根完整带根的大葱,与几片生姜一起,加水煮5分钟左右,即可饮用。

对于在寒冷户外待了较长时间的人来说,回到家中喝一碗葱姜汤,有利于散寒祛风,防止风寒邪气留滞在身体内部,而引发感冒、头疼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熬煮的时间一定不能太长,5分钟左右即可。


#哆咖医生超能团##谣零零计划#

中医辨治三叉神经痛(面痛)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中老年人常发病,患者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单侧发病,右侧多见。临床症状为在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任何先兆,突然出现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的反复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数分钟多则半小时不等,症状骤然停止后无任何不适感。
该病呈周期性发作。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久不得愈。由于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痛作,经过一次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患者精神异常紧张,使其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用中药治疗该病,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需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病因病机 】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1、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2、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3、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4、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辨证分型】

1、风寒外袭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2、胃火上攻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3、肝火上炎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4、痰瘀阻络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分型治疗】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 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单方验方】
1

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 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 4毫升,每日1 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2

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150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3

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4

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 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 12克,地龙15 25克,细辛3 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5

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6

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 20片。
7

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8

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9

生草乌30克,生白附子30克,天南星30克共研为细面备用。约3厘米长的葱白节7个,生姜40克共捣烂如泥与生草乌、生白附子、天南星药面调和混匀后用一层纱布包好,放入碗中上笼隔水蒸约20分钟,将蒸好的药纱布趁热熨患处。每日3次,每次20分钟 30分钟。勿熨眼部,切勿口服。
10
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共浸于15毫升 30毫升高度白酒中4个小时后加入适量凉水置于锅内文火煎煮。煎沸时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患侧鼻孔,让患者吸入蒸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11
大枣1枚,红矾0.9克。将红矾研为细面放入除去枣核的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烧烤,待烤出味即用患侧鼻孔吸。反复烧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
12
荜拨30克,木鳖子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荜拨、藿香漂洗烘干,木鳖子去壳存仁共研为细面并过180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3
鹅不食草适量,牙皂3克,细辛3克,青黛1.5克。将上药共研为细面并过180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4
白芷6克,川芎6克,天南星6克,葱白约12厘米共研为细面用蜂蜜15毫升调成糊状。每次取药5克外敷于患侧太阳穴、印堂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5
马钱子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共研为细面,香油、清凉油适量调成膏状。每次取药15克外敷于患侧下关穴、太阳穴、颊车穴和扳机点上30分钟。隔日换药1次。切忌入口。
16
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天南星15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共研为细面。每次取适量药面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太阳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7
蔓荆子60克炒至焦黄后研为粗末浸泡于高度白酒500毫升中3天 7天,加入凉开水至700毫升时充分摇匀后滤出药液。每日2次,每次内服50毫升。
18
板蓝根600克,白僵蚕60克共研为细面。每日2次,每次取药面10克开水送服。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蔡晓刚。
【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5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0.3 0.5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 50次。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 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 50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 50次。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 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654-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 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 10毫克654-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③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 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 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 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 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④耳针法

选穴 肝阳 神门 面颊 颌 胃 肾

方法 每次选2 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其他措施】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名家验方】

(一)

【辨证】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治法】清热泻火,平肝止痉。

【方名】三叉汤。

【组成】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钩藤12克,苍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黄芩9克,荆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赵锡武方。

(二)

【辨证】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方名】四味芍药汤。

【组成】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

(三)

【辨证】气滞血瘀,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

【方名】散偏定痛饮。

【组成】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靳文清方。

(三)

【辨证】风邪内侵,瘀阻血脉。

【治法】祛风止痛,活血化瘀。

【方名】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剂。

【出处】蒋森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75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