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木香、茴香(盐炒香,不用盐)、川楝子(切片,盐炒,同盐用)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小肠疝气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热酒1盏,空心调下。
摘录 : 《瑞竹堂方》卷二
川楝子
(《本草正》)
【异名】楝实(《本经》),练实(《本草经集注》),金铃子。仁枣(侯宁极《药谱》),苦楝子(《本草图经))。
【来源】为樟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植物形态】川楝(《摘元方》)
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黄色。2回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2厘米,羽片4~5对,各对间距离疏远;小叶2~5对,卵形成窄卵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常不对称,全缘或有疏锯齿。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星状毛;总花梗长达10厘米;花淡紫色,直径6~8毫米;萼5~6片,灰绿色;花瓣5~6枚,狭长倒披针形;雄蕊2倍于花瓣数,花丝连合成管状;子房瓶状,6~8室,偶或5室。核果长圆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栗棕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黑色,长约1厘米。花糊3~4月。果期9~11月。
生于疏林中潮湿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
本植物的根皮或树皮(苦楝皮),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药材】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5~3厘米,短径1.5~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译,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洋"苦楝皮"条。
【炮制】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楝实)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槌碎,用浆水煮一伏时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化学成分】 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碱、山柰醇、树脂、鞣质。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有小毒。"
③《珍珠囊》:"酸,苦。"
④《医林纂要》:"核:苦辛;寒。"
【归经】入肝、胃、小肠经。
①《珍珠囊》:"入心。"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小肠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足太阴经。"
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①《本经》:"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
②《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③《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④《纲目》:"治诸疝、虫、痔。"
⑤《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⑥《本革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纲目》:"茴香为之使。"
【选方】①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活法机要》金铃子散)
②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铃子肉四十九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黄色,不用巴豆),茴香一两(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将二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
③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庙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④治脏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黄。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经偏方》)
⑤治肾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为末,每温酒服-钱。(《圣惠方》)
⑥治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猪胆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⑦治耳有恶疮:楝于,捣,以绵裹塞耳内。(《圣惠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次以苦楝子末3钱,红糖2两,用黄酒或开水100~200毫升冲服,每日1~2次,连服2~5次。共治43例,其中初诊时未化脓者34例,服药2~4次,均在3天内治愈。
②治疗头癣
苦楝子烤黄研成细末,用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50%油膏。先将患者头发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净疮痂,再以5~10%明矾水洗1遍,擦干,涂油膏(约厚2~3毫米),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愈。上法共治发癣患者4000余人,有效率98%以上。
提醒您:川楝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说到川楝子北方的朋友可能没有听说过,南方的朋友可能有所耳闻,因为这是只产于南方的中药材,可以有效治疗多种健康问题,我给大家介绍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1 【性味归经】
苦,寒。入肝、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
行气止痛,燥湿杀虫。
【功效特点】
本品具有疏泄肝热而解郁止痛之功。对于肝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胁痛、小肠疝痛以及湿热下注引起的'睾丸胀痛等证,均有效。本品杀虫之力不如根皮,一般用于虫积腹痛或疥、癣、恶疮,均能外用。
【功效作用】
1、行气止痛:①用于气郁胃痛,症见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作,或嘈杂吞酸,可与元胡同用,如川楝子散;也可与苏梗、川朴、木香同用。②用于胸胁胀痛,多见于肋间神经痛,症见胁痛,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胸闷不舒,善太息,可与柴胡、青皮等同用。③用于疝气作痛,症见少腹前阴因寒气凝滞作痛,可与木香、小茴香、吴茱萸同用,如导气汤。
2、燥湿杀虫:①用于蛔虫引起的腹痛,可与其他杀虫药同用。②用于阴痒因湿热下注者,多为滴虫病,症见带下黄浊,阴部潮湿阴痒,用此药内服及外用熏洗,皆能奏效。③用于疥疮,单味煮水擦洗,或用谷草烤,一面烤,一面擦洗。④用于头癣,以本品烤黄研末,与猪板油或凡士林配成油膏外涂。
【鉴别应用】
川楝子长于杀虫除湿,用于蛔虫腹痛、湿痒癣症;炒川楝子专于行气止痛,用于脘腹胀痛及疝气痛。
【配伍应用】
1、配郁金:川楝子入肝经,舒肝止痛,其性寒凉,又能清热,导热下行;郁金性寒,辛散苦降,人肝肺二经,平肝解郁,活血散瘀。二药相配,平肝止痛力增,可治肝郁气滞化火之胁痛、胃痛、腹痛、热厥暴痛之症。
2、配白蒺藜:白蒺藜功能疏肝而散郁结;川楝子理气止痛,能导热下行。二药配伍,疏肝和胃,用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诸症。
3、配当归:川楝子利气止痛,又兼清热燥湿;当归柔肝止痛,且可活血、养血。二药相伍,一为行气,一为活血,气血并治,同入肝经,疏郁止痛,养血柔肝,善治肝、胆、胁肋疼痛诸证。
4、配青皮:二药都能疏肝利气止痛,然川楝子善行气止痛,青皮善破气消积。二者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散结止痛之功,可用于气滞湿停的少腹胀痛、疝气腹痛等证。
5、配元胡:川楝子泻肝利气止痛,元胡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一偏行气,一偏活血,二药相伍,行气活血、散瘀止痛力增,常用治胸胁、胃脘、少腹气滞血瘀的疼痛。
6、配小茴香:川楝子疏肝利气止痛,小茴香温肝肾,散寒行气止痛,二药相配,既可疏肝,又善温肝肾,散寒止痛,可治寒湿腹痛、寒疝等证。
【应用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用。
【用法用量】
内服:3~9克,人煎剂。一般生用,治疝气盐炒用。外用:研末调敷。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2 【临证应用注意事项】
1、慢性胃肠炎,食少纳差,长期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忌大量或单味药久服。
2、苦楝子大量久服,可以损伤肝脏,引起或加重肝功能损害,甚至发生中毒性肝炎。肝功能低下或肝病患者忌单味药大量久服。
3、苦楝子对呼吸中枢有抑制的作用,故昏迷患者禁大量服用。
4、苦楝子能提高胃液的pH值,抑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故消化不良的患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5、苦楝子对开放性骨折不宜用作外敷,以防大量吸收中毒。
6、川楝子具有神经肌肉传递阻断而致肌无力的作用,故不宜与新斯的明同用。
7、苦楝子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内服过量可引起呼吸困难、四肢麻木无力、阵发性抽搐、头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8、注意与苦楝子的区别,不可以苦楝子代替川楝子使用。苦楝子的杀虫力强于川楝子,毒性大,不良反应多,一般不用。
【临证炮制注意】一般生用,治疝气可盐炒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3~1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
【临证用药体会】川楝子药用历史悠久,自汉代《神农本草经》首载以来,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其功效逐渐丰富,但总以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为主。主要用于治疗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所致之胁肋、脘腹疼痛及疝气疼痛,尤以兼热象者较为适宜。因其既能杀虫,又能止痛,故用于治疗虫积腹痛亦为常选之品。其杀虫作用又常外用于治疗疗头癣。行气止痛宜炒用,杀虫宜生用。
元胡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3 气候土壤
性喜温暖、湿润、向阳的环境,不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力强的砂质壤土种植为佳。
整地
穴状整地,按株、行距2~3米开穴,穴的规格为60×60×50厘米。穴内施土杂肥,与土混合,以备大田定植。
种植
1、播种育苗:冬季或春季播种,每亩播种量20~25公斤。播前将果核用80℃热水浸种后,拌湿沙催芽,待果核开始裂嘴时即可播种。在已经整地的地面上,按行距30厘米开沟,沟深约3厘米,每1米长的播种沟播种子20粒左右,覆土2~3厘米厚,压实,耙平。幼苗出齐后,当苗高5~10厘米时,适当间苗;苗高30厘米左右时,按株距30厘米定苗。翌年,春芽萌发前定植。
2、定植:每穴栽1株,栽时注意根系舒展,压实表土,浇定根水。此外,亦有采用直播、插根育苗、截干栽植;也可采用伐树后萌芽更新。
田间管理
定植后1~2年内,春、秋两季各中耕除草1次。成龄后于冬季进行修枝。
病虫害防治
川楝病虫害较少。偶有天牛、金龟子危害,可用敌百虫毒杀或人工捕捉。
【药 名】:川楝子
【拼 音】:chuanlianzi
【英文名】: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来 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功 效】: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主 治】: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①《本经》:“苦,寒。”②《别录》:“有小毒。”③《珍珠囊》:“酸,苦。”④《医林纂要》:“核:苦辛,寒。”
入肝、胃、小肠经。①《珍珠囊》:“入心。”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小肠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阳明、手足太阴经。”④《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忌服。《纲目》:“茴香为之使。”毒性苦楝子的毒性甚于根皮。因误食苦楝子果肉中毒的病例,文献中曾有报道。误食10~70粒不等,中毒症状可在食后4~8小时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血压升高等;症情严重者可致死亡。
【别 名】:楝实(《本经》)、练实(《本草经集注》)、金铃子、仁枣(侯宁极《药谱》)、苦楝子(《本草图经》)
【处方名】:川楝子,金铃子,川楝,生川楝子,炒川楝子,炒金铃子,醋川楝子等。
处方中写川楝子、金铃子指生川楝子。为原药除去杂质,捣碎生用入药者。
炒川楝子为净川楝用麸炒至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晾凉入药者。可降其苦寒之性。
醋川楝子又名醋炒川楝子。为川楝子片用米醋洒淋拌匀,待吸干,入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略见焦斑取出晾凉入药者。可增强止痛作用。
【商品名】:川楝子:为植物川楝的干燥果实,产于南方各地。以四川产者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销全国并出口。
土楝子:又名苦楝子、楝子、楝实。为植物楝树melie azedarach l.的干燥果实。个小质次,非川楝子正品。在川楝子缺货时作代用品。
以上商品均以个大饱满、外皮色黄、果肉色黄白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皮或树皮(苦楝皮)、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冬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toosendan原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zucc.
【炮制方法】: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楝实)采得后晒干,酒拌浸令湿,蒸,待上皮软,剥去皮,取肉去核,勿单用其核,槌碎,用浆水煮一伏时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
【考 证】:出自《本草正》。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7~3厘米,短径1.7~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泽,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l.的果实,作本品使用。苦楝果实形状较小,直径 1~2厘米。表面红褐色间有黄棕色,具光泽,多皱缩,有多数棕色小点。一端可见果柄残痕,另一端有一圆形凹点。果皮革质,易剥离。果核长椭圆形,具5~6条纵棱,内含种子 4~6枚。种子扁梭形,紫红色,皮薄,内有子叶2片,黄白色,富油性。气微而特异,味酸而后苦。原植物详“苦楝皮”条。显微鉴定: 粉末:黄棕色。①果皮纤维及晶纤维,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长短不一,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9~36μm,壁极厚,有的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胞腔含黄棕色颗粒状物;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数含簇晶。②果皮石细胞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有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弯曲呈s形,有的石细胞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14~54μm,长约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状;也有石细胞壁稍厚,胞腔充满棕色物。③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壁稍厚,弯曲,具圆纹孔或斜纹孔,常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纹孔域。④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形,有较密颗粒状纹理。⑤种子皮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种皮色素层、种皮内表皮细胞、草酸钙方晶、草酸钙簇晶。 本品以个大、外皮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含川楝素(toosendanin),为驱除蛔虫的有效成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7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川楝猬皮丸
下一篇: 川槿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