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虚劳骨热,心神烦躁,大小便难,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二十七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十种水气。面目四肢肿满,心腹虚胀,三焦壅滞,坐卧喘急。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空心以粥饮送下。当得快利;如未利,晚食前再服。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四
天竺黄丸2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组成】天竺黄(细研)黄连(去须)川大黄(锉碎,微炒)牡蛎粉黄芩栀子仁远志(去心)各4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以新汲水下,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主治】小儿壮热惊悸,不得睡。
提醒您:天竺黄丸2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黄连丸--《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别名】黄连阿胶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黄连30克,茯苓60克,阿胶30克(炙)。
【制法】先捣黄连、茯苓为末,调阿胶为丸,晒干。
【功能主治】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渐加至60丸。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黄连丸--《朱氏集验方》卷六
【处方】黄连 吴茱萸
【制法】上二味各等分,同炒令紫,色不得过黑,去茱萸,只以黄连一味软饭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米饮下30~50丸,每日二服;更以胃风汤煎,如法吞下。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
黄连丸--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张文仲方》,名见《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处方】黄连4两,黄柏3两,阿胶(炙)1两,栀子1两,蒲黄1两,当归1两半,黄芩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破血止痢。主治产后赤白下痢,腹中绞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60丸,以饮送下,日3次,夜1次。
【摘录】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张文仲方》,名见《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一八○
【处方】黄连(去须)1两1分,艾叶(炒)3分,升麻3分,防风(去叉)半两,朴消2两,大黄(锉,炒)3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齆鼻。
【用法用量】每服3-5丸,食后临卧以温水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
黄连丸--《外台》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别名】黄连阿胶丸、阿胶丸、小黄连阿胶丸
【处方】黄连1两,茯苓2两,阿胶1两(炙)。
【制法】先捣黄连、茯苓为末,以少许水溶阿胶为丸,众手丸之,晒干。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及肺热咯血,诸疳热泻。
【用法用量】黄连阿胶丸(《局方》卷六)、阿胶丸(《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庄氏家传》)、小黄连阿胶丸(《得效》卷十二)。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近效方》
黄连丸--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别名】羚羊角丸
【处方】黄连2两半,黄柏1两半,羚羊角半两,茯苓半两。
【制法】上为散,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一切热痢及休息痢,日夜频并;兼治下血黑如鸡肝色,或蛊痢腹中痛.有脓血下者。
【用法用量】羚羊角丸(《准绳·类方》卷六)。
【摘录】方出《医心方》卷十一引《传信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黄连丸--《圣惠》卷五
【处方】黄连1两(去须),栝楼根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知母3分,茯神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胃实热,多渴心烦;时气烦热口乾,头目昏痛;食已如饥,肌肉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以粥饮送下;或牛乳汁送下亦得。
【摘录】《圣惠》卷五
黄连丸--《圣惠》卷六
【处方】黄连(去须)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苦参(锉)1两,防风(去芦头)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川升麻1两,牛蒡子(微炒)1两,木通(锉)1两,秦艽(去苗)1两,黄芩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脏风毒攻皮肤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浆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处方】黄连(去须)半两,黄柏(去粗皮,炙)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脱肛。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早、晚食前以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黄连丸--《外台》卷二十五引《张文仲方》
【处方】黄连末。
【制法】鸡子白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热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至20丸,以饮送下,每日3次。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张文仲方》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六十
【处方】黄连(去须)半两,黄柏(去粗皮)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半两,栀子仁半两,黄药子半两,郁金半两,秦艽(去苗土)半两,贝母(去心)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款冬花半两,黄明胶(炙令燥)半两,白芥子半两。
【制法】上为末,研粳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疸。身面黄,心懊痛,小便黄赤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煎麦门冬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
黄连丸--《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黄连1两(去须,微炒),蚺蛇胆半两,芜荑1两(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久痢,肠头挺出。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黄连丸--《普济方》卷一七八引《圣惠》
【处方】黄连2两(去须),苦参1斤,麝香1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烦热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60丸,空腹以茶送下,1日2次,任意吃茶,不限多少;一方用粥饮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七八引《圣惠》
黄连丸--《医方类聚》卷一二五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黄连(去须)1两,菟丝子(酒浸3日,晒乾,别研末)1两,五味子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1两,龙骨1两,山茱萸1两,磁石半两(烧赤,醋淬7遍,研,水飞过),鸡??胵中黄皮1两半(微炙)。
【制法】上为末,入研了药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肾,小便多白浊或不禁。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粥饮咽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二五引《神巧万全方》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十三
【处方】黄连(去须)3两,人参1两半,生姜(薄切,焙干)1两半,茯神(去木)1两半,萎蕤1两,豉1合(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劳风。发热,烦闷,不能食;兼数欠,眠睡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米饮送下,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三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处方】黄连(去须)1两,白芜荑(去皮,炒)半两,麝香(研)1钱。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疳(匿虫),或口齿生疮,或 *** 伤烂。
【用法用量】1-2岁每服10丸,以温米饮送下,每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处方】黄连(去须,炒)2两,木香1两,吴茱萸(汤洗3遍,炒干)1两。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后一切痢疾,无问冷热,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以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黄连丸--《外台》卷二十五引《崔氏方》
【处方】陈仓米4分,黄连4分,干姜4分。
【制法】上为末,缓火炒令色变,纳2颗鸡子白中,熟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痢。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以好无灰酒温1盏送下。至晚间痢赤色当变白,明旦即愈。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崔氏方》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栝楼根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栀子仁(微炒)1两半,香豉(炒黄)2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剂,更于铁臼内涂酥杵匀熟,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渴,心胸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午食后以温浆水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黄连丸--《外台》卷三十四引《深师方》
【处方】黄连3两,乌梅肉1升,干姜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冷热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以饮送下,1日2次。
【注意】忌猪肉。
【摘录】《外台》卷三十四引《深师方》
黄连丸--《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处方】黄连(去须)1两,龙骨1两,苦参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熟艾
大黄
(《本经》)
【异名】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锦纹大黄(《千金方》),川军(《中药材手册》),峻(藏名)。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植物形态】①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根粗壮。茎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无毛,中空。根生叶大,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厘米以上,3~7掌状深裂,裂片全缘或有齿,或浅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条主脉,上面无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互生;叶鞘大,淡褐色,膜质。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弯曲,开展,被短毛;花小,数朵成簇,互生于枝上,幼时呈紫红色;花梗细,长3~4毫米,中部以下具1关节;花被6,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长约1.6毫米;雄蕊9,花药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弯曲,柱头头状,稍凹,呈"V"字形。瘦果三角形,有翅,长9~10毫米,宽7~8毫米,顶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的地方。分布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与上种相似。茎无毛或有毛。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分布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
③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花果期6~7月。
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一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二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炮制】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酒大黄:取大 *** 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 *** 100斤用黄酒14斤)。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大黄炭:取大 *** 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山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大黄,锉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劈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③《别录》:"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②《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宜忌】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①《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②《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③《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④《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⑤《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选方】①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②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③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④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⑤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⑥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⑦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⑧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⑨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⑩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⑾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⑿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⒀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⒁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⒂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一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一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
⒃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⒄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⒅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⒆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⒇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21)治汤火灼伤:庄浪大黄(生研),蜜调涂之,不唯止痛,又且灭瘢。(《夷坚志》)
(22)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凡是伤损,瘀血凝积,气绝欲死,并久积瘀血,烦躁疼痛,叫呼不得及折伤等:大黄一两(酒蒸),杏仁三七粒(去皮、尖).上研细,酒一碗,煎至六分,去滓,鸡鸣时服,次日取下瘀血即愈。若便觉气绝不能言,取药不及,急擘开口,以热小便灌之。(《三因方》鸡鸣散)
(23)治打仆伤痕,瘀血滚注,或作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①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及止血
用酒洗大黄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制成注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对血小板减少症每日1次,手术后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黄9钱,石灰1两,文火炒拌,直至石灰呈灰粉红色时取出,加入明矾(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矾0.6克)共研细粉。将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荡后沉淀过滤。用时取棉球浸药水压迫出血处。经应用于500余人次外伤出血,证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此外,对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黄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细白糖)30克共研细末,小量分次干吞(于1天内吞完)。治疗10例,均达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动.服用该药后可见恶心消失、胃部舒适、大便逐渐恢复正常,并无迅速腹水蓄积后遗症出现。
②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
用生大黄3~8钱,煎取150~500毫升(每剂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湿热敷及洗涤用,每天4~6次。治疗前先清洗局部,除净分泌物。本法对于一般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及头部疖肿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转阴日数亦比较迅速。
③治疗烫伤
先取陈石灰10斤除净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 *** 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带桃红色、大黄炒至灰黑色时,即出锅筛去石灰;将大黄摊开冷却后研成细粉备用。用时先以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而后撒布大黄粉。如有水泡应刺破;拨开表皮,排净泡液后再撒药粉。如仅见局部红肿,则可用麻油或桐油将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换药时如发现伤处溃烂,应拭去脓液、脓痴后再撒药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疗法。共治疗415例,均获显著效果,且疗程短,无副作用,愈后无疤痕。
④治疗臁疮(下肢溃疡)
用生大黄5~7钱,研成极细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约为大黄的1/5量,共研极细。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撤布药粉,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页,为纯黄豆制成品,以薄而韧者为良)覆盖包好。如有渗液外流,可听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换药1次。轻者换药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时不可再洗,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层"必需每日一换。当结痂牢固时会发生痒感,不可揭去痂盖,隔5~7日或7日以上,痴盖自然脱落。治疗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达13年,经用药粉6日,贴"千层"20余日,便结痴而愈。
⑤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用大黄粉蜜合剂(生大黄粉5钱,炒至微黄的米粉3钱,蜂蜜2两,加适量温开水调匀),每小时服1次,每次约1汤匙,全剂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虫为止。经治6例均排出蛔虫,症状解除而愈。排虫最多者达60余条。排虫后均无持续腹泻现象。
⑥治疗肠胀气
用大黄1两研成细末,加适量醋调成糊状,敷于两侧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时,必要时可敷2~3次。临床观察6例,一般敷药后一小时即出现肠腔蠕动感和 *** 排气现象,自觉腹胀减轻,有肠鸣音。
提醒您:大黄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目录1拼音2概述3中药部颁标准 3.1拼音名3.2处方3.3制法3.4性状3.5鉴别3.6检查3.7功能与主治3.8用法与用量3.9贮藏 4三黄丸说明书 4.1药品类型4.2药品名称4.3药品汉语拼音4.4药品英文名称4.5成份4.6性状4.7作用类别4.8适应症/功能主治4.9规格4.10三黄丸的用法用量4.11禁忌4.12三黄丸的不良反应4.13注意事项4.14三黄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4.15三黄丸的药理作用4.16备注 5《千金翼方》卷十九方之三黄丸 5.1处方5.2制法5.3三黄丸的用法用量5.4功能主治 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三黄丸 6.1处方6.2制法6.3三黄丸的用法用量6.4功能主治6.5三黄丸的药理作用 7《银海精微》卷上方之三黄丸 7.1组成7.2功效主治7.3制备方法7.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 8《脉因证治》卷上方之三黄丸 8.1组成8.2功能主治8.3三黄丸的用法用量8.4附注 9《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三黄丸 9.1组成9.2功能主治9.3三黄丸的用法用量9.4制备方法9.5用药禁忌 10《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 10.1三黄丸的别名10.2处方10.3制法10.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0.5功能主治 11《三因》卷八方之三黄丸 11.1三黄丸的别名11.2组成11.3主治11.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1.5制备方法11.6附注 12《袖珍》卷三方之三黄丸 12.1方名12.2三黄丸的别名12.3组成12.4主治12.5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2.6加减12.7制备方法12.8附注 13《普济方》卷二九六方之三黄丸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 14《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三黄丸 14.1方名14.2组成14.3功效14.4主治14.5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4.6制备方法 15《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三黄丸 15.1方名15.2组成15.3主治15.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5.5制备方法 16《活人书》卷十八方之三黄丸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6.5制备方法 17《片玉心书》卷四方之三黄丸 17.1方名17.2组成17.3主治17.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7.5制备方法 18《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家宝》方之三黄丸 18.1方名18.2组成18.3主治18.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8.5制备方法 19《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之三黄丸 19.1方名19.2三黄丸的别名19.3组成19.4主治19.5三黄丸的用法用量19.6制备方法19.7用药禁忌19.8各家论述19.9附注 20《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三黄丸 20.1方名20.2组成20.3主治20.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20.5制备方法 21《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1.1方名21.2组成21.3主治21.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21.5制备方法21.6附注 22《明医指掌》卷六方之三黄丸 22.1方名22.2组成22.3主治22.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22.5制备方法 23《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经验良方》方之三黄丸 23.1方名23.2组成23.3主治23.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23.5制备方法 24《喉科秘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4.1方名24.2组成24.3主治24.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24.5制备方法 25《圣济总录》卷一二六方之三黄丸 25.1方名25.2组成25.3主治25.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25.5制备方法 26《青囊秘传》方之三黄丸 26.1方名26.2组成26.3主治26.4三黄丸的用法用量26.5制备方法 2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三黄丸*三黄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拼音 sān huáng wán
2概述 三黄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二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中药部颁标准
4三黄丸说明书
2.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服药后大便次数每日2到3次者,应减量;每日3次以上者,应停用并向医师咨询。
4.服药3天后或服药期间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5.小儿、年老体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若需使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千金翼方》卷十九方之三黄丸
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三黄丸
7《银海精微》卷上方之三黄丸
泻心火。心经火盛,大眦赤脉传睛,大眦常壅涩,看物不准者。
8《脉因证治》卷上方之三黄丸
9《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三黄丸
每服5钱,连服10次。
先将熟大黄酒浸透,隔水蒸软,捣烂;然后以乳、没、雄、麝、西5末和入,再捣千捶为丸,如梧桐子大。
10《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 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其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
11《三因》卷八方之三黄丸
12《袖珍》卷三方之三黄丸
13《普济方》卷二九六方之三黄丸
14《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三黄丸
15《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之三黄丸
16《活人书》卷十八方之三黄丸
17《片玉心书》卷四方之三黄丸
18《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家宝》方之三黄丸
19《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之三黄丸
2.《医方考》:上件皆火证也。火炎则水干,故令消渴;燥万物者,莫于火,故令羸瘦,不生肌肉;火甚则速于传化,故善谷。芩、连、大黄,苦寒物也,寒能胜热,苦能泻火,火去而阴自生,阴生而肌肉自长矣。
3.《审视瑶函》:味之苦者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苦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厚。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厚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水流湿,火就燥之义也。
20《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三黄丸
21《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2《明医指掌》卷六方之三黄丸
23《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经验良方》方之三黄丸
24《喉科秘诀》卷下方之三黄丸
25《圣济总录》卷一二六方之三黄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6《青囊秘传》方之三黄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74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川升麻散
下一篇: 川大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