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吹喉朴消散

中医世家 2023-05-03 07:43:41

吹喉朴消散

别名 : 朴消散

处方 : 朴消、消石、胆矾、白矾、芒消(五味皆枯干)、寒水石(烧)、白僵蚕(直者,炒)、甘草(炙,锉)、青黛(研)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散,和匀。

功能主治 : 口疮及喉闭。

用法用量 : 朴消散(《普济方》卷二九九)。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根据中药资源的功用可划分为几大类

解表类
凡以发散在表之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物多具辛味,主入肺和膀胱经,偏行肌表,性轻发散,可促进肌体发汗,使在表之邪随汗从表解,正合于《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治疗法则。肺主皮毛,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邪据于表则卫阳温煦失职,毛腠开阖无度,营卫失于调和,肺气不得宣肃。通过汗法,使邪从汗解,则卫阳宣畅,开阖有度,营卫调和,肺复宣肃,肌体重新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解表药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不畅或有汗、脉浮等外感表证。另有部分解表药尚兼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胜湿止痛、解毒消疮等功效,可以适应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由于表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性质,所以解表药相应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种。
清 热类
以清泻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由于引起里热的病因不同,且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兼变证,故里热证型多种多样。对应于临床常见证型,清热药依据药性功效特点可以分为以下5类。
清热泻火药:主要具有清热及泻火功效,多用于治疗各种实热证候,典型表现为高热,烦渴,谵语,甚至发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洪实有力等。本书列选如生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临床常用药物。
清热解毒药:主要具有清热及解毒功效,用于各种热毒证候,如痈疮、斑疹、丹毒、痄腮、瘟疫、毒痢等。本书列选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临床常用药物。
清热燥湿药:主要具有清热及燥湿功效,多用于各种湿热证,如肝胆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湿热痹证等。本书列选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等临床常用药物。
清热凉血药:主要具有清血分实热功效,多用于血分实热证及温病热入营血证候,临床可见斑疹,各种出血征兆,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舌红或绛等。本书列选如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等临床常用药物。
清透虚热药:主要具有清虚热、退骨蒸功效,多用于阴虚内热证及温热病后期余邪不尽之证,表现为低热不退,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不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本书列选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临床常用药物。
由于清热类药物性多苦寒(燥),易伤脾胃阳气,苦燥又易劫伤阴津,故临床使用该类药物时,应辨清虚热、实热,要注意顾护胃气及阴津,且中病即止,避免克罚太过,而犯“虚虚”之戒。
泻下类
以通利大肠、促使排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通过通利大便,使有形积滞、水饮、无形实热、邪毒得以从大便途径清除,是“给邪以出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每种药的功效及适应症的不同,可分为攻下、润下、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除了润下药作用相对缓和外,其他大多数药性苦寒峻烈,临床使用应十分注意:一不要引表邪入里,分清表里层次,避免早下;二要注意顾护胃气,避免苦寒伤胃;三要奏效即止,“不必尽剂”,以防“虚虚”之弊。
化痰止咳平喘类
以祛除痰液或促进排痰为主要功效,从而缓解或消除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的药物,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痰既是多种外感内伤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病理产物,又在疾病演变过程中成为新的一种致病因素,故化痰、祛痰实为一种病因治疗。由于痰在属性上有寒、热、风、湿多种,形质上又有有形、无形之分,化痰药亦与之对应多种。且咳喘往往挟痰,痰盛又常常导致咳喘,所以,化痰往往是治疗咳喘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对于麻疹初期之咳,不宜止咳,以免敛邪,不利于疹毒的透发。咳嗽兼有咳血者,不宜用峻药化痰,以免加重出血。
祛风湿类
以祛除留着于肌表经络风湿、疏通经络、解除痹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风湿痹证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筋脉挛急、半身不遂、麻木不仁、下肢痿弱等。本类药性偏于辛燥,辛以通络,燥以祛湿,容易耗伤阴血,故使用本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阴血。另外,痹证多属慢性疾患,一般需较长期服药,且剂型多做丸散或酒剂服用。
祛湿类
以祛除体内水湿之邪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湿药。根据其功效途径,可分为以下两类。
芳香化湿药:脾喜燥恶湿,湿邪阻于中焦,最易困遏脾阳,而使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脘腹痞满、泛恶欲呕、口甘多涎、纳呆体倦、大便溏薄等症。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可以醒脾,性辛温,长于燥湿,故用于湿困脾阳、运化失职证最为适宜。本书列选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等临床常用药物。
利水渗湿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因而障碍,水湿蓄积体内,排出困难,遂成水肿、痰饮、淋病、湿疮、黄疸等证。本类药物性味甘淡,长于清利,能使水湿从小便排出,给邪以出路,从而达到祛除水湿的目的。
但芳香化湿类药物偏于温燥,利水渗湿类药物偏于淡渗,均易耗伤阴液,故使用时应注意顾护阴液,达到“利水不伤阴”的效果。
理气类
以调理气机,使气运通畅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理气药。气机的升降出入保证了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气机不畅则主要表现为气滞和气逆两种情况。气滞多可见闷、胀、痛,气逆则多见恶逆、恶呕、喘息。归结于脏腑,则肺主一身之气,肝主疏泄,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凡七情、六淫、饮食、痰湿、瘀血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以上脏腑气机,而发生肺失宣降、肝气郁滞、脾胃升降失司等脏腑气机紊乱证候,表现出多种临床证候。
但本类药物多具行散走窜之性,气味大多辛燥,容易耗气伤阴,对气虚、阴虚者应注意选择适宜的药物或配伍。

温 里 祛 寒 类
以温散里寒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温里药。里寒证包括实寒与虚寒,前者表现为脘腹冷痛拒按、呕吐泄利等症,后者则多见畏寒肢冷、脘腹痛而喜按、小便清长等症,虚寒之甚者,或可见肢冷汗出,脉微欲绝之亡阳证。以上诸证,均可酌情选择本类药物救治。但本类药物多辛热偏燥,容易伤津耗液,热证及孕妇均应慎用。
理血类
活 血 化 瘀 药
以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活血药。引起血液瘀滞不畅的原因很多,六淫外伤痰湿等均能造成血行障碍,形成瘀血,瘀血内阻又成为多种内伤杂病的致病因素。瘀血证主要表现为位置固定的刺痛或麻木,血肿或血块,瘀斑瘀点等。并且由于气与血密不可分的关系,血瘀又常可导致气滞,临床活血通脉的同时常配合调畅气机,最终恢复气血和调的目的。
本类药物专走血分,性多走散,凡有出血倾向者以及孕妇,均应慎用或忌用。
止血药
以阻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止血药。顾名思义,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各种出血(倾向性)性病证,为中医药急救学科一重要领域。血证有寒热温凉之异,与之相对应,本类药物亦分为凉血止血、温经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等不同种类。
古有“止血不留瘀”之良训,因为单纯止血往往有留瘀之弊,所以使用该类药物,尤其具有凉血收敛性质的止血药物,应始终注意留瘀问题,以防后患。
驱虫类
以促进排除或杀灭肠道多种寄生虫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虫药。虫寄生于肠道,可见有绕脐腹痛、肛门耳鼻瘙痒、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本类药物药性各有所偏,对虫类针对性强,故临床使用时最好根据寄生虫种类选择性用药。另外,部分药物具有一定毒性,需慎用。服用驱虫药,最好空腹服,此时药力较易作用于虫体,提高疗效。
消食类
以消化饮食积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消食药。饮食积滞于中,食积不化则易使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表现。本类药物即是通过消化饮食积滞以达到恢复脾胃正常运化的目的,临床上多种病证兼有脾胃消化不良者,均可配伍使用。
安神类
以安神定志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心藏神,肝藏魂,神志不安多与此两脏器功能密切相关。临床见证有虚有实。本类药物多为矿物类或植物种子类,前者质重性降,故多具重镇潜降以安神之效;后者质润性补,故多具滋润养心之功,临床往往配合使用。但矿物类药质重,易于耗伤胃气,使用时应注意配伍保护胃气之品,且避免久服。
平 肝 息 风 类
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引起肝风内动及肝阳上亢的原因虽然很多,但不外虚实两种,虚者多因“水不涵木”,实者多由“热极生风”。故本类药物多偏寒凉,对于脾胃虚寒及阴亏血少者应避免伐攻太过。
开窍类
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开窍药。心主神明,邪闭于窍则神明蒙蔽,神志因而昏迷,临床有闭证(属实)、脱证(属虚)之分。本类药物多具辛香走窜之性,容易耗泄元气,为中医救急之品,只用于闭证,脱证禁用,只可暂用,不宜久服且辛香之物易于挥发,故内服多入丸散,仅极少数药物可入煎剂,亦当后下。
补益类
以补充人体精微物质、增强机能,从而提高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补益药。所谓虚证,不外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与之相对应,补虚药则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补气药:主要用来治疗气虚证的药物。归结于脏腑,肺主一身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多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使用本类药物,应注意补中有行,即补气之中酌加行气之品,避免呆补滞气。
补阳药:主要用来治疗阳虚证的药物。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诸脏阳虚多本于肾阳不足,故补阳药多与肾脏关系密切。但本类药物多偏温燥,对于阴虚火旺者应避免妄用。
补血药:主要用来治疗血虚证的药物。血虚日久,常可导致阴虚,阴血关系密切,故补血同时常用补阴药,补阴以生血。又血能载气,气能生血,气血关系密不可分,因而补血往往与补气共施,补气以生血。但本类药物多偏于滋腻,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妨碍胃气。
补阴药:主要用来治疗阴虚证的药物。归结于脏腑,主要与肺、胃、肝、肾四脏关系密切。又由于阴阳互根,阴虚日久,常可及阳而见阳浮、内热之证。故补阴同时应注意制阳。且本类药物多具滋腻之性,使用时仍应注意防止碍于脾胃运化,避免呆补。
总之,补虚药适用于确有所虚者。对于邪盛之实证,避免轻用。即使扶正以驱邪,也应选准时机,避免滥补,造成“闭门留寇”。同时,一味补益,难免壅滞,应充分理解“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原则,灵活补益,避免呆补。
收涩类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收涩药。本类药物性味酸涩而具敛固之效,酸性收敛,涩可去脱,故多用于各种正气不固的虚脱证候。然而,人体气血津液精的滑脱不禁根本在于正气虚衰,不能敛固,故收涩药只可救标,同时必须配合扶正救急之品,才能标本兼顾,切实达到救治目的。
涌吐类
以促进呕吐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凡毒物、痰涎、宿食在咽喉胸脘等上部者,均可通过促其呕吐以达到驱邪的目的。但本类药物多具一定毒性,且呕吐时动作剧烈,使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故该类药物仅限于邪气实而正气充足之人,虚者禁用。使用时多采用少量渐增的方法,以防过量中毒或涌吐太过。且服药后应多饮热水,以助药力。又不宜立即进食,以免碍胃。
外用药
外用药则指主要通过外界途径给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药物。主要适用于痈疮、疥癣、虫咬、外伤等疾患。给药途径有膏贴、熏洗、涂搽、吹喉、滴鼻、点眼等多种。因大部分药物具有毒性,应严格控制用量及给药途径,以免中毒。

"朴"组词

基本字义
1. 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素。~实。~厚。~质。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木,菐声。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2. 同本义 [timber]
朴,木素也。——《说文》
既勤朴斫。——《书·梓材》。马注:“未成器也。”
朴散则为器。——《老子
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论衡·量知》
3. 本质;本性 [nature]
尚素朴。——张衡《东京赋》。注:“质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4. 货物的成本 [cost]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商君书·垦令》
〈动〉
1. 砍伐整理 [fell]
朴桷不斫。——《淮南子·精神》。注:“采也。”
2. 又如:朴斫(砍斫,削治)
3. 通“扑”。击,打 [beat;strike]
举筑朴秦皇帝。——《史记·刺客列传》
…水衡阎奉朴击卖请。——《史记·酷吏列传》
〈形〉
1. 淳朴;朴实 [simple;natural;plain]
敦兮其若朴。——《老子》
浇淳散朴。——《汉书·黄霸传》
民敦而俗朴。——《孔子家语·王言》
2. 又如: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质朴(朴实;不矫饰);诚朴(诚恳朴实);俭朴(俭省朴素);朴秀(朴实而秀美);朴质(朴素纯真);朴讷(朴实而口才不好);朴散(本谓纯真之道分离变异。后亦谓淳朴之风消散);朴愚(质朴愚拙);朴鄙(质朴鄙野);朴涩(质朴迟钝);朴辞(质朴而不文饰之辞);朴赡(质朴而丰富);朴木(质朴厚重);朴索(质朴无华);朴野(质朴无华)
3. 另见 piáo;pō;pò
常用词组
1. 朴厚 pǔhòu
[simple and loyal] 质朴诚厚
为人朴厚
2. 朴陋 pǔlòu
[without any artificial decoration] 质朴无华;质朴鄙陋
3. 朴茂 pǔmào
[sincere and honest] 朴实厚道;诚实
4. 朴讷 pǔnè
[slow in speech] 朴实而不善言辞
5. 朴实 pǔshí
(1) [honest]∶淳朴诚实;质朴笃实
朴实无罪过。——《北史》
(2) [simple]∶朴素
他穿得很朴实
6. 朴实无华 pǔshí-wúhuá
[simple and unadorned] 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朴实无华的拱门
朴实无华的风格
7. 朴素 pǔsù
(1) [simple and unadorned]∶质朴;无文彩
衣着朴素
(2) [thrifty and simple;economical]∶俭仆,不奢侈
生活朴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7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