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附子1个(炮,去皮脐),人参(去芦,不用北参)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藿香叶半两,缩砂仁半两,槟榔半两,白术半两,白茯苓半两,益智仁半两,草果仁(煨,去壳)半两,丁香(不见火)半两,陈皮(去白)1两,粉草(炙)1两,香附子(炒,去毛)1两,肉桂(不见火)1两,乌药(炒黄)1两,枳壳(麸炒,去瓤)1两,青皮(去白)1两,黄耆(擘开,盐水浸1宿)1两,厚朴(姜制)1两,沉香(不见火)半两。
制法 : 上为细末罗过。
功能主治 : 顺气快脾,进美饮食。主男子妇人虚弱,及疟安后体虚。
用法用量 : 每次2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空心服。如虚眼昏暗,加净枸杞子,拣菊花蕊各半两。
摘录 : 《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经验良方》
经方外用治疗儿童常见病经验举隅
南丽娟 李莲嘉
清代儿科医家陈复正精通幼科, 擅长外治, 认为“小儿脏腑未充, 则药物不能多受”, 因此“不可妄用汤剂”。 小儿皮肤薄嫩, 药物易于通过皮肤吸收, 同时,小儿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临床只要辨证施治得当, 量少亦可起到桴鼓之效。
清代医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 中 提出“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 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 外治和内治不论在理论还是药物方面都是相通的, 只是治疗方法不同而已。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常可以屡建奇功。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临床上依从性差, 也因此容易影响最后的疗效。 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 种类众多, 使用方便, 安全有效, 同时解决了儿童服药困难这一难题。
1 苍耳子散熏洗治疗儿童鼻炎、鼻窦炎
鼻炎、鼻窦炎是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以鼻塞流涕为主症, 严重者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部分患儿缠绵难愈, 发作时痛苦不堪, 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面部的发育 [1] 。 南宋严用和的《济生方》中所载的苍耳子散, 疏散风邪, 通利鼻窍,主治鼻炎、鼻窦炎。 临床上以苍耳子散加水煎煮, 取其热气熏鼻腔, 每日 2 3 次, 疗效显著。 清代医家汪昂提出: “凡头面之疾, 皆由清阳不升、 浊阴逆上所致”。
故本病的治疗重在升清降浊、透邪通窍。 方中苍耳子、辛夷、白芷均为祛邪通窍、 治疗鼻塞的要药, 其中苍耳子辛散温通, 温和疏达, 善通鼻窍; 辛夷辛温解肌, 芳香利窍; 白芷祛风除湿, 通窍止痛, 治头面诸疾; 薄荷性味辛凉宣散鼻窍, 与辛夷、白芷、苍耳子联用, 一方面加强了通鼻窍的力 量, 另 一方面可防止其余三味药温燥太过。
有黄脓涕、咽红、喉核肿大者, 加菊花、金银花、 赤芍; 反复鼻炎发作, 纳少畏寒者, 加炙黄芪、 炒白术、 防风、党参等以补肺健脾; 头晕头痛者, 加川芎、 细辛、 蔓荆子、葛根; 喷嚏连连、流清涕、怕冷者, 加荆芥、防风、炙麻黄。
2 银翘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 发病率高、病势急、热度高。 小儿体属纯阳, 感邪之后易从热化火, 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 外感即感冒, 又称伤风。 因小儿腠理疏松, 肺卫不固, 外邪犯表, 遂成感冒。 沈金鳌《幼科释谜》中云: “感者触也, 冒者罩乎, 触者必犯, 犯则内趋, 罩则必蒙, 蒙则里瘀, 当其感冒, 浅在肌肤。 表之则散, 发之则祛, 病斯痊矣”。 又《黄帝内经》有云: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 汗”。 感冒 乃感受外邪所致, 病在腠理, 治疗上当疏散表邪, 解肌发表。
药浴疗法有着悠久的 历史 ,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 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认为药浴能“疏导腠理, 通调水道, 使无凝滞”。 药浴疗法以温水承载辛行发散的中药药液, 通过温水对皮肤的物理刺激, 使得皮肤充血, 促进血液循环及药物吸收, 起到经络调和、 气血调畅、 汗出 热解之作用 [2] 。小儿腠理疏薄, 药力易通过皮肤吸收, 而小儿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 治疗上随拨随应, 外治之法, 辨证得当,亦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临床对于外感发热高热难退的患儿, 取银翘散煎煮为汤药, 药渣以纱布包裹, 放入浴盆, 药汤倒入浴盆, 取适量水兑入, 水温 40 左右, 浸泡 20 min。 浸泡之前建议患儿饮用适量温水或稀粥, 以助药力。
恶寒重、流清涕者加荆芥、防风、桂枝、羌活、独活;口渴咽痛、发热重者加金银花、 连翘、 栀子、 大青叶; 咽痛、头身疼痛者加川芎、 黄芩、 石膏; 易惊、 夜寐不安者加钩藤、石决明、蝉蜕。
3 脐疗
脐疗法 历史 悠久, 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关于脐疗的文字记载。 《理瀹骈文》 谓: “中焦之病, 以药切粗末, 炒香, 布包, 敷脐上为第一捷法”。 脐中即为神阙, 为经络之总枢, 经气之汇海, 脐可通过经络沟通上下内外诸经和五脏六腑。 现代医学认为脐为腹壁最后关闭和最薄处, 最有利于药物渗透和吸收。脐部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 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的部位, 将药物外敷于脐部, 使药力经神阙迅速渗透到各个组织器官, 以调节人体气血、阴阳, 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病的目 的 [3] 。
3. 1 藿香正气散外用治疗风寒泄泻
泄泻是指粪便频次增多、粪质稀软, 甚至排出水样便的病证。 小儿体属纯阳, 生长迅速, 代谢旺盛, 表现为怕热贪凉, 在饮食上喜食生冷, 生活上贪凉, 故在表则易受风寒侵袭, 卫阳被遏, 在里则中阳受损, 临床上常见寒泻。 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认为“阴为体, 阳为用, 阳气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 在病理情况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4] 。
因此, 治疗小儿风寒泄泻当以扶阳解表为要, 而藿香正气散外可解表, 内可化湿, 中调脾胃, 是治疗风寒泄泻的良方, 临床上常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敷脐治疗小儿风寒泄泻。 藿香正气散 历史 悠久, 临床应用广泛, 本方最早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伤寒头痛, 憎寒壮热, 上喘咳嗽, 五劳七伤, 八般风痰, 五般膈气, 心腹冷痛, 反胃呕恶, 气泻霍乱, 脏腑虚鸣”。 临床上取藿香正气散之方义, 方选藿香、 紫苏、 白 芷、 茯苓、 苍术、 陈皮、姜半夏、防风等药, 将其打为细末或选用颗粒剂型,混合后以纱布包好, 睡前外敷于肚脐, 次日 起床后取下。 方中藿香辛温, 解表化湿, 辟秽化浊; 紫苏、白芷解表散寒; 茯苓、苍术健脾益气; 陈皮、 姜半夏理气和胃;防风祛风解表, 又可胜湿止泻, 《医方集解·和解之剂》载“防风辛能散肝, 香能舒脾, 风能胜湿, 为理脾引 经要药”。
3. 2 承气汤外用治疗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是小儿排便障碍的 常见原因, 占小 儿便秘的 90% 以 上。便秘以排便困难, 大便干结或排便间 隔时间 延长为主, 还会伴有恶心、 呕吐、 腹痛、 食欲不振等不适, 常合并肛裂、 痔疮或直肠脱垂 [5] 。 《诸病源候论· 小儿杂病诸候论》 曰: “小儿便不通者, 脏腑有热, 乘于大肠故也” 。 中 医认为小儿“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 小儿脏腑娇嫩, 乳食不知自 节, 现代 社会 儿童又常常过食煎炸厚腻之物, 食滞胃 肠, 脾虚不运, 化物无力, 日久化热, 燥热内结, 致大便秘结不通。 孙丽平 [6] 认为不论何种因素导致的小儿便秘, 必然存在糟粕内 停,糟粕停滞日 久, 阴 阳 失衡, 变生他病。 故小儿便秘,必以通腑消积为 要, 积食消, 腑气通, 肠胃 恢复正常运转。 临床以承气汤加减, 方用大黄、 枳实、 莱菔子、决明子、 山 药等药, 将药物打为 细 末或选用 颗粒剂型, 混合后以纱布包好, 外敷于脐中。 方中大黄苦寒清热, 峻下实热; 枳实长于破滞气, 消积滞; 莱菔子降气行滞消食; 决明 子润肠通便; 山 药健脾养胃, 以防攻伐太过, 损伤正气。 脐中 属中 医经穴的神阙, 《针灸学名解》中指出“本穴在脐, 脐为先天之结蒂, 又为后天之气舍, 此间 元气尚存, 在内 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 变化出 焉, 小肠为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两肠俱关于化, 即大而化之谓神也” 。
3. 3 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 慢性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本病反复发作, 迁延难愈 [7] 。 近年来, 本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 在治疗方面, 现代医学尚无特效药物, 主要以抗感染、 解痉止痛、 调节肠道菌群等对症治疗为主, 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且患儿腹痛反复发作, 影响患儿的学习及生活。 根据本病的特点,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 “瘰疬” “痰核”等范畴。
肖达民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 以脾胃亏虚为本, 以湿痰、气滞、食积为标 [8] 。 著名儿科医家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指出: “小儿脾不用事, 其气尚弱, 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 本病以反复的腹痛为主要特点, 又小儿脾常不足, 故本病治疗宜止痛与健脾并重。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功在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李东垣在《医学发明》 中提出“痛随利减, 当通其经络, 则疼痛去矣”。 本病治疗重在通利经脉, 调畅气血。 临床上以小建中汤加减外敷神阙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的腹痛, 方选桂枝、 炒白芍、 木香、 苍术、延胡索、炙甘草等药。 方中桂枝温阳通脉, 配伍白芍有调和营卫之功, 白芍又可缓急止痛; 苍术祛风散寒、 健脾燥湿, 木香温中行气、健脾消食, 二药合用, 使脾气得健, 气血得通; 延胡索能理一身上下之痛, 能治内 外气血不宣之病; 炙甘草益气补虚,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
4 小结
中医外治法疗效好、不良作用少, 同时外治法能够避免口服给药的弊端, 如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刺激。 儿童服药困难, 中医外治必然是治疗儿童疾病及儿童保健未来的趋势, 也是中医的优势。 古人对小儿外治法的记载是非常丰富的, 这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应该积极地继承和发扬。
(1)改善生活方式
平时饮食尽量清淡,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比如山药,芡实,茯苓,薏米等。同时不熬夜,尽量保持有规律的运动,运动也是祛湿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2)舒肝养血
在中医五行理论里面,肝木克脾土,肝主疏泄,长期肝气郁结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并且抑制脾胃功能,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下,那么不仅损伤肝脏,脾胃也会逐渐虚弱。平时可以多喝一些玫瑰花茶进行疏肝理气,同时还可以用逍遥丸来疏肝健脾(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不要总是让自己处于高压力下,适当放松压力有助于身心健康)
(3)健脾祛湿
呵护我们的脾胃是一辈子的功课,脾虚湿气重虽然可以吃一些中成药,但是我在这里推荐一个更长久的方法:疏通经络。
承山穴是祛湿的大穴,位于膀胱经上的小腿肌肉下方,按揉起来十分疼痛,湿邪多下行,所以我们经常会感觉双腿沉重发酸,平时可以多按揉此穴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70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参附回阳汤
下一篇: 参附天麻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