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人参1钱,黄耆1钱,当归1钱,白术1钱,白芷4分,防风4分,川芎6分,肉桂5分,甘草(炒)5分。
功能主治 : 金木所伤,寒热而内痛益甚,欲溃脓者。
用法用量 : 水煎,作2-3服。
摘录 : 《保婴撮要》卷十六
目录1拼音2《*辞典》:槐耳 2.1出处2.2拼音名2.3槐耳的别名2.4来源2.5性味2.6功能主治2.7槐耳的用法用量2.8附方2.9摘录 附:1用到中药槐耳的方剂2用到中药槐耳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槐耳 1拼音 huái ěr
2《*辞典》:槐耳
②《唐本草》:"味苦辛,平,无毒。"
①《药性论》:"能治风,破血,益力。"
②《唐本草》:"主五痔,心痛,女人阴中疮痛。"
③《本草图经》:"治大便血及五痔、脱肛等。"
②治大肠风毒。下血不止:槐耳二两(烧灰),干漆一两(捣碎、炒令烟出)。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钱。(《圣惠方》)
③治妇人漏下,淋沥不绝:槐蛾不以多少,烧灰,细研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食前。(《圣济总录》槐蛾散)
④治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鹅(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食前热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⑤治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妇人良方》)
⑥治蛔虫心痛:槐上木耳(烧灰)末,如枣大,正发和水服,若不止,饮热水一升。(《随身备急方》)
用到中药槐耳的方剂 槐耳丸 拼音:huáiěrwán《圣惠》卷七十二:槐耳丸:处方:槐耳2两(微炙),牛角(角思)2两(炙令黄)...
牛角(角思)散 《圣惠》卷六十:组成:牛角(角思)2两(烧灰),槐耳1两(微炙),臭椿根2两(微炙),屋松2两(微炙...
内补丸 圣惠方》卷六十方之内补丸:组成:黄耆3分(锉),槐耳1两(微炙),苦参半两(锉),白桐叶3分,龙骨3...
神应丸 )耳头2两,干漆(酒浸1宿,炒令断烟取出)2两,槐耳1两半。主治:肠风经年不愈,泻血疼痛。用法用量:...
猬皮丸 丸组成:猬皮3两,人参3两,茯苓3两,白芷3两,槐耳3两,干地黄3两,禹余粮3两,续断3两,蒲黄2两...
更多用到中药槐耳的方剂
用到中药槐耳的中成药 槐耳颗粒 拼音:huáiěrkēlì英文:槐耳颗粒说明书:药品名称:槐耳颗粒剂型:20g。槐耳颗粒的药理作用:...
更多用到中药槐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槐耳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木耳 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时珍曰...
《普济方》:[卷三十七大肠腑门]肠风下血(附论) 角(烧灰)耳头干漆(酒浸一宿炒令断烟取出各二两)槐耳(一两半)上为末枳实丸治肠风。枳实(麸炒)皂荚(...
《本草述钩元》:[卷十五菜部]木耳 风泻血。其性凉血。故能止血。(文清)木耳得分。用槐耳气味苦辛平。主五痔脱肛下血。肠痔下血。槐耳为末。...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一妇人诸疾门]痔 其血渗而成之。亦有长年久坐而成者。其痔痔也转而方槐耳丸治妇人久痔。下脓血不止。槐耳(微炒)牛角(炙令...
《证类本草》:[卷第十二]槐实
《汤头歌诀》是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词解: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
“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汤头歌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66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参耆内托散
下一篇: 参耆和气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