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贝母黄芩汤

中医世家 2023-05-02 14:52:45

贝母黄芩汤

处方 : 川贝母3钱,黄芩5钱,麦门冬3钱,茅根5钱,滑石4钱,瓜蒌仁3钱,罂粟壳4钱,青黛3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 : 清热止嗽主嗽血,脉象洪盛,血色紫暗者。

用法用量 : 水煎,温服。

各家论述 : 此方以川贝为君,川贝乃治热嗽之圣药;佐以麦冬、粟壳,清热涩痰;滑石、黄芩,清热散结;青黛、茅根,清热凉血;甘草和药调中,剂中不先止血,故以清热为先务也。

摘录 : 《医学探骊集》卷四

黄芩中药图片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中药图片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中药图片的功效与作用,这种食物是大家所熟知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调理身体,平时我们也可以将它泡水喝,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对我们有好处,下面是黄芩中药图片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中药图片的功效与作用1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1、解热。 动物实验证实有解热作用。

2、利尿。 作用明显,有效成分主要为黄芩素。煎剂也有利尿作用。

3、抗菌。 体外试验黄芩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有效成分为黄芩。

4、抗病毒。 黄芩对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PR3有抑制作用。又发现动物(鼠)感染流感后,黄芩可有一定治疗作用。

5、抗真菌。 体外试验黄芩煎剂对多种皮肤真菌(如腹股沟表皮癣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镇静和降压 。通过加强皮层抑制过程而镇静,通过轻度扩张血管而降压,其作用已经运动实验和临床观察而证实。

此外,黄芩能使血糖上升,并有利胆、抑制肠管运动和抗过敏的作用。

炮制 :切片前用沸水汤10分钟或蒸1小时闷软切片。生用、酒炒、炒炭。

性味 :苦寒。

归经 :入肺、脾、胆、大小肠径。

功能 :清热燥湿,止血安胎。

主治 :肺热咳嗽,血热妄行,湿热下痢,胎动不安。

临床应用:主要为清泻肺火。

1、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的'咳嗽)。配桑白皮、浙贝母、麦冬等。

2、用于治疗急性炎症性热病。在清热方剂内,黄芩广泛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配白芍,方如黄芩汤,或配葛根、黄连。

4、用于治疗因有热而致胎动不安。用黄芩配白术以清热安胎,如当归汤;偏血虚的或与四物汤同服。

5、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属肝阳亢盛,有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状者,可用黄芩清热降压,有助于消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并可降压,即使长期服用也没有什么毒性。常配菊花等同用,方如黄芩夏菊汤。

6、治疗小腹绞痛而属热痛者,配川厚朴、黄连。

此外,在治疗由湿热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时,在去湿清热的方剂内,可加入黄芩。

使用注意 :1、一般用嫩黄芩较多。嫩黄芩与枯芩(片芩)功效大同小异。一般治热痢,清内热多用嫩黄芩;泻肺热,清肌表之热可用枯芩。

2、小儿平日脾胃较弱者,服苦寒之黄芩要防其对胃肠刺激过甚,可酌量配党参同服。

用量 :6~15g。二岁以下小儿可用1.5g至4.5g。

处方举例 :1、黄芩汤(《伤寒论》):黄芩9g,白芍6g,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服。

2、当归汤(《金匮要略》):黄芩6g,当归9g,白芍6g,白术9g,川芎1.5g,水煎服。

3、黄芩夏菊汤:黄芩9g,夏枯草15g,菊花9g,水煎服。

1、以河北承德,内蒙古昭盟产品根条坚实,色黄,较光滑,习称“热河黄芩”质量最佳。山东产品称“东芩”根细长而坚实,呈黄绿色,江浙地区认为质佳。

2、黄芩由于生长年限不同,性状大小不一,商品分为四个等级:

(1)大枝芩:体形粗大,空心多。

(2)枝芩:体型较小,空心少。

(3)尖芩:体型细小及折断的尾部。

(4)瓣芩:破碎的片块。

3、成分:含黄芩甙及黄芩素。

4、实验证明:黄芩遇冷水变绿的原因,是由于黄芩中含有的酶,在一定的湿度和湿度下,可以酶解黄芩中两种甙,即黄芩甙和汉黄芩甙,产生葡萄糖醛酸与两种甙元,即黄芩素与汉黄芩素。而其中的黄芩素,是一种邻位的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氧化而变绿。因冷浸后降低了有效成份。影响疗效。

5、四川、云南、贵州所产的黄芩,其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西南黄芩的根。商品性状较弯曲,常有分歧。断面黄绿色明显,仅在当地习销。

黄芩中药图片的功效与作用2《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僻,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

《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法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风寒咳嗽、头痛发热,宋代名医朱肱:可用这个8味中药的经典良方

人们时常感叹,“吃的是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灾病的?”毕竟我们都是肉眼凡胎,并不是天仙下凡,所以难免少不了被疾病的困扰。有很多疾病,其实看上去像个小问题,但是如果不引起重视,往往会酿成大问题,比如咳嗽就是这种疾病。表面上,一个咳嗽不简单吗?其实一个咳嗽是牵动着身体里的五脏六腑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说法。

对于咳嗽的原理,《医学三字经》中曾这样说到,“气上呛,咳嗽生”,导致肺气上逆的因素,清代名医陈修园认为,无外乎“风寒入”和“痨损积”两种,而风寒从外袭击肺部,导致咳嗽的情况非常之多,所以,很多医者对咳嗽的调治都不会忽略风寒的因素。风寒所致的咳嗽,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因此调理风寒咳嗽的方药也很多。

在古今调治风寒咳嗽的方药中,有一个方剂堪称经典,它是出自宋代名医朱肱《类证活人书》的“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呢?全方由“前胡三两、荆芥四两、姜半夏一两、赤芍二两、细辛一两、炙甘草一两、旋覆花三两、麻黄三两”等8味中药组成,用法是将这8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时取药末二钱,用布包好,加生姜和大枣适量,水煎服。

金沸草散是比较经典的发散风寒、温化痰饮的方剂,主要适用于风寒证,凡是由风寒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疾病,均可用金沸草散,临床上主要症状以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为代表,舌脉方面主要以舌质洪、舌苔白、脉浮为特征。现代也可用于感冒、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小儿喉源性咳嗽、慢阻肺等疾病,只要辨证属于风寒,均可化裁使用。

金沸草散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作用呢?其实核心在于配伍。全方用旋覆花、麻黄为君药,其中旋覆花主要起到温中散寒、降气化痰的作用,麻黄主要起到宣肺发表、除寒止咳的作用,以前胡、半夏为臣药,主要辅助旋覆花消痰降气;以荆芥、细辛为佐药,主要起到散寒的作用,以赤芍、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泻肝敛阴、调和诸药的作用。

全方有两味比较独特的中药,第一味就是旋覆花 ,又名金沸草,古代素有“百花皆升,旋覆独降”的说法,它在“消痰逐水,利气下行”方面的作用独特,由于咳嗽是由肺气上逆引起的,所以降气下行是当务之急,旋覆花在这里起到的作用就十分奇特。第二味就是赤芍药 ,赤芍药可以凉血清热,既能防止方中的细辛、麻黄发汗太过,又能解除风寒郁阻在经络中的热邪,可谓是“一石多鸟”。

总体来说,金沸草散对于风寒咳嗽来说,不仅对症,而且药效也是不错的。不过临床上往往会有一些变证,所以还是需要临证加减,比如痰多黄稠,可以去掉方中的荆芥和麻黄,加上黄芩、浙贝母、瓜蒌子;如果是痰多清稀的话,可以加入二陈汤;如果是干咳无痰或少痰,伴有咽干的,可以去掉荆芥、麻黄、半夏、前胡,加上南沙参、枇杷叶、蜜紫菀、蜜百部等 中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剂偏温性,如果咳嗽时有咯血的情况,就不建议使用,另外,方中的金沸草在入药时,应该要用布包好了再煎,以免金沸草的细毛入喉之后,导致剧烈咳嗽。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清金化痰汤,黄芩泻白散的方子和用量

指导意见:
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克,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黄芩泻白散桑白皮12 克,地骨皮12克,黄芩9 克,甘草3克。

中药汤剂的熬制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汤药是中药最为常用的一种剂型,不要小看煎熬中药的方法,其中大有学问。若熬法不当,不但会降低药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规律,才能熬制出高质量的汤药。下面就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中药汤剂的熬制过程。

1、选用砂锅熬中药是最科学的器具,因为砂锅是瓷制品,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砂锅的大小视熬制饮片的多少而定,将所需熬制的中药饮片平铺在砂锅中。

2、添水,头次熬制中药所用的水一定是凉水,不要用开水,所加入的水要求将中药材完全浸泡,水面大约要高出中药材2~3cm的位置,最好将药材浸泡半小时后再生火熬制,这样更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3、中药泡好后,放在火上开始熬制。在中药熬开之前用大火,熬开之后转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到时间后,如果药汤还是很多,可以再继续熬一会。切记千万不能把中药煎熬干了,如果熬干就会影响其药效,只能倒掉重熬。因此,熬中药时必须有人在旁边看守,注意时间和火候才行。

4、煎制完毕后,可用一根筷子放在砂锅沿上挡住药渣,倒出药汁。之后再用药淋子过滤一遍,这样效果更好。

5、第二遍熬制时,可以加50~60度的温水,加的水应是第一次的一半。也是小火煎熬20分钟左右,熬完看看药汁多不多,如果不多就可以直接倒出来。若药汁较多,则可以再多熬一会儿。

以上便是为大家介绍如何正确煎煮中药的方法,请大家一定在煎煮过程中遵循上述步骤,使药物的有效成份能够更好地被煎制出来,以便让药物能够充分发挥其疗效。

中药用药误区

一、中药不会中毒,没有副作用

1、大大增加了成本;

2、有些中药药量大小作用是不一样的,比如大黄,小剂量的止泻,大剂量的致泻;

3、有些中药毒性大,可以引起中毒,例如蟾酥;

4、有些药物量太大了也有副作用,现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中药很多都有麻黄,它可以扩张气管,缓解呼吸困难的症状,但如果用量大了会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它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可加重消化不良。

二、全天的量集中一次用

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有“有效血药浓度”、“半衰期”,集中一次使用,多数情况下是不合理的,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三、用药方法不科学

用药的方法的就是拌料和煎汁饮水,用哪种方法都要讲究科学。一般来说煎汁效果好,可有的药煎汁后很容易沉淀,溶于水后药都沉到饮水器底了,鸡喝到的还相当于清水;还有些药汁鸡不爱喝,宁可渴着也不喝;另外有些药汁容易堵塞自动饮水器,这几种情况就应该用拌料的方法。

拌料的'中药粉碎的越细越好,不要直接拌,先用少量的开水焖上一个小时,甚至可以加热焖,然后连水带药一块拌到料里,这样不仅能更好的发挥药效,而且由于料里加了水份,还可以增加采食量。切记要现拌现用,否则饲料中由于加了水份,舍温高时容易引起饲料变质。

另外要根据采食量与饮水量决定用药量,很多病发病后采食量下降,不能盲目的按说明书上说的百分之几拌料,如果没有减料可以按这个比例拌料,可是如果现在只能吃70斤,那仍然按这个比例的话,用量自然不足,我们得保证每只鸡每天能吃到肚子里的药量。药汁饮水的道理也一样。

四、不懂得灵活进行加减与辩证

很多人抱着一个方子不放,用过一次觉得管用或者别人用了管用,以后就照搬,往往效果不好了。因为即使是同样的病,发病原因、症状还是有细微区别的。以现在很常用的治疗肺热咳喘的麻杏石甘汤为例,如发热明显要加黄芩、连翘、金银花,如果咳嗽严重加贝母、桔梗。

五、认为中药治疗效果不如西药快

如果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中药的疗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六、随意与西药配伍

很多养殖户认为中药没什么配伍禁忌,将西药与中药汁混合饮鸡,这很不科学。就拿现在特别常用的黄芪来说,大家都知道它含植物多糖,对病毒效果很好,可电解多维及一些西药往往都含有大量的无机盐类,它可以使天然的植物多糖、蛋白质发生变性而降低其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54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