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贝母散

中医世家 2023-05-02 14:31:48

贝母散

《鸡峰普济方》卷十一:贝母散

处方 : 贝母 知母 百部 阿胶 甘草 麻黄 杏仁 人参 茯苓 半夏曲饼子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主新久咳嗽。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水1盏,大黄蜡1皂大,同煎至8分(即水一盏),通口服。

摘录 : 《鸡峰普济方》卷十一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贝母散

处方 : 贝母22.5克(煨令微黄)百合22.5克 杏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30克(炙微赤,锉)赤茯苓22.5克 麻黄30克(去根、节)石膏60克 人参30克(去芦头)柴胡30克(去苗)

制法 : 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 清热化痰,宜肺平喘。主伤寒汗出而喘促,烦热头痛者。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3.7克,煎至20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 :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贝母散

别名 : 贝母饮(《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处方 : 贝母(煨微黄)桔梗(去芦头)马兜铃 百合 款冬花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干姜(炮裂)汉防己 麻黄(去根、节)各7.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如膏)

制法 : 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 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 : 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少许,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一日三五次。

摘录 :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圣惠》卷八十四:贝母散

处方 : 贝母1分(煨微黄),桔梗1分(去芦头),甘草1分(炙微赤,锉),桂心1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1分(去芦头),干姜1分(炮裂,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夏1分(汤洗7遍去滑)。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伤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八十四

《圣惠》卷八十三:贝母散

处方 : 贝母(煨微黄)1分,桔梗(去芦头)1分,马兜铃1分,百合1分,款冬花1分,半夏(汤洗7遍去滑)1分,干姜(炮裂)1分,汉防己1分,麻黄(去根节)1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如膏)。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咳嗽,心胸痰壅,咽喉不利,少欲乳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5次。

摘录 : 《圣惠》卷八十三

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本草图经》,名见《外科启玄》卷十二:贝母散

处方 : 贝母。

功能主治 : 人面疮。

用法用量 : 《外科启玄》本方用贝母五钱,为细末。用醋调稀,填入疮口内,令满塞之,次日即愈;如少愈,再填,不过三次全愈。

摘录 : 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本草图经》,名见《外科启玄》卷十二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贝母散

处方 : 贝母(去心)半两,皂荚子(炒焦色黄)半两,葶苈子(隔纸炒)1分,甘草(炙,锉)半两。

功能主治 : 小儿感寒咳嗽,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 : 上为散。每服半钱匕,乳食后米饮调下。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圣惠》卷八十三:贝母散

别名 : 贝母饮

处方 : 贝母1分(煨微黄),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麻黄1分(去根节),紫蔻1分(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小儿咳嗽,咽喉不利,状如呀者。

用法用量 : 贝母饮(《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摘录 : 《圣惠》卷八十三

《圣惠》卷四十六:贝母散

处方 : 贝母1两(煨微黄),紫菀3分(去苗土),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人参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咳嗽上气,喘急失声。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 : 《圣惠》卷四十六

《圣惠》卷十八:贝母散

处方 : 贝母1两(煨微黄色),刺蓟1两,蒲黄1两。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热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四十六:贝母散

处方 : 贝母5分(煨微黄),桂心1两,射干半两,钟乳粉1两,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百部半两,五味子1两,白石英2两(细研),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款冬花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挫),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羊肺1具(以水3大碗,煮取汁1碗半)。

制法 :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 久咳嗽,昼夜不息,气奔欲绝,肺伤唾脓血。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用羊肺汁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四十六

《得效》卷五:贝母散

别名 : 二母汤、二母散、一捻金

处方 : 知母(新瓦上焙)1两,贝母(巴豆7粒同贝母炒略熟,去巴豆不用)1两。

功能主治 : 热嗽及痰喘。

用法用量 : 二母汤(《普济方》卷二十七引《医学切问》)、二母散(《医学入门》卷七)、一捻金(《普济方》卷一五七)。

摘录 : 《得效》卷五

《普济方》卷三二五:贝母散

处方 : 贝母2两,金银花2两。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乳痈。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食后好酒调下。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二五

《医学六要》卷三:贝母散

处方 : 贝母,桑白皮,五味子,甘草(炙)1钱5分,款花2两,杏仁(去皮尖)3两。

功能主治 : 久嗽,暴发咳嗽,多日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1两,加生姜3片,煎8分,去滓服。

摘录 : 《医学六要》卷三

《圣惠》卷七十四:贝母散

处方 : 贝母(煨微黄)1两,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1两,生干地黄1两,麦门冬(去心)1两,人参(去芦头)1两,黄耆(锉)1两,五味子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妊娠,肺损咳嗽,喘促不思食。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以糯米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 《圣惠》卷七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贝母散

处方 : 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小儿咳嗽喘闷。

用法用量 : 如2-3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2服。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贝母散

处方 : 贝母(去心)1两半,槐子(10月上已日采之佳)1两半。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难产。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巴,以熟水调下,未生更服。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贝母散

处方 : 贝母10枚大者(去心,麸炒令黄),阿胶(炙燥)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 咳嗽。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匕,临卧煎糯米饮调下。服后去枕仰卧。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贝母散

处方 : 贝母3两,麻黄(去节)2两,干姜2两,桂心1两,甘草(炙)1两。

制法 :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 久咳上气,喉中鸣,昼夜不得卧。

用法用量 : 每服方寸匕,平旦酒调下,1日2次;不知,增之至2匕,大剧可至再服,酒随饮多少。

注意 : 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摘录 : 《外台》卷十引《深师方》

《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傅氏活婴方》:贝母散

处方 : 麻黄(去节)半两,杏仁(去皮尖,炒)3钱,人参3钱,知母半两,贝母半两,甘草半两,石膏(煨)1两。

功能主治 : 咳嗽。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用蜜、薄荷少许同煎,温服。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傅氏活婴方》

《普济方》卷二七四引《鲍氏方》:贝母散

处方 : 川山甲(烧存性)、贝母各等分。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马疔。

用法用量 : 酒调下3-4服。

摘录 : 《普济方》卷二七四引《鲍氏方》

《仙拈集》卷三:贝母散

处方 : 贝母3钱,白芷3钱,当归3钱,乳香3钱,没药3钱。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乳痈,乳疖。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热黄酒送下。

摘录 : 《仙拈集》卷三

《普济方》卷三六九:贝母散

处方 : 黄耆1两,青皮1两,茯苓1两,栝楼根1两,甘草1两,紫菀1两,白术1两,百合1两半。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时气病。

用法用量 : 本方名“贝母散”,但方中无贝母。疑脱。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六九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贝母散

处方 : 贝母(炮)半两,甘草(炙)半两,紫菀草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蛤粉炒)。

功能主治 : 小儿肺感寒邪,咳嗽喘急,睡卧不安。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 :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鸡峰》卷十七:贝母散

处方 : 贝母1两,紫菀3钱,麦门冬1两半,杏仁3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咳嗽上气,喘急失声。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以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 : 《鸡峰》卷十七

《普济方》卷三八七:贝母散

处方 : 贝母3钱,细辛2钱,人参3钱,杏仁(去皮尖)2钱,川芎2钱,罂粟壳(去浮楞)2钱,百部根2钱,粉草2钱,诃子3钱。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乳儿嗽不已。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干柿少许同煎。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八七

《鸡峰》卷十一:贝母散

处方 : 贝母、知母、百部、阿胶、甘草、麻黄、杏仁、人参、茯苓、半夏、曲饼子各等分。

制法 :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 远年近日嗽。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水1大盏,黄蜡1皂大,同煎至8分,通口服。

摘录 : 《鸡峰》卷十一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丁时发方:贝母散

处方 : 贝母(煨)1分,麦门冬1分,款冬花1分,杏仁(炒)1分,紫菀半两。

制法 : 上为末。

功能主治 : 小儿久嗽不止,痰吐喘闷,气噎。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钱,乳汁调下。

摘录 :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丁时发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贝母散

处方 : 贝母(去心)2两。

制法 : 上为散。

功能主治 : 小儿白口疮,满口如浸饼起者。

用法用量 : 先煮面拨粥7个,将逐个拨粥搌儿口内疮了,便以药末半钱,水5分,蜜少许,煎3分,冷与服。仍以药掺贴,每日用3-4次。即愈。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八○

款冬花,常用于各类咳嗽,尤其是伤风感冒后咳嗽老不好

款冬,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植物,中药款冬花是它的花蕾。第一个特别在于,它是一种冬天开花的植物。第二个特别在于,它的花蕾直接长在根茎上。

款冬花最常用的功效,就是用于各类的咳嗽,是一味润肺止咳、化痰的良药。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由于款冬花性温,最擅长的还是肺寒咳嗽。

1、肺寒咳嗽,久咳不止

肺寒咳嗽,常常咳嗽声重,伴有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有时还有鼻塞、流清鼻涕,头痛、怕冷、发热等表现。常常与紫菀一起使用,如《圣惠方》紫菀散。

有临床报道,用于伤风感冒后咳嗽不止,用款冬花、冰糖煎汤服用,疗效较好。[中国民间疗法,2000,8(9):48]。

也有报道,用蜜炙款冬花加冰糖,开水冲泡当茶喝,用于咳嗽[吉林中医药,1998,(1):38]。

2、外感风寒兼有痰饮,咳嗽哮喘

如果有痰饮,表现为 咳嗽痰多,哮喘 ,款冬花常配伍化痰平喘药同用,如配伍麻黄、细辛、半夏等,如《张氏医通》冷哮丸,《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有临床报道,款冬花醇浸膏曾用于支气管哮喘。

3、肺热咳嗽

肺热咳嗽,表现为 咳嗽时气粗,咳声粗哑,伴有咽痛,咳痰黏稠或者偏黄 ,有时咳嗽还有汗出,流黄鼻涕,口干,发热等症状。

款冬花虽然性温,但配伍泻肺热的药物,也可以用于肺热咳嗽,如桑白皮、贝母、杏仁等,如《圣济总录》款冬花汤。

4、阴虚燥咳

阴虚燥咳常见 干咳无痰,或者痰少不易咳出,或者痰中带有血丝 ,咽喉痒,咽喉干痛,口唇、鼻干燥等。

常配沙参、麦冬、百合等养阴润肺药同用,加强润肺止咳的功效。

5、肺气虚咳

肺气虚所致咳嗽, 常是久虚、久病所致,特别是时咳时不咳,反反复复,咳声比较低弱 ,同时还比较容易感冒,容易自汗、怕风,疲倦、懒言等。

款冬花可配伍人参补气,乌梅敛肺止咳,如《普济方》款花贝母散。

除了生款冬花外,款冬花常见炮制品就是蜜炙款冬花, 蜜炙后,增强润肺的功效

总体来说,外感咳嗽、咳嗽刚起,宜生用,内伤久咳,多蜜炙用。但并非绝对。

1、款冬花具有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2、提取物有一定收缩血管、升血压作用。

3、有呼吸兴奋作用。

4、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

5、具有降血糖作用。

#哆咖医生超能团#

1、关于款冬花肝毒性的研究

现代药理学指出,款冬花所含生物碱具有 肝毒性 ,可引起肝硬化及蔓延性肝静脉内膜炎,还有报道称其所含成分千里光碱为致癌物质。所以一些国家如德国、美国、比利时等对含有此类生物碱的款冬花禁止使用。

但是,有研究者为了探讨款冬花的毒性及其大小,对款冬花不同提取物的肝脏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所给剂量下,水提液无肝脏毒性,用药安全, 说明款冬花按照传统的用法用量入药是安全的,没有明显的肝脏毒性。

且这类生物碱含量很低,不易溶于水,致使水煎液中毒性物质的量远远低于致毒剂量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8):1810]。

还有学者推测,复方除了水煎外,配伍中还有可能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使其毒副作用降低的情况。

本草书籍尚未记载款冬花有毒,且中医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并未发现含有款冬花的复方有不良反应,所以主张款冬花临床使用, 仍以水煎剂为好,剂量控制在正常用量10克以下为宜。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圣惠方》《张氏医通》《圣济总录》《中华临床中药学》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按平台要求规定,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欢迎留言。

如您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每天学一味中药”系列文章每日更新一种中药,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知母贝母中的子愚不识药愚是什么意思

知母贝母——成语中的中药
温长路 中医锦囊 2022-08-02 18:01 发表于上海
编者按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意为“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它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成语不乏中医药相关的故事,“知母贝母”就是一个与中药相关的成语,那么这个成语从何而来?又有哪些中药与其相关呢?
成语来源
知母贝母源出《广笑府》:“人有初开药肆者,一日他出,令其子守铺。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连,子愚不识药,遍搜笥中无有,乃割己耕牛一足,斫二鸡脚售之。父归问卖何药?询知前事,大笑,发叹曰:‘客若要知母、贝母时,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这一典故,乍听起来让人笑不忍俊。细想起来,却大有发人深省之处:其一是中药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张冠李戴,闹出笑话事小,弄出人命事可就大了;其二是“子愚不识药”,干出不伦不类之事固然愚蠢可笑;父明知而不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反令其“守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肯定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它留给后人的不应当只是话柄、笑料,更多的应该是警示、教训。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错即禁止。
中药介绍
在“知母贝母”的典故中,涉及到的牛膝、黄连、知母、贝母,都是在临床上常用的中药。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地认识一下它们的面目。
◎牛膝

牛膝,为苋科植物,以根入药。其作用广泛,生用能散瘀血、消痈肿,对淋病、尿血、闭经、症瘕、难产、喉痹、痈肿、外伤等的治疗都有效果;熟用能补肝肾、强筋骨,对腰腿疼痛、肢体拘挛、寒湿痿痹等病证都是良药。
它尤善引药下行,凡病位在下之适应症者多可用之。《药品化义》的作者称赞它说:“牛膝,味甘能补,带涩能敛,兼苦直下,用之入肾。”《本草通玄》的作者体会更深,说:“五淋诸证,极难见效,惟牛膝一两,入乳香少许煎服,连进数剂即安。性主下行,且能滑窍。”
古方中用牛膝者甚多,如《三因方》中治疗女子月经不通的万病丸、《医学正传》中治疗下肢麻木的三妙丸、《本草纲目》中治疗虚损痿痹的牛膝酒等。
现代研究认为,牛膝中的皂苷、甾酮和多种钾盐等成分对子宫、肠管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药治疗原理是肯定的。有报道以牛膝代替金属棒用于扩张子宫颈管的,发现其有一定的软化、松弛、剥离作用,并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痛苦的优点。
◎黄连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根部入药,以味苦著称。鸡爪黄连,是黄连中的一种,因形似鸡爪而得名,主产四川,故又称“川连”。其它如“雅连”(主产四川的洪雅、峨嵋)、“云连”(主产云南的德钦、维西、腾冲、碧江)等也都是黄连中的正品。主产于四川的野黄连,自古被认为是药中的品质最佳者,其中有被称为“凤尾连”的,更是药中的珍品。
黄连是中药中使用频率颇高的药物,其泻火、燥湿、解毒、杀虫之功,被自古至今中西医药界的众多研究结果所公认。
临床上,黄连可用于对包括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腹痛、腹泻、痢疾、疳积、消渴、蛔虫、咽喉疼痛、肺结核、百日咳、口疮、目疾、各种出血症、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等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成方黄连安神丸(《仁斋直指方》)、黄连猪肚丸(《圣惠方》)、交泰丸(《四科简效方》)、左金丸(《丹溪心法》)、香连丸(《兵部手集方》)、驻车丸(《千金方》)、蒜连丸(《本事方释义》)、黄连阿胶汤(《伤寒论》)、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汤(《伤寒论》)、泻心汤(《和剂局方》)、连理汤(《症因脉治》)、小陷胸汤(《伤寒论》)、黄连煎(《僧深集方》)等中都有黄连的身影。
现代有以黄连为主药治疗细菌性痢疾、伤寒、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髄膜炎、大叶性肺炎、白喉、肺脓肿、溃疡性结肠炎、布氏杆菌病、肺白色念珠菌病、高血压、化脓性炎症、烧伤、肛裂、骨关节炎、妇科炎症和眼、鼻、耳、口腔、咽峡、牙齿等部位炎症的,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有人形象地赞誉道:“苦口良药是黄连,百病皆治赛神仙。”
黄连为苦寒之品,容易伤人正气,不可用之太过。但它的毒性极小,实验证实,一次性连用黄连粉100克也未见任何毒副作用。因此,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合理,但用无妨。
◎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其根茎入药。它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之功,是治疗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诸症的主要药物。李东垣总结出它的四种主要作用:“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之热,滋化源之阴。”《伤寒论》中解热除烦的白虎汤、《延年方》中治温疟不能食的知母鳖甲汤、《济生方》中疗咳嗽喘急的二母汤、《症因脉治》中救眩晕昏扑的知母补血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消渴的玉液汤等,都是古人应用知母的得意之作。
在临床中,知母与黄柏常作为药对出现,古人认为,二药相配“有金水相生之义”,可以增强其滋阴降火的效果(《本草正》)。有人不完全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二药相配,“非为降火,实能助水”(《药品化义》);有人干脆持反对态度,认为“黄柏未尝不入气分,而知母未尝不入血分”,“二药不必兼用”(《本经逢原》)。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知母有较强的抗菌抑菌、解热退烧、调整血压、降低血糖等作用,且无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贝母

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其鳞茎部分入药。具有开郁、下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对胸闷咳嗽、肺痈咯血、乳痈喉痹、瘰疬瘿瘤等的治疗有显著功能,为肺经气分之药。
在不少古方中,贝母都以主药的身份出现,均以“贝母丸”命名的就有《圣济总录》《圣惠方》《鸡峰普济方》等多家著作。此外,还有贝母散、三母散、贝母汤、贝母括痰丸等以贝母唱主角戏的处方。
在《本草纲目》之前,历代本草中并没有川贝母与浙贝母的明确分家。《本草汇言》始,方有“川者为妙”之说,《本草正》中则另立出“浙贝母”的条目。顾名思义,川贝母生长于以四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高山、草地的灌木林内,浙贝母出产于以浙江为代表的江南一带的山脊、山坡的草丛之中,二者均喜爱湿润的生长环境。相对之下,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嗽,浙贝母长于清热解毒。
知母、贝母,虽一字之差,作用不同。在队伍庞大的中药家族中,这种听起来辈份相近,功能上却存在距离,或相距甚远、南辕北辙的药物比比皆是,诸如一枝香与一枝蒿、丁香皮与丁榔皮、三楞草与三棱草、天麻子与天葵子、东风菜根与东风橘根、地肤子与地茄子、花椒与花楸、苦草与苦菜、夜交藤与夜花藤等,多不胜举。应用时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错,杀人顷刻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因一字之差,用错药物致人死命的事历代都有发生,20世纪末的1999年还有这类事见诸报端:这年的7月14日,河南登封县的一位陈姓老太太因误服马前子而中毒死亡,原因就出在一家个体小药店的司药身上。这位马虎的司药,“车”、“马”不分,以“马”换“车”,把处方上的20克具有利水作用的“车前子”错拿成剧毒的“马前子”,硬是把陈老太太送上了西天。
古有“知母贝母”,今有“车前马前”,作为与人命关天的大事联系在一起的医药工作者,前车之鉴,不可不时时牢记在心。

高分 干姜吃多了,肺好难受

这是误用 干姜 反而伤阴。干姜气燥而味辛;辛入肺,故干姜燥烈之气皆注于肺;然而肺者,娇嫩之脏也,自然经不起折腾矣!
其之治,首当解燥烈 之毒,再又 生水以滋润肺脏才能愈。
可用金银花30克,熟地60克,麦冬30克,白术15克,人参9克,灸甘草9克。
水煎汤。每天1剂。温热时每天分3次,皆在进餐前内服。此剂十分平和,口感极佳。
金银花解毒兼补阴,熟地生肾水,麦冬滋肺,人参益气安神,白术与炙甘草养脾和胃;合用后同心协力而功更佳!
中医理论有:“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周而复始着。“生”-----母亲生下儿子。此方上治脾、中治肺、下治肾,治肾 这个儿子为主。儿子富裕了,其母不但不要支助儿子,反而能得到儿子的供奉。再者,没有充足的水,怎么能够解干姜燥烈之毒耶?肺母必然心旷神怡之理矣。
丸药的药效太慢了,远水解不了近渴!
暂6剂,必最先得益肺之乐。其后见风驶舵矣。

贝母有哪些特性?

【性味归经】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入肺、心经。

【功效主治】

1.止咳化痰用于痰热郁肺,咳嗽痰黄黏稠,常配伍知母,方如二母散;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常配伍麦冬、款冬花等,方如贝母散;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火郁结的咳嗽,常配伍知母、桑白皮、瓜蒌仁,方如二母宁嗽丸。

2.消肿散结用于瘰疬,常配伍玄参、牡蛎,方如消瘰丸;用于疮痈,常配伍银花、乳香等,方如仙方活命饮;用于肺痈,常配伍芦根、鱼腥草等。

【用量用法】3~10克,水煎服。研末服,每次1~2克。

【禁忌】反乌头。

【按语】贝母有川贝、浙贝之分,皆为苦寒之品,均能清肺化痰而止咳,治痰热咳嗽之证。但川贝滋润性强,长于润肺化痰,多用于肺热咳嗽、肺虚劳嗽之证;浙贝苦寒较甚,开泄力大,清火散结之功较强,多用于外感风热、痰火郁结之咳嗽,以及瘰疬、痈肿等证。

【类药鉴别】贝母、半夏均能化痰止咳,然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于热痰、燥痰为患;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用于湿痰、寒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53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