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补虚黄耆汤

中医世家 2023-05-02 11:59:25

补虚黄耆汤

处方 : 人参3两(去芦),当归3两(去芦),白术3两,黄耆3两,桂3两(去粗皮),甘草3两(炙),白芍药6两。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诸虚不足,少腹急病,胁肋(月真)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口干燥,少力身重,胸满短气,腰背强痛,骨肉酸疼,行动喘乏,不能饮食,或因劳伤过度,或因病后不复。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 : 《御药院方》卷六

解密一碗黄芪汤有多妙

黄芪作为大众喜爱的传统养生食材,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着“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的顺口溜。黄芪入口微甜,温和进补,相对于人参的大补元气,黄芪的妙处在于 日常调养 。

“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

——《本草求真》

有些人经常会觉得浑身乏力,手脚冰凉,一运动就气喘。

可将黄芪与生姜一起用水煎服,可以改善症状, 有效增强身体免疫力 。

“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

——《本草正义》

现代白领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经常以车代步。

有时会感觉肚子涨涨的,吃不下东西,消化不好。

而黄芪可以 促进机体代谢 ,加速血液循环。

可以促进胃部正常工作,更具有修复功能。

“黄芪其独效者,尤在 补血活血 。”

——《本草新编》

中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较多,表现为胸闷、头疼、心悸不宁。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对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给予心脏供血支持;

可以清除血管垃圾,防止栓塞的形成。

临床常用黄芪与当归配合服用,增强身体造血功能。

黄芪“ 利水消肿,生津养血 ”。

——《中国药典》

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粘稠,会出现腿部浮肿的现象。

黄芪与葛根、党参煎水服用,具有疏通血管的作用,可以预防腿部浮肿现象的出现。
大多数气虚的人,都是虚在表,没有伤及人体正气。用人参补气则太过,用黄芪就刚刚好。黄芪的服用方法很多,最方便的就是泡茶、炖汤,用黄芪15克、枸杞20粒,代茶饮用,对心慌气短、神疲乏力、懒言少语这类心气虚的人来说,补气的效果特别好。
黄芪补气还有一道大名鼎鼎的药膳——黄芪炖鸡,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烹饪方法:取黄芪30克、童子鸡1只(男用雌鸡补阴、女用雄鸡补阳),将 鸡处理干净后,把黄芪用纱布包裹好塞进鸡腹内。然后加入5枚大枣、数片生姜,再将鸡腹用线重新扎牢,放进砂锅内用大火烧开,再转用温火慢炖至鸡肉酥烂即 可。用这种方法炖出来的鸡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养心、补气的效果特别好,是各种想补气的人的理想佳肴。

需要注意的是:

一般阴虚火旺、特别干瘦、手心爱出汗的人不适合吃黄芪,经常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爱上火的人要少用黄芪补气。吃黄芪的时候,通常要避免和萝卜一起炖,因为萝卜行气,会减弱黄芪补气的效果。但是如果你有肚子胀等气滞的表现,是可以适当吃一些萝卜的。

本文由至诚健康医讯(zcyixun)授权发布。

女人喝黄芪汤有什么好处 经常喝黄芪汤有副作用吗

女人喝黄芪汤的好处很多,经常喝也没什么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食用。下面,我们来看看女人喝黄芪汤有什么好处。

女人喝黄芪汤有什么好处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经常用黄芪同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疾病防治作用。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黄芪的食用方法

黄芪枸杞乳鸽材料: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做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功效: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黄芪陈皮粥材料:黄芪50克,陈皮3克,粳米100克,红糖少许。

做法:陈皮碾粉待用,将黄芪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红糖煎煮成粥,再加入陈皮粉煮沸片刻即可。早晚两次分服,一日服完,可经常服用。

功效:此粥有健脾养胃、补益元气之功效。常服可令人延年益寿,并能治疗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黄芪补肺饮材料: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

做法: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服用。

功效: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黄芪红糖粥材料:黄芪30克,粳米100克,红糖30克,陈皮6克。

做法:将黄芪洗净切片,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煎煮去渣取汁;将粳米淘洗干净,与陈皮、红糖放入锅中,再倒入黄芪汁,加清水适量,煮至米烂熟即成。

功效:有益气养颜的功效,适用于气血虚弱所致颜面苍白无华者。

参芪大枣粥材料:党参20克,黄芪15克,大枣10枚,大米100克。

做法:先水煎党参、黄芪。慢火煮40分钟后,去药渣留汁,入大米、大枣共煮成粥即可。每日1剂,分1-2次服食,7天为一疗程。

功效:用于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适用于慢性胃炎病久体弱,症见神疲纳呆、畏寒肢冷等。

黄芪鳝鱼汤材料:黄鳝450克,黄芪30克,生姜3片,香油、盐、味精适量。

做法:将鳝鱼刮去骨和内脏,洗净切丝,黄芪切片,用纱布包好。将鳝鱼丝,黄芪药包和姜共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煮熟起锅弃药包,加入盐、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补血生血,祛湿通络。

当归黄芪乌鸡汤材料:乌鸡肉250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

做法:乌鸡肉洗净切块,当归、黄芪洗净,一齐置瓦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熟。调味即可食用。喝汤、吃肉,每天早晚各一小碗。秋冬季节可每日喝一至两次,春夏可每周两三次。

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精。适用于月经病气血不足、肾虚者,症见经期不准,经量少而色淡,神疲气短,多梦失眠,头昏腰酸,面色苍白等。

备注: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

很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要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喜欢将黄芪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但是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如果黄芪使用过量,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

老中医告诉我们,其实黄芪泡水喝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过量服用之后身体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呢?这主要就是由于过量的黄芪进入身体之后打破了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这就导致各种身体不适情况的出现。

黄芪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改善记忆力退减以及头晕乏力等等情况,但是如果平时过量服用了黄芪水,那么不仅不能够改善头晕眼花的情况,反而会导致病情价值,也就是头晕更加严重,记忆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黄芪属于一种温补性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身体主要表现为心烦气躁以及脸颊泛红。

虽然我们说想要获得最好的保健效果每天要服用一杯黄芪水,但是这个黄芪水最好能够分为两三次服用,千万别一次性喝完。另外,每次黄芪泡水最好能够控制在15克左右,但是网上有些方子中建议是使用20~30克左右,这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黄芪泡水的使用量和煮粥的使用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泡水那就是上文所说的15克,如果是熬粥,那么最好使用50克左右。事实上,无论你是熬粥还是泡水,黄芪的使用量都是具有明确规定的,千万不要超量哦!

胃溃疡虚寒症的调理方法——黄芪建中汤——罗大伦

我在各大学讲课,有一天,有所大学的办公室的老师向我求助,说她的母亲,胃部疼痛,四处求医无效,怎么办?

当时我正好在,于是就见面帮助她分析了一下,她母亲已经胃痛两个月了,胃部阵阵作痛,不论时间。去医院,西医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自己用的中成药也没有效,当时我见她整个人都是精神不振的。当时正好是冬天,我诊脉脉弦,我觉得是压力大了,这在中医叫肝木横逆克脾土,又正逢天冷,北方人,到南方受不了没有暖气的阴冷,所以胃会出现虚寒之症。

当时我在到底是先给她疏肝,还是先温胃这犹豫了一下,因为这里面有个轻重缓急的问题,多少比例要拿捏。最后,选择建议她服用中医的经典方子 黄芪建中汤 ,两者兼顾。

结果她母亲几天后胃部就不痛了,反馈效果不错。

在我遇到虚寒性胃病的时候,黄芪建中汤是我的首选,这是我当年在东北和老中医学习抄方的时候,就有的经验,尤其对胃溃疡,效果非常好,所以这么多年,我帮助过一些胃溃疡的患者恢复身体,这里我把经验向大家汇报一下。

我们的医圣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开首第一个方子,就是 桂枝汤 ,这个方子非常简单,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这个桂枝汤,我总想给大家讲讲,但是只讲过一点,对寒性荨麻疹的效果,其实这个桂枝汤要讲起来,会讲很多很多,因为这个方子含义太深了。

张仲景用桂枝汤,调理表虚寒证,也就是当患者正气不足,外寒来侵袭,桂枝汤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此时患者的症状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我们一直把这个桂枝汤当做是辛温解表、调和营卫的方剂,其实,我一直认为它是补脾胃、疏通营卫之气的通道的,《黄帝内经》认为:“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这是指的营卫之气的来源和出行口径,当患者脾胃之气不足的时候,营卫之气就会出问题,所以用桂枝汤启动脾胃功能,使得营卫之气的通道畅通,可以抵御外邪。

桂枝汤是补脾胃,疏通营卫之气运行通道的,这个内容不是今天的重点,所以先不多聊。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在《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的位置,我想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正气是关键,有了正气,才能去除邪气。

我在实践中,只要见到感冒的人,如果一动就出虚汗,而且怕风怕冷,手脚发凉,就要考虑是否用桂枝汤了,效果非常好。

我之前曾经讲过,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我们来看看桂枝汤上的盖楼。

张仲景把桂枝汤的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则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补脾胃的方子,叫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我们现在的用量,一般是:

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个(掰开)、饴糖三十克。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治疗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的症状。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小建中汤在补脾的同时,还能平肝胆之气,因为桂枝可以疏肝之郁,白芍可以柔肝,这就等于安抚了肝胆之气,使得脾胃不受肝胆横逆之气的烦扰,所以起名叫“建中”。

我相信,这个小建中汤的起源应该是很早的,在《辅行诀》一书里面,有大建中补脾汤,就是小建中汤加上牛肉,《黄帝内经》里面曾说: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我们一直以为是泛指,其实,这是指导组方用药的法则,比如这个补脾汤,桂枝、白芍、炙甘草是药,其余的,饴糖为谷,大枣为果,牛肉为畜,生姜为菜。这是中医方剂最早的时候的某种规范,是药食同源的一种应用。

而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则变成了我们讲的 黄芪建中汤 。此时的方子变成了:

黄芪六克、饴糖三十克、桂枝九克、白芍十八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个(掰开)。

方子里面的黄芪,一般用炙黄芪,但是我习惯用生黄芪,不会上火。

此方治疗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熬药的方法是把这六味药,以水五杯,熬剩两杯,去药渣,加入饴糖,更上微火消解。早晚各服用一杯。

这个黄芪建中汤立方的宗旨,就是“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清代名医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说:

“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并俱不足,而眩、悸、喘、渴、失精、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充虚塞空,则黄耆尤有专长也。”

而《金匮要略方义》说:

“此方乃小建中汤加黄耆而成。黄耆为补气扶弱之品,得饴糖则甘温以益气,得桂枝则温阳以化气,得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综合全方,其补虚益气之功优于小建中汤。”

这个方子,对男子虚损,阳气不足,脾胃虚弱,效果甚佳。我曾经见过老中医用来调理男子正气不足,动辄自汗者,服用了很长时间,结果体质彻底改善,这是我在刚刚学中医的时候所见的一个病例,所以对建中汤类方,我一直留意于心。

后来,我的心得是,此方对于脾胃虚寒之证,效果很好,尤其是西医诊断的胃溃疡,效果甚佳。按说胃溃疡的原因很多,服用一些西药也会引起,而我们所见的胃溃疡,以精神压力大,加上饮食不节引起的多。往往是工作压力特别大的白领,吃饭又不规律,往往饥一顿饱一顿的人,会出现此类问题,特点是上腹部疼痛,而以饭后疼痛为主,西医检查会发现胃溃疡。此时如果出现虚寒之证,舌质淡白,身体怕凉,则可以考虑使用此方,因为这个方子有柔肝缓肝的作用,对于肝气不舒横逆克脾有阻止作用,同时建中补脾,将脾胃强壮以后,也会免受肝木之克。

如果肝气不舒过于严重,当然还要先服用一些疏肝理气之药,但是对于脾胃虚弱严重,再有肝木来克的,适合此方,立意是强壮本身,则可抗外敌。这种情况一般三五副药就可以见到明显的效果。各位如果有此类问题,可以请教附近医生,帮助大家判断。我相信,很多人会因此而摆脱此病的折磨的。

补虚药:补气药——黄芪

1. 补气升阳——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本品甘温入脾,既擅补中益气,又善升举阳气,为补气升阳之要药,常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1)治脾胃气虚之气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常与白术、人参同用,即芪术膏、参芪膏。

(2)治脾阳不升、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配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

(3)治中焦虚寒之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如黄芪建中汤;兼有阳虚者,常配附子,如芪附汤。

2. 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

本品既擅补中焦之气,又入肺经,有良好的补肺气作用,补气之中,具升发外达之性,而能实卫固表以止汗,为治体弱表虚、肌表不固的自汗、盗汗之良药。

(1)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常配紫菀、五味子等同用。

(2)治表虚自汗,易于外感。常配白术、防风同用,即玉屏风散。

(3)治阴虚盗汗。宜与生地、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3. 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

本品有补气利尿消肿之功,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常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现代以黄芪为主,配伍补脾肾、利水湿之品,治疗慢性肾炎浮肿、尿蛋白长期不消者,亦颇为有效。

4. 托疮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

本品甘温升补,有良好的补气而托毒生肌之效,为“疮痈圣药”,善治气血亏虚之疮痈脓成不溃或溃后脓出清稀、久不收口,或阴疽流注、瘿疬痰核者。

(1)治疮痈脓成不溃。常配当归、穿山甲、皂角刺等,如透脓散。

(2)治疮痈久溃不敛。宜配当归、人参、肉桂等,如十全大补丸。

本品功善补气,有“补气之长”的美称。因气旺能生血、摄血、行血、生津,故还可用于以下诸证:

①用于气虚血亏证。常与当归同用,即当归补血汤。

②用于气虚不能摄血之便血、崩漏等。常与人参、龙眼肉、当归等同用,如归脾丸。

③用于气虚血滞不行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考试大网站整理 常与羌活、防风、姜黄等配伍,如蠲痹汤;或与当归、红花、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

④用于气虚津亏的消渴证。单用本品熬膏服即效;或与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等同用,如黄芪汤。

黄芪与连翘在治疮疡方面的区别应用

黄芪与连翘都有“疮家圣药”之称,都常用于痈疮肿毒之证。但黄芪性味甘温,为补气药,有补气托毒、排脓生肌之功,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连翘性味苦寒,为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适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各种疮毒痈肿。

人参与黄芪功用对比

人参与黄芪均能补脾肺之气,用于脾肺气虚证。然人参还能补心气,且补气作用强,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并能生津、安神增智,用于热病气津两伤及内伤神衰、失眠、健忘、消渴等证。黄芪补气之力不及人参,但温升之力强过人参,能补气升阳,兼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中气下陷证、气不摄血证、体虚多汗证、气虚浮肿尿少证以及气血虚弱之痈疽不溃或溃后不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51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