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白附丸

中医世家 2023-05-01 15:40:16

白附丸

《幼幼新书》卷十引《刘氏家传》:白附丸

别名 : 真珠膏、人参丸

处方 : 白附子(生)2个,天南星(炮)半两,全蝎37枚,人参2钱,白僵蚕(麸炒)14个,朱砂1钱,脑、麝、乳香各少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 : 小儿因惊,或风涎盛,手足欲动之疾,天钓眼睛,搐掣手脚;涎潮心舍,叫唤不应,并夹惊伤寒、惊痫。

用法用量 : 真珠膏、人参丸(原书同卷引《张氏家传》)。

摘录 : 《幼幼新书》卷十引《刘氏家传》

《丹溪心法》卷五:白附丸

处方 : 牛胆星1两(须用黄枯牛胆,腊月粉南星,亲手修台风干,隔1年用。牛胆,须入3-4次者佳),大陈半夏半两,粉白南星1两(切作片,用腊雪水浸7日,去水晒干),枯白矾2钱半。

制法 : 上为末,宿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风痰。

用法用量 : 用姜汁蜜汤送下。有热,加薄荷叶。

摘录 : 《丹溪心法》卷五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白附丸

处方 : 白附子2两(盐水炒黑),黑附子2两(盐水炒),黄狗头骨4两(炙灰)。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 白崩经久,脉微者。

用法用量 : 每服1-2钱,米饮送下。

各家论述 : 寒湿袭虚,带脉不固,而白带淫溢特甚,故曰白崩焉。黑附子补火燥湿,白附子燥湿升阳,黄狗头骨壮阳涩脱,以固白崩也,蜜以丸之,饮以下之,使阳气内充,则寒湿外散,而冲任清和,带脉无不完固,何有白带溢甚,谓白崩之患乎!

摘录 : 《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医学纲目》卷三十八:白附丸

处方 : 南星2两,半夏(2味用冬藏雪水于6月6日浸起,晒干,又浸,凡9次方用。)1两,白附子1两,白矾1两。

制法 :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小儿咳嗽有痰,感冒发热,吐泻,心神不安。

用法用量 : 1岁儿服8丸,用薄荷汤化下。

摘录 : 《医学纲目》卷三十八

《医方类聚》卷二六一引《新效方》:白附丸

处方 : 南星8两(切片),白矾半两(末),白附子2两。

制法 : 以水浸南星、白矾过一指,晒干,研细,入白附子,和匀,飞罗面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 : 风痰。

用法用量 : 每服1-2丸,姜、蜜、薄荷汤浸化下。

摘录 : 《医方类聚》卷二六一引《新效方》

骨痹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骨痹 4.1病因病机4.2症状4.3辨证分型 4.3.1骨痹·风寒湿阻证4.3.2骨痹·风湿热郁证4.3.3骨痹·瘀血闭阻证4.3.4骨痹·痰瘀互结证4.3.5骨痹·气血两虚证4.3.6骨痹·肝肾阴虚证4.3.7骨痹·肾虚髓亏证4.3.8骨痹·阳虚寒凝证 4.4治疗 5肾痹·骨痹 5.1病因病机5.2症状5.3治疗 6寒痹、痛痹·骨痹 6.1病因病机6.2症状6.3分型治疗 7参考资料附:1治疗骨痹的穴位2治疗骨痹的方剂3治疗骨痹的中成药4骨痹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骨痹 1拼音 gǔ bì

2英文参考 bone bi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one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 骨痹:1.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证;2.肾痹;3.寒痹、痛痹。

4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骨痹 骨痹(bone bidisease[1]、bone bi[2])为病证名[3]。又称肾痹,是指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

4.1病因病机

骨痹多由骨髓空虚,邪气乘隙侵袭所致[3]。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4.2症状

骨痹症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3]。

4.3辨证分型

4.3.1骨痹·风寒湿阻证 骨痹·风寒湿阻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colddampness[2])是指感受风寒湿邪,以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2骨痹·风湿热郁证 骨痹·风湿热郁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winddampheat stagnation[2])是指风湿热邪郁于体内,以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3骨痹·瘀血闭阻证 骨痹·瘀血闭阻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以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4骨痹·痰瘀互结证 骨痹·痰瘀互结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2])是指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5骨痹·气血两虚证 骨痹·气血两虚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2])是指久病耗散气血,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6骨痹·肝肾阴虚证 骨痹·肝肾阴虚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2])是指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以关节疼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7骨痹·肾虚髓亏证 骨痹·肾虚髓亏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marrow insufficiency and kidney deficiency[2])是指肾精亏虚,精髓不足,以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腰腿不利,俯仰转侧不利,头晕耳鸣,耳聋,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8骨痹·阳虚寒凝证 骨痹·阳虚寒凝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lation[2])是指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以肢体关节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4治疗

骨痹的治疗宜补肾祛邪,用安肾丸、附子独活汤等方[3]。

5肾痹·骨痹 骨痹指肾痹[3]。 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症因脉治》卷三:“肾痹之症,即骨痹也。”

5.1病因病机

由骨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骨痹者[5]。

《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

5.2症状

《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5.3治疗

可用远志丸、防风丸、白附子丸、河车封髓丹、家秘滋肾丸等方[5]。

6寒痹、痛痹·骨痹 骨痹指寒痹、痛痹[3]。《医宗必读·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

6.1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6.2症状

其证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3]。

《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6.3分型治疗

《症因脉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汤、五积散等方[6]。痛甚者,可用五灵散[6]。

7

眩晕症后期怎么做,注意什么

从角度看,气血虚弱、肝阳上亢、外感六淫,内伤气血脏腑,皆可导致眩晕,包括“真眩晕”和常见的头晕眼花。以风火、湿痰、正虚者居多。外感眩晕有风眩、风热眩晕、风寒眩晕、燥火眩晕、暑湿眩晕、中暑眩晕等。内伤眩晕有气虚、血虚、失血、阳虚、肾虚、气郁、肝阳、肝火、湿痰、痰火、痰饮、停饮、风痰等。分述如下:
真眩晕:多见于内耳病变。症见眩晕突然发作,自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并伴呕恶。治宜和中化痰,随症选用二陈汤(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泽泻汤(《金匮要略》:泽泻5、白术2)加减。
风眩,又称风头眩,由于体虚,风邪入脑所致。症见头晕眼花,呕逆,甚则厥逆,发作无常,伴有肢体疼痛。治宜扶正祛风。随症选用川芎散(《丹溪心法附余》:山、甘菊花、、茯苓、川芎、山茱萸肉)、独活散(《外台秘要》:独活、白术、防风、细辛、、干姜、蜀天雄、桂心、栝蒌)等方。
风邪眩晕,由外感风邪所致。症见头痛,骨节烦痛,身热多汗,上气喘逆,躁扰时眩。治宜解表祛风为主,方用羌活防风汤(《病因脉治》:羌活、独活、柴胡、前胡、防风、荆芥、甘草、川芎)加减。
风热眩晕:因风热上壅所致。症见头目昏眩,甚至旋晕欲倒,胸中不舒,呕吐等。治宜祛风清热为主。随症选用羌活汤(《兰室秘藏》:炙甘草、泽泻、酒洗栝蒌根、白茯苓、黄柏、柴胡、防风、黄芩、酒黄连、羌活)、防风通圣散(《宣明论》:防风、荆芥、麻黄、连翘、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大黄(酒蒸)、芒消、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等。
寒邪眩晕:外感寒邪所致。症见身热无汗,恶寒拘紧,头痛身痛,时时眩冒(自觉头昏重眼前发黑欲倒)。治宜解表散寒为主,方用羌活败毒汤(《病因脉治》:羌活、防风、广皮、甘草)加减。
燥火眩晕:外感燥热之邪所致。症见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眩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治宜清火润燥,随症选用柴胡清肝饮(《病因脉治》:柴胡、青皮、枳壳、栀子、木通、钩藤、苏梗、黄芩、知母、甘草)、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麦冬、、炙甘草、粳米)等。
暑湿眩晕:暑季外感湿邪所致。有湿热眩晕和寒湿眩晕之分。湿热眩晕,症见头昏目眩,身热自汗,面垢背寒,烦渴引饮,脉虚数。治宜清暑化湿。随症选用白虎汤、黄连香薷饮等。寒湿眩晕,症见头晕,恶寒,身重痛,转侧不利,脉虚缓。治宜化湿散寒,方用羌活胜湿汤合术附汤(《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炙甘草、藁本、川芎、防风、蔓荆子。《类证活人书》术附汤:白术、炮附子、炙甘草),或藿香正气汤(《局方》:藿香、苏叶、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白芷、炙甘草)。
中暑眩晕:又名冒暑眩晕、感暑眩晕,因中暑邪所致。症见眩晕欲仆,身热,口渴,烦躁,甚则昏不知人,脉虚。治宜解暑化湿。随症选用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孩儿参、黄连、石斛、竹叶、麦冬、荷梗、甘草、知母、粳米、西瓜翠衣)、黄连香薷饮(《医方集解》:香薷、厚朴、扁豆、黄连)等。
气虚眩晕:症见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脉虚,遇劳则发。用四君子、补中益气等。
血虚眩晕:多由失血、热伤营血、心火炽盛或心脾气虚引起。眩晕而见五心烦热,不寐,盗汗,形体消瘦,舌红脉细者属阴虚。若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纳少者属心脾两虚。治宜滋阴养血或益气生血。随症选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知柏四物汤(《症因脉治》:当归川芎知母黄柏白芍熟地黄)、归脾汤(《济生方》: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方。
阳虚眩晕:因阳气不足,清阳不能升达头部所致。症见头晕头痛,恶寒,耳鸣耳聋,或眩晕欲倒,气短自汗,手足冷,脉沉细;或晨起头晕,片时自定。治宜温阳补气。随症选用三五七散(《世医得效方》:、附子、细辛、甘草、干姜、山茱萸、防风、山)、参附汤(《妇人良方》:、熟附子、生姜、大枣)、正元饮(《丹溪心法》:红豆、、肉桂、附子、川芎、山、乌、干葛、川乌、干姜、白术、甘草、茯苓、陈皮、黄芪)下黑锡丹。
肾虚眩晕:因肾精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症见头晕,耳鸣,神疲,健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者属肾阳虚,治宜补肾温阳,随症选用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心烦内热者属肾阴虚,随症选用左归丸、知柏地黄丸等。本证可见于西医所谓神经衰弱、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
气郁眩晕:多因七情郁结,气郁生痰所致。症见精神抑郁,心悸怔忡,面部时时发热,眉棱骨痛。治宜安神化痰。可随症用“十四友丸”(《证治要诀》:熟地、酸枣仁、茯苓、茯神、、蛤粉、远志、、当归、肉桂、柏子仁、紫石英、黄芪、辰砂、龙齿),或茯神汤(《奇效良方》:茯神、独活、黄芪、远志、防风、生姜、甘草、、当归、牡蛎、白术、苁蓉、附子)、玉壶丸(《世医得效方》:、麦冬、山、前胡、熟地、枳壳、远志、茯苓、茯神、半夏、黄芪、甘草)等方。
肝阳眩晕:多因情志不舒,肝阴暗耗,肝阳上僭所致。症见头晕头痛,睡眠不宁,易怒,脉弦。治宜平肝潜阳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益母草、山栀、黄芩、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减。肝阴偏虚者,心烦少寐,舌红少苔,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方用二至丸、杞菊地黄丸。本证可见于西医之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
肝火眩晕:由肾水亏少,肝胆相火上炎所致。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脉弦数。偏火旺者,用龙胆泻肝,偏阴虚者,用知柏地黄。
湿痰眩晕:因痰湿壅遏所致。症见头目昏重,胸闷,呕恶,体多肥胖,舌苔白腻,脉濡。治宜燥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加减。偏于气虚者,宜六君子汤。
痰火眩晕:因痰浊挟火,上蒙清阳所致。症见眩晕,头目胀重,心烦而悸,恶心,泛吐痰涎,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治宜化痰降火,随症选用清上丸(《赤水玄珠》:石菖蒲、酸枣仁、胆南星、茯苓、黄连、半夏、神曲、橘红、僵蚕、青黛、木香、柴胡、竹沥)、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等。
痰饮眩晕:因脾虚痰饮内停,上蒙清窍所致。症见眩晕头重,胸闷呕吐,痰多气促。治宜健脾化饮为主,随症选用苓桂术甘汤、指迷茯苓丸(《医门法律》: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以姜汁糊丸)、二陈汤等。
停饮眩晕:多饮中阳不运,水饮内停所致。症见头目眩冒,怔忡心悸或脐下悸,呕吐涎沫。治宜通阳化饮,随症选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等。
风痰眩晕:因风痰壅闭所致。症见头晕头痛,两目昏花,肩背拘急,身重多睡,胸闷心悸,呕吐痰涎。治宜祛风化痰,随症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丸、白附子丸(《丹溪心法》:全蝎、白附子、南星、半夏、旋复花、甘菊、天麻、川芎、橘红、僵蚕、干姜)等。
上述种种,同中有异,诊断似是不易。实际上,只要从脉象、舌象入手,重点辨别虚实,气、血、痰,风、火、湿、燥、寒,便不难做到同中求异,准确辨证,恰当用。

白附子丸简介

目录1拼音2概述3《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方之白附子丸 3.1组成3.2制备方法3.3功能主治3.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4《杨氏家藏方》卷二方之白附子丸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4.5摘录 5《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之白附子丸 5.1处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5.5摘录 6《普济方》卷四十六引《经效济世方》之白附子丸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方之白附子丸 7.1组成7.2制备方法7.3功能主治7.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8《太平圣惠方》卷四十方之白附子丸 8.1处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8.5摘录 9《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白附子丸 9.1处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9.5摘录 10《圣济总录》卷十五方之白附子丸 10.1组成10.2制备方法10.3功能主治10.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11《济阴纲目》卷三方之白附子丸 11.1组成11.2制备方法11.3功能主治11.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12《卫生总微》卷十方之白附子丸 12.1组成12.2制备方法12.3功能主治12.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13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白附子丸 1拼音 bái fù zǐ wán

2概述 白附子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首。

3《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方之白附子丸

3.1组成

炒全蝎半两,炮白附子、炮天南星、半夏、旋覆花、菊花、天麻、川芎、橘红、炒僵蚕、干姜各一两[1]。

白附子(炮)1两,南星(炮)1两,半夏(汤7次)1两,旋覆花1两,甘菊1两,天麻1两,川芎1两,橘红1两,僵蚕(炒,去丝嘴)1两,干姜(生)1两,全蝎半两(焙)。

3.2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生姜半斤取汁[1]。打糊为丸,梧桐子大[1]。

3.3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方之白附子丸主治风痰上厥,眩运头疼[1]。

3.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丸,荆芥煎汤送下[1]。

4《杨氏家藏方》卷二方之白附子丸

4.1处方

半夏(汤洗7遍,生姜汁制)3分,天南星(炮)3分,寒水石(煅)3分,细辛(去叶土)3分,白茯苓(去皮)3分,白僵蚕(炒,去丝嘴)3分,肉桂(去粗皮)3分,白附子(炮)3分,川芎3分,香白芷1分,麝香1分(别研)。

4.2制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3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二方之白附子丸主治风搏阳络,胸膈涎盛,眉痛头旋。

4.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用温热水送下。

4.5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二

5《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之白附子丸

5.1处方

白附子(微炮)半两,天麻半两,半夏(汤洗7遍)半两,朱砂(研细,水飞)半两,白僵蚕1两(炒,去丝嘴),全蝎21枚(去毒,微炒),腻粉1分(别研),麝香1钱(别研),金箔10片(别研)。

5.2制法

上药将白附子等5味研为细末,次入研者药,1处拌匀,煮枣肉为丸,如黍米大。

5.3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方之白附子丸主治小儿急慢惊风,潮热生涎,上气喘急。

5.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5.5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

6《普济方》卷四十六引《经效济世方》之白附子丸

6.1处方

天南星(生)、天麻、半夏(汤洗7遍)、川乌头(生,去皮脐)、白附子(生用)各等分。

6.2制法

上为细末,加脑子、麝香少许,瓷盒内闭12宿,清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6.3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四十六引《经效济世方》之白附子丸主治风虚痰盛,头目昏眩。

6.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加至10丸,食后茶清或姜汤送下,服时微以齿碎之。

6.5摘录

《普济方》卷四十六引《经效济世方》

7《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方之白附子丸

7.1组成

白附子1两(炮裂),白僵蚕1两(微炒),腻粉1分,天南星3分(炮裂),白花蛇1两(酒浸,炙微黄,去皮骨),防风1两(去芦头),麻黄1两(去根节),赤箭2两,麝香1两(细研),白术半两,羚羊角屑3分。

7.2制备方法

上为末,加麝香、腻粉,研令匀,以糯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7.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方之白附子丸主治风痉口噤,身体强直,迷闷不识人。

7.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温酒研下,不拘时候。

8《太平圣惠方》卷四十方之白附子丸

8.1处方

白附子3分,白芷3分,杜若3分,赤石脂2两,桃花2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甜瓜子1两(微炒),牛膝1两(土苗),鸡粪白3分(微炒),白石脂2两,远志3分(去心),葳蕤3分。

8.2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方之白附子丸主治令人面洁白媚好。

8.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以温牛乳1合送下。

8.5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

9《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白附子丸

9.1处方

白附子1分(炮裂),白僵蚕1分(微炒),乌蛇3分(酒拌,炙令黄),牛黄1分(细研),干蝎半两(微炒),麝香1分(细研),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甜葶苈1分(隔纸炒令紫色),青黛半两(细研),蟾酥半钱,蜣蜋1分(微炒,去翅足),天浆子21枚(内有物者)。

9.2制法

上为末,以猪胆汁为丸,如绿豆大。

9.3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白附子丸主治小儿急惊风,手足抽掣。

9.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以冷水研,滴入鼻中,候嚏12声,便以温水研3丸服之,或吐出粘涎,得睡便愈。

9.5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10《圣济总录》卷十五方之白附子丸

10.1组成

白附子3钱,龙脑(研)1钱,麝香(研)1钱,蝎梢(微炒)7枚,天南星(炮)1两,白僵蚕(微炒)1钱,凝水石(煅过,研)1两半。

10.2制备方法

上药,除凝水石外,捣研为末,再同和匀,入白蜜不拘多少,研令如稀饧状,入白面糊半匙头许,然后将凝水石末旋入,以干可为丸,如鸡头子大,于凝水石末中,留少许为衣,慢火焙干。

10.3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十五方之白附子丸主治脑风。鼻息不通,时流清涕,多嚏不已。

10.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细嚼,食后用薄荷熟水送下;茶清亦得。

11《济阴纲目》卷三方之白附子丸

11.1组成

白附子4两,附子2两,黄狗骨头4两(烧灰)。

11.2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11.3功能主治

《济阴纲目》卷三方之白附子丸主治妇人经年崩漏不止,诸药不效,脉濡微。

11.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与伏龙肝散兼服。

12《卫生总微》卷十方之白附子丸

12.1组成

白附子1分(末),蝎梢1分(研),舶上硫黄半两(研细)。

12.2制备方法

先将半夏半两(汤洗净,生为末),生姜自然汁和剂,捻作饼子,小钱大,沸汤内煮至熟,取出研成膏,入3味药末和之,如干,添少汤,丸如萝卜子大。

12.3功能主治

《卫生总微》卷十方之白附子丸主治伤风冷吐逆,及治粪青下泻。

12.4白附子丸的用法用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2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