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干荷叶心(当中如钱片)不拘多少。
制法 :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 止痛。主痈疽。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准绳·疡医》引作“七宝散”。
各家论述 : 《本事方释义》:干荷叶心当中如钱者气味辛苦平,入足少阳、厥明,得震卦仰盂之象。痈疽之毒凝滞不宣,本属阴晦之象,故必以初生阳气之味升之,则窒晦之邪亦因是而却矣。
摘录 : 《本事》卷六
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功效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禁忌人群 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又称为榔玉、宾门、橄榄子、青仔、国马。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祖国中医理论认为,槟榔性味温辛、无毒,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等多种功效,对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水肿及脚气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原称仁频、宾门,自古以来是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吃槟榔主要影响中枢和自律神经,在中枢方面,记录吃槟榔时,脑波的变化和反应动作的速度,实验结果发现,吃槟榔可以提高警觉度,反应动作会更灵敏,同时也会较平静。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二)功用主治
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
1、《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
2、《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
3、《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
4、《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
5、《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
6、《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下五膈气。
7、《医学启原》:治后重。
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
《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
《本草通玄》:止疟疗疝。
《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
《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三)槟榔的作用
对中枢的作用。
槟榔碱能降低小鼠探究反射以及咖啡因、苯丙胺所致的活动增加,并能减轻戊四氮引起的惊厥;槟榔碱3~6mg/kg腹腔注射能使5~30天雏鸡产生震颤, 同时伴有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加;5mg/kg小鼠皮下注射,可使自发活动减少,10mg/kg可致流涎、震颤;槟榔碱与肝组织匀浆温孵后,可被代谢成槟榔次碱。槟榔次碱对大鼠和小鼠均有较弱的拟副交感作用;能降低小鼠自发活动、探究反射及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增强氯丙嗪的镇静作用, 并能部分对戊四氮的惊厥。
抗真菌、病毒。
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
对胆碱受体的作用。
槟榔碱的作用与毛果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时可使瞳孔缩小,另外可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并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兔应用后引起冠状动脉收缩。1%溶液用于青光眼可降低眼压,但作用持续较短,且对角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由于增加畅蠕动,促使被麻痹的绦虫排出。也能兴奋N-胆碱受体,表现为兴奋骨骼肌、神经节及颈动脉体等。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拟胆碱作用,猫静脉注射小量槟榔碱可引起皮层惊醒反应,阿托品司减少或阻断这一作用。
抗高血压。
据报道从槟榔种子中分离得到的Areca Ⅱ-5-C 物质体外试验具有明显抑制血管紧张肽转移酶(ACE)的活性
御寒作用。
槟榔嚼食后,人往往感到精神兴奋,面颊酡红,身上微微发汗,就像喝过酒一般。过去住高山地带的民众常以吃槟榔来御寒,和消除紧张劳动后的疲劳。
驱虫作用。
槟榔治疗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等肠寄生虫时可单味研磨或配伍其他驱虫药同服。如小儿虫积腹痛,常与鹤虱,苦练根等同用,以增强驱虫效果。如《太平惠民和局方》之化虫丸。若脏器虚寒可加史君子、榧子,可配人参、花椒,益气温中之品。如《景岳全书》之温藏丸。近年来本品大剂量煎服,有良好效果。治疗片姜虫,可单位用,若与乌梅,甘草同煎服,或黑丑研磨服,疗效优于单味。
用于胸腹积滞胀满,泻痢,里急后重。
凡气逆,上气喘急,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常与沉香,乌药,人参同磨汁服。如《济生方》之四磨汤。如里急后重常与木香,黄连,大黄等同用。以行气导滞,攻积泻热,如《儒门事亲》之槟榔丸,若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常与芍药同用。共凑行血则脓自愈,调气则厚重自除之效。如《保命集》之芍药汤,《瘟疫论》之槟芍顺气汤。
用于脚气,水肿。
治疗湿脚气,足胫肿痛,甚至胸闷泛恶等证,常与木瓜,苏叶,吴茱萸等同用。如《朱氏集验方》之鸡鸣散。治疗水湿壅盛,呼吸喘急,二便不利,常与羌活,泽泻,商陆等同用。如《济生方》之疏凿饮子。
用于疟疾。
槟榔治疗疟疾久发不止,常以草果,常山,等同用,更增加截虐之效。如《医学正传》之截虐七宝散。如虐久发不愈胁下结块,形成虐母,常配鳖甲,白术,川芎,以益阴补虚,行血散结。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治疗青光眼。
用槟榔片制成 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盾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槟榔碱可抑制其一般活动,对氯丙嗪引起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则可改善。已证明槟榔中含有对人的致癌质。平时嚼食槟榔者有味觉减退,食欲增进,牙齿易动摇,腹泻少,咽痛者也少并可治腹痛,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之故。此外食槟榔者肠寄生虫少,口渴的感觉少,可能与槟榔碱的作用有关。
(一)常见之危害
槟榔的汁液呈紫红色,嚼槟榔日久会使人牙齿变黑。槟榔嚼过后,将残渣吐在地上,红迹斑斑,如同血渍,影响公共卫生。
长期咀嚼槟榔还会导致成瘾和致幻作用,所以说呢,槟榔对人体的危害还是挺大的,所以说人们要多加意识到这些。
牙齿的伤害。因嚼食动作频繁,超出正常负荷,造成牙齿咬耗(磨损),以及牙床动摇。
孕妇过多嚼食槟榔,有可能造成流产。
长时间咀嚼还会导致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过量的话还会导致中毒.
(二)严重之健康危害
槟榔诱发的癌症前期病变:
(1)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常见于颊黏膜,其次为颚区。口腔黏膜会有烧灼感,溃疡、变白,最后造成张口及吞咽困难。其中有部分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2)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见于颊黏膜、舌、口底及唇角。黏膜白斑会慢慢由清白变混白,其中亦有一部份白斑病人会变成口腔癌。
口腔癌:
槟榔俗称菁仔,其成份中的「槟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则为助癌剂。世界卫生组织经回顾嚼槟榔与癌症之相关文献,所作之结论: (1)烟草伴同槟榔一起嚼食确定为人类致癌原因。 (2)抽烟且嚼食槟榔,易导致口腔癌及咽喉癌。 为了您的健康请勿嚼槟榔,如吸烟者更须戒除,因为两者合并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且吸烟、嚼槟榔又合并喝酒,则有更加乘的致癌效果。
(三)其它危害
经济的危害。随地吐槟榔汁,会被取缔罚锾;食用槟榔价钱昂贵,增加支出负担;医疗费用。
社交的危害。吃久了,牙齿变黑、嘴巴变红,外观相当不雅。
环境的污染。随地吐槟榔汁不但污染环境有碍观瞻,吐出槟榔汁中的细菌会随风飘散,吸入大众的肺里。
水土保持。由于槟榔树属浅根性,大量面积种植,会严重破坏水土保持。
材料:
橄榄油(1汤匙),比目鱼排(450克),白葡萄酒(120毫升),蒜(1头),黄油(60克),盐(少许),马槟榔(3汤匙)。
做法:
(1)用中高火在大煎锅里热橄榄油,将比目鱼排放进去煎到每面都变成适度的褐色。起锅备用。
(2)将葡萄酒倒进锅里,把锅底残留的褐色残渣铲掉。等酒挥发到剩一半的时候,将蒜、黄油和槟榔放进去搅拌。用盐和胡椒粉调味,让酱料在锅里炖1分钟左右使各种味道充分融合。
(3)将鱼排倒回锅里沾匀酱汁,再煎一下到鱼肉可用叉子轻易拨开为止。将鱼倒出淋上锅里的酱汁就可以趁热吃了。
潭州槟榔鸭。
原料:仔鸭1只(重约750克),槟榔4个,红尖辣椒50克,青蒜25克。调料:色
拉油100克,盐8克,姜片30克,味精5克,酱油5克,剁辣椒20克,料酒30克,香
油5克,高汤100克
做法:
(1)将鸭宰杀后,剁成4厘米的长条块,槟榔剖开待用,尖辣椒切成马蹄段。
(2)干锅放青蒜段垫底。
(3)炒锅烧底油烧至六成热,下入剁椒、姜片大火煸至油红,下鸭块炒至变色
,放入槟榔,烹料酒,放酱油、盐、味精、高汤中火煨6分钟至熟透,加入尖椒,
装入干锅即成。
槟榔香芋酥
原料:香芋,炼乳,糖,土司2片,蛋1个,生粉或面粉适量
做法:
(1)大香芋(我用了半个)去皮切片蒸熟后,把它压成泥状,加点白糖和炼乳,自
己调甜度;
(2)把土司去边切成细末、蛋打散。
(3)把和好的芋头泥用勺取相等量团放入生粉或面粉里打滚,然后用手做成槟榔
状,其实形状随你啦。
(4)裹完生(面)粉再入蛋液滚一下,最后粘上土司碎屑,入油锅炸至金黄。
炒槟榔花
材料:
红萝卜50g,里脊肉100g,香菇3朵,葱1支,辣椒1条,槟榔花450g,盐1茶匙,味精1茶匙,水3大匙。
(1)将红萝卜、里脊肉、香菇洗净切丝,葱、辣椒切斜段,槟榔花切段备用。
(2)起油锅,将葱、辣椒、肉丝、里脊肉、香菇等材料先炒香后,再加入调味料拌炒均匀,最后放入槟榔花,以大火快炒数下即可。
(一)槟榔宜忌
适宜人群:一般人均可食用。
禁忌人群:气虚下陷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槟榔+橙:身体不适
槟榔+南瓜子:能驱钩虫及蛔虫。
小孩子都不能吃槟榔.对身体和大脑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孕妇能吃槟榔吗
研究指出,短时间(叁十分钟至两小时)投予槟榔素及黄樟素,都会减少人类脐带血管张力,即造成血管松弛作用,且剂量愈大效果愈强,这表示,短期给予这两个槟榔致癌成份,竟有可能改善胎儿及胎盘的血液循环、让胎儿更顺利得到来自妈妈的营养,但这仍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过长时间(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时)给予槟榔素及黄樟素,却出现明显副作用,不但脐带血管内皮细胞受抑制,且槟榔素明显剂量愈大作用愈强,甚至会毒杀细胞、造成细胞生长停顿,进而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3近年有研究指出,常造成高危险妊娠的「妊娠高血压」,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疾病,而他们已发现槟榔素及黄樟素对脐带血管内皮细胞确有影响,所以此二槟榔成份和妊娠高血压的相关,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恶 寒 病人自觉怕冷怕风,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 内疗辨治 风寒束表型恶寒 [病因] 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症状]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寒中少阴型恶寒 [病因]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 [症状] 恶寒无热,体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散寒。 [主方] 四逆汤。(索取此方) 阳虚阴盛型恶寒 [病因] 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衰弱,阳不制阴,于是阴寒内生而恶寒。 [症状] 恶寒,四肢冰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溲清长,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①肾阳虚,用右归饮。(索取此方)②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索取此方)。③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索取此方) 阳盛格阴型恶寒 [病因]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症状] 恶寒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脉伏。 [治法] 清泻里热。 [主方] 白虎汤或承气汤。(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恶寒 [病因] 痰饮停滞体内,阳气不得宣通。 [症状] 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香,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治法] 通阳化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脐周恶寒 [病因] 系由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阳虚,阳不卫外所致。 [症状] 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虽在暑月,夜晚与午夜就寝,腹部仍需用棉被覆盖。伴有腹痛隐隐,肠鸣辘辘,大便溏薄,饮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治法] 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主方] 回阳救急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李用粹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夜寒者,阴气旺于阳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重阴者,昼夜俱寒。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 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幙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颌战僳,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怯,无风则坦然自适也。 恶寒有阳虚、劳倦、肺火、痰饮、伤酒、伤食、疮毒、郁火及产后等类型(略)。 内外恶寒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 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汤加黄芪、炮姜、肉桂、附子。表虚,黄芪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橘汤加酒芩、天麦冬、山栀仁。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 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半身恶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状] 半身恶寒或恶风,易出汗,温度比健侧半身为低。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半侧寒冷,较为少见。患者白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寒 战 内疗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战 [病因] 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 [症状] 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解表。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阳虚寒盛型寒战 [病因] 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阴寒内盛。 [症状] 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缓,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四逆汤加味。(索取此方) 战汗透出型寒战 [病因] 外感热病,邪正剧烈交争。 [症状]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甚者肢冷,脉伏,继则全身透出大汗,汗后热退身凉。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索取此方) 外寒风热型寒战 [病因] 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热邪内郁。 [症状] 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紧而数。 [治法] 解毒清里。 [主方] 防风通圣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等病。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汤加减(索取此方),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索取此方) 长期早晚寒战 [病因] 营卫俱虚,太阳与太阴失开之职。 [症状] 早晚感恶寒,发寒战,全身如鸡皮,约1小时后,四肢冰凉,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细。 [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营卫。 [主方] 鸿滨经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寒战 [病因] 由于厥阴经气不充,无力使经气顺交太阴,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 [症状] 每晚12时发冷抖颤,四肢冰冷,近晨则大汗出,直至黎明,汗止栗定。伴有气短心悸,食后腹胀,少腹冷痛,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 益气助阳,敛汗固表,顺接阴阳。 [主方] 琳异满华经验方。(索取此方) 但热不寒 内疗辨治 邪热蕴肺型但热不寒 [病因] 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肺津成痰,痰热壅阻,肺火清肃。 [症状]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咯痰厚稠,黄腥,鼻扇气粗,咽痛口渴,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嗽。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热炽阳明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入阳明经。 [症状] 不恶寒,反发热,壮热,面赤,大汗出,大烦渴,小溲黄少,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泄气分邪热。 [主方] 白虎汤。(索取此方) 热结肠道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人于阳明腑。 [症状] 壮热不恶寒,日晡为甚,腹满硬痛,按之坚实,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治法] 泄热通腑,攻下燥结。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湿热郁蒸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秋之交以及阴雨潮湿季节,湿热相兼为患。 [症状] 身热起伏而不恶寒,午后转甚,汗出不畅,渴不引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宣气化湿,清热达邪。 [主方] 三仁汤。(索取此方) 暑热伤气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月伤暑,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或露宿食凉,暑邪乘虚侵入体内。 [症状] 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过多,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 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索取此方) 上热下寒 ①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系指患者同一时期,上部表现为热证,下部表现为寒证的证候。其在病因病理上,是寒热错杂,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所致。 ②是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越,此属下真寒,上假热之象。 内疗辨治 虚寒型上热下寒 [病因] 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症状] 面色微红似酣,足胫寒冷,全身形寒怕冷,大便溏泻,脉沉细。 [治法] 通阳救逆。 [主方] 白通汤。(索取此方) 虚火型上热下寒 [病因] 肾阴亏损,致虚火上炎。 [症状] 头热足冷,咽干,眼目红赤,胸中烦热,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足胫寒冷,面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象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汤回阳,可加猪胆汁或黄连少许反佐,以防寒热格拒。服药后头汗出,脉忽浮大者难治。 肾阴亏而虚火上炎,也能呈现足冷头热,但多兼见咽干、目红,当用引火归元法,治宜七味地黄丸。胸中烦热者,加黄连少许以反佐。 半身发热 [病因]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暗耗肝阴,两侧为行气之处,肝阳化风,故半侧发热。 [症状] 半身发热,白头至足似火燎之状。伴有头目眩晕,神疲心烦,半身发热以午后为甚。情志不舒畅则频频发作。面色红润,脉弦细数。 [治法] 熄风泄热。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索取此方) 下半身发热 [病因] 阴血亏虚,阳无所附。 [症状] 下半身灼热如焚,尤以阴部为甚,头晕、自汗、咽干口燥、尿赤、手足心热、舌质偏淡、苔薄黄而润,脉弦无力。 [治法] 滋阴退热。 [主方] 经验方。(索取此方) 上午发热 [病因] 由于肝胃阳盛热极所致。 [症状] 上午躁扰不宁,过午却较为安静,并能睡眠。上午体温40℃以上,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生津。 [主方] 白虎汤加味。(索取此方) 下午高热 [病因] 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加上太阳之表阳虚,少阴之里阴亏损所致。 [症状] 每日午后3时许发病,先觉背寒,接着发冷发热,手足心热,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数小时后自行消退,饮食不香,舌淡略暗,脉沉数弦。 [治法] 和解少阳,活血化瘀。 [主方] 学文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发热 [病因] 由于阴液亏耗,虚热内生所致。 [症状] 日间体温正常。每到夜间自觉骨蒸潮热,尤以手足心热甚,睡则汗出,竟至不能安睡。头目眩晕,气短心悸,口燥咽干,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补肾健脾。 [主方] 资生汤。(索取此方)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的主证之一。 内疗辨治 风寒侵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寒侵入太阳经,腠理闭塞,卫阳被遏。 [症状] 恶露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发汗。 [主方] 荆防败毒散。(索取此方) 风热犯肺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热,表卫不和,肺失宣降。 [症状] 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主方] 银翘散。(索取此方) 风湿客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湿侵袭肌腠,阻遏清阳。 [症状]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祛湿。 [主方] 羌活胜湿汤。(索取此方) 暑湿交阻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夏月伤暑,暑多挟湿,暑湿交阻,气机不畅。 [症状] 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头胀胸闷,呕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祛暑清热。 [主方] 新加香薷饮。(索取此方) 寒热往来 指忽寒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天可发作数次。 内疗辨治 邪入少阳型寒热往来 [病因] 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症状]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 [主方] 小柴胡汤。(索取此方) 肝郁气滞型寒热往来 [病因] 肝郁气结,郁久化火。 [症状]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有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 [主方] 逍遥散。(索取此方) 感染疟邪型寒热往来 [病因] 外伤风寒暑湿,兼染疟邪。 [症状] 寒热往来,隔日或3日发1次,发有定时。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身汗出,热退身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去邪截疟。 [主方] 七宝散。(索取此方) 湿热郁阻三焦型寒热往采 [病因] 湿温病邪,热痰留恋三焦,三焦气化失司。 [症状] 寒热起伏,汗出不爽,头痛烦躁,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干饮少,小溲短黄,舌边红、苔厚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治法]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 [主方] 黄连温胆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肘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为少阳经证,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不可发汗、吐、下。 妇人月经不调,经前常有忽寒忽然,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系肝气或肝火郁结所致,可用调经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也有妇女月经适来或月经刚净,外感风寒发热,或在发热期内月经来潮,邪热乘虚袭人子宫,瘀热互结,亦使寒热往来,《金匮要略)称为“热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汤泄热。但已经热人血室,应佐清营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热甚的并宜去人参加入生地。 “疟疾”的主证,也是寒热反复发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热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以下略)。 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热如疟,汗出不清,胸闷呕恶,口干饮少,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而臭,用达原饮治之。 低 热 (含功能性低热、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肺结核、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内伤为病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或阴阳失调引起的发热以低热(在37.5℃~38℃,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数月乃至数年)为主的病证。现多称“低热”。 内疗辨治 气郁化火型低热 [病因] 多由情志所伤,则肝气郁滞不得疏泄、郁久化热、甚则肝阳上亢,火随气窜所致。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与精神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烦躁易怒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而于,梦多,妇女则经前乳胀,或有月经错前,舌质暗苔黄,脉弦数,左关脉尤显。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主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索取此方) 瘀血气滞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滞、气虚、阳虚、寒邪侵袭,伤津耗液;或受外伤闪挫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遏营卫,遂生低热。 [症状] 以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渴不多饮,肌肤甲错,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为证候特点。伴有肢体疼痛或有肿块,面色晦暗,眼周青黑,口唇青紫。女子月经闭止,或产后恶露不畅,少腹疼痛,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主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索取此方) 脾胃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若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或平素湿热内盛,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发低热。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甚或日晡甚,胸闷身重头如裹,饮食不香为证候特点。伴有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三仁汤加减。(索取此方) 气虚阳浮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气散,加之思虑气结,或饥饿气馁等因素,中气因而衰微不能运行,或滞于中,或陷于下。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为低热。 [症状] 以多在早晨低热有汗,气短乏力,劳累则病情加剧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懒言,面色萎黄,自汗多,易于感冒,饮食不香,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索取此方) 血虚气浮型低热 [病因] 由于血是精气化生而来。如因思虑劳心过度、营血亏虚,或产后造成血虚等,则内无营守,阳气失于依附而浮越,于是便产生低热。 [症状] 以低热,头晕眼花,稍劳则热势即起,心悸不宁,面色少华为证候特点。伴有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筋惕肉晌,指甲干黄,妇女月经后发热,经量少或闭经,唇舌色淡,少苔、脉弱。 [治法] 益气养血。 [主方] 归脾汤加味。(索取此方) 阴虚阳亢型低热 [病因] 多由五脏阴液亏损,阴不足则阳无所依附,水不制火,阳气偏盛,故生虚热。 [症状] 以午后潮热,夜热早凉,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为证候特点。伴有心悸失眠、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燥结、小溲短少、腰酸遗精、月经错前、舌质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索取此方) 脾肾阳虚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虚型低热的病情发展深入阶段,而成为阳虚。阳气虚则阴寒内盛,火不归元,逼阳外越,遂成低热。 [症状] 以自觉肌肤浮热,多发于午前,而又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腰酸腿软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嗜睡、面色白或嫩红,下肢浮肿,阳痿早泄,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滑,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 [主方] 肾气丸加味。(索取此方) 邪留肺卫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时邪,高热退后,余邪未净,络热未清,故高热转为低热。 [症状] 以高热治疗后转变为低热,且久不退为证候特点。伴有咽部发红,或有微咳,或有淋巴结肿大,或有扁桃体略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 [主方] 银翘散加味。(索取此方) 邪踞少阳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发展,邪踞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邪气出与阳争则发热,人里与阴争则恶寒,故而寒热交替往来在2周以上。 [症状]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为证候特点。伴有头胀、妇女月经不调,经前忽寒忽热,或在发热中月经来潮,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调整枢机。 [主方] 小柴胡汤加味。(索取此方) 营卫不和型低热 [病因] 多由腠理不密固,营卫失调所致。 [症状] 以低热有汗,阵觉微寒微热为证候特点。伴有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主方] 桂枝汤加味。(索取此方) 肝经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蕴蓄肝胆,熏蒸肌表,故而午后发热。 [症状] 以午后低热、胁痛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 疏肝利胆,清泄湿热。 [主方] 龙胆泻肝汤加味。(索取此方) 食滞郁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食滞中焦,郁积生热,故在午后阳明气旺之时,发热为著。 [症状] 以低热午后更甚,嗳腐吞酸为证候特点。伴有呕吐或恶心,大便或秘结或溏泄,少年儿童常有两颊潮红,腹胀按之硬,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清热化滞。 [主方] 保和丸加味。(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低热 [病因] 多由脾失运化,积湿成痰,痰饮内停,阻遏营卫,故见低热微恶寒。 [症状] 以低热微恶寒,夜热早凉,饮水即呕为证候特点。伴有胸膈痞闷,恶心喘促,肠中有水鸣声,舌苔滑腻,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蒲辅周 蒲老认为,内伤低热有气虚、血虚之分,以属气分者多。用甘温除热法,轻则补中益气汤,重则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低烧偏于血分者,男妇老幼均可用圣愈汤加地骨皮。并认为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败脾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内伤发热,脾胃已弱,药量亦宜轻,宁可再剂,勿用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 姜春华 姜教授认为,多数病人因发热而导致阴虚,不是由于阴虚而导致发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以致出现阴虚,假使发热的因素得到解决,则阴虚即可好转。如果不能解决,则补阳亦无效果。这是历来医学上的倒果为因。同样阴虚发热也是如此。 潮 热 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汛之至有一定规律定时。 内疗辨治 阳明腑实型潮热 [病因] 表邪不解,人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逐成胃实。 [症状] 日晡潮流,手足溅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治法] 攻下泄热。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阴虚血亏型潮热 [病因] 素体阴虚,或汗、下、吐、致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液燥,虚火上炎。 [症状] 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神悴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 [主方] 清骨散。(索取此方) 脾胃气虚型潮热 [病因] 劳倦内伤,饮食失节,致中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上乘土位。 [症状] 上午潮热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治法] 甘温除热。
三七,中药名。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主治各种出血证,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等属于瘀血阻滞者。功效作用
功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1、主要用于各种出血证,瘀血肿痛、跌打损伤等属于瘀血阻滞者。
2、西医诊为颅内出血、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属出血而兼有瘀血阻滞,冠心病、高血压病、偏头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化脓性阑尾炎、急性脑梗死属瘀血阻滞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不良反应若摄入过量三七,可致恶心、频繁呕吐、岀血倾向如痰中带血、鼻衄、齿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三七片可引起过敏性药疹。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黄酮苷、氨基酸等。止血活性成分为三七氨酸。
药理作用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能够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溶栓作用;能够促进多功能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具有造血作用。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三七总皂苷可以对抗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氧利用率。三七制剂或三七总皂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三七总皂苷能显著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
3、对肾功能的影响:三七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肾脏微循环,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的独特疗效。
4、消除氧自由基及抗衰老作用:三七总皂苷有一定消除氧自由基的作用。三七总皂苷能延长果蝇生存时间,增强其飞翔能力。
5、影响物质代谢:三七粉能阻止家兔肠道吸收脂肪,降低总脂质水平和甘油三酯含量。三七根总皂苷轻度升高血糖作用,亦能促进血清蛋白质合成,对核酸代谢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6、此外,三七皂苷还有免疫调节、抗休克、抗实验性肝损伤、预防肿瘤等作用。
毒理作用1、急性毒性:三七乙醇提取物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836±17mg/kg。生三七总皂甙小鼠静注的LD50为11.67+14.0mg/kg,熟三七总皂甙小鼠静注的LD50为105.33±58.6mg/kg。但有实验证明熟三七总皂甙小鼠皮下注射LD50为3451±650mg/kg,小鼠静注LD50为33.32mgkg,与上有差异,还有人认为三七总皂甙小鼠静注LD50为47mg/kg83。三七根总皂甙小鼠颈背皮下注射LD50为1667mg/kg。小鼠腹腔注射人参皂式Rb1LD50为1208mg/kg。豚鼠静注Rb1LD50为498mg/kg。小鼠腹腔注射人参皂甙Rb1,LD50为1250mg/kg,口服LD50>5000mg/kg,静注LD50为396mg/kg。三七急性毒性剂量范围随着实验条件不问,差异较大。
2、长期毒性:三七粉1g/kg、三七皂苷0.48/8分别给兔灌胃,每日1次,7d为1疗程,每疗程间歇1d连续4疗程,除三七粉组血糖有一定降低外,对红细胞、白细胞及分类、血红蛋白、凝血时间、血清胆固醇、血清总脂及脂蛋白均无明显影响。兔每日喂饲三七绒根700-800mg/kg连续2月,外观正常,血象肝肾功能及重要脏器组织检查以及心电图均尤异常。可见,三七毒性较低,长期用药基本无副反应。
相关论述1、《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掺,其血即止。且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经水不止、产后恶露不下,俱宜自嚼,或为末,米饮送下即愈。
2、《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补血补气药之中则更神。盖止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止而有安静之休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1、治咳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可与花蕊石、血余炭合用,如化血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各种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掺,或配龙骨、血竭、象皮等同用,如七宝散(《本草纲目拾遗》)。
2、治无名痈肿,疼痛不已,以本品研末,米醋调涂;治痈疽破烂,常与乳香、没药、儿茶等同用,如腐尽生肌散(《医宗金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102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拔根提毒丹
下一篇: 拔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