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女性

一起看看皮肤营养过剩的危害(女人不排毒,多半会出现哪5个“后果”?)

关爱女性健康 2023-04-27 00:14:30

一起看看皮肤营养过剩的危害

相信我们许多的女性朋友们对于皮肤营养过剩这种病症是比较熟悉的,因为皮肤营养过剩这种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皮肤容易过敏的女性朋友们,更是容易出现皮肤营养过剩的情况了,另外,皮肤营养过剩的危害也是非常多的,那么皮肤营养过剩的危害有哪些呢?

1、油脂分泌更多

油脂分泌过多也是皮肤营养过剩的危害之一,因为我们许多的女性朋友们出现了皮肤营养过剩的情况以后,经常会出现油脂分泌过多的情况了,这对于我们皮肤的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如果皮肤出现营养过剩的情况油脂分泌会越来越多,皮肤会有一种油腻光亮的感觉,而且对于外界的自己会非常的不敏感,这些油脂沉积于我们的皮肤表层,但是它会阻碍对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看上去就是非常的油腻,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

2、阻碍营养物质吸收

其实皮肤营养过剩会阻碍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最关键的是它会导致我们肌肤毛孔的堵塞,会让我们的毛孔越来越不畅通。大家在清洁的时候要注意加几滴白醋,这样可以很好的缓解皮肤营养过剩的情况,所以我们女性朋友们在生活中就要多注意,一定要做好避免皮肤营养过剩出现的工作,一旦出现了皮肤营养过剩的情况,那么必须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不然也是会影响我们人体的健康的。

皮肤营养过剩有哪些危害呢?相信大家通过上面的这些介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一旦出现了皮肤营养过剩的症状,那么不仅会导致我们女性朋友们皮肤出现更多的油脂,还会严重的阻碍我们人体对于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女人不排毒,多半会出现哪5个“后果”?

女人日常多排毒,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以及肌肤的靓丽,那么,如果不排毒会怎样呢?通过调查发现,在饮食上不加注意,不注重排毒调理的女性,多半会出现以下5个后果,你也多对照一下吧,看看自己是否也需要适当地排一下毒了。

1、肥胖,如果你的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百分之二十,或者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大于25,那么你就属于肥胖了。肥胖可不是“富态”,这是一种营养过剩的疾病,主要是饮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引发体内毒素滋生,所造成的机体失衡。肥胖的人不仅行动不便、动作迟缓,而且还会经常的心慌气喘,甚至是下肢的关节也会受到影响。

2、肠道易激综合征,所谓的肠道易激综合征,简单地说就是肠管受到刺激后,产生的过度反应或者有反常现象的发生,导致的血流滞缓,排毒管道不畅通,多种毒素积存体内。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或者是疼痛,腹胀,腹泻等。

3、皮肤瘙痒和湿疹,其实你可能不知道,皮肤是人体的最大的排毒器官,很多其他器官无法解决的毒素,都会通过皮肤上的汗腺和皮脂腺排出体外,当遇到外部的刺激、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等状况时,皮肤的这种排毒功能就要受到影响。另外,当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时,或者是由于消化系统、肠胃功能紊乱等产生的毒素,无法正常排出时,就能造成湿疹。

4、大便秘结,正常情况下,人是需要每天一排便的。如果你间隔时间比较长,2至3天排一次,那么就有可能是大便秘结了。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习惯性和偶发性的。如果是习惯性的,那就容易产生毒素影响健康和容貌了。其实,大肠形成粪便并及时排出,就是人体排毒的一个主要通道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把毒素排走,就会影响到脾胃等器官的正常运转,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大肠的功能,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容易降低人体的抵抗力。

5,黄褐斑,这是每个女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可是你会在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脸上出现了黄褐色或者是淡黑色的斑片,这一只只并不美丽的“蝴蝶”,不仅不能增添你的色彩,还容易毁了你的容貌。那么是什么毒素招来了这些“蝴蝶”呢?有可能是机体的一些疾病,比如说肝脏疾患、慢性酒精中毒、日光长时间照射等。另外,长期服用避孕药也能引起面部色斑。

以上“5个后果”,都是毒素没有及时解决掉所带来的。因此说,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避免毒素沉积体内。

那么,生活中,都有哪些好的排毒方法呢?

对于女人来说,毒素就像是大厦玻璃上的灰尘,你用心擦拭干净了,可是没过几天,又会积了厚厚的一层,人体的排毒机制总是赶不上废物产生的速度。所以说,排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行。

方法1、从饮食方面调理:多补充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杂粮,适当吃素,适合排毒的食物有:胡萝卜、地瓜、绿豆、糙米、苦瓜、洋葱、白萝卜等。这些食物或是促进胃肠的蠕动,或是有利尿的作用,也或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润肠通便。总之对排毒都是有一定的帮助。

方法2、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睡眠的时间,每天晚上10点钟之前上床休息,少玩手机、游戏等。

方法3、多锻炼,勤洗桑拿浴,使皮肤毛孔张开,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总之,女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排毒调养,就容易给身体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多吃些利尿润肠的食物,多做些有利于“出汗”的事,及时排毒,这样才能保持皮肤的光滑靓丽、越来越年轻。

六大营养素的过多和过少会对人体有什么有害影响?

人体所必需的40种以上的营养素都是缺一不可的,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共有7大类。其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称宏量营养素,又称产能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膳食纤维、水、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为膳食成分。
一、 蛋白质:
1. 蛋白质是所有生物细胞的基本构成物质,占人体体重的16%。人体中 含有65%的水和25%的蛋白质,如果丢失体内蛋白质的20%以上,生命活动就会被迫停止运行。
2. 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又是构成人体内的各类重要生命活性物质,其中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数的酶类,多种作用于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类,抵御疾病侵袭的各种免疫物质类,以及各种微量营养素的载体等主要由蛋白质构成。蛋白质无处不在,包括构成人体的神经传递介质、调节人体正常的渗透压和多种体液的组成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从生命活动过程去衡量,蛋白质加上核酸,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
3. 人体最常存在的氨基酸为20种,20种氨基酸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结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其中有9种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取得的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包括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
4. 蛋白质在营养价值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氨基酸组成不同,含有所有的必需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数量充足且比例适当,完全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被称为完全蛋白质;只要单独摄取某种含完全蛋白质的食物,便足以维持健康。缺乏某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被称为不完全蛋白质。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其氨基酸的含量应该是均衡的。含有动物性蛋白质的食品中通常含有很多无用的饱和脂肪酸。
5. 含有植物性蛋白质的食品中通常还含有更多对身体有益的碳水化合物,但大多数的谷类食品缺少赖氨酸及苏氨酸,豆类缺乏蛋氨酸,牛奶经加热或干燥之后,其完全蛋白质将转变为不完全蛋白质。如果在一餐中吃两种以上的不完全蛋白质,人体便可将两者合并成完全蛋白质,即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维持健康。当每种不完全蛋白质摄取的时间,若间隔一个小时以上,人体即无法再加以合并。
二、 脂类:
1.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正常人体按体重计算含脂类约为14%-19%,胖人约为32%,过胖人可高达60%左右。
2. 脂类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是产能的三大营养素,又称产能营养素。每1g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产生能量37.66kJ (9kcal)。由脂肪所供能量占总能量比例约17%-20%是合理膳食,脂类增加食物美味与饱腹感,脂类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并促进其消化吸收。当生活水平提高,每日摄入的脂肪量所占能量比接近或超过30%时,与脂肪有关的疾病会逐年上升。
3. 脂类绝大部分是以甘油三酯(脂肪)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内,称为储脂,储脂常处于分解(供能)与合成(储能)的动态平衡中,因受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影响而增减,故又称之为可变脂。一般储脂在正常体温下多为液态或半液态,如皮下脂肪。机体深处储脂常处于半固体状态,有利于保护内脏器官,防止体温丧失。
4. 脂类从一种组织运输到另一种组织必需通过血浆,整个过程称为脂类运输。血浆为水溶液,脂类难以溶解,脂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血浆脂蛋白可溶解于水中。脂蛋白是由蛋白质、磷脂、胆固醇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所组成,含甘油三酯多者密度低,为低密度脂蛋白(LDL);含甘油三酯少者密度高,为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浆中的游离胆固醇在高密度脂蛋白中转化为胆固醇酯,因而可以阻止游离胆固醇积累于动脉壁中。高密度脂蛋白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3-5天。
5. 脂肪酸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一般来说人体细胞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至少是饱和脂肪酸的2倍。天然食物中含有的各种脂肪酸,多以甘油三酯(脂肪)的形式存在。一般地说,动物性脂肪如牛油、奶油和猪油比植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多。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标准,日常膳食总能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应占10%。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通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也下降;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促进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下降。
6. 必需脂肪酸是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合成前列腺素不可缺少的物质。亚油酸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体内,亚油酸除维持作为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外,还可贮存起来以供能量之需,也可转化成γ-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必需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的必要组分,缺乏时会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
7. 类脂包括固醇类和磷脂,是人体细胞、组织的组成成分,是所有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总脂的5%。类脂比较稳定,不太受营养和机体活动的影响。
8. 胆固醇是机体合成胆汁酸和类固醇激素的重要物质,人们从每天膳食中可摄入约300mg的外源性胆固醇,此外,人体每天还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约1g左右,其总量远大于食物胆固醇。血中游离胆固醇可积累于动脉壁。在胆固醇大量进食的情况下,由于胆固醇竞争性地与必需脂肪酸结合成胆固醇酯,从而影响了磷脂的合成,是诱发脂肪肝的原因之一。
9. 磷脂对脂肪的吸收和运转以及储存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各组织及体液磷脂中,75%以上为卵磷脂及脑磷脂。机体能自行合成所需要的磷脂。食物中含有的磷脂主要为卵磷脂和脑磷脂。
10. 脂肪在胃内几乎不能被消化,胃的蠕动能促使食入的脂肪被磷脂乳化成分散在水相内的细小油珠而排入小肠内,然后即与肝脏分泌的胆汁酸、胰脏分泌的胰脂肪酶混合,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膳食中多为游离胆固醇,吸收的游离胆固醇中约80%-90%在肠黏膜细胞内与长链脂肪酸结合为胆固醇酯,大部分掺入乳糜微粒,而后经淋巴系统入血循环。未被消化的少量脂肪则随胆汁酸盐由粪便排出。未被吸收的胆固醇在小肠下段被细菌转化为粪固醇,由粪便排出。膳食纤维可以干扰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可降低血胆固醇的水平。
11. 膳食中的脂类主要为甘油三酯(脂肪)、磷脂及胆固醇。脂肪摄入量过高尤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是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
三、 碳水化合物:
1. 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人类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应提供55%-65%的膳食总能量,更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应为多种食物,应有不同来源,包括淀粉、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类等碳水化合物,还应限制纯热能食物如糖的摄入量,并减少脂肪摄入量。
2. 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并迅速氧化给机体提供能量,氧化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每克葡萄糖可以产生16.7kJ(4kcal)的能量。
3. FAO/WHO(1998年)把碳水化合物分为三类:糖、寡糖和多糖(淀粉、膳食纤维)。
4. 糖包括单糖、双糖和糖醇,食物中最常见的单糖是葡萄糖和果糖,果糖最甜,甜度是蔗糖的1.2-1.5倍;果糖几乎总是与葡萄糖同时存在于植物中,果糖也是动物体易于吸收的糖分。双糖包括蔗糖、海藻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主要来源于甘蔗和甜菜。
5. 葡萄糖可直接被机体组织所利用。尤其是大脑神经系统不储存能量,又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活动,必须直接利用葡萄糖来维持生命活动,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源。葡萄糖可合成糖原。肝脏是糖原最丰富的器官,骨骼肌是储存糖原的主要场所,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入血,但通过乳酸循环,可以补充血糖,间接维持血糖恒定。
6. 寡糖又称低聚糖,目前已知的几种重要的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其甜度通常只有蔗糖的30%-60%。另一种是抗性低聚糖。
7. 多糖由许多单糖分子相联,包括淀粉、非淀粉多糖。多糖在性质上与单糖和低聚糖不同,一般不溶于水,无甜味,不形成结晶,无还原性。淀粉多糖是人类的主要食物,存在于谷类、根茎类等植物中。
8.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分为两个主要形式:小肠消化和结肠发酵。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肠中完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吸收后,在肠壁和肝脏几乎全部转变为葡萄糖,由小肠吸收到门静脉血中的糖都是单糖,主要合成为肝糖原储存,也可氧化分解供给肝脏本身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则经肝静脉进入体循环,由血液运送到各组织细胞,进行代谢或合成糖原储存,或氧化分解供能,或转变成脂肪等。当食物提供的葡萄糖多于组织需要的时候,过量的部分最终转化为脂肪。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摄入,可以节省体内蛋白质或其他代谢物的消耗,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脂肪则氧化不全而产生过量的酮体。
9. 糖的代谢包括氧化分解直接提供能量,合成糖原储存备用,转变成脂肪等,这些过程相互联系和制约,共同组成复杂而又有秩序的糖代谢。
影响餐后血糖水平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的类型(如淀粉或非淀粉多糖)、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如支链和直链淀粉)、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如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的多少)、食物的制作过程和物理状况(如高压、高热、糊化程度等;生熟、颗粒大小等)。
四、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主要是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即不能被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多糖。主要来自植物细胞壁,包括非淀粉多糖、抗性淀粉、抗性低聚糖、木质素等。膳食纤维分为两类,一类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另一类为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非淀粉多糖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及可溶性非纤维素多糖如树胶及海藻多糖等组分。另外还包括植物细胞壁中所含有的木质素。
纤维素具有亲水性,在肠道内起吸收水分的作用。谷类中可溶的半纤维素为戊聚糖,可形成黏稠的水溶液,并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半纤维素大部分为不可溶性,比纤维素易于被细菌分解。果胶是一种无定形的物质,存在于水果和蔬菜的软组织中,可溶解形成胶态,具有与离子结合的能力。树胶主要的成分是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阿拉伯糖及甘露糖所组成的多糖,可分散于水中,具有黏稠性,起到增稠剂的作用。木质素不是多糖物质,因为木质素存在于细胞壁中难以与纤维素分离,故在膳食纤维的组成成分中包括了木质素。人和动物均不能消化木质素。
抗性淀粉包括改性淀粉和淀粉经过加热后又经冷却的淀粉,它们在小肠内不被吸收。抗性淀粉分为三类:生理上不接受的淀粉,如生土豆和青香蕉;老化的淀粉,如煮熟的冷土豆等。所有抗性淀粉的共同特性是在小肠内部分消化,在结肠内发酵并完全吸收。这些性质决定了抗性淀粉有类似膳食纤维样的生理性质,有专家认为抗性淀粉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是最近15年来碳水化合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中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FAO/WHO,1998年)。
膳食纤维对胃肠道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增加胃的充盈感,虽不能在小肠消化吸收,但刺激肠道蠕动,到结肠经细菌发酵后产生氢气、甲烷气、二氧化碳和短链脂肪酸,这些气体经循环被转运到呼气和直肠中,清除肠道毒素氨、酚等;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被肠壁吸收;发酵使肠道益生菌群增殖,如特异性的促进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生长,有助于正常消化和增加排便量。从目前资料,低聚果糖和菊粉属于益生源类。益生菌是指能够对任何一类哺乳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有益的促进物质或微生物(Lilly DM,1965年),后来修改为:“益生菌是补充喂养的活的微生物,而且可通过提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对宿主动物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Fuller R,1989年)。
五、 矿物质:
人体已发现有20余种必需的矿物质(无机盐),约占人体重量的4%-5%。
常量元素7种,包括钙、磷、镁、钠、钾、氯和硫(含量大于5g),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约占人体总灰分的60%-80%。常量元素往往成对出现。由于各种常量元素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每日都有一定量随各种途径,如粪、尿、汗、头发、指甲、皮肤及黏膜的脱落排出体外,因此必须通过膳食补充。常量元素对机体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骨骼和牙齿的构成、神经冲动的传导、肌肉收缩的调节、酶的激活、体液的平衡和渗透压的维持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都离不开常量矿物元素的参与及调节。
微量元素20种,包括三类。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界定的微量元素,按其生物学的作用分为三类:(1)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8种,包括碘、锌、硒、铜、钼、铬、钴及铁。(2)人体可能必需的元素,共5种,包括锰、硅、硼、矾及镍。(3)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包括氟、铅、镉、汞、砷、铝及锡,共7种。许多酶含有微量元素,如碳酸酐酶含有锌,呼吸酶含铁和铜,核酸的正常功能需要铬、锰、钴、铜、锌等维持。必需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和水,缺乏和过量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并可成为疾病的重要病因。
》铁是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部分,人的全身都需要它,主要存在于供应氧气的红细胞中,许多与免疫系统有关的酶也含有铁。
人体从食物中摄取所需的大部分铁。铁缺乏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铁缺乏也是我国主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
体内功能性铁是以血红素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即带有铁卟啉辅基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极易负载和卸载氧;其次是仅存在于肌肉组织内的肌红蛋白,基本功能是在肌肉中转运和储存氧。
体内储存的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铁蛋白和血铁黄素。主要存在于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和骨髓。铁会在体内积聚,因此长期过量摄入会造成中毒,产生血铁质沉着病(人体组织吸入过多铁)或血色素沉着。每天补充50mg一般被认为属于安全的水平。在缺铁性贫血发生以前,储存铁就几乎耗竭。尽管铁元素增补剂的一般剂量在50mg以上,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大剂量相对于较小的剂量能显著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
铁在体内生物半衰期成年男子为5.9年,成年女子(绝经期前)为3.8年。人体可反复利用红细胞分解代谢中的铁。
铁与许多其他微量元素之间会发生拮抗作用,包括锌元素,而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容易会出现锌缺乏的现象。因此,补铁应保证服用者体内含有足量的锌,或正在同时补充锌。身体对锌和铁的正常需要量基本相等。缺铜时会减少铁的吸收,缩短红血球的寿命。蛋白质、碘、钴、铜、维生素E,任何一种维生素B,特别是叶酸、烟酸及维生素B6缺乏时,都有可能造成贫血。
身体铁的基本丢失是由于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系统黏膜细胞新陈代谢死亡的细胞脱落所致。尿液、胆汁和汗液中含有微量的铁。男孩在青春期血红蛋白总量和含量均有明显增加,其增加量甚至超过经期妇女的铁需要量。
铁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膳食中铁的吸收率差异很大,从1%至50%,与机体铁营养状况、膳食中铁的含量及存在形式,以及膳食中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
膳食中铁分为两类:即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受膳食影响小,钙是膳食中可降低血红素铁吸收的因素,一杯奶(165mg Ca)可使铁吸收降低50%,机制尚不清楚。非血红素铁基本上由铁盐所组成,主要存在于植物和乳制品中,占膳食铁的绝大部分。非血红素铁受膳食影响极大,明显地受在小肠上部分的可溶性影响,只有二价铁才能通过黏膜细胞被吸收。膳食中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物质有植酸、多酚、钙等,抗坏血酸(维生素C)可部分拮抗这种抑制作用。对非血红素铁有促进作用的因子,有维生素C、肉、鱼、海产品、有机酸。植酸:植酸是谷物、种子、坚果、蔬菜、水果中以磷酸盐和矿物质储存形式的六磷酸盐。膳食纤维几乎不影响铁的吸收。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往往植酸含量很高,影响的主要作用是植酸。茶、咖啡和可可及菠菜等多酚类含量较高,可明显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
镁是人体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浓集于腺粒体中,仅次于钾和磷,在细胞外液仅次于钠和钙,居第三位。
正常成人身体内镁60%-65%存在于骨、齿,27%分布于软组织。肌肉、心、肝、胰含镁量相近。镁主要分布于细胞内,细胞外液的镁不超过1%。食物中的镁在整个肠道均可吸收,但主要是在空肠末端与回肠吸收,吸收率一般约为30%。精神紧张、某些疾病或药物,以及体力劳动,都易使镁流失。
膳食中促进镁吸收的成分主要有氨基酸、乳糖等,氨基酸可增加难溶性镁盐的溶解度,所以蛋白质可促进镁的吸收。抑制镁吸收的主要成分有过多的磷、草酸、植酸等。镁与钙的吸收途径相同,二者在肠道竞争吸收,相互干扰。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促进镁吸收的作用有限。老年人膳食镁的摄入量相对较低。摄入量较低的原因很多,包括食欲减退、味觉与嗅觉不灵敏,肠镁吸收随老化而减少,尿镁排泄随老化而增加等。食物中的镁含量差别甚大。
健康成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镁大量从胆汁、胰液和肠液分泌到肠道,随粪便排出,其余从尿中排出,每天约排出50-120mg,约占摄入量的1/3-1/2。肾脏是维持机体镁内稳态的重要器官。
镁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像钙一样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对骨矿物质的内稳态有重要作用,并能直接影响骨细胞功能。镁缺乏,会变得暴躁易怒、紧张、对声音敏感、冲动、忧虑、惹是生非。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占人体重的1.5%-2.0%。正常成人体内含有1000-1200g的钙。
人体中几乎99%的钙集中于骨骼和牙齿。在正常状态下,一般少于1%的骨骼钙可与细胞外液进行自由的离子交换,只有离子钙才起生理作用,血清中蛋白结合钙46%,离子钙47.5%。
成人每天可吸收钙约100-400mg。人体摄入的钙主要在小肠近端吸收。一般大部分为被动吸收,小部分为主动吸收。肠道对钙的主动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参与。膳食中维生素D存在的多少或机体照射太阳光充足与否,都会明显影响钙的主动吸收。钙的吸收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一般40岁以后,钙吸收率逐渐下降。凡能降低肠道pH值或增加钙溶解度的物质,均可促进钙吸收,如乳糖促进钙吸收;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有利于钙吸收。通常当蛋白质摄入量从缺乏到适宜水平时,钙的吸收增加,但是当蛋白质摄入量超过适宜水平时,则没有进一步的影响。体育锻炼对促进钙吸收也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食用钙补充剂时,与正常餐饮同时摄入会有利于吸收。
谷类中常见的植酸形成草酸钙而干扰钙的吸收;食物中碱性磷酸盐与钙形成不溶解的钙盐而影响吸收;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影响钙吸收。
肾脏是钙排出的主要途径。每日从肾小球滤过的钙总量可达10g,每日滤过的钙可重吸收99%以上。正常人每日从尿中平均排出钙160-200mg,最多能达500mg。钙的摄入量对尿钙的排泄影响不大,影响明显的因素为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为钠与钙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过程发生竞争,所以高钠摄入时会使尿钙排出增加;蛋白质促进尿钙排出。
锌是每个细胞都需要的重要矿物质,锌分布于人体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及分泌物中。除铁以外,锌比任何其他微量元素都多。
锌约60%存在于肌肉,30%存在于骨骼,后者不易被动用。但锌不能像能量一样储存在脂肪组织内,机体内没有特殊的锌的储存机制。人体并不制造锌,锌也是最容易出现缺乏症的一种矿物质。
口服锌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近侧小肠处,主要经主动转运机制被吸收。在正常膳食锌水平时,粪是锌排泄的主要途径。因此当体内锌处于平衡状态时,约90%的摄入的锌由粪便中排出。高热地区或高湿作业人员大量出汗失去过多的锌。进入毛发的锌也不能被机体组织利用,并且随毛发的脱落而丢失。
目前已知有200多种含锌酶,锌与细胞凋亡,基因的转录调控以及细胞内信号传递有关。神经性厌食症是由锌和必需脂肪酸(EFA)的共同缺乏引起的。
铬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和体液中,机体内的+3价铬总量约为5-100mg。
组织器官中的铬浓度是血铬浓度的10-100倍,特别是在肝脏和肾脏中浓度较高,所有组织细胞中的铬浓度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人体脏器中铬含量分别为肝铬5-71ng/g(湿重),脾铬14-23ng/g,肾铬3-11ng/g,骨铬为101-324ng/g,脑铬43ng/g。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现代人正常饮食中铬的摄入量常常会低于需求量,缺铬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糖尿病人及中老年人都需要额外补铬。这是因为食品精加工过程中会流失大量的铬而导致摄入量的减少,另一方面精制加工食品还会促进机体内留存铬的大量排泄,使得缺铬进一步加剧。
铬主要由肠道吸收,通过肠粘膜进入血液中,由运铁蛋白携带送至各组织器官中,最后通过肾脏由尿排出体外,少量的铬会流失在头发、汗水和胆汁中。抗坏血酸能促进铬的吸收。
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可加强胰岛素的作用,促进机体糖代谢和脂代谢的正常进行,促进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
未摄取足够铬的人会出现焦虑、氨基酸新陈代谢不良、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过高症状。全谷类食物中含有的铬,高于水果和蔬菜
一、 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过程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学物,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人体几乎不能合成,需要量甚微,各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既不参与组成,也不提供能量。维生素可分为两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
素A、D、E、K等)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C等)。但缺乏任何一种维生素时,生理代谢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对维持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附表:维生素对人类健康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名称
主要功能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维持正常的视觉,减少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的发生,可预防夜盲症。不足时会抑制皮肤脂肪分泌,加速老化。
鱼肝、蛋、胡萝卜、蕃茄、菠菜等富含其前体物质β-胡萝卜素的食物
维生素B1
预防脚气病、神经炎、新生儿抽搐及营养性巨细胞贫血等;对人体疲劳、失眠、肌肉痉挛 、神经痛等有明显作用。还具有促进食欲、增强记忆、提高智力、维持正常糖代谢等作用。
糙米、豆类、肝、肾、心脏
维生素B2
促进成长、促进细胞活化、防止衰老、美化肌肤、双眼有神;能防治月经不调、口角溃疡、唇炎、舌炎等;缺乏时影响机体的生物氧化还原过程,使代谢发生障碍。
糙米、酵母、肝、蛋黄等
维生素B6
促进成长、抗贫血,预防妊娠呕吐、异烟肼中毒、白细胞减少、口炎、皮炎等;不足时引起肌肤老化、神经过敏、失眠、贫血。
糙米、大豆、蛋黄、肉、鱼、酵母、蜂王浆等
维生素B12
促进红细胞的发育与成熟,预防贫血,保护神经不受损伤
螺旋藻、肝、肉、鱼类、肠道菌等
维生素C
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坏血病、牙龈炎、牙齿出血,用于多种急、慢性传染病及紫癫等的辅助治疗,并能美化皮肤。
沙棘、猕猴桃、橙、山楂、鲜枣、蕃茄、柑橘、卷心菜、蜂王浆等
维生素D
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钙、磷的吸收,影响骨骼的生长,预防佝偻病
鱼肝、蛋等
维生素E
与体内代谢有关,并可促进红细胞的生长,预防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心脏病等维生素E缺乏症的发生,可作为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的辅助治疗药物
麦胚油、大豆油、玉米油等
维生素K
是形成凝血酶原不可缺少的物质,防止内出血和痔疮的发生,治疗月经过量,促进血液正常的凝固,预防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症
肝、鱼、肉、苜蓿、青菜、菠菜、肠道有益菌等
烟酰胺
以辅酶的形式参与生物代谢,可预防糙米病等
糙米、肝、肾、蛋黄、酵母等
烟 酸
预防末梢血管痉挛、高脂血症等
糙米、肝、肾、蛋黄、酵母等
生物素
预防鳞屑状皮炎、倦怠等症状
肝、肾、蔬菜、谷类、酵母、肠道有益菌等
泛 酸
预防白细胞减少症、功能性低热等各种疾病,可作为辅助药物
糙米、小麦、花生、豌豆、蜂王浆、肠道有益菌等
叶 酸
预防巨细胞性贫血症及老年痴呆症等
肝、绿叶蔬菜、酵母、肠道菌等

备孕期间营养过盛,有哪些危害?

备孕期间营养过剩,有哪些危害?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备孕期间营养过剩,会导致产妇和婴儿超重

备孕期间营养过剩,有肥胖的危害,这不仅增加了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概率,而且不利于胎儿的成长,分娩时也有困难。产后很难恢复孕妇,体型太胖。营养过剩还会导致巨大儿的出生,备孕期间营养过剩,有增加难产的可能性,容易出现产伤。巨婴出生后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钙,给孩子的心脏增加负担,成年后容易患上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孕妇为了控制胎儿体重,要注意饮食,饮食品种要多样化,尽量吃天然食品,最好不要吃高盐、高糖、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高糖水果。最好不要增加饭量。可以吃很多辅助食品。

备孕期间营养过剩,会诱发孕妇糖尿病

备孕期间营养过剩,会诱发孕妇糖尿病。很多准妈妈相信多吃水果更好。因为我认为多吃水果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能生出皮肤洁白干净的宝宝,所以怀孕期间拼命吃水果。但是专家们指出,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有些水果糖分很高,摄入太多,孕期膳食糖含量太高,可能引发妊娠糖尿病等。热量超标导致产妇和婴儿超重。孕妇摄取太多的热量,热量会超标,妈妈太胖,胎儿太大。这可能会导致孕期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等症状,不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分娩时也会增加难度,导致难产。另外,巨婴成年后容易患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备孕期间营养过剩,怀着巨大的孩子导致难产。孕期摄取太多营养,胎儿的个子太高,胎膜会过早破裂,有胎位不正的危险,这对分娩非常不利。备孕期间营养过剩容易导致产后肥胖。怀孕期间营养过剩会导致产后肥胖,不利于恢复体型。准妈妈分娩后要想恢复原来的身材,需要的时间会比怀孕期间正常摄取营养的准妈妈多。

准备怀孕期间营养过剩的危险

第一,降低怀孕成功率,孕期蛋白质过多会影响胎儿发育,增加流产的可能性,蛋白质摄入量不能超过总摄入的20%,第二,容易得妊娠糖尿病,准备孕期。以后为了生健康聪明的宝宝,会吃很多水果。水果不能代替食物吃。水果里只有一点纤维素。摄入过多会增加体内糖分,患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怀孕时糖分含量比较高的水果也要少吃。总而言之,备孕期间营养过剩,容易降低怀孕成功率,易得妊娠糖尿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nvxingys/81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