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分熟茶和生茶,很多人不了解六堡生茶,以为六堡生茶是绿茶的工艺,标准的六堡生茶的工艺是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精制-陈化,这样的工艺过程,是黑茶类独特的一种。
六堡茶是后发酵茶,后续的发酵和转化决定了它“越陈越香”的品质特征,绿茶完全不具备后发酵的属性。
而且六堡茶也是国内第一款没有保质期的茶,当然现在黑茶类的一些茶也开始没有保质期了。
六堡生茶开始的口感确实与绿茶比较接近,但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汤色转黄转红,鲜香转为陈香。
但新的生茶要辨别是绿茶还是六堡也不难,把泡好的茶汤放凉,如果汤色转黄就是六堡,汤色转墨则是绿茶,因此六堡茶可以隔夜喝,甚至几天都不会变质。另外六堡生茶的叶底是褐色绿茶是绿色的茶底。
在六堡茶的千年的历程中,六堡生茶才是一脉相传的六堡茶,越陈越香的属性和祛湿调理肠胃的独特功效,也使小小的六堡茶成为最著名的药用茶而扬名世界。在没有6大茶类的分类之前,六堡生茶就是六堡茶,它不是绿茶,它跟绿茶完全是两个极端,绿茶贵在新,六堡贵在老。
区别之一:原料不同。
从原料上看,六堡茶的原料来自于广西大叶种及苍梧群种,这里的环境清幽,而且环境独特,能够吸收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令六堡茶内含物质与别的茶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六堡茶成份更加多样化。
而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其原料按照栽培方式分为野生型野生茶、栽培型野生茶、野放茶、台地茶等。用云南大叶种加工六堡茶,有浓度没有爽度。故而,用其它品种制作六堡茶达不到效果。
区别之二:工艺不同。
虽然同属黑茶,但就两种茶叶的制作工艺上来看,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六堡茶的制茶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而其工艺特色就在于“双蒸双压”技术,即在渥堆发酵之后进行第一次的“蒸”,在“蒸”结束之后进行第一次的“压”,焗压结束后将茶叶打散。
再次进行二次的“蒸”,第二次“蒸”结束后,部分茶将压入特制的方底圆身形竹篓中,进仓自然凉干,然后进行陈化,随品质而定制成成品。另一部分的茶将进行第二次的“压”,焗压结束后,才进入陈化工序。
关于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包括了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晾干、最终干燥这几个环节。其中,渥堆的方法两者也有不同。六堡茶是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渥堆,普洱熟茶是在生茶的基础上再进行渥堆发酵的。
区别之三:外形和内质不同。
就外形来看,条索粗壮,色泽黑褐光润,间有金花,汤色红浓,体现出六堡茶汤色特有的“中国红”。香气醇陈、醇厚,其独特槟榔香更是让六堡茶名列中国名茶。滋味浓醇爽口,甘醇爽滑,清凉甘甜,叶底红褐色,因此,六堡茶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
而普洱茶外形条索肥嫩、紧结,色泽黑褐或褐红。汤色红浓明亮,深红色为正常,香气陈醇,滋味醇和、爽滑、回甜。叶底柔软、肥嫩、红褐有光泽。
做茶叶还是讲究心静而细,工活要细腻。就像现在,经过初制后,就要开始过筛整形-拣梗拣-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的过程了。”她揉捻给他看,并解释道,“六堡茶揉捻以整形为主,其实就是要达到细胞破损的目的,叶破损率在40%即可,揉时加压要适度,一般1~2级茶揉40分钟,3级以下的茶揉45~50分钟。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就是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
每箩平均在15千克左右的茶叶,沤堆时间就要在15小时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0℃,则会烧堆。这点真的很重要的,看顾茶叶的人在沤堆过程中真的不能打瞌睡,要注意翻堆散热。但如果沤堆时温度低,同样会出问题,要马上用60℃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分钟。六堡茶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茶锅,摊叶厚度在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在80~90℃之间,每隔5~6分钟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厘米,烘2~3小时,茶梗一折即断即可。等到这个时候,才算是完成了一半,可以打一会儿瞌睡啦!
复制过程需要15个小时。而精制过程则需要等待7~10天,这段期间内都是在沤堆,以补初制发酵不足。精制过程更加复杂,而且耗时长,现在我就先不说了,等你来日慢慢体会。而且,六堡茶是熟茶,和别的茶在后期的处理非常不同。它的陈化是独特的标志,这个环节也非常关键。我可以悄悄告诉你的秘密就是,一定要放进干燥通风的特殊洞穴里去进行陈化,促成它的转变。而最好的洞就是防空洞。而且还要是相对湿度在75%至90%、温度在23℃至28℃、无异杂味的洞穴中陈化;然后移至清洁、阴凉、干爽、无异杂味的仓库中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180天。不经过陈化这道工序的茶,都不能叫成品。所以这个‘陈化’是重中之重。
上周日陪朋友去六堡茶的集散地,梧州当地的鸳江丽港茶城喝茶,茶店的小妹泡了一杯六堡。朋友问我怎么看,我一直都没有说话。出来后朋友有点嗔怪,为什么问你意见不说话?我说刚刚在别人店里,有些话不好直说,我们刚刚喝的是熟普,而不是六堡。朋友若有所思,说难怪刚刚喝的时候觉得味道很特别,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本期,我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说说这其中的缘由。
1973年之前,云南是没有普洱熟茶的,所产的普洱基本都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到1973年,云南人从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学会了冷水渥堆,才开启了云南产制普洱熟茶的时代。
而六堡茶早在1958年,就掌握了冷水渥堆工艺,制作出具备“红浓陈醇”特征的现代工艺六堡茶。
虽说熟普和六堡,制作工艺上都采用了冷水渥堆,但对工艺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工艺细节的差异进而造就了两种茶不同的口感风格。
冷水渥堆: 简单理解就是毛茶加水,堆放在一起,培植发酵所需的微生物,在长达1-2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湿热作用,酶促作用和微生物作用,茶叶内含物质发生变化,使茶叶变褐,茶汤变红,茶味变醇。
茶叶内含物变化的快慢、多少,与场地环境、加水量、堆高、堆温、翻堆的次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熟普和六堡就是在这些细微之处有着不同的理解。
潮水量:
熟普加水量一般超过30%,甚至在35-40%都有,熟普的加工,主张一次加水加足。
六堡茶的加水量一般不超过25%,如果毛茶嫩度高,甚至在20%-22%都有,六堡茶的加工,主张分多次补水,毛茶下堆第一天补水18%,第二天翻堆再适当补充少量水分。
堆温:
熟普的发酵,堆子温度在60℃以上,严格控制不超过67℃。
六堡茶的发酵,堆子温度大都在50-55℃之间,严格控制不超过60℃。
翻堆频次:
熟普的发酵主张多闷少翻,在堆子起温后,翻堆的间隔是7天甚至是10天。
六堡茶的发酵主张多翻堆,从发酵开始到结束,平均每周翻堆两次,基本是3天左右翻堆一次。
不同的潮水量、堆温和翻堆次数最终指向了一个结果—— 发酵程度的轻重 。
在普洱行业看来,六堡茶是发酵不充分的“夹生饭”,而在六堡行业看来,熟普则是发酵过了头。
普洱大水量高温发酵所形成的的堆味,会表现为一种“鱼腥味”,也就是熟普行业常说的“勐海味”或者“海鲜味”,六堡茶少水量中高温发酵所形成的的堆味,则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草垛味”,也有叫“湿草席味”。
普洱茶结束发酵的标志是茶汤涩感消失,颜色变栗红,而六堡茶发酵结束的标志是茶汤涩感大大降低(不是没有),茶汤变红(颜色比普洱要浅),以稍稍发酵不足为好。
熟普发酵结束之后,降堆自然干燥或低温烘干,再根据需要包装成散普或者汽蒸之后压成七子饼。
六堡茶发酵结束之后,降堆自然干燥,还有后续的两道工序才能正式出厂。
其一是汽蒸压箩, 把蒸软的茶叶压入大竹箩中,自然干燥。
其二是入仓陈化, 国标上规定,六堡茶要至少陈化180天才能出厂销售。
不同的工艺细节,造就了不同的口感风格,有些人觉得“一样”,但对于另外一些人,这两者差别还是很大的。
茶性方面: 由于是高温发酵,新制的熟普燥感会更明显,茶性更热(以至于广东茶楼经常会用杭菊搭配熟普,减轻熟普的火气),而六堡茶茶性则相对温和很多。
口感方面: 六堡发酵程度普遍没有熟普深,所以在滋味风格上,六堡茶的茶气更足,普洱茶更醇和。另外就是六堡茶经过了蒸压工艺,喝起来会更“爽口”一些。
香气方面: 六堡的香型偏木香、药香、甜香更多一些,熟普偏糯香、枣香更多一些,而且六堡茶还有独特的“槟榔香”。
结语
以上文字仅代表我们的独立思考,欢迎对六堡茶有研究的茶友、同行共同探讨。
这里其实还可以引出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按照熟普的潮水量、堆温和翻堆次数,六堡毛茶能不能发酵成熟普?
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应该很难,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域气候和微生物菌群的因素。
当年吴启英等人,从广东学会了冷水渥堆技术,在云南当地按照广东的方法试制的普洱茶,前面两批是失败的,后来调整了潮水量和渥堆时间,才最终制成了熟普,而且和当时的广东熟普有着完全不同的滋味。
同样的,现在横县也有不少茶商,用六堡的工艺,在当地加工六堡茶,其滋味和梧州当地的也有着不小的区别。
为了找到一杯好六堡茶,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六堡茶的价格究竟由什么决定(附2019六堡茶价格表)
六堡茶的功效有哪些?六堡茶功效全面解读。
欢迎关注【六堡茶之家】,了解更多六堡茶知识、业内干货!
六堡茶的特点:“红、浓、陈、醇”。
六堡茶有如下几种口感:1、传统注堡茶(即生茶)有槟榔香、松烟香、药香、蜜香和木香。2、现代工艺的六堡熟茶基本香型是木香、药香、枣香等。3、六堡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共同点都是甘甜爽口,如果煮着或闷着喝,口感更加厚重和滑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ji/18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白茶品鉴手记白茶品鉴方法
下一篇: 贡香雪片单丛雪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