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禁忌

禅茶一味的意思(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品茶 2023-05-18 10:50:38

禅茶一味的意思

禅茶一味是指在佛教与茶文化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以茶喻禅思想,也即禅宗将饮茶一事,视为悟道的契机与妙传心印的载体。

禅茶文化:

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

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它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中六根,外六尘,内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禅茶一味

经常有经典陶坊的老朋友说,他学习过「经典泡茶法」,也很认同,他对禅学也略有了解,觉得「经典泡茶法」颇有禅茶的味道。 现在常见有许多茶店、会馆悬挂 「禅茶一味」的书法匾额,他想了解 「经典陶坊」对于禅茶是怎么理解的?老友相问,也是我半生之问。事茶三十载,以经验分享,故有此文。

禅宗的由来

2500年前,佛佗在灵鹫山说法,佛佗拈花,弟子大迦叶心领神会,因而开始有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了成佛的禅宗,迦叶也成为第一代禅宗祖师。时至中国南北朝,二十八代达摩祖师东渡中土,他为中国禅宗第一代,从大迦叶至唐代第五代弘忍大禅师,禅宗皆为一脉单传,后弘忍传第六代惠能大师及神秀禅师,开创了「南顿北渐」的禅风。从此,禅宗在中华大地大放异采。

茶与禅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唐以来,饮茶为日常生活。茶可提神益身、增加能量,尤其备受儒释道修行者青睐。其时僧人们多有种植、制作和品饮茶之习惯。而唐、宋时期,禅宗正是鼎盛之时,僧人及修行者们二六时中其语、默、动、静、行、住、坐、卧皆是禅,所以,僧人们的茶事生活自然而然就是禅茶了。

茶圣的禅境

陆羽(733—804)。著《茶经》,共分十部。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他建立的茶学系统为后人学茶指明方向,为茶的发展和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其地位无人可及,而因此陆羽被国人尊为:茶圣,无庸置疑其茶道已入至高境界。

皎然禅师(720—803)。得道高僧,在茶事茶道上与陆羽相互成就,传言他就是陆羽的引导老师,他对陆羽写《茶经》有莫大助益。他是佛门茶事集大成者,中国茶道茶文化之父,中国禅茶的始祖。皎然大师留下大量茶诗茶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从中可见其茶道之臻境。

从谂禅师(778—897)。禅宗六祖惠能(638—713)祖师的第四代传人。他嗜茶成性,「吃茶去」的禅宗公案闻名于世,以河北省赵县地为名的「赵州茶」成了禅茶的代表。他以茶行道,广渡有缘众生。「禅茶一味」也始于赵州大禅师,禅茶意谓茶是禅,禅亦茶,以茶修禅,以茶体道,以茶悟道,以茶行道,以茶入道,可以说「禅茶一味」是茶文化最高的体现。

卢仝(795—835)。唐代文学家、诗人。他著《七碗茶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的七碗茶是描述用生命和心灵来感悟茶,每一个当下都充满神韵,每一个过程都是活生生的,处处可见自性本心,这是身心灵高度的统一,卢仝他并非禅僧,但他在茶事中的和谐,正是禅茶和茶道的体现。日本国崇尚茶道,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等,七碗茶的次第和精神正是茶道的核心,而因此日本将卢仝尊为茶道之神。

荣西(1142—1215)。荣西是日本禅师与茶师。他到中国习禅和茶,是临济宗在日本的「初祖」,也是日本茶道的「初祖」,临济宗至今一直是日本禅宗的主流。荣西禅师并将中国的茶种携带到日本种植,并开始践行禅茶,「禅茶一味」也因他而得以在日本弘扬。

千利休(1522—1591)。日本禅师和茶师,被日本国尊称为「茶圣」,他是「禅茶一味」的发扬者,所呈现出来的「和、敬、清、寂」正是禅的意境,茶道心法的核心,影响着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至今;他的茶道美学更是受日本国人推崇,成了日本的茶文化主流。

大家的茶禅

禅,不可说,或谓之为心,或心之所用。儒家的中道,止、定、静、安、虑、得;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求达身心灵的和谐,也是禅的体现。所以,无论是儒、释、道、天主、真主等等,只要以本心、自性或心灵来事茶,那就是禅茶了,「禅茶一味」是也!万不可让禅的文字和名相障碍了对茶禅茶道的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数不尽的嗜茶之人,如白居易、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蔡襄、宋徽宗、文徵明、许次纾、陈继儒、郑板桥、鲁迅等等,史上有记载他们的嗜茶事迹,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名人大家,相信以他们的修养,亦可谓禅茶了。

当今禅茶之士

我喝茶半世纪,事茶三十载, 所遇茶道高人无数。当代有禅风的茶人,首推种茶人无生老师。他是种茶世家,2014年,当他明白大道之后, 将自家一百多亩惯型农法茶园改为自然农法,目的就是保护大自然母亲,唤起人们的觉醒;并发愿培养有道有术的茶人,利益社会。这也是我能有幸助缘无生老师的原因。他有道有术、有远景、有大愿,所以他有大定,有如如不动之禅心,这就是「禅茶一味」。

台湾老茶人詹勲华先生,也是易学老师,与我亦师亦友。他曾说:茶像拐杖,可探寻你的心灵。这是以茶观心,茶与心的对话,心即茶,心茶相融,禅茶一味也!

心谛老法师说他一生离不开茶,茶可以帮助他入定,茶一入口立马就能觉察到茶的活性和能量,也知道茶气的走向,这境界与卢仝似,禅茶一味也!

 

台中赖老先生是企业家、收藏家,一生嗜茶,修行数十年,平实平淡,温文儒雅,与他相处,如沐春风。老先生知我是同好方家,请我喝流传有序的150年台湾野生老乌龙,茶入口通身温暖,微汗冒出……老先生说,茶有生命,有能量,有灵性,要用感恩的心来品,让生命与生命对话,觉受当下,活在当下,让心灵升华。老先生一席话,使我受益受教了,此为禅茶茶道也!

感恩心是茶道

当下一杯茶,你能如实来看这杯茶吗?没有阳光、空气、大地和水,有这杯茶吗?没有空和空无的能量,茶树能存活吗?没有茶人的种植、管理、采摘、制作、烘焙、包装和储存,有茶叶吗?没有匠人制作茶壶、茶杯、烧水壶等茶具,如何冲泡?能有当下的这一杯茶吗?这杯茶来自地、水、火、风、空,与你我的生命同源,当茶汤进入我们的身体,又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当知道这才是实相,能不生起感恩心?不感到幸福吗?天下万物皆有生命,茶能感知到你是否真诚;当你感恩心生起时,茶会欢喜地奉献自己,让生命全然绽放,茶汤自然更好喝;与此同时,自身亦会充满爱和慈悲,心境更加宁静和祥和,自然容易与茶汤对焦,心物相融,这是禅茶的境界。如此更能品嚐出、体验出茶汤的美好。

禅是泡茶心法

2018年「经典陶坊」举办泡茶大赛。我们有自己的泡茶理念和方法,同时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极简、极至—经典泡茶法」(点击蓝字可读)。因为我们的品牌是「经典陶坊」,所以称为经典泡茶法,极简是核心,亦可称极简泡茶法,大道至简,极简就是禅。又因为泡茶法有静心开发明觉的作用,亦可称静心泡茶法,更可以称为道法自然泡茶法。经典泡茶法其实也是动中禅,其心法就是禅,禅就是心,以心御茶,心茶合一,这就是「禅茶一味」。

那为什么禅是最高泡茶心法呢?现代的科学已经证实,空无中含有巨大的能量,当人的脑波频率越小,能量就能吸收越多,这也是许多高僧只要入定很短时间是可以不睡觉的原因。所以我们经典泡茶法强调坐姿的重要,越放松,念头越少,身心就越宁静和稳定,就容易吸收到天地的能量,再经过心的作用,能量与茶相融,与茶合一,这时的茶汤最鲜美,更有能量,也充满着神韵,这与许多艺术创作的所谓「灵感」的道理是一样的。

是否心性稳定就可以泡好茶?茶事的一切都需要你用心来驾驭,所以心性稳定,禅心泡茶当然是最重要,但茶要泡好还需要有更多的层面,要理解茶,理解水,泡茶经验也重要,更需要善于选择茶器等等。许多禅师和老茶人一辈子喝茶,茶没有泡好,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懂紫砂茶壶和烧水壶,不懂选择茶器,我常开玩笑说,功夫好不如武器(茶器)好,事实就是这样。

如何才能将茶泡好?我们在泡茶法有细述,此处不多讲了。

禅茶的时代意义

一切茶事都可以是禅茶。学习如何用心灵、用真心来事茶,是禅茶的核心。经典泡茶法是用心灵来泡茶,开发心灵宝藏,心之妙用也!它能有效地将茶来泡好,通过泡茶和品茗让你的心宁静下来,稳定下来,静能生智慧,如实来反观自己,净化心灵。所以泡茶桌是小小道场。以茶体道,以茶入道。这是禅茶的意义。

                                                                                            庚子年二月 写于台北

禅茶一味的诗意人生

  “禅茶一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陌生,自古以来,禅与茶便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在茶语中悟禅道,在禅语中参人生。饮一杯清茶,能让人心旷神怡,参一天禅,亦能让人起伏不定的内心安静下来。所以,茶禅一味,是很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茶对禅宗而言,即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知道好茶的精妙。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体会就是悟,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它们的共同之处。所谓“体验也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去感受。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id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体悟。佛性,喝进一缕缕大自然精英,换来一道道佛国美景。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静品岁月风雨,淡读时光苍茫,笑看天际流云,墨守四季轮回。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禅茶一味,悟道如水。朝华夕拾,沧海桑田。弹指间,生命这本书已翻阅了大半,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但聊以自慰的是在自己拥有权势的那些年,没有迷失自己,没有折戟官场,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不是吗,做一个轻松的清贫者不比做一个负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吗?做一个“无知”的“智者”不比做一个“无智”的“知者”更轻松自然吗?

  “茶为水骨,水为茶神”,自古以来,茶,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的挚爱,茶如人生,有苦有涩,喝茶,喝的是心 情,品的是意境。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喝的是一种豪爽;陆游“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喝的是一种雅致;文征明“寒灯新茗月同煎, 浅瓯吹雪试新茶”,喝的是一种欢愉;更有“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喝的是一种超然。

  人的灵魂总是被太多的琐事束缚着,只要静心坐下,排除杂念,体味如茶道一般的禅道,就能顿悟。在品茶时放下世间的一切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人世间。浮华的诱惑也好,功名的利禄也罢,多一份淡泊,就会得一分宁静,自然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意境,就有了定力。

  禅宗的理想境界是将思想融化在日常生活中。浓涩人生,清淡日子,流年岁月中,一份宁静,一份幽然,一份感悟,尽在一盏清茶中。

  “茶禅一味”是法语,坐在屋前阳光下,泡一杯茶,不说话,喝茶让你静了心,清了志,明了理,让你的心灵和行动更加和谐与统一。悟禅喝茶的日子,云淡风轻,心无挂碍。

  禅与茶,是一份宁静的人生归属;茶与禅,是一次精神的人生沉淀。

  禅茶一味,诗意人生,心有花开,岁月静好。

诗词中的禅茶一味

诗词,是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形式各异,博采众长,体现着先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有奢华富丽的词藻,又可以浸润在普通的一茶一饭中,千百年来,诗词以独特的韵律和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诗词更是从各个维度全方位的展示了古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接下来,我将就从禅文化和茶文化角度,浅薄的谈一谈我对诗词的理解。

(1) 禅文化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于茶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先后有先秦说、西汉说和三国说,根据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考证,“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更是将茶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远古时期,可见中国人饮茶的历史之悠久。

虽然中国的佛教文化的起源无法和茶文化一样追溯至远古,但自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到东汉末年,已经从民间渗透到了皇权宗室,东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官方大力的发展,江南江北的佛寺都多如牛毛,大家所熟悉的梁武帝萧衍四次出家的故事,以及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扼腕叹息,但也足以窥见当时佛教的兴盛。

同样,茶以文化的面貌出现,也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朝古诗中难以寻觅到茶的踪迹,而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 “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可见当时,茶见于诗词,而不是“"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之类的谚语或者“苦荼久食,益思意”的药物功效,说明饮茶文化已经逐渐推广至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娇女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生动的描写了两位小女儿调皮可爱,玩耍回来后口渴难耐,焦急的对嘴吹炉火,盼望早点煮好可以泡茶解渴,侧面体现了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各年龄层的热爱。

而茶文化和禅文化的结合,根据记载,也始于两晋,《晋书·艺术传》记载: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记载,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茶无论是物质层面、体系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陆羽的《茶经》到现在仍旧被奉为经典,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更有甚者,古代多数名茶同佛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君山银针,“云雾茶”黄山毛峰等等,古时候均由僧人种植,即便是茶圣陆羽本人,孩童时代也成长在竞陵龙盖寺,由住持抚养,可见禅/茶文化历史渊源之深厚。

(2) 禅与茶的关联与诗词表现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即“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这就是佛教禅师提倡茶道的原因之一。禅道和茶道归根到底,在于“正”“清”“和”“雅”四个字。

a. “正”

禅茶中的“正”指的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扩展到茶道,就是泡茶时,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心无杂念,才能体会到茶中的色、香、味。

唐诗人元稹,曾写过一首与茶有关的宝塔诗,从茶的本性,对茶的喜爱以及茶的功能三个层面,体现了茶的正念,也通过“慕诗客,爱僧家”,点出了茶和禅的关联。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b. “清”

“清”,可以理解为清醒、清淡、清廉,禅道文化中可以理解为清净和清心寡欲。三国时期,就有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的典故,茶相比于酒的浓烈,本自就带有清新和清醒的功效,蔡襄《圣泉》中的“清甘本无滓,渴饮得真味。”说的是茶性清洁;《北斋雨后》中的“小庭幽圃绝清佳”“留客临轩试越茶”说的是饮茶环境的清幽。

除了清净的环境外,从茶具到内心都要清明节净。两晋北朝时,也有政治家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黄老之道与清淡之风盛行。思想观念带动着生活方式的转遍,逐渐以好茶为风气。陆游的《晚秋杂兴十二首》,更是道出了清茶与清性的关联: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c. “和”

所谓“和”是儒、道、释三家思想共同的哲学理念,禅宗更是强调明心见性,内心和对立的观念调和、化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谐的观念在诗词中也是比比皆是,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内心的平和;有曹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友爱和谐;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人和自然的和谐,而白居易的诗词《食后》更是把和谐平静之禅的心情,和饮茶做了紧密的关联: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d. “雅”

唐代茶诗中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也体现了禅茶文化中的雅,首先文人雅客相约饮茶,是雅之一,以茶为题,联句吟诗,是雅之二,诗句中体现的“流华”“素瓷”“芳气““闲轩”等等让人心旷神怡的描述,是雅之三。诗词,正是体现禅茶雅文化的最好的方式。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3) 诗词中的禅茶一味

禅与茶的“正”“清”“和”“雅”是禅茶一味的本质和精髓,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悟茶。

古人在诗词的表现形式中,不仅仅只是吟咏其中的某个片面,对于禅茶一味的整体理解和阐述的诗词,也比比皆是。

比如说白居易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表面上看去只是白居易闲来无事,以煎水煮茶为乐,并且爱屋及乌,把这个饮茶爱好传递给友人,在我看来,无论是“坐酌”还是“看煎”不仅体现了作者云淡风轻的心情,更传递了他心如明镜,看破红尘的隐喻,禅茶一味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共通,在诗词中也有极为深刻的体现。

另一首典型的诗歌是宋代朱敦儒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担花。

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

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作者对生活的解读上升到了“把住都无憎爱,放行总是烟霞。”“旗亭问酒,萧寺寻茶”,逢人见事不起爱憎心,身心和大自然合一,更是体现了闲云野鹤无欲无求,“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超凡境界。

钱起 -《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的这首诗,“尘心洗尽兴难尽”,也体现了洗净红尘杂念,但茶性更浓,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散,无论是从竹林、蝉等峻洁高志意象的刻画,还是对于心态的描写,都巧妙的体现了人们试图在山水的清幽中拂去心灵的尘土,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从上可见,禅茶一味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禅道和茶道上,更是在文人雅客切实的体会中,通过诗词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诗词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茶道、禅道亦或是诗词,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简述,如有理解不正确的地方,请老师包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ji/152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