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养生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很多人在舍本逐末!

生活百事通 2023-09-22 20:22:03


文 | 马烈光:养生杂志主编,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养生特别强调养心调神,并将其列为养生第一要务。

然而,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扰动中,人之“神”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所以,要真正做到“自静其心”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从思想高度认识清楚,才能克服“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的各种干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指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强调人之心神总宜静,清静养神特别重要。近年来,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静心之后,大脑中枢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

不难看出,这一养生思想源于道家。道家十分重视精神修养,提倡清静无为,以净化心灵。道家创始人老子,善于清静养生,提倡“致虚极,守静笃”的精神境界,要求静心养神,摒弃杂念,追求恬淡闲适、平和安静、洒脱超然的自在意境。

中医对“自静其心”的教诫要更加全面具体一些。《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惔虚无”的摄生防病的思想,突出强调了“志闲而少欲”、清静养神的重要性。后世的很多养生家对“去欲”以养心神的认识,无论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深化和发展。三国的嵇康,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万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然而心神之静,不是提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古人云:“人能长清静,天地悉皆归。”清代的曹庭栋在总结前人静养思想的基础上,即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正常用心,能“思索求知”,对养神健脑会大有益处;唯“不时御神”,心动太过,精血俱耗,神气失养而不内守,不利于身心健康。

另外,“自静其心”还要善于休息。休息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安静的休息,使整个大脑彻底休息,进入睡眠或闭目养神,在心神过度疲劳的情况下,这种休息是有益的。

另一种是活动性休息,即参加文体活动,使大脑不同的神经元通路网络轮流兴奋和开放,从而使疲劳的那部分得到休息,这是比较积极的休息。运动时大脑会随之兴奋,脑血管微微扩张,脑细胞活跃度增强,令头脑清晰,心情舒畅,浑身充满活力,心理压力和烦躁烟消云散。文体活动不仅可以消除脑的疲劳,还能增强心血管的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这些就不是睡眠或闭目养神所能代替的。“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句耳熟能详的箴言其实含有很深的养生道理。

清代尤乘的《寿世青编》中载:“人多烦我少记,人悸怖我不怒,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此长生之药。”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不欲以静”,去躁离烦,方得养生之真谛!

人为什么要养生?什么是养生?

人为什么要 养生 ?

现代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身体的保养.

养生 行业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大趋势.

那到底什么才叫 养生 呢?

养生顾名思义. 休 养生 息.

养生 .往大了说.就是养身.养心.养性. 同时兼顾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往小了说.最好的 养生 .无非就是该工作工作.该休息休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 娱乐娱乐 .

在多种生活方式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种.让我们的身心稳定.远离疾病.

首先我认为. 养生 的第一步不是不是养身.而是养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病由心生.心态不好.有了问题只会提心吊胆.担心身体这毛病那毛病.

久而久之. 身体和心理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长时间这样.身体怎么会好呢?

所以,要 养生 ,先养心。

养心,就是要心胸宽广,遇小事不怒,遇大事不慌.拿得起,放得下. 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

只有你的心态养好了.那 养生 之路.才会一路平坦.见效异常.

医学就是 养生

吕氏春秋中. 将医学定义为维持和提高生命力的 养生 之道

黄帝内经中.将中医的 养生 体系也叙述的很完备.

后面的时间.我也会将个人的观点与前人的经验结合.跟大家共同讨论 养生 的具体方式方法.

养生莫过于养心

养生莫过于养心

养生莫过于养心,相信很多人听过这样一句话“养生不如养心,而养心则重在修心”,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是有什么缘由呢,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养生莫过于养心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养生莫过于养心1 养生者首重养心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古人认为: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心者,身之主宰

古代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养神以养心

古人认为,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减少私心杂念;寡欲,即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儒家也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怡情以养心

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方法有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修德以养心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古人的养心之道告诉我们:最好的养生莫过于养心。目前,我国正处于后疫情时代影响之下,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养生莫过于养心2养生不如养心,养心重在修心,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养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心态要好,包括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绪、意念等方面。尤其是老年人养生最关注的就是养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静,让自己快乐健康的渡过每一天。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养生、养心、修心这三者的关系。

养心时候就是尽量的保持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睡眠质量,对于老人或者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人来讲,要保持自己的卫生干净,夏天时候天气热要多洗澡,冬天也要经常用热毛巾擦身子,多喝水身体有足够的水分,保证大便的通畅,患者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养生不如养心,养心就务必要修心,德高才能神凝气定,说的在通俗就是净化自己的灵魂。老年人养心并非是要求其保护好心脏,而是要注意自己的情绪,不可激动,心理失控对老年热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有些人过分的怀旧,对任何的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对美好的生活也觉得淡然无味;还有的人爱攀比,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很悲观,这些人最后都患上了抑郁症。养心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实例都引发我们思考怎么样去养心修心。

养心恐怕医生都给你开不出来药单子,养心就是要消除不良情绪,之后让自己的心慢慢静下来,精心之后的最高境界又是乐心,如果你感觉自己过的很充实,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快乐的,那在养生方面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养心务必养德,生活里充满了诱惑,能让自己心动的名利也太多,养得最关键的就是把束缚自己不该属于自己的.名利都扔掉,不要被其所折磨。养生不如养心,养心要做到对朋友不苛刻,对亲人不要有过多的期盼,不要处处争斗,要适度让步,助人为乐多做善事,要积极向上,心态好,知足常乐。养心是养生的重点,只有精神健康,身体才能长寿。

闲,要从勤中得来 ,天下最受用,是一闲字,然闲字要从勤中得来。世间最让人受用的,是闲暇,是可以或坐或卧,或行或歌,没什么事等着你做。

但这闲适,却要从勤勉中得来。只要人懒了、心懈怠了,必定许多事没去做,或没做完、没做成。有位企业家曾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我一天用十万元,我活过一百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得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

这段话使我们了解,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活得才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也很乏味的。

闲,虽然难得,但是勤恳奋斗中得来的闲,才真正令人安心、充实,真正有意义。而一身疲惫后的恣意、松弛,也往往更加滋味悠长,让人分外闲适,格外知足。

静,要从动中修来。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心学大师王阳明,便十分强调静。他要求弟子静坐,以修心、静心。他告诫弟子,修静,要“到事上去练”,否则就是“坐枯禅”,遇到点事就乱了。

身旁无人,眼前无事时,要静容易,许多人都能做到。但在人群之中、临事之时,内心还能保持着清静、冷静,才是真正的静。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时,都要面对和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

若修静只是坐在那里庄敬持守,甚至受不住一丁点热闹场、纷扰境,是不可行的。修静,应当修到“动时的心,就是静时的心”,时时清静沉着,临事不乱。

乐,要从苦中享来。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快乐,谁不喜欢?来世上走一遭,都为着取个乐。但我们应当时常停下来想一想,当下的“乐”,是不是长久,会不会持续下去。声色犬马,今朝有酒今朝醉,都不是快乐,不过是享乐,瞬间即逝。

梁启超先生曾在《最苦与最乐》中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苦中得来的乐,是在困苦中磨砺出珍珠。

它坚实、牢固,谁也拿不走,什么也打不碎;它晶莹、璀璨,是从心底生出的喜悦,熠熠闪光。所以,乐虽好,却似乎也不能过多,不可尽情享乐。否则,原本能带给我们极大快乐的东西,也会失去它的魔力了。

有苦有乐,从苦中享来快乐,才是让人安宁的,才是最为快活的,才给人最为浓郁而长久的喜悦。

人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不怕苦,不怕劳,奋力去做,便能得到真正的闲适和快乐。修好自己的一颗心,即使泰山崩于前也静如止水,这“静”中,自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如此,便能不惧麻烦,不畏辛苦,笑看前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养生主要是养什么?

现在很多人都谈养生,如何养生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明确养生的目的,人之生存,总有生死,养生并不是怕死,是要一个健康的生命,自然有了健康的生命,也会长寿。讲究养生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正在拼搏,还顾不上这些,当然养生并不是只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很重要,年轻人不惜力气,超负荷的工作,到老了落下一身病,这就不是养生。当然养生并不是不干活,不工作。是要劳逸结合。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讲究养生。年轻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老年人有了健康的身体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会给家人增加负担。所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讲究养生。
1.养生先养心
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对他人多着想。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要保持正常的七情。养心要心静自然,自己达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当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有目标努了力就可以了,胜不骄,败不燥。比如你总想比人家过的好,过不好也不能去上吊。能人背后有能人,追求过高了,一辈子也达不到。养心要勤用脑。养心不是什么也不想,脑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当然用脑过度也不是养生。
2.养生要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力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但不能过力,过力了就会积劳成疾。当然体育锻炼过力了对身体也会有害的。人体不断的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3.养生要合理饮食,保证身体的需求
人体需要各种物质,不能偏食,不能过饱过饥,人缺少了哪方面的营养对身体也不利,过多供给了营养,造成了体内某物质的堆积对身体也不利。所以饮食要全面适当。
4.养生要维护身体的健康
人的身体就象机器一样,要不断的维护和保养,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有了毛病就要修修,先是预防为主,一旦有了疾病就要抓紧治疗,只有去除了疾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5.养生要注重养脾胃和肾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肾藏精生髓,是人体生命的精华,肾衰退了,人体就要衰老,脾胃运化是供给人体生命需要的源泉,所以要注意保养脾胃和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69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