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日渐寒冷,中风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明显升高,特别是“三高”人群,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健康人。寒冬时节,寒冷的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血管内的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气温降低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体内儿茶酚胺等化学介质分泌增加,血液粘稠度加大,血凝时间缩短,进一步促使血压增高和血栓的形成。再加上“三高”患者本身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合并“三高”的中风病人更容易出现复中的现象。
那么,已经合并“三高”的卒中病人应该怎样有效的预防复中呢?
1
坚持按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停服降血脂、降血压、降糖等药物。更不要用保健品代替药物治疗。
2
养生“慢半拍”。三高人群冬季养生要慢。最好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温和的锻炼方式;做事不要贪多求快,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在早晚温差大、风大且寒冷的时间段最好不要出门,户外锻炼以阳光相对充足时为宜,时间别太长。
3
少盐低油,合理膳食。天冷的时候人容易管不住嘴,因此“三高”人群冬季饮食养生要注意每天的热量别超标,少吃卤味、腌菜、咸菜等含盐高的食物。切勿多度进补。
4
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切勿出现过度劳累、熬夜等情况。平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如果思虑过多,晚上迟迟不睡,也可导致心跳过快、血压波动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5
如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三高”人群本身就是心、脑血管疾病好发人群,在寒冷时,患者的血管容易痉挛,血液粘稠度增高,更容易引起复中。因此“三高”患者冬季要格外重视养生保健。
以上内容仅用于健康教育学习交
1、世界卒中日2020年的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2、2020年10月29日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世界卒中日”的宣言从流行病学阐述了卒中全球的客观发病现状,要求公众加强预防意识,共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应用我们现有的医疗资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采取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一级预防措施,并进行二级预防的有效性治疗;建议努力建设多学科的综合性卒中医疗队伍,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卒中单元的建设,即使最基础的卒中单元模式也对卒中的医疗有效;加强全球共同防御卒中危害的信念。
3、为什么在秋冬季要注重预防脑卒中?因为冬季即将到来,寒冷会影响血管收缩,并导致血压升高,感冒也会诱发脑卒中的发生。所以有既往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更应加以注意。
1、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3、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是,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反复发作的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中老年人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
7、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中风先兆。
8、流鼻血:中老年人鼻出血症状可能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可能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6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智齿长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