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皮肤癌图片(神经性皮炎会的皮肤癌吗?)

祝由网 2023-04-30 19:37:36

皮肤癌图片

皮肤从外到内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基底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前三层属于普通表皮皮肤组织,而基底层、真皮和皮下组织属于深层皮肤组织。常见的皮肤癌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病因与日晒有关。那么皮肤癌的症状有什么呢?

皮肤癌的症状有哪些

皮肤癌初期,患处皮肤粗糙增厚,有白色头皮屑脱落,类似皮炎症状。然而,用于治疗皮炎的药物无效。时间长了,患处皮肤发红、增生、疼痛,部分患处皮肤出现溃疡,长时间反复出现。诊断可以通过在医院的病变部位进行皮肤活检来确认。诊断后,病变部位和外缘2-3毫米的正常皮肤将一起切除,有淋巴转移的患者需要化疗来防止扩散。前期可用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皂角刺等中草药预防长期紫外线照射,尽量不要接触沥青、沥青、砷化物等化学致癌物,可预防皮肤癌。

皮肤癌早期到晚期多久

皮肤癌有多种类型,如恶性黑色素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和到高级阶段不同,基底细胞癌是原位癌的一种,常规治疗后会好转,主要累及皮肤,不侵犯其他部位,预后比较好。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该病5年生存率很低,两年内可能发展到晚期。鳞状细胞癌包括原位癌和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原位鳞状细胞癌类似基底细胞癌。手术切除后,预后相对较好。但是,侵袭性鳞状细胞癌,根据具体的病程,可能在几个月或几年内,甚至更长时间内发展到晚期。

皮肤癌的治疗方法

皮肤癌进展缓慢,而且大部分恶性程度较低,容易早期发现,得到及时治疗。无论采用手术放疗还是其他治疗方法,对皮肤癌都有很好的疗效,治愈率达90%以上。目前,手术仍然是治疗皮肤癌的主要方法之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注意切除范围,一般随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而异。部分皮肤癌患者可以进行放疗,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外,还有局部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冷冻治疗。

皮肤癌怎么引起的

皮肤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日常暴露和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如沥青、焦油衍生物、苯并芘等长期刺激;辐射和电离辐射;局部慢性刺激和炎症,如慢性溃疡、迁延性瘘管、放射性皮炎等。此外,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为了防止皮肤癌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好日常生活和工作,避免大量的阳光和有害化学物质,这样可以防止皮肤癌的发生。

神经性皮炎会的皮肤癌吗?

播散性神径性皮炎,皮肤损害分布广泛, 本病病程慢性时好时坏,甚至持久不愈, 常因内外刺激而使病情加重,剧烈瘙痒影 响睡眠,而致患者的精神烦躁、情绪不 稳、疲乏不振,影响工作和生活。患者首 先要止痒,可以口服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 胺药、配合镇静剂或两种抗组胺药联合应 用,外用焦油类,强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的乳膏、软膏和止痒剂,患者要逐步改变 过分紧张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避免搔 抓、摩擦及热水烫,避免饮酒及刺激性的 食物,保证充分的睡眠。 相关推荐 神经性皮炎会引发皮肤癌吗? 李琦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您好,根据你的描述是属于神经性皮炎的问题,神经性皮 炎一般来说与精神因素及反复的刺激有关。是与皮肤癌… 神经性皮炎会导致皮肤癌吗 神经性皮炎一般情况下癌变的几率不大,但是神经性皮 刘俐丽 主任医师鹤岗市人民医院 6(三甲 大家都在搜 区 神经性皮炎图片 神经性皮炎不涂任何药… 神经性皮炎最有效偏方 神经性皮炎怎么根治_

食道hpv怎么治疗方法

食管乳头状瘤(以下简称EP)是一种少见的食管良性肿瘤,也称食管鳞状细胞乳头状瘤、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959年Adler等人通过病理首次证实了人类食管乳头状瘤的存在,EP可发生于食管中下段,多表现为体积较小的息肉样隆起。组织学特点是以纤维血管为中心轴的复层鳞状上皮增生。因近年来EP报道相对增多,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2000年至2016年有关EP的论文仅万方数据就有近8000多篇,重点争议在于1.HPV感染所致EP与食管癌的发病关系研究(1982年由Syrjanen等人首先发现食管HPV感染可能与食管癌发病有关);2.EP与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的关系研究;其中不乏对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与HPV感染状况等的研究文章。笔者还关注了HPV所致食管乳头状瘤是否具有传染性及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问题、国内外对EP长期随访的结果对比等。为让患者及普通民众能够正确认识食管乳头状瘤,笔者做以下浅显总结归纳。

文献共同点

病因:食管乳头状瘤(EP)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黏膜损伤:

化学因素:

(1)胃酸:胃食管反流引起EP在临床上已得到支持,因发生在食管下1/3段的EP大部分伴发胃酸反流。食管裂孔疝、胃食管手术患者因易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往往因反酸、烧心症状行胃镜检查时在食管下段发现EP。

(2)吸烟、饮酒:吸烟、饮酒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也可加重胃食管反流,形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刺激。

机械操作:内镜检查所致损伤、慢性食管异物嵌塞、反复用探条扩张狭窄的食管、食管支架、静脉曲张硬化治疗、鼻胃导管插入等均可引起EP。

黏膜损伤所致炎性刺激认为是引起EP的主要因素,很多食管乳头状瘤病理检查均有炎症证据。

2.遗传因素

有人认为食管乳头状瘤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先天性皮肤病、Gohze综合征可伴食管乳头状瘤。具有不正常的核型和O-raf-1基因缺失的病人可有胃肠道的多发性息肉,包括食管乳头状瘤。

3.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多数人认为食管乳头状瘤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有害化学物质和慢性刺激的存在,合并HPV感染,两者起协同作用。

4.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

HPV与人类鳞状上皮有高度亲和性。有人在增生的食管黏膜中发现HPV感染的证据。然而各家报告食管乳头状瘤中的HPV检出率很不一致,也有的作者报告HPV为阴性。因此HPV与食管乳头状瘤的确切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是目前争议重点所在。

内镜检查与活组织检查

是发现和诊断EP的首选方法。内镜可直接观察病灶的形态,多为单发,呈扁平乳突状突起的病变,当食管内有液体通过时,可随之摇摆漂动;大部分质软,触之易变形,大小多在10mm以下(国内报道最大1例7cm,国外报道最大1例8cm);EP可在内镜直视下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法有助于提高EP的检出率。Lugol’s碘液染色,正常鳞状细胞因含糖原,遇碘后呈棕褐色。EP鳞状上皮角化糖原含量较正常少,碘染色后呈浅染,也可与早期食管癌不染区相鉴别。

(此图片来自丁香园)

EP病理

病理特点:食管黏膜固有层发出分支状纤维血管轴心,被覆良性增生的复层鳞状上皮,增厚的鳞状上皮分化正常,显示由基底层至表面层的成熟过程。伴有棘层增生,表面常有过度角化和角化不全,但角化不全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核异质细胞罕见。结缔组织轴心不明显,由薄壁血管和间质细胞构成,呈树枝状分布。乳头项部常伴发炎症,特别是发生于食管炎部位的病变。部分上皮内有挖空样细胞改变的特点提示EP与
HPV 感染不无关系。

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

(此病理图片来自雅安.雪山天安门老师)

挖空细胞 (此图片来自高淳.高福平老师)

EP治疗

目前针对EP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病灶的方法有很多种,高频电切术是目前较为普及的一种,近年来还有氩气、微波、激光等方

法。对于直径小于0.5cm的EP,可采用热活检钳或电凝灼除,也可直接用普通活检钳完整钳除。直径0.5cm以上者,内镜下圈套电切(EMR)、微波、氩气等治疗均可得较好效果。

(此图片来自雅安.雪山天安门老师)

文献争议点

HPV感染所致EP与食管癌的发病关系

关于EP是否会恶变,一直存在争议。我国文献统计大部分EP呈单发,体积较小,治疗切除后也不易复发,预后较好。但若刺激因素长期存在时,则有复发可能。国内外有关食管癌HP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可以看出某些高发区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率是正相关。似乎说明HPV感染和食管癌有密切的关系。

(此表来自汕头张东红老师)

关于HPV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宿主为人类故冠以“人(human)”之称。HPV可引起人类良性的肿瘤和疣,如生长在生殖器官附近皮肤和粘膜上的人类寻常疣、尖锐湿疣以及生长在黏膜上的乳头状瘤。自从1976年zur
Hansen提出HPV是宫颈癌的致癌因素以来,HPV感染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成为肿瘤病毒病因研究的热门课题。依据不同型别HPV与肿瘤发生的危险性高低分为低危险型别和高危险型别及中间型HPV,中间型主要有31,33,35,45等型,在良性和恶性组织中均能检出,故不是主要型别。低危险型别HPV包括HPV6、11、42、43、44等型别,常引起外生殖器湿疣等良性病变包括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CIN
I),高危险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型别,有相当学者注意到HPV与人类多种癌症相关,如HPV感染引起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V)患者有时会发展为成鳞状皮肤癌,并对HPV感染与结直肠癌、肺癌、喉癌、膀胱癌、鼻咽癌、口腔鳞癌、胃癌,以及食管癌等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特别是HPV16和11型应用于食管癌高发地区HPV感染的检测,由于各研究的检测类型、检测方法、受检地区标本数量的不同而导致结果相差很大,虽能提示HPV感染的确存在,但是否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根据相关文献中有关EP恶变的报道,大多认为巨大EP或食管乳头状瘤病(EP在食管局部或全程呈广泛密集分布)的患者具有恶变可能;国内外对EP长期随访的结果显示,体积较小的单发EP病灶尚无恶变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发现临床医学本科教材(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食管癌”章节中(第377页),食管癌病因中提到了人乳头状病毒(HPV);而在临床医学本科教材(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食管癌”章节中(第360页),食管癌病因中未提到(剔除此病因意味什么?)人乳头状病毒(HPV)。

HPV所致食管乳头状瘤是否具有传染性及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很少有文献提及,如果说食管乳头状瘤是由HPV感染所致(并有可能与食管癌发病有关),那么HPV是如何感染食管黏膜的?怎样预防?此类的文献很少;并且笔者尚未查到有关于食管乳头状瘤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报道或研究,大多单发EP钳除或电凝灼除后未行抗病毒治疗也未见明显复发,说明HPV感染或许并非EP感染的主因,那么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病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总之,不必“谈瘤(EP、HPV)色变”,不如定期做内镜筛查,一旦发现及时内镜下治疗(钳除、热活检钳或电凝灼除、圈套器电切术(EMR)、氩气(APC)等),一是可以根除,二是可以获得完整病理标本。

姜黄和姜一样吗?

姜黄和姜不一样。

姜黄芭蕉目,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茎很发达,根粗壮,末端膨大呈块根。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

姜黄是一种有种悠久的入药历史了,也作为一种香料直接添加在不同的食物里面,另外将行里面含有天然的姜黄素,因此在咖哩粉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另外姜黄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因此可以延缓肌肤衰老的情况出现,成为了人们美容养颜的一个好选择。

生姜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去腥体味的材料,也可以入药,但是主要用于开胃、提神、驱寒的作用。生姜与姜黄相比较,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更高,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菜市场看到老嫩程度不同的生姜,在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也有很多。

扩展资料:

姜黄的药用价值:

姜黄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心痛难忍,产后血痛,疮癣初发,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又可提取黄色食用染料;所含姜黄素可作分析化学试剂。

姜黄素还能减少突变原致癌的可能性。姜黄素还能抑制TPA(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的诱癌作用。

当局部应用10μmol/L姜黄素时,对由5nmol/L TPA 诱发的鸟苷酸脱羧酶活性的抑制率达91%;10μmol/L的姜黄素与2nmol/L的TPA-起局部应用,对TPA激发的3H-胸腺嘧啶嵌合入表皮DNA中的抑制率为49%,其抑制率与浓度有关。因此,姜黄素可能作为一种抗癌剂。

姜黄素在通常情况下杀菌能力较弱,但当给于光照射时,微克量的姜黄素就显示出很强的光毒性反应。革兰氏阴性菌对于姜黄素光毒性的抵抗力比革兰氏阳性强。姜黄素的这种光毒性只有在有氧情况下才能产生。

因此姜黄素可能作为一种光敏化药物应用于牛皮癣、癌症、细菌和病毒性疾病的光疗。姜黄素还能对易光解的药物起稳定的作用。如对硝苯吡啶的光稳定作用特别强,使它半衰期延长6倍,可增强其疗效。

参考资料:-姜黄

火星上存在过文明吗?

现代探测表明,火星表面所以呈红色,是由于火星大气能够发出红外线激光,使火星形成一个巨大的气体激光器。火星地表亦富含氧化铁而呈红色。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火星人”的存在。但实际上,火星远不具备地球上的生存环境。这里的大气极其稀薄,只相当于地球3万米高空的大气;同时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而且异常干燥。火星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仅达到15℃。春季的大风暴异常猛烈,可在火星上空形成经久不散的、面积极大的“大黄云”。火星表面类似月球,球形山密布,大约有几万座。

经过地球人的探测努力,尽管未能发现“火星人”的现实踪影,但从“人面石”到金字塔等建筑物的发现,已经表明火星上确有文明遗迹的存在。而最先为揭示火星文明秘密提供证据的,正是美国于1976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维京1号”。

同年7月31日,“维京1号”拍下了著名的火星表面照片,这就是火星“人面石”照片。从照片上看,一处巨大的建筑犹如五官俱全的人脸仰视着天空。该照片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重视,为此还成立了由3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研究小组,来分析这令人莫名其妙的画面,以鉴别是否属于自然侵蚀或自然光影所致。

专门研究小组成员采用计算机最新的处理技术对火星“人面石”照片进行分析。他们认定:“人面石”是修建在一个极大的长方形台座上,刻有轮廓分明的鼻子以及左右对称的眼睛,还有略张开的嘴巴。“人面石”全长(从头顶至下巴)为2.6千米,宽度为2.3千米。

美国宇航局共存有6张火星“人面石”的照片,这是当初“维京1号”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同一物体。此外,从这些照片上还发现有类似金字塔的火星古建筑,它们地处“人面石”西南方向约16千米处,其边长是埃及金字塔的10倍,体积超过其1000倍,它们对称排列在“人面石”的对面。除了塔形建筑,还有其他形状的一些建筑。

门森德?伊比特罗是美国宇航局电子工程技师,也是专门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在介绍对火星“人面石”的检测情形时说:“眼睛部分里面有眼球,也就是有瞳孔。眼睛部分经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看出内部面积很大。越往外越狭小,明显地能看出刻有半球似的眼珠。更有趣的是,仔细一看眼睛下方还刻有像眼泪似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就弄不明白了……”

专门研究小组对于“人面石”照片上出现的塔形物体和排列在其附近的人工建筑物,也进行了放大处理和仔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火星上的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相同,都是面向正北方修建的。研究人员还在照片上发现,在类似古代都市遗迹的建筑物和金字塔群附近,有人工修建的城堡似的墙壁向前延伸。其墙壁的一面长达2千米,呈V字形耸立。从形式上看,就像地球上的古城堡似的,不知用途何在。

对于火星上出现人工建筑物的事实,由于有已向公众公开过的火星“人面石”照片为证,已是不容否认的了。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一些火星研究专家,将他们从旧资料堆中偶然发现的一组有趣的火星照片公布在报纸上;这些照片都是l976年由“维京1号”、“维京2号”探测器在飞临火星上空时成功地摄取下来的,只是因为当时照片太多而被积压下来。在这些拍摄于10多年前的火星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尊尊石头人像(眼、鼻、口甚至头发都清楚可辨认),一座座高耸的金字塔,一片片类似城市废墟的奇迹。

显然,在久远的火星历史上,曾有过智能生物的大规模的文明活动。那么,这些智能生物究竟源于火星本土,还是来自于火星之外的世界呢?对此,没有任何可供追究与探索的凭据。不过,应该肯定的一点是:火星的自然环境已发生过不可逆转的悲剧性演变。

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的调查分析,在距今5亿年前,火星上不仅有辽阔的海洋和大陆,而且空气同地球上一样湿润,空气成分也同现在的地球几乎相同,因此很可能存在与人相似的生物。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火星问题专家说:“火星上的水,比一般人一度所认为的要多得多,而且火星上仍发生类似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火星的水足够填满一个10~100米深的海洋。”

尽管对于有关火星残存生态环境的情报,美国与前苏联都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态度,但既然美国科学家已说明火星上发现了大量水的存在,那么显而易见,作为水的载体,河流海洋以及其间鱼类等生物的存在,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近,美国宇航局也宣布说,在处理和分析火星照片时,发现有的照片上出现了三角形的“怪物”形象,火星上的这些“怪物”显然是会移动的。它们究竟是生物变异的产物,还是某种机械装置呢?难以判断。

不过,无论怎样说,如今火星上的智能生物或者说火星人早已是不存在的了。那么,这些在火星上留下了众多的石头建筑杰作的智能生物到底哪里去了呢?难道火星“人面石”的眼泪是在注明火星主人的命运悲剧么?

1989年,瑞士天文学家帕沙向报界披露了有关火星“人面石”的新的内幕消息:火星上的巨型人面建筑是报警的象征,它的内部装有一部电视发射机,其最低限度在50万年前已向地球不断地发出一项不祥的警告。据说,该电波显示了数以10万计的人死在街上的惨景,似乎表明火星蒙受了一场灭顶之灾,使得火星人个个皮黄肌瘦并死于饥饿和干渴。

帕沙提到,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科学家已看过这段触目惊心的电视片,而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看到该片已逾两年,其中不足90秒的部分清晰而没有受到干扰。

这是耸人听闻么?

美国宇航局成立的火星“人面石”特别研究小组成员认为:古代火星人的灭亡确实是由于遭遇到了某种灭顶之灾,而这种灾难可能来自于大气臭氧层的被破坏。门森德?伊比特罗结合地球南极出现臭氧洞的实际说:

“臭氧层一破损,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就会直射到地球上,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发生皮肤癌,也许很快就会死亡。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有害的紫外线会把水分解成氢和氧。结果,分量轻的氢气会逃往宇宙空间,长此以往,水就会消失,而留下的氧,会使土地酸化,使地表的颜色变红。火星上那人脸一般的人工建筑物的眼泪,也许就是向整个宇宙生物发出的警告。

格里主利?林耐砍也认为:“如果我们人类现在不立即停止施放废气,防止臭氧层遭到破坏,那么,我们不久就会走向与火星相同的命运。”

无须赘言,火星巨型人面建筑的眼睛及其古老的电波讯息,既是对昨日火星不幸灾变的纪念,也是对今朝地球可能命运的警示,并非只是杞人忧天。为了防止地球文明重蹈火星文明的覆辙,我们人类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1989年7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所宣布的将建成以月球为基地的实现载人飞访火星的宇宙计划,其内幕是不言而喻的。

太阳和月亮为什么同时升起

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这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你知道吗,在离杭州82千米的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186.8米高的鹰窠顶上,有时在农历十月份就能看到日月并升的奇异景象。这一现象,虽然在民间传说已久,而且明代古书上也曾有过记载,但这一天下奇景近千年来已无人问津了,直到1980年杭州大学冯铁凝先生在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后,在当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会同武林中学谢秉松老师来到鹰窠顶上,终于看到了日月并升的奇景。这一消息成了当时爆炸性的新闻。从此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都有几千人来到这里,想一饱眼福。过去流传,只有在狗年(戌年)的十月初一才能见到这一奇景;也有人说要上月(九月)大,即30天,当月(十月)初一才能见到这一奇景。但是,从1981~1983年这3年的十月初一,奇景都没出现,这使人们大为失望,甚至怀疑冯、谢二人是否看错。然而,1984年以后,许多人又看到了。1984年农历有两个十月(当年闺十月),在十月初一、初二人们没看到;初三看到了,而且这一奇景持续了15分钟;初四仍能看到;初五持续了5分钟,而且在闰十月初一它又出现了。1985年农历九月只有29天,但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一人们仍然看到了这一奇景。这说明民间流传的必须九月大,十月初一才能看到奇景的说法不确切。

80年代以来,有人对这一日月并升现象做了观察,发现每次情况都不一样,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日月合为一体,同时从钱塘江上升起,日月重叠,太阳直径略大于月亮直径,露出的一圈太阳呈血芽红和清蓝色。二是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出现一个暗灰色的月亮,围绕着太阳,一忽儿跃在太阳右边,一忽儿又跃在左边,一忽儿在太阳上面,一忽儿又在太阳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被月亮遮盖,颜色变暗,未被遮盖的部分就闪现出金黄色的月牙形状。三是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之出来,太阳托住月影一起升起。四是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阴影呈月牙形。五是月影在日轮中一同升起,并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月影消失。

在这种日月并升的奇景中,那个“阴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由于十月空气湿度小、透明度好的一种折光现象?每次出现的景观为什么不一样?这一千古之谜至今还没有被揭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