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翳风穴的准确位置图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颌角之间凹陷处。
让患者采用正坐或者仰卧的取穴姿势,翳风穴位于头部侧面,耳朵下方耳垂后遮住之处(当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翳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通过。
翳风穴意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头之各部。
翳风穴功效:益气补阳,有聪耳通窍,散内泄热,聪耳明目,疏风通络作用。
指压翳风穴对去除慵懒感、产生活力非常有效。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及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及瘰疬等。
翳风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等,直刺1~1.5寸。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翳风穴配地仓穴、承浆穴、水沟穴、合谷穴治口噤不开。
翳风穴配颊车穴、合谷穴治腮腺炎。
翳风穴配地仓穴、颊车穴、四白穴、合谷穴治面瘫。
翳风穴配下关穴治下颌关节炎。
翳风穴配关冲穴、中渚穴治耳聋、耳鸣。
翳风穴配听宫穴、听会穴,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翳风穴配地仓穴、颊车穴、阳白穴、承泣穴,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翳风穴配下关穴、颊车穴、合谷穴,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针出气。
直刺0.8~1.2寸,耳后酸胀,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以治面瘫、腮腺炎等。
向内前下方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可向咽部扩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翳风为经穴名(yìfēng TE17)。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翳即遮蔽,风即风邪,此穴当耳垂后方,为遮蔽风邪之处,故名翳风。
特异性:翳风穴为交会穴之一,是手足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翳风。翳: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为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部,以此得名。
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之会。
《针灸资生经》: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
呃逆:以两手拇指按压翳风穴,力度要重而强,以患者胀痛难忍为度。
面神经炎:有报道针刺时,针尖向鼻尖方向进针,使患者有痠麻胀感扩散到面部为度。临床观察面瘫患者多在翳风穴有压痛,翳风穴压痛堕病情好转逐次减轻。
偏头痛:针刺治疗偏头痛150例,效果较为显著。
调整大脑皮质功能:有人在实验性狗神经官能症基础上,针刺翳风,所有阳性条件反射迅速提高,并稳定地恢复正常,刺激强度与反应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对分化刺激的鉴别逐渐达到完全。说明针刺翳风能恢复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平衡。
化脓性中耳炎:用悬灸法治疗急慢性中耳炎402例,效果良好。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9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白细胞计数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