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中极穴的准确位置图
中极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针灸甲乙经》。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
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中极穴意义: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别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吸热后循任脉上行。
中极穴功效:募集膀胱经水湿,中极穴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
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肾炎、尿路感染、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胞衣不下等。
中极穴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止,外阴瘙痒;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尿潴留,尿失禁等。
治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中极穴配大赫穴、肾俞穴、三阴交穴、次髎穴治阳痿、早泄、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
中极穴配阴谷穴、气海穴、肾俞穴治遗溺不止;
中极穴配大敦穴、关元穴、三阴交穴治疝气偏坠;
中极穴配水分穴、三焦俞穴、三阴交穴、气海穴、委阳穴治水肿;
中极穴透曲骨穴、配三阴交、地机穴治产后、术后尿潴留;
中极穴透曲骨穴、配气海穴、膻中穴、足三里穴治尿潴留(老年人气虚)。
中极穴配三阴交穴、委阳穴治癃闭。
中极穴配横骨穴、阴陵泉穴治遗精、阳痿、早泄。
中极穴配合谷穴、三阴交穴治胞衣不下。
中极穴配膀胱俞穴,属俞募配伍法,有调理脏腑气机的作用,主治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异常。
中极穴配关元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次髎穴,有化气行水的作用,主治尿潴留,淋证。
中极穴配阴交穴、石门穴,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闭经,恶露不止。
中极穴配中封穴、脾俞穴、小肠俞穴、章门穴、气海穴、关元穴,有调养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白带,白浊,梦遗,滑精。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一般直刺0.5~1.0寸。针前应排空小便,孕妇慎用。
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孕妇禁针。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中极为经穴名(Zhōngjí CV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玉泉、气原。属任脉。中极是膀胱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
气原穴,玉泉穴,膀胱募穴,气鱼穴。
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
气原。气,气态物也。原,源也。气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之气为任脉气血的生发之源。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水湿浓度大,吸热后可胀散为强劲的天部阳气,本穴如同人体之气的生发之源,故名气原。玉泉名与气原同,玉指金性之气,泉指气血输出为源源不断。
气鱼。气,气态物也。鱼,阴中之阳也。气鱼名意指一穴的水湿之气亦有一定的温热之性。
膀胱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
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附注:膀胱募,足三阴、任脉之会。
特异性:膀胱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 足三阴、任脉之会。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针刺膀胱神经无损伤患者的中极穴,可使紧张性膀胱内压降低,弛缓性膀胱内压升高。
产后及术后尿潴留:取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操作时先导尿后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15~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一次。
男子性功能障碍:配关元、三阴交,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间每隔5分钟用捻转补法,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7天。
痛经:用发泡膏(斑蝥、白芥子各20g,研细,以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如麦粒大)贴中极穴,于经前5天贴第1次,经潮或腹痛始发贴第2次,每次贴3小时即揭去,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原发性不孕: 配三阴交、大赫于月经周期的第12天开始针刺,连续3天,每日1次,每次留针1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
道医培训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名·中极 4.1中极穴的别名4.2出处4.3穴名解4.4特异性4.5所属部位4.6中极穴的定位4.7中极穴的取法4.8中极穴穴位解剖 4.8.1层次解剖4.8.2穴区神经、血管 4.9中极穴的功效与作用4.10中极穴主治病证4.11刺灸法 4.11.1刺法4.11.2灸法 4.12中极穴的配伍4.13特效 *** 4.14文献摘要4.15中极穴研究进展 4.15.1对垂体性腺功能的影响4.15.2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4.15.3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4.15.4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4.15.5治疗痛经4.15.6治疗原发性不孕5人体部位名·中极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中极 1拼音 zhōng jí
2英文参考 Zhōngjí CV3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jí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V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N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中极: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
4经穴名·中极
穴位 中极 汉语拼音 Zhongji 罗马拼音 Chungchi 美国英译名 Middle Extrem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CV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C3 富耶氏 VC3 德国 KG3 英国 Cv3 美国 Co3
中极为经穴名(Zhōngjí CV3,RN3)[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气原(《针灸甲乙经》),玉泉(《针灸甲乙经》),膀胱募(《圣济总录》),气鱼(《黄帝虾蟆经》)。属任脉[1]。中极是膀胱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2][3]。中即中间,极即最,本穴位于人身上下左右之最中间,故名中极[1]。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胞衣不下,小便不利,带下,阴挺,不孕,癃闭,痛经,闭经,阴肿,产后恶露不尽,无子,白浊,心烦痛,小腹痛,胎衣不下,外阴瘙痒,尿潴留,尿失禁,治癃闭,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尸厥恍惚,膀胱炎,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产后子宫神经痛等。
中,有方位之义,指人身上下之中,根本与内部。极,指方位,又最也,与急通,有中正之义。本穴内应胞宫、精室,二者为人体极内之所,犹屋室之堂奥;又居脐下4寸,当人体上下左右之中点,故以为名。[4]
穴居人身之中,为元气之根本与最为重要之处,且能治内急不通诸病。《千金要方·序例》以心为中极,言其居于胸部之中心。《道经》以脐为中极,言其在腹部之中也。元气是人身的根本,脐下为人身元气藏聚最为重要之处。[4]
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参考资料]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顶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4]。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1][2][3]。
中极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4寸(《针灸甲乙经》)[3]。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仰卧取穴[1]。
中极穴在任脉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肌肉)
中极穴在下腹部的位置(内脏)
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仰卧取穴[1]。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上1寸,腹白线上取穴[6]。
快速取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1横指处即是中极穴[7]。
4.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1]。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8]。
4.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8]。
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3]。
中极穴有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1]。
中极穴位于小腹部,临近膀胱和胞官,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又是膀胱募穴,乃膀胱经气聚集之处,故膀胱病及妇科和男性病多取本穴治疗[9]。
中极穴系膀胱之募穴,有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之功[4]。
中极穴主要用于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统等疾患:如小腹热痛、疝气、遗尿、尿频、尿闭、肾炎、尿路感染、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阴痒、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子宫脱垂、产后宫缩痛、胞衣不下等[1]。
中极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8]。
中极穴主治小便不利,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崩漏,阴痒,阴肿,阴挺,产后恶露不尽,胞衣不下,无子;遗精,白浊,早泄,阳痿;水肿,疝气,心烦痛[6]。
中极穴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止,外阴瘙痒;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尿潴留,尿失禁等[3]。
治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对癃闭患者,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6]。
针前应排空小便[1]。
孕妇慎用[8][1][6]。
4.11.2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3]。
中极穴配横骨、阴陵泉治遗精、阳痿、早泄[1]。
中极穴配合谷、三阴交治胞衣不下[1]。
中极配膀胱俞,属俞募配伍法,有调理脏腑气机的作用,主治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引起的小便异常。
中极配关元、三阴交、阴陵泉、次髎,有化气行水的作用,主治尿潴留,淋证。
中极配阴交、石门,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闭经,恶露不止。
中极配中封、脾俞、小肠俞、章门、气海、关元,有调养肝脾,调理冲任的作用,主治白带,白浊,梦遗,滑精。
中极配子宫、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阴挺[6]。
中极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6]。
中极配肾俞、阴陵泉、三阴交、气海,治小便滑数[6]。
中极配肾俞、气海、三阴交,治月经不调[6]。
中极配石门、子宫、肾俞、三阴交,治崩漏下血[6]。
《针灸甲乙经》:脐下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中极主之。奔豚上抢心,甚则不得息,忽忽少气,尸厥,心烦痛,饥不能食,善寒中,腹胀引?而痛,小腹与脊相控暴痛,时窘之后,中极主之。丈夫失精,中极主之。女子禁中痒,腹热痛,乳余疾,绝不足,子门不端,少腹苦寒,阴痒及痛,经闭不通,中极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淋,小便赤涩,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疝瘕,水肿,奔豚抢心,甚则不得息,恍惚,尸厥。
《针灸大成》:主冷气积聚,时上冲心,腹中热,脐下结块,奔豚抢心,阴汗,水肿,阳气虚惫,小便频数,失精绝子,疝瘕,妇人产后恶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调,血结成块,子门肿痛不端,小腹苦寒,阴痒而热,阴痛,恍惚,尸厥,饥不能食,临经行房,羸瘦,寒热,转脬不得尿,妇人断绪,四度针即有子。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针刺中极、关元、大赫等穴也能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改善迟发排卵[4]。
4.15.2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 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6]。对神经系统疾患而伴有膀胱功能障碍的病人有治疗作用[4]。
针刺膀胱神经无损伤患者的中极穴,可使紧张性膀胱内压降低,弛缓性膀胱内压升高[1]。
现代研究证明,在膀胱神经支配完整的情况下,针刺中极、关元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和交感神经抑制,从而导致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和内括约肌的松弛[4]。
4.15.3治疗产后及术后尿潴留 取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操作时先导尿后针刺,以泻法为主,留针15~2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一次。
4.15.4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 中极对男子性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疗效[4]。
中极配关元、三阴交,得气后留针15分钟,其间每隔5分钟用捻转补法,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两疗程间隔7天。
4.15.5治疗痛经 用发泡膏(斑蝥、白芥子各20g,研细,以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如麦粒大)贴中极穴,于经前5天贴第1次,经潮或腹痛始发贴第2次,每次贴3小时即揭去,2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4.15.6治疗原发性不孕 中极配三阴交、大赫于月经周期的第12天开始针刺,连续3天,每日1次,每次留针15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
5人体部位名·中极
1 中极是什么意思中极穴,经穴名。出《素问。骨空论》。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
1.“中极穴”:“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中极穴”。
2.膀胱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
3.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2 中极的位置在哪里中极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3 中极的作用与好处1.治疗遗精、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路感染、尿频、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顺、小便不利等;
2.主治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等;
3.缓解治疗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脐下疝绕脐痛、冲胸不得息、肾炎、精力不济、冷感症等。
4 中极的配伍疗法中极穴配大赫、肾俞、阴交、三阴交、次髎:治遗精、白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阴挺等症(肾气虚型);
中极穴配阴谷、气海、肾俞:治遗溺不止;
中极穴配大敦、关元、三阴交:治疝气偏坠;
中极穴配水分、三焦俞、三阴交、气海、委阳:治水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年轻人,别让坏习惯毁掉你的人生
下一篇: 道医中医治疗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