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气海穴的准确位置图
仰卧位,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气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脐周静脉网。深层主要有第十一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肤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气海穴意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气海穴功效:生发阳气,气海穴有补气理气,益肾固精,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作用。
气海穴主治少腹、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腹胀、泄泻、胃下垂、脱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尿潴留、肠麻痹、神经衰弱等。
气海穴主治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以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
气海穴具有强壮作用。
治下腹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中风脱症,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脏器虚惫,真气不足,肌体羸瘦,四肢力弱,奔豚,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
气海穴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
气海穴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
气海穴配灸关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
气海穴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气海穴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
气海穴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会穴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气海穴配关元穴、阴陵泉穴、大敦穴、行间穴,有行气通经,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小便淋沥不尽,少腹胀痛,黄白带下。
气海穴配血海穴,有补气养血,行气活血,通经散瘀的作用,主治小腹痞块,五淋,经闭不通。
气海穴配小肠俞穴,有行气化浊的作用,主治带下,淋浊。
气海穴配大敦穴、阴谷穴、太冲穴、然谷穴、三阴交穴、中极穴,有行气通经,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痛经,血崩,血淋。
气海穴配三阴交穴,有养阴填精,培元固肾的作用,主治白浊,遗精,下腹痛,经少。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一般直刺0.5~1.0寸,或向下斜刺2~3寸。
艾炷灸5~10壮;或艾条温灸15~30分钟,孕妇慎用。
气海为经穴名(QìhǎiCV6)。出《脉经》。别名脖胦、下肓、下气海。属任脉。气海是肓的原穴。气即元气,海乃深大也,此穴为元气汇聚之处,故名气海。
别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
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附注:肓之原穴。
《普济》:针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灸百壮。今附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类经图翼》:昔柳公度曰: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8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萎缩性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