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十宣的准确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_十宣穴位有哪些作用,针对哪些疾病

生活百事通 2023-09-21 05:02:10

十宣穴位位置

十宣为经外奇穴名(shíxuān EX-UE11)。《奇效良方》列作经外穴,名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麻木,癫狂,急性扁桃体炎,乳蛾等。

十宣穴位于手的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针灸学》曰:“主治昏迷、癫痫、癔病、高热、小儿惊厥”。采用针刺十宣治疗小儿惊厥,取得满意效果,该疗法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疗效快捷,无不良反应,经济实惠,有的一针见效,是祖国医学治疗惊厥的神奇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十宣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

患者仰掌,十指微屈微,十宣穴的位置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穴位解剖

十宣穴下有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别分布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穴区神经、血管: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桡侧三个半手指由正中神经发出,尺侧一个半手指由尺神经发出)和掌侧固有动脉分布。

十宣穴的功效

十宣穴的作用具有清热开窍的功效。

主治病症

·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十宣穴主治昏迷,晕厥,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热病,小儿惊厥,手指麻木,指端麻木,癫狂,急性扁桃体炎,乳蛾等。

·十宣穴主治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

·十宣穴主治昏迷、晕厥、中暑、热病、小儿惊厥、咽喉肿痛、指端麻木、癫狂、癔病等。

·十宣穴主治休克,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小儿惊厥,急性扁桃体炎,手指麻木等。

·神志病:昏迷,昏厥,癫痫,小儿惊厥。

·热病:高热,中暑,咽喉肿痛。

·其他病:手指麻木,乳蛾。

穴位配伍

十宣穴配十二井穴,有开窍醒脑的作用,主治中风闭证。

十宣穴配曲池穴,有泻热镇痉的作用,主治高热抽搐。

十宣穴配水沟穴、大椎穴、合谷穴,治癫狂。

十宣穴配大椎穴、耳尖穴,治中暑。

十宣穴配曲泽穴、劳官穴、委中穴、行间穴,治小儿惊厥。

十宣穴配水沟穴、百会穴、合谷穴、太冲穴,治中风昏迷。

十宣穴配百会穴、水沟穴、足三里穴,治昏厥。

十宣穴配大椎穴、印堂穴、太阳穴、曲池穴、合谷穴,治因热所致之惊厥。

针刺十宣穴治疗手麻木

手指麻木,多为中风之兆,亦有血虚与外邪阻滞经气发而麻者。属中风之兆者,多从无名指或食指先麻,次渐累及其余三指。血虚发麻,伴随着血虚证。外邪所致,多有痛与麻并见。

针刺十宣,对各种手指麻木,均有良效。刺前,医者用手将患肢从肘部捋至指尖数次,令其指尖充血,然后用毫针点刺出血。一般针几次即见效。不见效者,配合十二井穴。麻木消失后,再灸风市数日,以防中风。

血虚手指麻木者,取所属经络的俞募穴刺之。

外邪所犯者,“以痛为俞”,配取瘀络出血。即痛处的旁边有明显的静脉突出,放血出之即效。

针刺十宣穴治疗小儿惊厥

从拇指十宣穴开始,依次点刺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十宣穴,惊厥控制后立即停止。

惊厥是一组儿科常见的急性证候,临床上以抽搐痉挛或伴神志昏迷为特征。任何季节都可发生,很多疾病都可伴随,以高热惊厥最为常见。惊厥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7岁以上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婴幼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血-脑屏障功能较差,以及水、电解质代谢不稳定等缘故。

惊厥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感染性疾病如颅内感染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的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破伤风等;也有非感染性疾病如颅内疾病的癫痫、婴儿痉挛、肿瘤、颅脑损伤、脑积水等,颅外疾病的代谢性疾病、中毒性疾病、心源性疾病、肾源性疾病、遗传代谢缺陷病等。

但是,任何原因引起的惊厥,必须立即控制,即使惊厥是轻微、局部抽动,也应及时控制发作,否则脑细胞的异常放电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脑损伤。

惊厥属急症,病情急,若不能及时控制,会造成终身遗憾。药物控制惊厥也有很好疗效,但不良反应多,如嗜睡、便秘、共济失调、尿闭、皮疹、恶心、粒细胞减少、眼球震颤等。十宣是人体四肢部的奇穴之一,虽不属于十四经腧穴,但与经络有密切关系,对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有“经外奇穴”之称。

刺灸法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针刺法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一般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直刺0.1~0.2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多用于三棱针点刺疗法,对于神志昏迷者,可直刺0.1~0.2寸。

孕妇禁用,虚证禁用。

艾灸法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方法

按摩十宣穴,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也可选用牙签等物品,以适当的力量进行按 压,时间约3~5分钟,视个人感觉可稍加长时间。另外也可用“十宣”从额头开始往后脑方向作点扣动作,既刺激十宣,又可提神醒脑,是治疗脑神经衰弱头痛、 抑郁症、失眠等的常用方法。

十宣穴的概述

十宣穴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邪病大唤,骂詈走,灸手十指端去爪甲一分,一名鬼城。《奇效良方》:十宣十穴…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卒忤死,灸手十指爪下各三壮。邪病大唤骂詈走,灸手十指端,一切病食疰,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短气不得语,灸手十指头合十壮。

《良方集腋》:干霍乱,胸腹搅痛,胀结闷乱,上欲吐而不能出,下欲泻而不能行,即今所谓绞肠痧,最为危急之症。以生白矾末一钱,入滚汤内候冷灌之,如不止,将针刺十指出血,如治痧法,再将患者腿腕横纹上,蘸温水拍打有紫红纹见,以针刺出紫血立愈。

《针灸大全》:心惊发狂,不认亲疏,少冲二穴,心俞二穴,中脘一穴,十宣十穴。

《针灸大成》:十宣十穴……治乳蛾,用三棱针出血,大效。或用软丝缚定本节前次节后,内侧中间,如眼状。加灸一火,两边都着艾,灸五壮,针尤妙。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十宣,奇穴。……三棱针或粗针刺出血。主治一切急性病之失神、吐泻、扁桃体炎、高血压,兼针人中、大椎、鸠尾穴治癫狂。

道医培训

回春穴位及功效

1、回春穴就是十宣穴

2、位于人体十根手指尖,距离手指甲与手指肉边缘0.1寸,左右两边加起来共十个穴。

3、按摩十宣穴位的作用急救、休克、昏迷、中暑、惊厥等。治各种热症:急性咽喉炎、高血压、急性肠胃炎、手指麻木等。

看看十宣穴的刺激方法有哪些

十宣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十宣穴这个穴位对于我们人体的健康来说也是非常的有好处的,并且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按揉十宣穴,还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保健功效了,但是我们有许多的朋友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刺激十宣穴的方法还不是非常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十宣穴的刺激方法。

针刺和针灸:针刺十宣穴一般选择点刺出血,这种方式只要你可以掌握好穴位的位置,并且敢于对自己下手,那么,就可以操作,不过,一定要把握好针刺的度。其实,十宣穴艾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艾灸的方法分为艾条和艾柱灸两种,具体的时间和操作的办法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确定,另外如果我们大家在生活中想要艾灸十宣穴这个穴位了,那么我们千万不要自己胡乱的动手,我们应该去一些专门的保健机构让医生给我们进行艾灸,不然会给我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的。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促进十宣穴的方法还是非常多的,我们不仅可以通过针刺或者是针灸的方法来刺激十宣穴,另外,我们也是可以通过按摩十宣穴来刺激十宣穴的。最方便的按摩这个穴位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大拇指指甲来用力对穴位进行反复的重力掐,一直掐到自己感觉有酸痛感,掐的时间不能够超过五分钟,当然,你也可以用牙签等等来帮助刺激穴位,时间长短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但是,原则上来讲不能太短也不能过长。

上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了十宣穴的刺激方法了,我们可以知道,十宣穴的刺激方法也是非常多的,比如适当的针刺或者是针灸十宣穴都是可以的,另外,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经常按摩十宣穴这个穴位,也是可以帮助我们促进血液的循环的,并且对于舒筋活络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十宣穴能艾灸吗 推荐十宣穴按摩法

十宣穴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一个穴位,这是我们人体双手上的一个穴位,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神醒脑,对于我们常见的头疼问题来说,可以很好的解决,那么对十宣穴来说可以艾灸吗,十宣穴又有哪些刺激的好方法,一起看看十宣穴的情况吧。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首先十宣穴的确很适合我们通过艾灸的方法进行养生,而且十宣穴艾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艾灸的方法分为艾条和艾柱灸两种,具体的时间和操作的办法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确定,如果我们自己进行操作,那么就容易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清楚的问题,而且所以如果你想要通过艾灸来帮助自己刺激十宣穴的话,那么,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操作。

针刺:除了可以选择用艾灸的方法刺激十宣穴,那么还可以选择的方法就是针刺刺激的放啊发,首先针刺十宣穴一般选择点刺出血,这种方式只要你可以掌握好穴位的位置,并且敢于对自己下手,那么,就可以操作,不过我们一定要把握好针刺的度,大家适当的选择方法刺激,效果是最佳的解决方法。

按摩:除了上面给大家介绍的方法之外,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选择的就是按摩,而且我们都知道上面的刺激方法都让人比较烦恼,而按摩无疑是最方便的方法,我们只要用自己的大拇指指甲来用力对穴位进行反复的重力掐,一直掐到自己感觉有酸痛感,掐的时间不能够超过五分钟,当然,你也可以用牙签等等来帮助刺激穴位,时间长短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但是,原则上来讲不能太短也不能过长。

可以发现十宣穴是非常不错的穴位,大家完全可以通过按摩十宣穴的方法来进行养生,可以很好的促进身体的健康,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缓解身体的不适情况,所以上面介绍的几招都很关键,需要我们清楚,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利用十宣穴。

人体各穴位作用

(一)足三里
足三里因能治理(古:“里”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据日本?代田文志《针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里通理,亦即三里”)该穴是胃经之合穴、土穴,土中之土穴,又是强壮要穴之一,是临床的常用穴。
1、性能:
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因此,凡脾、胃、肝、胆、大小肠等肚腹病都可取本穴治疗,故有“肚腹三里留”之意。
2、主治
(1)胃病:
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 神阙×——温阳益脾,暖胃散寒止痛
②肝气犯胃:足三里 中脘 内关 太冲——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③饮食不节:足三里 中脘 内庭 公孙 点刺四缝——消食导滞,和胃化湿(类似保和丸之效)
(2)腹泻:
①脾胃虚寒:足三里| 中脘|× 神阙×——温运脾阳
②饮食不节:足三里 天枢 阴陵泉——消食导滞
③湿热郁滞:足三里 阴陵泉 曲池——清利湿热
④气虚下陷:足三里 百会 天枢——补中益气
(3)呃逆:
①宿食积滞:足三里 膻中 公孙——降气化滞
②肝气郁结:足三里 太冲——舒肝解郁降气
(4)便秘:
①气虚便秘:足三里 天枢 关元——益气通便
②阳明热盛:足三里 天枢 支沟 内庭——清热通便
③食滞闭阻:足三里 天枢 中脘——消食导滞
④血虚津亏:足三里 天枢 三阴交——补益津血,润肠通便
(5)失眠: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经脉亦与心直接联系。
①脾胃不和:足三里 中脘 神门——和胃安神
②气血不足:足三里 神门 三阴交——益气补血
③宿食化火:足三里 丰隆 内庭——清热利痰
④心脾亏损:足三里 脾俞 心俞 神门——补益心脾安神
(6)防病保健:
①防中风:足三里× 风市 绝骨
②防感冒:足三里× 风池 风门
③防近视:足三里× 养老
④防衰老:足三里× 气海 命门
《江闻式心身锻炼法》“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寿至二百岁”。
长期灸三里,能益后天之本而善先天之气,使元气不衰,脾胃不败,故有强身壮体,防病保寿的效益。
日本把单灸三里穴叫“长寿灸法”。
注意:
①30岁以下及小儿不宜多灸,过之则生病。
李东垣说:“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皆灸之过也。”
《类经图翼》“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②灸足三里宜起泡化脓为好。
《针灸易学》“灸疮必发,去病如抓”。
现代研究:
①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肠胃蠕动波,亢进者可抑制,反之则亢进。
②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胃溃疡面愈合。
③可使唾液淀粉酶含量增高。
④使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相反应,调节心功能。
⑤使WBC总数升高,吞噬力增强。
⑥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⑦加速血中乳酸含量下降,有助于恢复疲劳。
(7)脱证:
本穴有补益中气之功效,补气则能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穴之一,用于脱证的急救。
①阳气暴脱:足三里× 神阙× 百会×——回阳救逆
②产后血晕:足三里 合谷 三阴交——摄血固脱
(8)气虚下陷证:
①脱肛:足三里 长强 百会
②胃下垂:足三里 合谷 (蓖麻子、五倍子外敷百会)
③子宫下垂:足三里 子宫 归来 百会
④肾下垂:足三里 肾俞
(二)委中(又名血郄)
委中因位于膝腘窝正中、委屈之处的名,是足太阳之脉的合穴、土穴,该部血管丰富,宜于刺络放血,主治急性热病、神志病,尤其对于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好。
足太阳经脉从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下行会于腘窝,从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来说,委中对腰背部有一定疗效,所以说“腰背委中求”。
1、 功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开窍启闭,定志安神。
2、 临床应用:
(1) 腰痛:
①寒湿腰痛:委中(艾炷灸) 肾俞 命门——温经散寒化湿
②扭伤腰痛:委中 人中 阿是——活血化瘀
(2) 中暑:
①热偏重:委中 曲泽(均放血)——清热凉血
曲池 天枢 合谷——清热解暑
委中——调理肠胃
②湿偏重:委中(艾炷灸) 中脘 内关 公孙——化湿清热止呕
③小腿转筋:委中 承山——舒筋活络
(3) 疟疾:
热疾:委中(艾炷灸) 大椎 间使——清热截疟
(三)列缺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其络由此而别走手阳明,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其名。
“头项寻列缺”是因为:①列缺为肺之络穴,由此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走向头、项、口齿,列缺联络表里两经;②因为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与卫表关系密切,当人体感受外邪时,皮毛首当其冲,便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等表证;③列缺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通络止痛之功,善治头项之疾,故人称为“头项寻列缺”。但列缺位于筋骨之侧,如不能很好得气,对头痛的疗效则不显,故要注意手法取气。近人主张改用后溪为好,得气较易。
总之,列缺治疗头痛之理,可归纳为:①为肺之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走向头;②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为外邪首先侵犯之部位,出现表证;③列缺通任脉,任与督相通于通头;④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1、性能: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宣通鼻窍。
2、临床应用:
(1)头痛(外感头痛有效,对肝阳头痛、肾亏头痛、气血不足头痛疗效差)
①风寒头痛:列缺 风池1×——疏风解表
②风热头痛:列缺 合谷 风池——疏风清热
③偏头痛:列缺 率谷 太阳
④前额痛:列缺 头维
(2)感冒
①风寒感冒:列缺 风门 风池 大椎×——散寒解表(麻黄汤)
②风热感冒:列缺 曲池 外关 合谷——清热解表(银翘散)
加减:①鼻塞:列缺 上星 迎香——宣通鼻窍
②咳嗽:列缺 肺俞 尺泽——止咳化痰
(四)合谷
因位于1-2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故得名,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本穴善治头面五官病,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1、功用:
(1)通络止痛:
经脉循行到头面,故能疏通经络,治疗①头面五官疼痛症,如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等;②上肢痛:《广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③上腹部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症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2)清热解表:
本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病,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引起的发热。
本穴位大肠经之原穴,能升能降,宣通气血,促进阳气升发。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气,外合皮毛,针合谷能开发腠理,宣通毛窍,清泄气分之热,从而达到解表发汗之作用。
本穴治疗热性病早有记载,如《千金方》“主热病汗不出”、《肘后歌》“当汗布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
(3)开窍醒脑:
《肘后歌》“口噤眼合药不下,何谷一针效甚奇”,说明本穴有开窍醒脑作用,应用于神志不清,口噤不开和晕针一类病症。
(4) 益气固表:
本穴具有补益肺气之功效,凡因肺气虚所致的病症可用本穴,如气虚表不固,可补合谷、泻复溜以固表止汗,具有补中益气汤作用。
(5) 行气活血:
古人常用此穴治疗死胎不下,认为这是气血不调之故,补合谷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故可用于坠胎引产。《类经图翼》“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坠胎”。用时要配三阴交,即补合谷泻三阴交有效。
2、临床应用:
(1)头面五官病
①头痛:合谷 头维
②三叉神经痛:合谷 颧髎 内庭
③牙痛:合谷 颊车
④鼻炎:合谷 迎香 印堂
⑤结膜炎:合谷 太阳 睛明
⑥近视:合谷 养老 风池
⑦面瘫:合谷 颊车 地仓 风池
(2)热性病
①热感冒:合谷 风池 太阳 列缺
②流脑:合谷 曲泽(放血)
③流腮:合谷 颊车
④扁桃体炎:合谷 扶突 少商(放血)
⑤阑尾炎:合谷 曲池 上巨虚
⑥小儿惊风:合谷 太冲 十宣 人中
(3)脱证
①中风脱证:合谷 关元 足三里——回阳固脱
②气虚脱证:合谷 神阙× 复溜(补)——补气固脱
③产后血晕(血脱证):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摄血固脱
(五)阳陵泉
1、命名:胆属阳经,膝外开属阳,腓骨小头扁似陵,陵前下方凹处经气像水入谷深处曰泉,故名阳陵泉。
2、性能:清热利胆,舒筋活络,息风柔肝。
3、主治:
(1)胁痛
①气滞血瘀:阳陵 三阴交 阿是——理利气化瘀
②肝气郁结:阳陵 太冲 期门——舒肝解郁
(2)肝炎
①湿热蕴结:阴陵泉 阳陵泉
②脾阳不振、湿邪内阻:阳陵泉 脾俞 三阴交
(3)胆石症
①肝郁气滞:阳陵泉 间使 期门
②肝胆湿热:阳陵泉 肝俞 胆俞 行间
(4)胆蛔症(蚘厥)
阳陵泉 上脘 四缝(点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6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