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辅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凹陷处。
阳辅穴位准确位置图
阳辅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正坐垂足或卧位,阳辅穴位于小腿外侧,在外踝尖上4寸,微向前,当腓骨前缘处取穴。
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阳辅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短肌腱、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皮肤由腓总神经的分支腓浅神经分布。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
布有腓浅神经和胫前动、静脉分支。
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胆经经穴,属火。
阳辅穴意义: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胆经上传光明穴。
功能作用:化阳益气、清热散风,疏通经络、阳辅穴有疏肝调气、通经活络的作用。
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穴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阳辅穴主治头、胸胁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等。
现代又多用阳辅穴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痛,腋下肿痛,瘰疬,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等。
1、运动系统疾病:半身不遂,下肢麻痹,膝关节炎,腰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坐骨神经痛;
3、其它: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扁桃体炎。
阳辅穴配陵后穴、飞扬穴、金门穴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阳辅穴配环跳穴、阳陵泉穴,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外侧痛。
阳辅穴配风池穴、太阳穴,有祛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阳辅穴配丘墟穴、足临泣穴,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腋下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一般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扩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1、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
2、胆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吸热后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只是流行而过,动而不居,故为胆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阳辅为经穴名(Yángfǔ GB38)。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分肉、绝骨。属足少阳胆经。阳辅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阳为阴之对,外为阳,辅即辅骨,指腓骨,此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前,故名阳辅。
针刺家兔“丰隆”“阳辅”部位,可使痛阈明显提高,同时,脑内5羟色胺含量显著增加而脑内谷氨酸含量明显下降。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胁痛。
《针灸资生经》:风痹不仁,阳辅、阳关。
《医宗金鉴》:主治膝痹痠疼,腰间寒冷,肤肿筋挛,百节痠疼,痿痹,偏风不遂等证。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0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维生素b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