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定位:下廉穴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4寸处。一说“在曲池前五寸”《医学入门》。
下廉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侧腕屈肘取穴。
下廉穴的准确位置图
下廉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上廉下1寸处取穴。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下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温溜(有桡动脉肌支,头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在皮神经前方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在桡侧腕长伸肌腱的背侧,经过桡侧腕短伸肌腱,进入旋后肌。以上诸肌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
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动脉肌支与头静脉。
下廉穴意义: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效作用: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调理肠胃,通经活络、散风热、调肠胃。
下廉穴主治头痛,眩晕,目眩,目痛,腹痛,腹中气块,腹痛如刀刺不可忍,腹胁满痛,消化不良饮食不化,飧泄,腹胀,泄泻,便血,溺血,唇干,流涎,乳痈,癫狂,狂言,狂走,肘臂痛,网球肘,肘关节炎,半身不遂,落枕,肺结核,哮喘,急性脑血管病等。
下廉穴主治头痛、眩晕、肘臂痛、半身不遂、腹痛、腹胀、目痛。
下廉穴主要用于头面及脾胃疾患等:如头痛、眩晕、目痛、唇干涎出、饮食不化、腹满痛、泄泻、便血、溺血、乳痈、癫狂、肘臂痛。
现代又多用下廉治疗肺结核、哮喘等。
下廉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腹痛、飧泄,肘臂痛等。
下廉穴主治头风,头痛,眩晕,目痛,唇干,流涎;腹胀,腹痛,腹中气块,腹痛如刀刺不可忍,腹胁满痛,消化不良,泄泻;肘臂痛,半身不遂,落枕;狂言,狂走;乳痈。
运动系统疾病:网球肘,肘关节炎;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肠鸣音亢进;
其它:急性脑血管病。
下廉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腹痛。
下廉穴配印堂穴、太阳穴治头痛,眩晕。
下廉穴配合谷穴、上巨虚穴、会阳穴治肠炎。
下廉穴配长强穴治便血。
下廉穴配曲池穴治肘臂痛。
下廉穴配曲池穴、外关穴,治手臂酸痛。
下廉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下廉穴配少泽穴、膻中穴、鱼际穴、少商穴,治乳腺炎。
下廉穴配头维穴、神庭穴,有清利头目作用,主治头痛,眩晕,目痛。
下廉穴配丘墟穴,有清热泻火作用,主治狂言等。
治法: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一般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手臂及手指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下廉穴为经穴名(Xiàlián LI8)。代号LI8,出《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称手下廉。属手阳明大肠经。下即下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下方,故名下廉。主治头痛,眩晕,目眩,目痛,腹痛,腹中气块,腹痛如刀刺不可忍,腹胁满痛,消化不良饮食不化,飧泄,腹胀,泄泻,便血,溺血,唇干,流涎,乳痈,癫狂,狂言,狂走,肘臂痛,网球肘,肘关节炎,半身不遂,落枕,肺结核,哮喘,急性脑血管病等。
下廉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
手下廉穴:《圣济总录》。
《针灸甲乙经》:下廉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恐(疑误)辅齐兑肉其分外邪。
下即下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下方,故名下廉。
廉者,前臂上段偪仄隆起之象也。下廉、上廉二穴在前膊外侧,肉稜凸起处。在侧稜下端者为“下廉”,在侧稜上端者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
《针灸甲乙经》:溺黄,下廉主之。眼痛,下廉主之。
《针灸大成》:主飧泄,痨(劳)瘵,小腹满,小便黄,便血,狂言,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痃癖,腹痛若刀刺不可忍,腹胁痛满,狂走,侠(挟)脐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唇干涎出,乳痈。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风,臂肘痛。
《针灸资生经》:胸胁小腹痛,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
《循经考穴编》:脑风眩晕,腹痛如刺,狂言狂走。
在X线观察下,针刺下廉穴,可解除胃病患者的胃痉挛。
道医培训一、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二、三阴交
三阴交穴是身体的一个穴位。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三、承山穴
承山穴Chéng shān(BL57)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为腿部转筋,肛门疾患的常用效穴。
四、上巨虚
上,相对于下而言。巨,巨大;虚,空虚。本穴原名“巨虚上廉”,指本穴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本穴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故名。本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内经》:“合治内腑”,故本穴适用于调肠和胃,因而可以治疗胃肠病证。
五、下巨虚
下巨虚原名“巨虚下廉”,指本穴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本穴在巨大空隙处之下方,故名。本穴与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同在一条缝隙之中,上巨虚在缝隙上端,下巨虚在缝隙下端,条口位于正中,三穴主治相似。
本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小肠之下合穴,适用于小肠诸疾;根据其近治作用,可用于治疗下肢痿痹,根据其远治作用,可用于治疗乳痈等疾患。
所谓大腿右侧外侧,应当是指大腿外侧正中线吧,这里循行的是足少阳胆经,计有风市、中渎、膝阳关等穴,一般而言主要管人体胁肋部,侧颈部,侧头部,大腿外侧中部和小腿外侧中部,以及肝胆,眼、耳等。至于大腿外侧前缘,循行的是足阳明胃经,包括髀关、伏兔、梁丘等穴,一般管理人体胸腹部、前额、面部、大小蹆前缘、脾胃等。大腿外侧后缘,循行的则是足太阳膀胱经,没有直属膀胱经的穴位(环跳倒是在大腿外侧后缘,但是属于胆经)。不过按照离穴不离经的原则,取这里的经脉所过,还是可以治疗后头部、肩背、腰等部位的疾病。参考资料:《灵枢-经脉第十》: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从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心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廉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 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额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牑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参考文献:《内经-灵枢经》
风市 :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中点2.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止点处取穴 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中渎: 在大腿外侧中点,腘横纹上5寸处取穴 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膝阳关: 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阳陵泉: 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月经过多 合穴
阳交: 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后缘宁心安神、惊狂、癫疾、契苁、面肿、胸胁满疼痛、膝阳维、足少阳之取穴 疏肝理气 股痛、下肢痿痹 会。
外丘: 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前缘取穴 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癫疾、胸胁痛、肤痛痿痹、颈项痛 隙穴。
光明 :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目痛、夜盲、乳胀痛、下肢痿、胫热膝痛 络穴 。
阳辅: 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历、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肿痛 经穴。
悬钟: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腋下肿、膝腿痛、脚气、中风 八会穴之一,髓会。
丘墟: 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处取穴 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疝气、疟疾、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原穴。
髋骨穴
位置:位于大腿前下部,髋骨中线上3寸,股直肌外缘左右各旁开1.5寸处,每侧两穴,共计4穴。补: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穴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
作用:袪风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疾病:膝关节红肿疼痛、历节风痛、鹤膝风、下肢萎弱无力、瘫痪、脚气等下肢疾患。
鹤顶穴
位置:位于膝部前面,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作用:通利关节;袪风除湿,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鹤膝风、膝关节酸痛、腿足无力、下肢痿软、瘫痪、脚气等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内膝眼穴
位置:在膝关节伸侧面,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左右共计4穴。补:分内膝眼穴、外膝眼穴(即犊鼻穴)。
作用:祛风除湿,舒筋利节,活络止痛。
主治疾病:膝关节酸痛、鹤膝风、膝关节痛、下肢麻痹、腿痛、下肢萎软无力、脚气、中风、腹绞痛、疥癞、腰部扭伤。
阑尾穴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上部,当犊鼻下5寸,髌骨中线下5.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处。
作用:清热解毒,化瘀通腑;清肠调中,理气通络。
主治病症: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炎、胃脘头痛、消化不良、偏坠木肾、七疝、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下垂。
附录:
承扶:
“承”指协助、解救、支撑,转为扶持、保护、承受之意。“扶”指协助、守护、救助之意。亦即协助下肢的机能,并起保护功能的穴位。
【穴位找法】:俯卧躺下,在臀部肌肉正下方会产生横纹。在横纹约中央处轻度压迫时,会使疼痛传到膝盖部分,此处即为承扶。
【治疗效果】:在对大腿部的内侧到阴部的疼痛与僵硬、肌纤维损伤、持续长久的痔、排便或排尿困难等,使用本穴位治疗有效果。
足部疼痛时,轻轻指压臀部下方的横纹内侧时,会发现硬结。其原因是为保护足部疼痛部位,结果造成臀部肌肉疲劳而产生硬结。使用按摩或指压、施灸等方式软化硬结,可减轻足部疼痛。且承扶位于坐骨神经从骨盆中延伸到外部的部位,所以对从大腿后侧到足部全体的疼痛的坐骨神经痛的症状有效。
殷门:
“殷”指旺盛,而转为多、重、中间、殷勤之意。另一方面,“门”是指中医学所谓疾病原因的邪气出入之处。因此,本穴位名称,意指位于大腿中央,对排除邪气有大效果的穴位。
【穴位找法】:位于大腿后侧约中央的穴位,以患者俯卧姿势寻找。连接臀部肌肉正下方的横纹与膝部后侧横纹两者中间连线约中央位置,指头指着向左右移动,会触及纵型的一条筋的地方就是殷门所在位置。
【治疗效果】:殷门以坐骨神经痛的特效穴位而知名。施灸殷门对慢性坐骨神经痛,非常有效果。对从大腿根部到大腿部疼痛或困倦、疲劳、小腿抽筋等症状有效果。除此之外,也使用于腰或背部疼痛、腰痛、足部浮肿、下肢麻痹的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3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冠心病患者为什么不宜饭后立即散步?
下一篇: 骨癌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