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海俞穴位于腰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气海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三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卧取穴。
气海俞穴的准确位置图
气海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取穴。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气海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有第三腰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皮肤由第二、三、四腰神经后支分布。腰方肌起于髂嵴后部的内唇,髂腰韧带及第四、五腰椎横突,而止于第十二肋内侧半的下缘和第一至四腰椎横突,第十二胸椎体。腰动脉4对,由腹主动脉发出,经腰椎体的前面或侧面,在同外静脉和交感干的交通支相伴下,由腰大肌及其内的腰丛神经根的后方,至腰方肌内侧缘,经此肌背侧达其外侧缘,穿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继而行于腹内、外斜肌之间,最后进入腹直肌鞘。并与下部肋间血管、髂腰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分支吻合。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腱膜和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
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和第二腰动、静脉后支。
气海俞穴意义: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腹内部之热,气海俞有调理气血,强健腰膝,益肾壮阳,调经止痛的作用。
气海俞穴主治腰骶、少腹等疾患,如腰骶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痔疮下血等。
现代又多用气海俞治疗腰骶部软组织损伤、骶醪关节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下肢瘫痪等。
气海俞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下肢瘫痪等。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腰骶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痛经,下肢瘫痪,末梢神经炎;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泌尿性殖系统疾病:遗精,阳痿;
其它:腰肌劳损,痔疮等。
气海俞穴配足三里穴、天枢穴治腹胀、肠鸣。
气海俞穴配殷门穴、昆仑穴,有舒筋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气海俞穴配承山穴、三阴交穴,有理气活血,化瘀消痔的作用,主治痛经,痔疮。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双手轻握拳,叩击气海俞穴。按摩、轻捶此穴可益气补血。
气海穴,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气海穴俞穴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穴俞穴。
气海俞为经穴名(Qìhǎishù)。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气海即元气之海,俞即输注,本穴前应气海,善治元气之为病,是元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气海俞。
《太平圣惠方》:理腰痛,痔痛。
《针灸大成》:主腰痛,痔漏。
坐骨神经痛 据报道针刺气海俞3~4寸,必要时配阳陵泉、绝骨,治疗200例,有较好疗效。
道医培训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8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