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道医中医治未病解读,道医中医养生的重点

健康生活 2023-09-20 21:55:34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道生,是按着自然的规律养生的;摄生,是指收摄精气,独立守神的养生。养生学乃性命学,神者为性,属于心,气者为命,属于肾。心属火,肾属水。如用火烧水,则生气。如使心肾相交(通),则元气必固。

中医学除了运用药物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阴阳的平衡外,更强调了养生,把“防”放在第一位。《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张仲景《金匮要略》开篇即讲“上工治未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提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金匮要略》虽然是我国研究杂病的专书,但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养生的内容,如重视食疗,提倡预防,强调扶正等。张仲景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思想大致有以下五方面:1.内养正气.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宜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2.预防灾害.即"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3.节制性欲.即"房事勿令竭乏".4.调节饮食冷热五味.即"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5.注意衣着寒热变化.即"节其冷,热"而适其寒温.

书中有关养生的原文,例如下面这一条: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干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此论未病先防及预防的主要措施,提出了卓越的“养慎”思想。养慎,首先要养元气,因为元气的盛衰与体质强弱有密切关系。此外,原文里提出了疾病的发生原因:一是疾病侵及经络传受于内脏,此为内因;二是疾病侵犯皮肤,使得手足四肢和九窍血脉壅塞不通,这是外因;三是房事不节或被各种刀棒虫兽等外伤所致的疾病。

提到养生,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养生要有道,应以“食”为主体,这是物质基础。食应食得其法,人应当顺其自然,饮食要有节制,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动静结合,心态平衡。人本于天地,在大自然中生活,就不能违背其运动规律。如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吃饭工作、休息、睡眠各八小时,这就符合一昼夜阴阳转化的自然规律。规律就是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要按大自然和人体变化的规律来调节,随着天气的变化来增减衣服,春夏秋冬的节气转化调配饮食,因时因地制宜。此即为养生之道。

养生的内容非常广泛,方法也很多,历代的养生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古有云:药养不如食养。

食养是根据所需,各有所取,酸、苦、甘、辛、咸都是五脏所需,只是食之不可太过。食勿过饱,居务求安,但如控制不住,就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不能不引以为戒。药养也是如此,有病药当之,无病不能乱吃药,“虚则补之”是治则,人参、党参、黄芪补气,各有所主。所谓“药养”是针对体弱之人,或需用药来调补的。药补如九转黄精丹、五豆饮等,因为药食同源,中医有很多的粱,既是药又是食,如山药、百合、芝麻、核桃、粳米、小米、薏米、银耳、木耳、莲子、桂圆、蜂蜜、黄豆、黑豆、绿豆、赤小豆、莱菔、菇、蘑等等。

其实,药养食养还可以用一个词代替,那就是药膳。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我国自文字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则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而在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药膳的记载。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桂枝汤就是食疗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主方;甘麦大枣汤以治妇人脏躁。在“食禁”专篇,列举了治少阴咽痛的猪肤汤和治产后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及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百合鸡子黄汤等,这些食疗方至今还被临床所常用。张仲景所说:“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他对食物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说得相当明确了。

在食疗方面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

世上有养生之法,无长生不死之术。生、老、衰、病、死,是自然的规律,除了天灾人祸不可抗拒之外,能够养生有道,通过适度合理的调摄,是可以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达到这个状态,人自然就可以远离疾病,健康长寿了。

龙门派传承宝乾堂 药食同源渐渐融入生活

说到 养生 ,当代人往往都能随口说出几个保健的小技巧,譬如用艾叶泡脚、搓搓手心、晒晒后背,其实我们掌握的这些 养生 技巧,只是治标不治本。道医的最高境界是 养生 , 养生 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再辅以药食同源方式,标本兼顾。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 养生 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道医 养生 "。

(二十一代传人雷尚师父)

宝乾堂传承道医 养生 之法

古有黄帝问道广成子,道教起源之说;今有《黄帝内经》流传于世。道医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是将道家学说与中医理论完美结合,其医学体系更为完整、传承更为正统、治病 养生 效果更佳!而龙门派祖师丘处机所写的《摄生消息论》不仅代表了中医思想,也蕴含了道家文化内涵,更可谓道医之法。

丘处机为传承龙门派的道医 养生 方式方法特创立宝乾堂,由此成为宝乾堂及其后人代代道脉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绚丽瑰宝,千百年来,为强健民族体魄、强化道德素质、净化人们心灵、促进 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药食同源 养心修心

龙门派,是全真道最主要也是最兴盛的一个支派,承袭全真教法 。自开派以来就提倡 养生 ,主要是通过药食同源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广为古今智者所称道、认可,并为屈指可数的妙法之一。其创立的宝乾堂药食同源" 养生 之道"延续至今,由二十二代传承人邱峰继续发扬光大。宝乾堂名字的释义也正体现了道医文化的精髓。宝,珍也,存天地之间。乾,天也,有形也无形。宝乾即为乘天地之物,御八方之气,由此达天人合一境界。

(二十二代弟子 邱锋)

以食疗医学为主的道教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特殊地位。人们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大智慧所在的。就是说,平常最好通过药食同源食物来 养生 ,因为药食同源食物既安全又有效。宝乾堂的药食同源 养生 理论是建立在将天与人相比附的基础之上的。在道医看来,天地生人,人禀得天地之灵气,故最为天下贵。既然人是天地之精华,那么利用天地间的最精华的矿物质、植物乃至动物自然可以达到滋润生命的目的。由此,形成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药食 养生 观念。

宝乾堂在八百多年的发展中虽然没有形成整套的定型化的教餐,但它追求内心澄静的境界,通达天理,调协五行阴阳,推崇医食同源,药食一如的摄生精神,以饮食涵养人生,完善人生,对中国道教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希望这种 养生 方式可以逐渐融入更多人的生活中,惠及更多的人。

什么是道医?

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形神兼治手段。道医,不是道教。是道教长生不死思想的理论实践促动下,由教内宫观道士学者、教外道家学者以医弘教、以医传道、以医济世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医学流派。它介人于道教之中的文化思想,又有别于道教之外。道医包括中医。道医突出以神学思想,讲究形神兼治。而传统中医学是平衡医学,讲究标本兼治。道医既谈道教,又谈中医,自成门派,又自成体系。道医具有形神兼治、传流不离道、认为道是探索宇宙本源、道有善变性、万变性、及具备多种综合技能的特点。

道医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现代中医学为参照,将道医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形治部分,道医在治病防疾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各种丸散膏)及针灸手段,这与中医学内容大致相同。第二层面,养生部分,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第三层面,即神治部分,其内容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这一部分与人的信仰、品德、民间疗法有很密切的关系,包括在戒律、伦理和他力的范围之内。

道医发展的根本特征是援道入医与援医入道。昭示了医道同源,医道一体与医道互补的道家医学传统,涤荡道医学着修养生命、济世利民的情怀。历史的道医名家有很多,如张道陵、孙思邈、杜光庭、张伯端等。代表著作有很多,如《广成先生玉函经》、《石药尔雅》、《韩氏医通》、《海药本草》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7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