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穴定位、功能及按摩方法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gl.baidu.com
【主治疾病】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人体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门穴、胆俞穴、至阳穴治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合穴,属土,筋会。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gl.baidu.com
【按摩方法】
①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余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
②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gl.baidu.com
【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穴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
【名解】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gl.baidu.com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
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gl.baidu.com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gl.baidu.com
【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按摩养肝补脾 记住这7穴(组图)-足三里,阳陵泉穴,日月穴,足少阳胆经,三阴交穴-浙江在线-健康中医理论认为,穴位按摩可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足三里和三阴交穴
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针刺阳陵泉治疗颈肩疼痛长期端坐,肩膀、脖子是否感觉极其不适?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穴位——阴陵泉,针刺这个位置,保证可以做到颈肩疼痛消失。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穴之称陵也,以仅在膝之下,膝有高陵之象焉,故曰陵;阳者,以本经而得名也;泉者,乃本经之脉至此下注,有泉之象焉。如本经自下而上升,又为上升,又为所入合土;脉自土中出,又有泉象,合而得之,命名曰:“阳陵泉”。
由于阳陵泉为胆经经穴和循颈、至肩、入缺盆,循胸胁之经脉循行特点,及其经筋病候:“乘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等。利用筋会阳陵泉主治筋病,如筋挛,筋缩,筋软及痿痹等证,适用于偏瘫、截瘫、扭伤、肌肉神经筋脉的疼痛等。
颈肩痛属中医学的“筋痹”范畴,此证由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痛,针刺阳陵泉视不同病人采取不同手法,能促使神经兴奋,促进血管扩张,血液充盈,利于组织内的水肿吸收,使颈肩部肌肉平衡而达治疗目的。
另外,阳陵泉有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灵枢·本输》曰:“胆者,中精之府”,内藏胆汁,由肝之余气化生,汇于胆,泄于小肠,是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重要条件。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阳陵泉穴可促进胆囊舒张,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促进胆汁正常排泄,从而促进脾胃运化,使气血旺盛,筋柔神养,进而使筋的各种功能协调而正常,筋病可愈。
如此有效的阳陵泉,你还在等什么呢!赶快拿起针来,好好地学习吧!
道医培训1、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2、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
《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
《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
《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
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取穴方法: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屈膝取穴。
快速取穴:屈膝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是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具有疏肝利胆、和解少阳、清热利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的功效。
阳陵泉穴名来历
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合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二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以上内容参考 --阳陵泉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阳陵泉穴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特异性8所属部位9阳之陵泉穴的定位10阳陵泉穴的取法11阳之陵泉穴穴位解剖 11.1层次解剖11.2穴区神经、血管 12阳之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13阳之陵泉穴主治病证14刺灸法 14.1刺法14.2灸法 15阳之陵泉穴的配伍16文献摘要17阳之陵泉穴研究进展 17.1治疗腰痛17.2治疗中风后肩痛17.3治疗胆绞痛17.4治疗胆囊炎、结石症 17.4.1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17.4.2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17.5治疗外踝关节扭伤17.6治疗落枕17.7对脑梗死大鼠脑干、脊髓组织γ氨基丁酸B型(GABAB)受体的影响17.8对去卵巢大鼠骨折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17.9对膝骨关节炎家兔关节液中自由基的影响17.10对炎性痛大鼠脊髓P物质和谷氨酸的影响17.11对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影响17.12对胃液分泌生理活动的影响17.13对家兔胃胆运动及脑肠肽的影响17.14治疗肝脾脏疼痛17.15治疗落枕17.16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7.17调整脑血流量17.18降低正常血管和炎灶部位血管通透性 18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阳之陵泉 1拼音 yáng zhī líng quán
2英文参考 Yánglíngquán GB3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阳之陵泉为经穴别名,即阳陵泉[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阳陵泉[1]。
穴位 阳陵泉 汉语拼音 Yanglingquan 罗马拼音 Yanglingchuan 美国英译名 Spring in the Sunny Hill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34 日本 34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4 富耶氏 VB34 德国 G34 英国 G34 美国 GB34
阳陵泉为经穴名(Yánglíngquán GB34)[2][3]。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足少阳胆经[2][3]。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3][2][4]。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3]。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肩痛,膝髌肿痛,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便秘,膝肿痛,肝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踝扭伤,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胆结石,胆绞痛,习惯性便秘等。
4阳陵泉穴的别名 阳之陵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阳陵(《神应经》)。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胆出于窍阴……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
6穴名解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水泉,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3]。
阳,阴、阳之阳。陵,大阜也。泉,指水流自地而出。阳陵,指人体外侧局部之隆起处,经气深聚为泉。此穴在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脉之所出,因喻犹阳侧陵下之深泉也。内与阴之陵泉遥相对应,故名阳陵泉。[5]
7特异性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五输穴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3][2][4]。
8所属部位 小腿[6]
9阳之陵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4]。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屈膝取穴[3]。
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2]。
阳陵泉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2]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阳陵泉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10阳陵泉穴的取法 正坐屈膝垂足位,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3]。屈膝取穴[3]。
侧卧或仰卧位,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7]。
11阳之陵泉穴穴位解剖 阳陵泉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8]。
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2]。
12阳之陵泉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陵泉穴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功效。
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的作用[3]。
阳陵泉具有疏肝利胆、和解少阳、清热利湿、祛风散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9]。
阳陵泉是胆府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故可疏调肝胆、降逆止呕,治疗肝胆病[9]。
经脉循行于下肢,经筋“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且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故可强筋骨、通经络,治疗经脉病[9]。
少阳为风木之经,肝胆火盛,热极生风,可发小儿惊风,阳陵泉可清泄少阳、平肝熄风而治之[9]。
阳陵泉系胆经之合穴,又是八会穴之筋会。有清泄肝胆、舒筋利节之功。《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故后人以本穴为治筋病之会穴,凡治筋病,先取本穴,后取他穴。[5]
13阳之陵泉穴主治病证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肩痛,膝髌肿痛,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便秘,膝肿痛,肝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踝扭伤,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胆结石,胆绞痛,习惯性便秘等。
阳陵泉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3]。
阳陵泉穴主治胁痛、口苦、呕吐、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8]。
阳陵泉穴主治黄疸,口苦,呕吐,胁肋疼痛;肩痛,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脚气;小儿惊风[7]。
现代又多用阳陵泉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现代常用于治疗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肋间神经痛、腰扭伤、臀部肌内注射后疼痛、高血压、肝炎、胆石症、胆绞痛、胆道蛔虫病、习惯性便秘等[7]。
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2]。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下肢瘫痪,踝扭伤,肩周炎,落枕,腰扭伤,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胆结石,胆绞痛,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
3.其它: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
14刺灸法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5阳之陵泉穴的配伍 阳陵泉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阳陵泉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昆仑,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7]。
阳陵泉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阳陵泉配日月、期门、外关、足临泣、太冲,治胁肋痛[7]。
阳陵泉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阳陵泉配水沟、印堂、中冲、太冲,治小儿惊风[7]。
16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针灸甲乙经》: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痛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玉龙歌》: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
《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17阳之陵泉穴研究进展
17.4.1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 针刺阳陵泉穴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起针后10分钟更为显著,泻法明显[3]。
针刺正常人阳陵泉,在胆囊造影中可见大多数人的胆囊明显缩小,排空加快,在起针后10分钟时表现更为明显[5]。
17.4.2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总管规律性收缩,蠕动增加,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胆汁流出量有明显增加[3]。
当皮下注射吗啡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时,针刺巨阙、不容、阳陵泉、足三里穴组,有明显的解痉作用[5]。
临床研究证明,针刺阳陵泉穴可使胆囊收缩,胆总管规律性收缩,排出胆道造影剂而进入十二指肠,并可促进胆汁分泌,对Odd's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和良好的镇痛作用[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低频电针阳陵泉、足三里穴,能够促进胃液分泌[5]。
1、阳陵泉穴位置
属足胆经经脉的穴道,在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的腓骨小头稍前的凹陷中。直刺1?1.5寸。可灸,但较少用之。
2、阳陵泉穴主治
抽筋 ?麻痹 ?腰腿疲劳 ?胃溃疡 ?下肢痿痹
(1)肝胆消化系统疾病:黄疸,口苦,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胃痛,胃胀,呕吐。
(2)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椎病,肩痛,肢体麻木,膝膑肿痛,中风后遗症,脚气。
(3)胸胁痛:肋间神经痛,胸胁挫伤,肋软骨炎,胸膜炎。
(4)人体侧身疾病:如偏头痛,耳鸣,耳鸯,偏身麻木等。
3、阳陵泉穴穴性
疏肝利胆,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根据其穴性,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胆道系统疾病、胸胁痛、肩周炎、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运动系统疾病)。
4、阳陵泉穴取穴
正坐,垂足,约成90°,上身稍前俯,用左手手掌轻握右脚膝盖前下方,四指向内,大拇指指腹所在位置的穴位即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3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