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专门生长在胃里面,是目前已知,唯一可以生长在胃里面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在胃里面生长繁殖,专门破坏胃粘膜,可以引起胃炎,胃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疾病。
大部分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都可以没有症状,只有少部分人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下降,反酸,嗳气,消瘦,烧心等胃肠道症状,还有一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口臭,营养不良等消化道以外的症状。
可以通过抽血查有没有抗体,有抗体代表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但是不能区分,是现在感染了,还是以前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呼气试验,只需要呼一口气,就可以检测出来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
最后,还可以做胃镜检查,不仅可以观察有没有胃炎,胃溃疡和胃癌,还可以取组织进行活检,明确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前,幽门螺杆菌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一般是口服四种药物:一种抑酸药,一种铋剂,两种抗生素。例如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口服14天。
吃了上面的药物,停药一个月,然后去医院复查一个呼气试验,如果呼气试验是阴性的,那么恭喜你,幽门螺杆菌已经被根治了。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不好的细菌,专门导致胃病的发生,口服四种药物可以根治幽门螺杆菌,复查呼吸试验可以判断有没有被消灭。
欢迎留言咨询,更多医学科普,请关注我。
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是:①采用联合用药方法;②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80%,最好在90%以上;③无明显副作用,病人耐受性好;④病人经济上可承受性。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而不是清除率。根除是指治疗终止后至少在一个月后,通过细菌学、病理组织学或同位素示踪方法证实无细菌生长。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应先注意口腔卫生。可以先更换牙具,使用一段时间漱口水和抑菌牙膏,修复口腔问题如蛀牙,牙垢,牙结石等。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有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呋喃唑酮、有机胶态铋剂(de-nol等)、胃得乐(胃速乐)、乐得胃、西皮氏粉和胃舒平等。溃疡病患者尚可适当结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加上两种抗菌素,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加上一种抗菌素。疗程一般为两个星期。由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抗菌方案的广泛应用,有可能扩大耐药性问题的产生。因此,将来替换性的治疗或预防策略,如疫苗预防或免疫治疗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
幽门螺杆菌定值于胃粘膜较中性的环境中,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对人体胃部伤害很大,可诱发胃炎、会引起胃粘膜、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严重致胃癌,而且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1类致癌因子。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高温煮食、餐具消毒。幽门螺杆菌怕热,因此,要喝烧开的水、煮熟的肉、消毒的奶。
3、减少胃的刺激。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少吃刺激性食物。
4、禁止口对口喂食。家中有小孩的情况下,不要给小孩口对口喂食,容易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孩子,而且孩子抵抗力较差,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呕吐等胃部感染疾病。
5、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具。牙刷应三个月更换一次,可以辅助使用漱口水和抑菌牙膏。
6、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家里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直至完全治愈。
7、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可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尽早查清病因,及时得到治疗。
8、定期使用益生菌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建议平时均衡饮食,饮食原则上应清淡、对胃黏膜刺激小的为主,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可定期食用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有特殊的拮抗作用 ,特别是“卫之幽益生菌”具有良好的抗胃酸、胆盐的特性,能够干扰或阻断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表面的黏附,通过在胃内大量定植,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和繁殖。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导致慢性胃炎以及可能导致其他各种非消化性问题的产生。那么,幽门螺杆菌是否一定要清除呢?它对人体有没有益处?本文将来回答这些问题。
在众人将幽门螺杆菌视为除之而后快的对象之时,马丁却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幽门螺杆菌可以引起胃部众多疾病,但是为何世界上大概百分之五十的人群体内都有它的存在呢?
在多次试验以后,马丁发现幽门螺杆菌会引起各种胃病的几率,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增长。但它却降低了人体患胃食管反流问题,以及其他更为严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幽门螺杆菌科普中心公众号当中提到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结论是,伴随着幽门螺杆菌被杀死,各种胃部问题出现的概率的确下降了,但同时食管性的问题却开始逐年上升。人们在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将它消灭,严重破坏了人体菌群的平衡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2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刺激浮白穴,治疗白发的穴位,浮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