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周末推荐」猝死太可怕!学会心肺复苏,关键时刻能救家人一命!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18:19:13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健康报医生频道(jiankangbaoyoung)

猝死前两周就有表现?教您识别先兆,抓住能救命的“白金十分钟”一文发布后,很多人认识到猝死的危险性。如果家里有人发生猝死怎么办,如何处理呢?

为何要进行心肺复苏

随着现场急救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猝死现场急救的重要性,但怎样进行现场急救,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其实,给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CPR)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人体对氧气的需求是很高的,尤其是娇嫩的脑组织。在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后,大脑细胞对于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间只有4~6分钟,一旦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

换句话说,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病人将很可能发生死亡。但要在4分钟内得到专业人员的救护,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家里的目击者进行施救,等候专业人员的到来,为专业人员的抢救创造条件。如果能够在1分钟内施救,成功率将会大幅度增加。

心肺复苏前的准备

1

判断意识

当发现家人出现异常情况时,首先应该确认病人的意识是否存在,方法是施救者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在病人的双耳边大声呼喊问:“喂!你怎么了?”如果没有反应,就可判定为意识丧失。请注意这里是“轻”拍“重”喊,而且需要在双侧耳边分别呼喊,其目的是防止病人可能为单侧耳聋,无法听到呼喊而造成误判。

2

呼救

一旦判断病人的意识丧失,就要“120”急救电话寻求帮助,为了让施救不停顿,施救者可以让其他家庭成员拨打120。但如果家里除了病人外,只有一个人怎么办?可以打开手机或者电话的免提,拨打电话后,边呼救,边施救,绝不可打完电话再施救。如果家里安装有应急反应系统,则应按响,等待他人的帮助。

如果家庭里没有电话,或者无法找到手机,也没有应急反应系统怎么办?那么,只有打开房门,先施救,同时呼唤,等候有人经过的时候帮忙拨打电话,尽管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场景,但我们必须考虑到。

在接通120电话后,应该简短地说明病人情况,准确告知自己家的地址,以方便救护人员尽快赶到。

3

放置体位

要去枕平卧。如果是木板床,可以就地进行施救;如果是软床,应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

4

开放气道

施救者一只手下压病人的前额,另一只手轻抬病人的下巴,这样可以打开气道,维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同时,要清除病人口中的分泌物,取出假牙。

5

判断呼吸

一侧的耳部贴近病人的口鼻,面部朝向病人的胸部,通过耳听、眼看、面部感觉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呼吸。

6

判断心跳

用手指轻轻抵住病人颈部中间的喉结处,向外侧往下移动两厘米左右,感觉是否有脉搏的跳动。

若没有呼吸或脉搏,就需要立即做心肺复苏了。施救前,应该松解衣领、文胸和裤带。

心肺复苏怎么做

1

施救者的位置

跪在(或者站立)在病人身体的一侧。

2

胸外按压的部位

按压点位于患者胸骨下端和两侧乳头连线相交处或剑突上两横指处。

3

按压方法

施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5~6cm(儿童5cm,婴幼儿4cm)。

4

人工呼吸

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施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深而快地向病人的口内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

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的口腔内排出。

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别为30:2,即每行胸外按压30次,就需要行口对口呼吸2次,然后重新定位,再作胸外按压,如此反复进行。 一直做到病人的呼吸和脉搏恢复,或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后,方可停止。

1.确定病人确实已经失去了意识,才可实施心肺复苏。

2.为了防止传染疾病,施救人员在做人工呼吸之前,可用纸巾盖在病人的嘴上;如果实在不愿意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也可以不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只做胸外按压。

判断心肺复苏效果

1.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

2.面色、口唇、指床及皮肤色泽转红。

3.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4.出现自主呼吸。

5.神志逐渐恢复,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出现,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心肺复苏的几点思考

1

加强心肺复苏的普及

我国的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不到1%,这是因为心肺复苏在普通民众中的知识普及率较低。在猝死发生后,人们不知道,甚至不敢出手进行施救,只是一味地呼救或转运,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间。

而美国拉斯维加斯的猝死抢救成功率达到74%,这与他们全民普及心肺复苏有关,在国外,警察、教师等公职人员都要求掌握心肺复苏的知识。因此,提高我国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知识,只有大众掌握了这项技能,才能在关键的时候,用得上。

2

鼓励非专业人士实施心肺复苏

必须鼓励非专业人士敢于出手,勇于施救。应该说,完全没有接触过心肺复苏的人,要完成心肺复苏是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的要领,只有掌握的基本的要领,才敢于用在病人的身上,因此,全民普及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非常重要。

3

对心肺复苏应采取宽容态度

前一段时间,一位大学生在车站为意识丧失的老人做心肺复苏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尽管老人救治成功了,但因为动作不规范仍然引发了争议。

救人引发官司让人难以接受。2017年,一位医生为一名昏倒在自家药店内的女子做心肺复苏时,压断了对方的12根肋骨,虽然救了对方生命,却遭遇对方起诉。

心肺复苏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操作,就是专业人员也难以做到100%。因此,我们对于心肺复苏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敢于出手,无论规范与否,都不应该给予指责,而应该给予宽容和肯定。否则,将不会有人出手抢救了。只要敢于出手,都应该点赞。

至于心肺复苏产生的骨折,是这项操作的并发症,有时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心肺复苏产生肋骨骨折、肝脾破裂等问题是可以通过手术加以治疗的。如果不行胸外按压,则病人就可能死亡,如果对这些并发症不能免责,好人将不再存在。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甚至法律,都应该对心肺复苏采取宽容态度,不应求全责备,这样才有利于心肺复苏的开展,才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猝死发生后,留给生命的时间只有4分钟,我们如何利用这宝贵的4分钟,来挽回亲人的生命?答案只有一个:学习心肺复苏的基本技能,勇于出手相救。

(文/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安宁疗护主任医师 纪光伟;图/网络)

编辑制作:王宁

喜欢你就点个赞吧↓↓↓

小伙网吧猝死无人注意 猝死的前兆是什么?

近些年,猝死的案例越来越多,近日亦报道称,一武汉小伙在网吧猝死,期间身体几次歪倒无人注意,据了解旁边的人都以为是睡着了,才没有注意,到底猝死的前兆有哪些呢?下次我们遇到一定要注意了!

小伙网吧猝死无人注意
昨天上午,武昌徐东宏茂巷的一家网吧内,一名小伙被发现在座椅上不幸猝死,年仅21岁。

昨日中午,楚天都市报记者现场看到,网吧已被警方暂时封锁调查。网吧工作人员称,昨日上午9点多,清洁人员打扫卫生时,无意碰到了一个在“睡觉”的小伙,发现对方毫无反应,仔细一看已没了呼吸。

店方调看监控录像发现,小伙前晚7点半左右来上网,中途曾外出过一次。10点左右,他的身体突然往右倒,然后自己扶着座椅把手重新坐起,如此反复两三次。由于他并未呼救,也未表现出异样,网管和其他顾客以为是打瞌睡,并没有在意。此后,小伙再也没有动弹过。

出事后,网吧调看上网资料发现,小伙21岁,是该网吧会员,但来上网次数不多。武昌警方介绍,死者身上无外伤,初步认定为猝死,排除案件可能,具体情况仍待调查。
猝死的前兆是什么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
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大家都知道,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紧急处理
猝死防不胜防,可以发生于任何时间、地点,可以发生于任何人。一个猝死的病人,心跳停止的时间超过4-6分钟,脑组织则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会脑死亡!而救护车不可能在几分钟内到达病人身边的。

所以学习一点急救常识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时刻可能会救了家人或者别人一命。

第一步:只有自己一人的情况下,先拨打急救电话120或999,简要说明一下情况和所处的位置。如果有别人在场,让别人拨打急救电话。

第二步:立即让病人平躺仰卧,下颌抬起,头部后仰。

第三步: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跪在病人一侧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正中置于其胸部中央双乳头连线的中点连续用力快速垂直向下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以上,按压幅度至少5cm。未经心肺复苏培训者,可以只按压,不必吹气,一直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这几分钟胸外心脏按压可以让血液中的氧气维持最低限度的脑部供氧,避免脑死亡,为成功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四步:如果配有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场所,胸外心脏按压之后,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2分钟学会使用AED!你知道这个的正确操作方法吗?

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超54万例!然而,在庞大的心源性猝死者中,院外抢救成功率不足1%。心源性猝死有?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的说法,在4分钟内正确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和心肺复苏(CPR),能极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

一、什么是AED?

AED又叫除颤仪,是一种用来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医疗设备。当病人出现心脏骤停时,可以通过AED电击解除心脏的颤抖状态,从而使心脏恢复到正常的节律、脱离危险。其中,AED常被用于心梗发作的病人,尤其是发生在院外的心脏骤停病人,大部分病人在初期都会出现室颤的情况,而采用AED进行救治,不仅可以通过电击除颤的方式使病人早期复苏,还可以降低神经损害。除此以外,AED的操作非常简单,普通人可以根据仪器自带的语音提示和屏幕动画进行使用,以此来判断被救助者是否需要进行电击治疗。然而,现实是知道AED的人很少,了解AED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导致AED在国内陷入了僵局。

二、AED在国内陷入僵局

目前,无论国内外,在大型广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都配置了AED,但让人窘迫的是,在国内,很多人并不知道AED的作用,有些人甚至不知道AED是什么。我国新快报也针对AED做过一个街头采访,让人悲伤的是,在25位受访者中只有3人知道AED,并且这3人中没有任何人有过AED急救培训,这也就意味着这3人可能不会用或是不敢用AED。可见国内外对AED的普及率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而国外情况却大有不同。以日本为例,他们曾做过一个街头采访,让人意外的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受访者不了解AED,大部分受访者都知道AED是用于急救的医疗设备,其中有部分受访者甚至知道AED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能够准确说出AED的名字和用途。

三、如何正确使用AED?

事实上,AED的使用过程并不复杂,只需要四步。首先是开机,找到电源开关,然后按下开关或是打开显示器的盖子,AED会发出语音提示,就可以根据提示进行下一步。其次,开机后找到AED里面的电极片,根据不同型号AED电极片粘贴要求,把电极片贴到患者胸壁的皮肤上,在贴电极片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有衣服的遮挡。第三,接着将电极片导线插入AED的主机上,等AED自动分析,大约需要5-15秒,最后听除颤提示,AED分析结束后,如果仪器提示需要除颤,按下?电击?健即可除颤,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在电击时可能会突然出现抽搐。

舟山民辅警轮流心肺复苏救醒溺水者,普通人也能做心肺复苏吗?

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普通人也能够做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急救知识,如果说能够掌握这一知识的话,关键时刻是能够救他人一命的。在面对心肺复苏的时候,很多没有操作过的人都很担忧。如果说自己操作失败的话,是不是不仅无法挽救他人,反而还会给他人造成负面影响呢?

其实心肺复苏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普通人是完全可以实施的。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要首先将病人的身体放平,然后将双手交叠放在病人的胸口位置,有节奏地对其进行按压。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按压力度相对要大一些,这样的话才能够刺激到病人的心脏,使其心脏压力增大进而恢复跳动。

因此心肺复苏一定要用在病人身上,是绝不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进行尝试的。因为这会给正常人的心脏造成压力,从而导致伤害。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之中,一定要保持相应的频率,最好能够维持在每分钟100次左右,这样的话可以帮助病人的心脏尽快恢复跳动。如果说在长时间按压之后感到非常疲劳的话,那么也可以选择按压30次之后,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之后再次进行按压。

如果说大家很担心自己会操作失败的话,那么在发现这类需要心肺复苏的病人时,可以紧急的拨打120求助电话。在电话之中向专业的人员寻求具体的操作方法,然后按照指示去进行操作,这样的话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给病人造成的伤害。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之中,可以对病人进行持续的心肺复苏,这样的话有助于维护其生命的延续。

猝死最容易找上哪类人?如何预防?

题主你好!
哪类人最容易遭遇猝死?



1.年龄较高者: 老年人因机体衰老,心脏病风险较高。


2.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 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

3.生活习惯不佳者: 长期熬夜、吸烟、饮酒、高盐高糖饮食。


4.高压职业人群: 长期工作压力大,常处于紧张状态。


5.缺乏锻炼的人: 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

如何预防?

6.规律作息时间: 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工作。

7.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


8.适量锻炼: 每天至少半小时的有氧运动。

9.定期体检: 至少每年一次全面体检,尤其是心脏相关检查。

10.减压策略: 学习冥想、呼吸练习等减压方法。

我有个朋友叫小张,他就是一个标准的"高压职业+不良生活习惯"的典型。他从来不吃早餐,熬夜成瘾,喝咖啡如饮水。直到有一天突然在办公室晕倒,被诊断出急性心肌梗死,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猝死多发于高风险人群,但这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完全安全。预防始于日常细节的注意,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开始。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压力大,但我们不能让工作或生活压垮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身体。


预防猝死,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调整,更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是时候听听身体在说什么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22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