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关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
膈关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膈关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伏或俯卧取穴,平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解剖位置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膈关穴 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
布有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通过。
膈关穴的作用膈关穴意义: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效作用:外散膈膜之热、有利胸膈、降胃气、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作用。
主治疾病
膈关穴 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暖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等。
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或出血等。
膈关穴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脊背疼痛;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胃出血,肠炎。
穴位配伍膈关穴配内关穴治嗳气。
膈关穴 配天突穴,内关穴,有理气降逆止吐的作用,主治呕吐,嗳气,膈肌痉挛。
膈关穴配 足三里穴、公孙穴,有健脾消积,和胃理气的作用,主治饮食不下,胃痛,肠炎。
刺灸法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膈关穴解析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膈关为经穴名(Géguān)。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膈即横膈,关即关隘,此穴与膈俞平列,喻之为横膈之气出入的关隘,故名膈关。
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主背恶寒痛急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胸中噎闷。
膈关穴_人体穴位查询膈关穴(膀胱经) ɡé ɡuān
取穴方法:
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学位解析: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膈关穴意义: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膈膜之热。
主治疾病: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治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生理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取穴图
穴位图
医生您好。我后背可能是膈关穴疼痛,已有两年时间,曾..._寻医问药网_xywy.com问 您好:,三天前吹空调以后我的膈关穴疼,刮过一沙还是...
答
病情分析:可能是关节炎,关节炎主要是由于局部炎症导致新陈代谢受阻,造成肌肉萎缩 粘连等疼痛 治疗上应该从消除炎症入手,进行全面调理,增强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除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消退增生组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建议可以采取中药外敷保守治疗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平时注意锻炼,不要受伤,受伤后抓紧治疗以免留下后遗症。天冷时注意自身的保暖,不要受凉。 对于膝关节炎我们可以才用点、揉、按等方法进行按摩治疗,缓解关节疼痛。
道医培训目录1拼音2注解附:1治疗膈气的穴位 1拼音 gé qì
2注解
膈气 病名。一名鬲气。即噎膈。《圣济总录》卷六十:“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痞塞,故名膈气。”此病名,融会了噎膈病的主证和病机。参见噎膈、鬲气、膈等条。
治疗膈气的穴位 膈关 膈即横膈,关即关隘,此穴与膈俞平列,喻之为横膈之气出入的关隘,故名膈关。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
元见 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今附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针灸大成》:主上气,短...
元沉 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今附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针灸大成》:主上气,短...
元儿 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今附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针灸大成》:主上气,短...
膈俞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背部经络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人体背部经络图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人体后背经络图表高清
人体后背经络图表高清
人体后背经络图表高清,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以下我为大家整理人体后背经络图表高清,大家快来学一学吧。
人体后背经络图表高清1
一、肩中俞
肩中俞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于大椎侧面2寸处。其主要主治呼吸道系统病症,如:哮喘、支气管炎等。经常按摩还能够有效缓解视力减退、腰背疼痛等问题。
二、三焦俞
三焦俞穴位处于人体第一腰椎棘突之下,于大椎侧面1.5寸处。其主要作用于腰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对于腹胀且有妊娠反应的女性,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风门穴
风门穴位于背部胸椎2节与三节之间,处于大椎侧面2cm处。经常按摩风门穴能够有效去除风邪,缓解后背疲乏、无力等症状。
四、心俞穴
心俞穴位于人体第五节胸椎棘突下方,大椎侧面1.5寸的'位置。按摩心俞穴能够有效缓解心慌烦闷、口渴不适等症状。此外,心俞穴还能够治疗恍惚健忘、心悸等病症。
五、胆俞穴
胆俞穴其位于人体第十节脊椎椎突下方,大椎侧1.5寸位置处。胆俞穴有疼痛感多为黄疸病病症反应,其也多为下肢麻木反射区域。
六、膏肓穴
膏肓穴位于人体背部,第四节胸椎椎突下侧,大椎侧3寸左右。膏肓穴主治人体肩膀僵硬、酸软等症状,长期按摩能够缓解肩颈肿痛等症状。
其、肺俞穴
该穴位位于人体第三节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开1.5寸位置。如果肺俞穴有隆起的情况,多为胸中有肺热、且伴随呼吸道疾病镜框。经常按摩肺俞穴能够缓解皮肤肿痛、气喘咳嗽等病症。
人体后背经络图表高清2
一、膀胱俞
膀胱俞主要卫浴人体第二骶椎椎突之下,大椎旁开1.5寸的位置。如果膀胱俞有椭圆形的结节,大多为遗尿症预兆,按压有疼痛感则多为腰痛、下肢麻木的前兆。
二、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体第九届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侧1.5寸位置。如果肝俞穴有结节,则多半为失眠、头晕等症状前兆。一般情况下,肝俞穴有棱状结节多为腹胀、黄疸的病发前兆。
三、小肠俞
小肠俞位于人体第一节骶椎棘突下方,旁侧1.5寸位置。小肠俞如果出现气泡转动感,一般为女性子宫下垂的表现。而有椭圆形结节,则多半为头晕、颈部疾病的前兆。
四、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人体脊椎椎突下方,大椎侧面1.5寸位置。一般情况下,如果肾俞穴有结节症状,多为尿血、腰痛以及阳痿的前兆,同时也会伴有耳鸣、头晕的症状。
人体后背经络图表高清3
一、背部反射区图及口诀
后背为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从颈下二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区,向下依次顺序为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二、五脏五怕:
1、“肝将军”怕堵;
2、“心君主”怕累;
3、脾胃忌生冷;
4、肺怕环境差;
5、肾怕缺水
人体背部经络图及功用解析?
十二经脉对称性地遍布于身体的两边,各自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里侧或两侧,每一经络各自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络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一部分。手进行于上肢,足进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里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两侧,属腑。
在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背部正中间的脊柱是督脉的循行线,省长一身之阳经,有统领、调整、联系其他阳经的功效,影响力十分关键。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又全线贯通浑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对的反映点,五脏六腑功能产生的生理性转变,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扩展资料:
经脉对身体来讲十分关键,既能决存亡,又能处万病。由于人往往变成一个有机化学的总体,是因为经络蜿蜒曲折,进出表中,内联五脏六腑,外至皮肤肌肉来连络的,而经络之气运作一切正常针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治疗起着的关键功效。
运作血气,营养成分五脏六腑燃气需要用管路传至每个地区,血气还要根据经脉传至人体各部,滋养浑身上下内外。它是经脉的第二个功效。经穴还能够体现人本质的问题,中医学称作"以表知里"。
背部穴位图
背部主要有: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穴、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风门穴、肝俞穴、肾俞穴、厥阴俞穴、小肠俞穴、肺俞穴、胆俞穴、膏肓穴、三焦俞穴、心俞穴、脾俞穴、志室穴、大肠俞穴、膈俞穴、胃俞穴、肩外俞穴、关元俞穴、膀胱俞穴。
补:灵台穴、筋缩穴、中枢穴、悬枢穴、肩中俞穴、附分穴、天_穴、秉风穴、_俞穴、肩贞穴、大杼穴、督俞穴、气海俞穴、上_穴、次_穴、中_穴、下_穴、会阳穴、长强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__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胞肓穴、秩边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等人体经络上经典穴位推荐
八_穴
位置:骶椎。又称上_穴、次_穴、中_穴和下_穴,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用推擦法可使局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
风门穴
定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常用于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颈项强痛、腰背痛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膏肓穴
定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肩胛骨内缘,抱肘取穴。
主治:常用于咳嗽、气短、健忘、遗精、阳痿、盗汗及诸虚百损的治疗。
至阳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灵台穴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肾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补益脑髓,强壮腰肾,止咳定喘,聪耳明目。适用于肾虚腰痛、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健忘失眠、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肺心病气喘、肾不纳气、小儿发育不良、诸虚百损等病症。有全身强壮作用,对肾虚、肾炎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痛的感觉,用力不可过大,时间可稍长一些。
背部经络图6条的走向
背部经络图6条的走向
背部经络图6条的走向,现在有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视的,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做一些护理,中医护理是多数人都会选择的,人的经络是非常多的,下面一起来看看背部经络图6条的走向吧。
背部经络图6条的走向1
背部反射区图及口诀
后背为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从颈下二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区,向下依次顺序为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
五脏五怕:1、“肝将军”怕堵;2、“心君主”怕累;3、脾胃忌生冷;4、肺怕环境差;5、肾怕缺水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背部图及口诀】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背部经络图6条的走向2
身体的背部七条线是身体的身心健康总重要。它包含:
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督脉。中医学称之为阳脉之船,主气,即动能。
间距督脉两侧0.5寸的夹脊穴线。从颈夹脊、胸夹脊、腰夹脊,到骶椎夹脊。主血和三十一对神经。
间距督脉两侧1.5寸的俞穴线,立即通五脏六腑。
间距督脉两侧3寸的足太阳光膀胱经线。
经络的作用有以下内容:
1、联络的功效,身体是由五脏六腑等有关人体器官构成,根据经脉完工一个合理的联系,能够使身体做为一个总体开展有关作用的融洽,人体内脏能够根据经脉相互有机化学联络在一起,对身体融洽阳阴有非常大益处。
2、磁感应的功效,经脉不但能够运作血气,还能够传送各种各样信息内容,例如当身体遭受刺激性的情况下,刺激性便会顺着经脉传输到身体有关五脏六腑,使有关五脏六腑作用产生变化。
3、濡养功效,经脉能够将血气运作到身体的每个人体器官组织,能够使身体抵御风邪,护卫机体。
4、缓冲作用,经脉能够调整身体的阳阴,使有关病症出现以后根据经脉开展调节,针对气血不和,阳阴偏盛、偏衰等,都能够开展调节。
背部经络图6条的走向3
由于后背部主要是督脉和膀胱经途经的地区。督脉省委书记一身的血气。因此对于督脉的经络疏通,可以振作起来血气,提升五脏六腑作用和提升机体的抵抗力。而膀胱经是脊柱两侧的脊神经出入的地域,也是连接五脏六腑的交感神经的在外皮的体现点。因此输通后背部的膀胱经可以改善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输通后背部的经络可以改善皮下组织组织肌肉肌肉筋膜的血液呼吸系统,可以治疗由于血瘀和寒症腐蚀导致后背部的肌肉肌肉筋膜疼痛以及腰骶部的`漫性肌腱损伤。
人的衰落从带脉不通一开始:“万病之源源于血,万病之由由于气。经络通百病消,血液清颜如玉”。中医药学讲:“气不足则血遇阻,血遇阻则水不流,水不流则毒不排”。80%的症状与经络堵塞、带脉不通有关。当身体哪一个部位的经络堵塞时,哪一个部位便会处于低水平维持运作当中,便会感觉酸、胀、疼、痛、麻、硬等症状,便会出现病症。
经络状况影响人的人均寿命
一个木盆能装多少钱水,取决于最矮的哪一个实木板的长短。一样的,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是不是,取决于体系结构的工作质量。
比如一个肝癌患者40多少岁就过世,是因为他的肝脏毁损了,尽管别的系统还好好的。因而,我们要想身心健康,就需要照料身心健康人体的每一个系统。
人赶到五十岁的状况下,经络瘀堵大概保证50%,此时人体一开始迈进衰落。而赶到七八十岁的状况下,经络瘀堵到70-80%。基本仅有人体的中间部位呼吸系统顺畅,四肢和远侧呼吸系统都基本不好,人的生命也就快到了终点站了。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督脉的腰阳关·阳关 4.1腰阳关穴的别名4.2出处4.3穴名解4.4所属部位4.5腰阳关穴的定位4.6腰阳关穴的取法4.7腰阳关穴穴位解剖 4.7.1层次解剖4.7.2穴区神经、血管 4.8腰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4.9腰阳关穴主治病证4.10刺灸法 4.10.1刺法4.10.2灸法 4.11腰阳关穴的配伍4.12文献摘要4.13腰阳关穴研究进展 4.13.1镇痛作用5胆经的膝阳关·阳关 5.1膝阳关穴的别名5.2出处5.3穴名解5.4所属部位5.5膝阳关穴的定位5.6膝阳关穴的取法5.7膝阳关穴穴位解剖 5.7.1层次解剖5.7.2穴区神经、血管 5.8膝阳关穴的功效与作用5.9膝阳关穴主治病证5.10刺灸法 5.10.1刺法5.10.2灸法 5.11膝阳关穴的配伍5.12文献摘要5.13膝阳关穴研究进展 5.13.1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膈关的别名·阳关 6.1膈关的别名6.2出处6.3穴名解6.4所属部位6.5膈关穴的定位6.6膈关穴的取法6.7膈关穴穴位解剖 6.7.1层次解剖6.7.2穴区神经、血管 6.8膈关穴的功效与作用6.9膈关穴主治病证6.10刺灸法 6.10.1刺法6.10.2灸法 6.11膈关穴的配伍6.12文献摘要 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阳关 1拼音 yáng guān
2英文参考 Xīyángguān GB33 [中国针灸学词典]
Yāoyángguān GV3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阳关:1.督脉的腰阳关;2.胆经的膝阳关。
4督脉的腰阳关·阳关 阳关为经穴名[1][2]。在腰部者称腰阳关,属督脉[2][1]。阳关是腰阳关的原名[3][3]。
穴位 腰阳关 汉语拼音 Yaoyangguan 罗马拼音 Yao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Lumbar Sunny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G3 富耶氏 IVG3 德国 LG3 英国 Gv3 美国 Go3
腰阳关为经穴名(Yāoyángguān GV3)[3][4]。原名阳关[3][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近称腰阳关[3]。别名脊阳关,背阳关[3]。属督脉[3][4]。腰即腰部,阳为阴之对,关即机关,督脉为阳,穴属督脉,位于腰部转动处,如腰之机关,故名腰阳关[4]。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慢性肠炎,腰骶疼痛,破伤风,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带下,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下肢麻痹,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门户要会之处。本穴是督脉经气出入之所,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本穴与大肠俞之间有横络相连,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为腰尻之分的大关节,穴在关元俞上方,相当腹部关元穴上部。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此穴属督脉,为元阴元阳之会所,故名阳关,以别于膝之阳关。[5]
腰阳关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俯卧取穴[4]。
腰阳关穴位于腰部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约与髂嵴相平处[3]。
腰阳关穴在督脉的位置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肌肉)
腰阳关穴在腰椎的位置(骨骼)
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髂脊相平。
当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下方凹陷处取穴[8]。
4.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4]。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9]。
4.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腰神经后支和腰动脉分布[9]。
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3]。
腰阳关具有祛寒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
督脉贯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诸阳经与其会合,足三阳经皆循行于下肢,腰阳关又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骶痛、下肢痿痹[10]。
督脉起于胞中,贯脊属肾,肾藏精,主生殖,腰阳关又邻近命门,故可调补肾气,治疗妇科及男性病[10]。
腰阳关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是大肠俞,故可治疗大肠病[10]。
腰阳关位于腰部,能利腰膝、祛风湿,多与委中、肾俞、大肠俞配伍治疗腰痛[10]。
腰阳关有调肾气、利腰膝、祛寒湿作用,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中医认为大肠有燥粪,甚则症现头昏,有如癫狂状者,名曰脏躁。即大肠邪热由大肠俞横传阳关,循督上脑也。不然,大肠为贮粪之器,与脑何关?在治疗上刺此穴可愈此症,是明证也。[5]
腰阳关穴主要用于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脊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及慢性肠炎等[4]。
腰阳关穴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9]。
腰阳关穴主治腰骶疼痛,破伤风,下肢痿痹,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等;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8]。
腰阳关穴主治腰骶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下肢麻痹等[3]。
腰阳关穴治腰骶疼痛,下肢萎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
向上微斜刺0.6~1寸[9]。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两下肢放散[8]。
4.10.2灸法 可灸[4][8][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腰阳关穴配次髎、中髎、关元、中极、曲骨治疗膀胱麻痹[4]。
腰阳关配命门、悬枢、有行气通经、温阳散寒的作用,主治多发性神经炎。
腰阳关配肾俞、次髎、委中,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寒湿性腰痛、腿痛。
腰阳关配关元、次髎、三阴交,治阳痿、遗精、月经病、带下[8]。
腰阳关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委中,有行气止痛,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软无力。
腰阳关穴配肾俞、环跳、委中、足三里治坐骨神经痛[4]。
腰阳关配肾俞、环跳、次髎、委中,治腰腿痛、下肢痿痹[8]。
《循经考穴编》:主劳损腰胯痛,遗精,白浊,妇人月病,带下。
《针灸聚英》:十六椎节下间,坐取之。
现代研究证实,电针腰阳关所产生的镇痛作用,以神经生化观察,主要是通过激发下行抑制,对痛觉冲动在脊髓内的传递进行控制和影响[5]。
据报道,针刺腰阳关对于急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可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因而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5]。
5胆经的膝阳关·阳关 阳关为经穴名[1][2]。在膝部者称膝阳关,属足少阳胆经[2][1]。
穴位 膝阳关 汉语拼音 Xiyangguan 罗马拼音 Hsiyangkuan 美国英译名 Knee Yang Pa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33 日本 33 法
国 莫兰特氏 VB33 富耶氏 德国 G33 英国 G33 美国 GB33
膝阳关为经穴名(Xīyángguān GB33)[11][12]。出《针灸甲乙经》。原名阳关[11]。《备急千金要方》名关阳[11]。《针灸大全》名足阳关[11]。近称膝阳关[11]。别名寒府、阳陵、关陵,属足少阳胆经[12][11]。膝即膝部,阳为阴之对,指外侧,关即机关,指膝关节,此穴在膝关节外侧,故名膝阳关[12]。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现代又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肿痛,膝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等。
阳,指人体的外侧。关,关键之处。此穴在股骨外上髁后方,当膝关节外侧,下肢之阳侧,故名膝阳关。称“膝”者,是区别于腰阳关而言。[5]
膝阳关位于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正坐屈膝取穴[12]。
膝阳关位于膝外侧,阳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之边缘处[11]。
另说在阳陵泉穴上5寸(《千金翼方》)、2寸(《针灸资生经》);“在膝眼旁一寸”(《针灸集成》)[11]。
膝阳关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肌肉)
膝阳关穴在膝关节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阳陵泉直上,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处取穴。
侧卧位,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的上方凹陷中取穴[14]。
5.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后缘→腓肠肌外侧头前方[12]。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15]。
5.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和股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坐骨神经肌支和膝上外侧动脉分布[15]。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和膝上外侧动、静脉[11]。
膝阳关具有疏利关节,祛风化湿的功效。
膝阳关是治疗膝部肿痛的常用穴,有舒筋利节、温经散寒之功,治风痹膝痛不可屈伸,取此以通关节也[5]。
膝阳关主治膝、腿等疾患:如膝胫疼痛、屈伸不利、风寒湿痹、肌肤不仁、鹤膝风、脚气等[12]。
膝阳关穴主治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15]。
膝阳关穴主治经脉病:半身不遂,膝髌肿痛挛急,小腿麻木,鹤膝风,脚气。
现代又多用膝阳关治疗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2]。
膝阳关主治膝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膝关节炎,下肢瘫痪等[11]。
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直刺0.8~1寸[15]。
直刺1~1.5寸[12][14],局部有胀重感[14]。
5.10.2灸法 可灸[12][14]。
艾条灸5~10分钟[11]。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膝阳关配内膝眼、犊鼻、阳陵泉、足三里、梁丘,治膝关节肿痛[14]。
膝阳关配委中、承山,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腘筋挛急。
膝阳关配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治腘筋挛急[14]。
《备急千金要方》:梁丘、曲泉、阳关主筋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
《备急千金要方》:阳关、环跳、承筋,主胫痹不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风痹不仁。
《类经图翼》:主治风痹不仁,股膝冷痛,不可屈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6膈关的别名·阳关 阳关为经穴别名,即膈关[16]。见《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膈关 汉语拼音 Geguan 罗马拼音 Kekuan 美国英译名 Diaphragm Pa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46 日本 46 法
国 莫兰特氏 V41 富耶氏 V41 德国 B41 英国 B41 美国 BI46
膈关为经穴名(Géguān BL46)[1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17]。膈即横膈,关即关隘,此穴与膈俞平列,喻之为横膈之气出入的关隘,故名膈关[17]。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嗳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呕吐,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呃逆,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胃出血,脊背疼痛,肠炎等。
膈,指膈肌。关,指机窍、关键之处,又指关口、关格。本穴内应膈肌,与膈俞平行,为胸腹交关之隔界,实为膈俞之附属,而与膈俞之功用亦密切有关矣,如胸膈之关口且可开通关格也,因以为名。[5]
膈关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7]。
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19]。
膈关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膈关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俯卧位,平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两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20]。
6.7.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7]。
6.7.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和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21]。
布有第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通过[19]。
膈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功效。
膈关穴内应膈肌,与膈俞平,有宽胸利膈、和胃降逆、镇逆上呃之功,故能治呕逆格。按膈肌升降动力,根于下焦水火,水火交而助元气,元气为人身动力之源,故以促动膈肌升降,治症同于膈俞。[5]
膈关穴主治膈、胃及局部疾患:如呕吐噎膈、嗳气吞酸、呃逆不止、胸腹满痛、小便黄赤、脊强背痛、浑身骨节疼痛等[17]。
膈关穴主治呕吐、嗳气、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21]。
膈关穴主治呕吐,嗳气,呃逆;胸闷;脊背强痛[20]。
现代又多用膈关穴治疗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痛或出血等[17]。
膈关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脊背疼痛;以及肋间神经痛等[19]。
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胃出血,肠炎。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7]。
斜刺0.5~0.8寸[20][21],局部有酸胀感[20]。
注意:膈关穴不可深刺,以免造成气胸[20]。
6.10.2灸法 可灸[17][20][2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9]。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膈关配足三里、公孙,有健脾消积,和胃理气的作用,主治饮食不下,胃痛,肠炎。
膈关配大椎、膈俞、脾俞,治血病[20]。
膈关配膈俞、足三里、血海,治皮肤病[20]。
膈关配大椎、肩井、天宗、肩髂,治肩背麻木疼痛[20]。
《外台秘要》:膈关……食不下,呕吐多涎。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胸中噎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谣言:降压药要吃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