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认为食物对于养生、治病防疾的意义十分重大。他在《千金要方》卷二 十六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又是《千金翼方·养性》中特辟《养老食疗》专论, 这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孙思邈在他的食疗学专论中,对食疗法在治病养生的重要作用作了专门探讨,系统阐述了道教食疗学的思想。
首先,孙思邈论述了食疗法的重要意义。
他在《食治》中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 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 不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县、释 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孙思邈认为,食物是安 身立命之本,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由于食物营养丰富,又无药物常有的副作 用,能有效地补充体内营养,达到调理脏腑机能、增强体质、祛病去邪的医疗效果; 而且一些富含营养、味道鲜美的食物也是一种生活享受,能使人悦神爽志,有利于身 心健康,饮食调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之术。所以,孙思邈高度评价了那些善于 应用食物来“平疴、释情、遣疾”的医师,并把他们称之为良工,即良医。
其次,孙思邈认为对疾病的治疗应当药食并重,要把药疗与食疗结合起来,提倡用药食两攻的方法。
他在《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中声称,“药食两攻,则病无逃矣”。由于考虑互食物性平和,又无副作用,而药物则不能,“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 岂容妄发?”因此,孙思邈认为用药要十分谨慎,并告诫人们对疾病的治疗不仅要采 用“药食两攻”的方法,而且要优先考虑食疗:“夫为医者,先洞晓病源,知其所 犯,以食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医生在为病人治疗时, 首先要弄清楚病人的症状及发病原因,首先用相应的食物进行食疗,所谓“药补不 如食补”就是这个意思。如果食疗无效,再考虑用药。
孙思邈这种“药食两攻”并优先考虑食疗的食疗学思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也是相当精辟的,值得提倡。“民以食为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营养成分是人体 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人体抗御疾病能力的基础。而利用中草药与膳食的合理搭 配,能有效地增强人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治疾、防病和强身健体的目 的。孙思邈本人在行医济世过程中,就曾用谷糠预防脚气病,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症,用海带治疗甲状腺,取得良好疗效,为医界中人所赞颂。
此外,孙思邈对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及饮食宜禁也都作了阐述。
作为一名道教养生家,孙思邈认为养生有十“大要”:“一曰啬神,二日爱气, 三日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千金翼方》卷十二《养性禁忌第一》)将饮食列为养生第六大要,并特别强调饮食有节。云:“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 _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霍乱。又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饧酥油之 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仿。大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 也”(《千金要方》卷十二《食治》)。以孙思邈为代表的道教养生学家以道法自然为 其养生宗旨,故要求人的生活起居、饮食卫生都要取法自然,顺天应时,认为只有这 ? 样才能起到摄生保健的作用。孙思邈的上述食疗学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在中国传统医 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奠定了中国传统食疗学的理论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 疗学的形成与发展。
“药王”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 养生 专家,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 养生 理念。他在《孙思邈方书》中说道:“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寥寥数字,道出了简单易行的 养生 道理。
口中言少。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唾液与气是人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会导致伤神成疾。历代道家与佛家均以安心静坐、少言寡语,达到养精存神的目的。适当放慢语速说话,能收敛肺气。此外,从 养生 角度来说,进食、走路、如厕、躺下时都不宜说话。
心中事少。老人不要每天心事重重,有点事就放在心里琢磨。遇事不妨“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少生气,还能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麻烦少了,心情舒畅了,对身体自然有益处。很多老人经常为儿女的事情烦恼,甚至经常跟他们怄气,不利于身心 健康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宝,但放手的爱对儿女更重要。
腹中食少。饮食要节制,八成饱即可。《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 三要》中也提到:“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经常饮食过饱,不仅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过剩的热量还会造成体内脂肪沉积,引发富贵病。长期饱食还可能导致大脑早衰,甚至引起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偶尔一次进食过多的话,可喝一杯酸奶,帮助消食;此外,饭后吃一些木瓜也能缓解消化不良,还对胃溃疡有一定疗效。
自然睡少。“久卧伤气”,如果我们过度贪图安逸,缺乏活动,会引起人体气血不畅,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因此,老人要增加户外活动,比如饭后散步、傍晚打太极,活动筋骨。而且如果能做到口中话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精气神就不会消耗过多,也就不需用更多睡眠补充体力,道家所说的“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思眠”就是这个道理。最佳睡眠时间应控制在每日7~8个小时为宜。在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还是不要太贪床为好。
孙思邈非常注意按摩导引之术,提倡吐故纳新的静功和熊经鸱顾的动功相结合的锻炼方式,劝告老年人要从事一些不致疲劳的轻体力劳动。还强调人们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食用不熟、不净、有毒的食物,饮食不得过量,咀嚼要细、吞咽要缓,饭后要漱口、要散步,睡眠时不要张口、不要蒙头。
他提出的这些细微、具体的要求,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他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寿命,证明了他的养生理论不是妄说,而是真诠。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他的寿年在人们的考证争论中有101岁、121岁,但在干祖望教授撰著《孙思邈评传》一书中,考证为孙思邈享年141岁,不管哪个年龄是真实的,他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龄长寿者。
孙氏一生忙于医道,活跃于临床,救治活人不计其数。
孙氏对于防老延年法,有其独特见解。作为道教中人,他将道教的修心养性的方法有意无意间地引进了医学,总结出:
1、要稳定情绪,节制过度的用脑用力。
其言“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小事累意,不临世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见《翼方·养性禁忌》)。
2、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节制。
大医家孙思邈的养生经
其言“乐恬淡之味”,“食不可过饱”(见《要方·养性·序言》)。
3、要注意适量的活动与轻松的体力劳动。
其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见《要方·养性·道林》)。但又要“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见《要方·养性·序言》)。
4、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其言“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务另洁净”(见《翼方·退居·养性》)。以及居住处要“橼梁长壮,柱高间阔”,“草盖令高二尺,则冬暖夏凉”(见《翼方·退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414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针灸的运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