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起始于足大拇趾背毫毛部,即大敦穴,止于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的期门穴。
足厥阴肝经属于足厥阴肝经的腧穴,起始于足拇趾外侧的大敦穴,随后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上行至小腿内侧,随后交叉至足太阴脾经后侧,继续上行至膝内侧,再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处,并绕过外生殖器,到达小腹,夹胃两侧,向上穿过横膈,沿喉咙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最终于前额与督脉交会。
足厥阴肝经左右两侧共有28个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由专业医师对足厥阴肝经相关穴位进行刮痧、艾灸及针灸等,可治疗胸胁痛、小便不利、下肢痹痛等病症。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3.主要概要;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常用腧穴:
大敦
[定位]指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阴挺、癫痫。
[操作]斜刺0.1-0.1寸或点刺出血。
行间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操作]斜刺0.5-0.8寸。
太冲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胁痛、遗尿、疝气、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0.8寸。
[附注]参考资料:据报道,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针刺足三里,阳陵泉或单刺太冲,都能使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针刺太冲缓解胆道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的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章门
[定位]第十一肋端。
[主治]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操作]直刺0.8-1寸。
期门
[定位]乳头下下,第六肋间隙。
[主治]胸肋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二、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2.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3.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常用腧穴:
长强
[定位]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疮、脱肛、癫狂痫等。
[操作]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直刺易伤直肠。
腿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为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肾经、脾经和肝经在腿内侧,胃经、胆经在腿外侧,膀胱经在后侧。 简单来说就是三阳在腿的外侧,三阴在腿的内侧。
1、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外文名Kidney Channel of Foot-Shaoyin,简称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共27穴,左右合54穴,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足少阴肾经,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若小孩身体不好,在三至五岁时,父母可轻轻指压其脊骨两侧,从头椎至腰椎,能引导虚热下降。肾阳不足,水肿病会加强于肾经。肾脏强者才能长寿。
2、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3、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4、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5、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共四十四穴,原穴为丘墟穴,络穴为光明穴,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他能治疗发热病,主要大致在足部以下,他的性质介于阴阳明之间。足少阳胆经的位置: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6、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参考资料:-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9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芪山楂赤小豆煮水喝的功效
下一篇: 鬼子姜春天刨的能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