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推拿艾灸 >> 健康综合

为什么养生就是养阳气

大道家园 2023-07-31 22:35:41

养生就是养阳气主要是因为中医认为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中医理论中,人体精血精液的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而且血液和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运行。如果阳气被消耗可引起多种症状,比如心阳虚可引起心慌、精神疲惫、四肢温度低、面色苍白等症状,脾阳虚可引起怕冷、喜食温暖食物、小便无色且量多等症状,肾阳虚可引起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身体浮肿等症状,所以阳气决定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养生就是养阳气,只有阳气充足后,身体各个器官才能维持较好的功能。

人体养阳气期间应调整饮食结构,尽量避免食用雪糕、冰淇淋等生冷食物,以免损耗体内阳气,同时可以适当锻炼身体,有助于阳气生发,增强自身体质。

夏季养生需要补阳 阳气充足很重要

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让人感觉酷暑难耐,所以在这时候大家会喜欢去吃些冷饮了,这样的确能够让我们迅速的降温下来,对大家降温解暑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夏季的时候我们如果盲目的去吃冷食,对健康也有影响,实际上夏季的健康是离不开充足阳气的,一起看看吧。

在夏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愿意整天呆在空调房里,坐在电风扇前,接受那种凉意,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于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样是容易对我们健康造成影响的,如果说夏季的时候我们这样做,容易导致寒气侵袭身体,导致身体中的阳气不足,首先在中医理论中,夏天属火,这个时候是自然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同时也是身体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这样的阳气就是身体的保护衣,在受到外界侵袭的时候,能够对身体起到最好的保护,如果我们身体中的阳气要是失去了,对于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严重的时候会有折寿的可能。

而且在中医理论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根据时节的不同,对于农作物有不一样的养护,其实很多时候,人的身体和这理论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顺应天时,而在夏季的时候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去养阳了,是夏季的时候养生的一个重点,首先在夏天会让人产生一种炙热的感觉,这样的情况产生不仅仅是因为空气的温度过高,而且是因为人的身体中阳气是最为旺盛的,阳气对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当这种阳气被损耗的时候,那么就会让身体健康下降,是容易导致我们患上各种疾病的,也是导致我们身体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所以夏季我们应该小心对待这一情况。

夏季的时候大家养生的一个基础就是补阳气了,在夏季的时候我们如果我们出现了阳气不足的情况,对我们健康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想要在夏季的时候健康度过,那么夏季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避免寒气的侵袭,注意补足阳气很重要。

养生篇: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原文从起居、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实质充分体现。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症,奉收者少。” 这是讲的夏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阳之道。意思是说,夏季的四、五、六月,阳气已盛,万物繁茂,自然界呈现茂盛华秀的气象。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实;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日长而使阳气怠惰;不要轻易发怒,神气像草木华英一样充满;使阳气能宣泄,好像有所爱在外而不抑郁 ,这就是应夏季长养之气,调养人体“长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背了夏季长养之气,就要伤害心气,夏季伤害了心气,到了秋季,就会发生疟疾,这是因为人在夏季养“长气”不足,至秋奉迎“收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夏天养阳主要体现在:“夜卧早起”: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界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无厌于日”:不要厌恶日长而使阳气怠惰;“使华英成秀”:夏天,要调养自己的意志,使神气充实;“秋为疟症”:秋天所发疟疾,是由于违逆了夏长之气,夏季伤害了心气的结果。 上述原文,又是从起居,精神,疾病等方面论述了保养夏天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亦不全面,但却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是讲的秋天的养生之道,亦即秋天的养阴之道。意思是说,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且要早起,鸡鸣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敛清肃;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静,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秋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早起”:早卧是避秋夜露寒,以适应阴长;早起,比春夏的早起要晚,亦因阴长之意。“使志安宁”:即使精神内守,而“神者,血气也”,亦能养阴;“无外其志”:指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外弛,以顺秋收之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e),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是讲的冬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阴之道。意思是说,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人们应当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阳升起后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静,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气内藏;应该避寒就温,不要开泄皮肤出汗,致使阳气频数耗夺,这就是应冬季闭藏之气,调养人体“藏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冬季闭藏之气,就要伤害肾气。冬季伤害了肾气,到了春季,就要发生痿厥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冬季养“藏气”不足,至春奉养“生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冬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晚起”:早些睡,晚些起,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机潜藏,以适应自然界之闭藏,亦即养阴之意;“使志若伏若匿”:是指神气内藏,亦是养阴之意;“无泄皮肤”:不要开泄皮肤出汗,是保护阳气、津液不耗伤。 总之,春天、夏天必须养阳;秋天、冬天一定要阴,这就是中医养生学所说的“顺时养生”,即四季养生的要诀。 春夏养阳:春夏阳气上升,春夏养阳就要求在春夏两季好好养护阳气。折损阳气便与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有所违逆,就会损害健康。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春夏养阳就好比是储存燃料。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春夏储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供我们抗寒所用。如果春夏不好好储藏燃料,秋冬天气变冷的时候拿什么来抗寒呢?而《黄帝内经》中就说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就是,冬受伤寒 ,其正气必虚,春季邪气侵袭,容易得温病。温病就是以传染病为代表的疾病。春夏养阳,饮食、起居等方面就要避免过度寒凉。 (4)秋冬养阴:秋冬养阴也是为了顺应自然界阴升之势。养阴就像为花草浇水一样。晚上把水浇足了,第二天太阳一出来,花草通过光合作用带动根部的水分上行到叶脉中,而根部的水分又能够运载土壤中的养分。如果水分不足,自然运载的养分就不足,如此一来,花草怎么可能生机勃勃呢?在人体而言,秋冬不养阴,春夏就会显得燥热而容易上火。要养阴,饮食不要辛辣,可以多喝水,多吃鱼、藕、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红薯、莴笋等,还可以用枸杞子、麦冬、玉竹等中药来调养。另外,应该避免过度出汗和熬夜:过度出汗耗伤气阴,熬夜容易引起阴虚 。

为何夏季阳气最盛还要养阳?夏季养阳祛湿要遵循哪些原则?

很多人心里都有很多疑问,对于近来流传的夏季要养阳的说法很迷惑,心想着夏季的时候人体本身就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为什么还需要养阳呢?夏季养阳会不会导致体内阳气过剩而影响身体健康?为何夏季阳气最盛还要养阳?夏季养阳祛湿要遵循哪些原则?
1、夏季为何要养阳
一般来说,夏天应该是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中医有一句话叫“阳逢阳旺,阴逢阴盛”,很多人会问,那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养阳,不会“火上浇油”吗?
事实上,到了夏天人体容易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离不开阴和阳,人之所以能出汗就是因为阳在后面,推动着阴从身体里出来,叫汗。所以,如果汗出的多,伤的不仅仅是阴,一开始是“气阴两伤”,时间长了就是“阴阳两伤”了。有时候大汗以后,人会感觉非常疲乏劳累,其实就是伤了阳气的表现。
此外,天热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寻求降温,但如果降温过了头也会伤阳。比如空调温度太低,时间长了就容易伤阳气,容易造成一些“空调病”。再比如,吃的或喝的太凉,喝冰镇啤酒不过瘾,还要再加冰块,也会伤到阳气。
《黄帝内经》中很多观点乍一看有点自相矛盾,但是仔细琢磨,它实际上是一个辩证法。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养阳”就是一个辨证的概念。比如有的人说,开春后就不能吃羊肉了,因为它太热,但这和“春夏养阳”的概念并不矛盾。假如你阳气从来不虚,也没有受寒的机会,就不存在补阳的问题,但一些长年怕冷的人,到了夏天就该重视养阳了。
2、夏补阳效果好
中医的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实际上这里面还蕴含了一种中医的预防思想。意思是不要等到冬天天冷了,阳虚加重时才想起来补,平时就要多加注意,甚至到了炎热的夏天也要注意预防,提前温阳补阳。
中医的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3、夏季养阳祛湿原则
第一:湿热
一般来说,夏天多暑多湿,人们经常会出现头沉重、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等症状。
夏季饮食宜清淡,可多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或用冬瓜与莲叶、薏米共煮汤喝。此外,要多开窗通风。
第二:健身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季仍需坚持适量的运动,但不应在阳光下运动,要及时补充水分。
饭后1小时再运动,且运动不宜太剧烈,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第三:睡眠
夏天昼长夜短,很多人睡得晚,起得晚,把生物钟打乱了。
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夏季睡眠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规律。早起、午睡,可以弥补睡眠不足。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
第四:养阳
“阳气不足,湿邪不去”,吃再多补品药品也无济于事,绝大多数疾病都可以通过养护阳气、祛除湿邪来防治。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中医认为,在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可抵御疾病的侵袭。
少食冷饮:夏天酷暑难耐,此时人们喜欢喝冷饮,吃寒凉食物,但这样会损伤脾胃、消耗阳气。因此,夏天要少食冷饮和瓜果;喝水以温开水为宜;多吃温补食物,如红枣、枸杞、当归、肉等。
适当运动:夏天外界阳气最旺,多到户外活动,可补充能量、调畅气血、养护阳气,但不宜运动过度,比如游泳是最好的减肥方式。
保暖避寒:有些人一到夏天,就整天不离电风扇或空调,这样寒凉之气会从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易伤肺卫之阳气,导致上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易乘虚而入。
按摩涌泉穴: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处。因此,可于每天空闲时按摩涌泉穴。
走路壮阳:走路也可固护阳气,每天走半小时左右
第五:饮食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只吃七八分饱即可,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地搭配营养。另外,夏季气温高,剩菜剩饭易被细菌污染,所以新鲜菜最好新鲜吃;生吃瓜果,应洗净削皮;用来切熟食的刀、板要和切生肉、生菜的分开。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而说到养生就要按照四季的变换来进行合理的养生安排,在夏季养生重点就是养阳。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在阳气生发,天气炎热的夏季养阳呢?这不是等于“火上浇油”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为什么要在夏季养阳的理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9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