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冲穴位于腹股沟,耻骨联合上缘,前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气冲穴属足阳明胃经,可以通过针灸、刮痧、拔罐气冲穴等方法,辅助缓解降结肠远端固性迷走神经的过敏反应,具有舒筋活络、增强骨质、改善机体气血不通畅等功效。适用于结肠痉挛、老年性骨质疏松以及下肢痿证。用针刺气冲穴还可以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血糖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气冲穴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穴位之一,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针灸气冲穴,不宜与中极穴、关元穴以及三阴交穴同时进行。针灸后短期内避免沾水,防止出现感染,一旦有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和医生进行沟通。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经穴名·气冲 4.1气冲的别名4.2特异性4.3出处4.4穴名解4.5所属部位4.6气冲穴的定位4.7气冲穴的取法4.8气冲穴穴位解剖 4.8.1层次解剖4.8.2穴区神经、血管 4.9气冲穴的功效与作用4.10气冲穴主治病证4.11刺灸法 4.11.1刺法4.11.2灸法 4.12气冲穴的配伍4.13文献摘要4.14研究进展 5经外奇穴名·气冲 5.1气冲穴的定位5.2气冲穴主治病证5.3刺灸法 6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气冲 6.1位置6.2功能主治6.3刺灸法 6.3.1刺法6.3.2灸法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气冲 1拼音 qì chōng
2英文参考 Qìchōng ST30 [中国针灸学词典]
qì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3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气冲: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3.奇穴气中别名。
4经穴名·气冲
穴位 气冲 汉语拼音 Qichong 罗马拼音 Chichung 美国英译名 Rushing Energy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30 日本 30 法
国 莫兰特氏 E30 富耶氏 E30 德国 M30 英国 S30 美国 St30
气冲为经穴名(Qìchōng ST30)[1]。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2]。属足阳明胃经[1]。气冲是足阳明胃经、冲脉的交会穴,是冲脉的起点。气指经气,冲指冲要,穴在气街部位,当冲脉起始部,为经气之要道,故名气冲[1]。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 *** 中痛,阴肿,奔豚, *** 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气,此处指下腹阻胀之气。冲,指冲动、上冲,亦有交通要道之义。本穴居归来穴之下,为腹气出入冲要,故名“气冲”。《黄帝内经素问》称为“气街”。《黄帝内经灵枢·街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内经·动输》载:“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动脉搏动处,属“四街”之一,为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3]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上冲,与归来成橐龠之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气冲”。[3]
冲脉起于本穴,故名之[3]。
气冲位于腹部,脐下5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2]。
一说气冲“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2]。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1]。
气冲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备急千金要方》谓:“在归来下一寸,鼠鼷上一寸。”《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2]。今从《针灸甲乙经》和《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定位[2]。
气冲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
气冲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气冲穴的位置(肌肉)
气冲穴的位置(内脏)
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1]。
仰卧位,当耻骨联合上缘中点、中线旁开2寸处,动脉搏动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8]。
特效 *** :以食指指腹揉按,每日早晚各揉按1~3分钟,可治疗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等症[8]。
4.8.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弓状缘[6]。
4.8.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腹壁浅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腹壁下动脉经过;内下方有精索(男)或子宫圆韧带(女)经过[6]。
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通过,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2]。
气冲有舒宗筋、理厥气、调膀胱、和营血的作用[1]。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载有:“胃为水谷之海,其俞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此穴在气街之处,为气之出路,言其下行冲过肝脾二经,方达三里:同时又与冲脉并行,主治疝气奔豚、妊娠子气上冲攻心。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3]
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6]。
气冲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2]。
气冲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满痛、腰痛控睾、奔豚、疝气、 *** 肿痛、阳痿、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经闭、不孕、难产、胞衣不下等。
现代又多用气冲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1]。
气冲穴主治月经不调,不孕,阳痿, *** 中痛,阴肿,睾丸痛;腹痛,疝气[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睾丸炎,疝气;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4.11.1刺法 直刺0.8~1.2寸[6]。
一般直刺0.5~1.0寸[1][2][7],局部重胀[7]。
向外阴方向斜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生殖器扩散[7]。
注意:针刺不宜过深[7]。
4.11.2灸法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1]。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气冲配三阴交、关元,治妇科病证[7]。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街。脱肛,下利气街主之。妇人无子及少腹痛,刺气冲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炷如大麦,禁不可针。
5经外奇穴名·气冲 气冲为经外奇穴名[1]。出《备急千金要方》。又称气堂[1]。位于颈正中线,当甲状软骨切迹与胸骨柄颈上切迹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咳嗽、气喘等
6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气冲 气冲为经外奇穴气中的别名[2]。出《医学纲目》。《医学纲目》:“气冲在气海旁一寸半。”气中亦称气冲[9]。
气中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9]。
气中主治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9]。
6.3.2灸法 可灸[10]。
气冲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属足阳明胃经。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生经》)。布有髂股沟神经,腹壁浅动、静脉,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漓,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直刺0.5-1寸。艾条灸5-10分钟。[附注]本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载:“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素问·热刺篇》王冰注谓:“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一寸动脉应手。”其与腹正中线距离有2寸(《针灸甲乙经》)和3寸(《针灸资生经》)二说。今从《针灸甲乙经》和《素问》王冰注定位。〖取穴方法〗气冲穴位于人体的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内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外壁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 〖主治疾病〗 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痿,阴肿。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治肠鸣腹痛。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冲脉所起。 气冲穴 冲脉足阳明之会。 〖别名〗气街穴,羊屎穴。 〖穴义〗体内冲脉气血外出交于胃经。 〖名解〗 1)气冲。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冲,突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气,其运行状况是冲突而行。本穴物质来源有二,一为归来穴下行的细小经水,二为体内冲脉外传体表之气。由于冲脉外传体表之气强劲有力,运行如冲突之状,故名。 2)气街。气,指穴内气血物质为气也。街,通行的道路也。气街名意指冲脉外传之气循胃经传递长远距离。本穴物质有体内冲脉外传之气,因其气强劲有力,循胃经通道运行较远,如长街一般,故名气街。 3)羊屎。羊屎,细小的颗粒,质坚硬。羊屎名意指本穴外传之气坚实饱满。理同气冲名解。 4)冲脉足阳明之会。本穴有地部通道与体内冲脉相通,冲脉气血循本穴外出交于胃经,故为冲脉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归来穴传来后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大部分循胃经上行,小部分循胃经下行。 〖功能作用〗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 1)本穴经书不载其为冲脉足阴明之会,但实为冲脉所出也。《素问痿论篇》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此段文字即说明冲脉为诸经脉之源,且会于足阳明气街穴,足阳明受其气血而为之长。气街穴即气冲。从气冲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分析,不难得出,冲脉气血的特征是体内的高温高压之气作用变化而成。因此,冲脉气血从体内外出体表经脉则化为强劲的热性水湿之气,可渗灌于诸经脉之中。 2)《甲乙》言气冲灸之不幸,使人不得息,亦因冲脉气血为体内高温高压的水液气化而成,其正常的运行即是由内向外传输,渗灌诸经。气冲为冲脉气血的一个出口,冲脉气血能出于此是在温差压差条件下实现的,灸则使穴处的温压升高,冲脉内部气血不得出,故热胀于内,使人不得息。 3)人体腹股沟处何以会形成肌肉的凹陷之状,而气冲的穴周肌肉又是较为丰满,此原因即是气冲外冲的风气作用之故。一方面,气冲强盛的外冲之气将体内的五谷精微物质输向了体表,另一方面,气冲外冲的风气又将穴内地部的脾土微粒吹刮而起,脾土微粒在空中吸湿后又回降于气冲周地部,故而气冲位处凹陷之处而穴周部分则肌肉丰满。
涌泉穴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
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气冲穴位于大腿根里侧,此穴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即腹股沟动脉处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中医认为,阳气不足,将是由于缺乏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导致各种疾病。我们必须了解阳不气足的迹象,纠正损害阳气的坏习惯,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理。阳气不足最常见的症状是感冒、四肢无力等。如果脾胃阳气不足,就会出现脾胃虚寒症状,如消化不良或腹痛、腹胀等。如果心肺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症状,有很重的黑色眼圈,容易发怒。如果肾阳气不足会脸蜡黄,有严重的睡眠不足症状。
春天要特别注意保护身体里的阳气,怎么补充阳气呢,第一件事就是做4"不":在温暖寒冷的时候不要露出脚踝,不要露出腰部和脐,不要贪吃凉性的蔬果,晚上8点以后最好不要锻炼。第二,你可以有更多的泡沫脚。人们可以在足部的水中添加一些药材。适用于阳阳不足者,易冷难眠,但易火者或用该叶使口干者不能每天使用,每周可使用两次左右。
泡脚可用于祛除感冒、温热、止痛、感觉寒气或腹痛、腹泻,清除体内冷空气,止痛止泻。也可以通过按压身体的四个点来构成阳气。观元穴,肚脐直下三英寸,两只手在早晚交叠,以穴位为中心按摩50次,然后将两只手的食指重叠在一起,穴按穴位20次,局部酸胀感适宜,规律推拿能起到补气、强身、健体的作用,本发明具有祛寒复阳的功效。
按摩时手心与穴位紧密接触,按顺时针方向重复100次,逆时针方向重复,动作轻缓,按摩可频繁进行,可用于补气。神木穴位于腹部中部,两只手在摩擦,叠在肚脐上,背部腰部中点对应的肚脐位置顺时针、逆时针按摩,常用艾灸也可以缓解,但艾灸不要自用,温水袋温敷穴位,但要记得防止烫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9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女人小肠火能自愈吗
下一篇: 山楂生姜枸杞红枣茶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