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
心血管疾病中,血压在一天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昼夜内会出现一种生理节奏的波动。一般正常生活节奏者在早晨醒来后血压开始升高,上午10-11点血压上升,且在一天中最高,而在中午波动最明显。
为了保证下午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保持血压的稳定,有必要在中午小憩一下,以养精蓄锐,消除疲劳。
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的基本方法。高血压患者午睡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防病保健的作用。近年来,西欧和北美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似平与不午睡和生活节奏紧张有关。
午睡应注意几方面问题
心血管疾病患者午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午饭半小时后再睡:饭后胃里装满了食物,消化功能处于运动状态。如果饭后立即午睡,会影响胃肠的消化。
午睡时间最好30〜60分钟:研究表明,平卧15分钟左右血压即可下降,平卧30分钟血压可降到最低状态,一般可降低15〜20毫米汞柱。另外,午睡时间太短,达不到休息的目的,午睡时间太长,醒来后似平有“越睡越困”的感觉,精神状态不好。因此午睡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
起床不要太猛:睡醒后在床上停留3分钟左右,然后再慢慢下床。以防起床过急,因体位性低血压而晕倒或发生其他心、脑血管意外。
注意午睡姿势:不要坐着午睡或伏案午睡,也不要以替代枕午睡,这些午睡姿势不仅不利于消除疲劳,而且对血压、心脏均不利。应该平卧,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宜。
首先午睡对于一些有高血压的人群,午睡一下可以使血压轻缓一点。我们都知道血压一定过于偏高,很有可能是我们过于的忙碌,这个时候,我们人体就需要适当的休息。
其次午睡可以让我们身心感觉到愉悦,能够有效的缓解我们焦虑的心情。对于我们心脏的功能还是比较有效的,再比如午睡可以让我们大脑的记忆力逐步的恢复,记忆力对于我们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午睡可以有效提高记忆力,这对于我们大脑还是有所帮助的。
再比如一些免疫力不是特别强,身体的体质比较弱的人,在我们午睡的这段时间,我们身体可以得到放松,可以让我们的免疫力有所提高。再比如我们心情焦虑的时候,心态不是很愉悦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休息一下,使我们的心情有一个良好的状态。
再比如我们经历了一些事情,比如我们受挫,遭受了一些挫败,不妨放空我们的大脑,午睡过后,可以了让我们更好的斗志昂扬,这也就是养精蓄锐的道理。当然我们在选择午睡,这个时间不能过于长,适当的休息,可以让我们做事效率更高一些。
午睡可以保持在半个小时之内,如果我们超出了这个时间,我们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午睡时间久了,可能对身体不好,午睡的好处很多,我们不妨尝试一下,适当休息放松。
近期,《美国老年医学学会杂志》上刊登文章称,午睡不超过1小时最好,可有效减缓大脑早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午睡不能超过三十分钟,否则起不到休息的效果,会越睡越困。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们平时午休究竟应该怎样做?
午睡的好处我们通常会讲:中午不睡,下午遭罪。大多数人都会有午睡的习惯。
放松精神、心情愉快
在一天的忙碌的工作中,良好的午休会帮助放松人的身体和精神,恢复精力,调整心态,更好的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去。
有助于保护心脏,稳定血压,保护视力等
在结束一上午紧张工作之后,利用中午的时间进行休息,有助于让身体放松下来,减轻心脏的压力。同时,睡眠可以让眼球睫状肌得到充分的休息,泪腺分泌物使眼睛得到滋润。
增强记忆力
睡午觉可以将碎片化的记忆形成网格化的记忆,将短期记忆转成长期记忆,可以从睡眠中提升记忆。
午睡应该睡多久?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工作强度、精神压力、前一晚的休息状态不同,所以说不能固定的说休息多长时间合适,应该根据自身身体状态确定。
推荐午睡时间:20—30分钟
研究发现,午睡25分钟左右是提高工作表现和大脑反映速度的最佳休息时间。
可选择的午睡时间:40—50分钟
如果你前一天晚上没睡好,并且白天工作压力较大,那么建议午睡时间偏长一点,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恢复工作活力。
不建议的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
睡眠超过一小时,人体会从浅度睡眠进入深度睡眠,深度睡眠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休息效果(一个半小时以上),中午由于深度睡眠时间不足,导致醒来时身体疲惫、头晕、迷迷糊糊,这样起不到良好的休息效果。
不良的睡眠习惯吃饱之后未休息就睡
刚吃完饭,人体血液大部分在胃部帮助消化食物,这时候睡觉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缺氧,睡眠质量低,导致睡后疲惫,同时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建议餐后20分钟左右再午睡。
趴着睡
多见于上班族,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压迫眼部血管,导致短暂性视力模糊,对颈椎不好,同时压迫胳膊,会导致局部神经麻痹等等坏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zonghe/38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高血压病的防治
下一篇: 糖尿病人的食疗小秘方